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教学设计 川教版(精美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8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掌握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和影响;(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和观点,对秦始皇进行客观的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秦始皇的历史地位;(2)学会对比分析,从多角度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得失;(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不盲目迷信或贬低历史人物;(2)认识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秦始皇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2)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3)对秦始皇的客观评价。
2. 教学难点:(1)秦始皇在各个方面的成就和影响的深入理解;(2)对秦始皇功过得失的平衡评价;(3)运用历史资料和观点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观点;(3)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秦始皇的相关内容;(2)准备个人的观点和理由;(3)掌握合作探讨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秦始皇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对秦始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迹;(2)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比分析秦始皇的功过得失;(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和观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辩论;(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师生共同对秦始皇进行客观的评价;(3)强调历史观的正确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复习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大一统
观音镇徐家初中---郭永江
一、目标展现:
知识: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能力:通过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大一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通过对秦朝和汉朝大一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和汉武帝对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的历史贡献。
”
二、知识梳理:(见表格)
三、知新探究
1、请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总结这些措施中有哪些相同点?其中哪一方面措施完全相反?其目的相同吗?为什么?
2、分析哪一改革为秦朝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之后,秦朝采取了什么统治政策导致灭亡?汉武帝在什么基础上才推动了大一统的实现?由此,你有何感想?
3、讨论:由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至秦汉的统一从中,你得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秦汉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汉武帝【活动内容】:从多个角度、正反两方面组织材料,对秦始皇、汉武帝做出正确评价。
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并抓住历史人物的特点进行评价。
【活动目标】:1、通过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初步掌握和运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2、丰富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人物的多样性。
3、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方案】:1、活动准备:(1)、熟悉课本中有关秦始皇的史实和评论,还应到图书馆或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到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名胜古迹去考察。
(2)、要注意到史实甑别,去伪存真,做到史实可信。
不要把各种传说、野史、特别是影视作品中关于秦皇汉武故事的艺术演绎作为评论的依据。
(3)、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要认真作好记录,一是史实方面的,二是评论方面的,三是自己的心得体会。
(4)、对秦皇汉武的评价,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单位进行,可以将两人进行对比评价,比较其异同。
评价秦皇汉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他们的统治政策和客观效果:①、施政持点及效果。
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③、对统一多民族的贡献。
④、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等等。
2、活动过程:开展历史人物的评价活动,可选择下列方式中的一种进行。
(1)、讲演式。
可分组进行,也可以在小组讲演的基础上,选出几个观点典型又讲得好的,到班上讲演。
还可以从班上选出优秀讲演者,组织全年级进行讲演大赛。
(2)、讨论式。
既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进行讨论,围绕主题自动举手发言。
还可以组成正方和反方,开展对擂辩论。
(3)、小论文式。
按论文格式进行写作,没人交一篇小论文,在小组或班上交流。
3、活动评议。
(1)、肯定活动的成功方面,表扬活动积极分子,特别是观点鲜明、有独到见解者,鼓励思维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2)、指出不足,纠正有关史实方面的观点和观点方面的错误,特别要注意方法点拨,正确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市教学设计参赛作品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特色:“异步教学法”的尝试2007年12月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1、理论来源:1979年,湖北大学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教开始进行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异步教学法”。
对老师来说,这是“五步指导法”,即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不同的学情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强化总结。
对学生来说,这是“六步学习法”:即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
该方法已经在全国实验推行了20多年了,全国有5万多所中小学在实验和实践,我却是今年才在网上看到了相应的理论,觉得比较有可操作性,于是准备自己也来实验一下。
2、该理论的特点:完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自学开始,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适度的指导,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独自自学,或三两人交流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基础进而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
按照此理论组织教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课堂表现出来的教学特色:学生自行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
具体的教学法有体现老师指导作用的讲述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辩论法。
4、本课对于“异步教学法”的实践:《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本身也是一个活动课,需要学生的参与,更能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其中也会学到许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方法,在课堂辩论中,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给予指导,课后也需要一个评价和小结,这些正好来实践“异步教学法”的几个步骤,基于以上考虑,设计了此课。
二、教材分析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和不断巩固的时期,正是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轮廓,也草成了后来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所以本阶段在本期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的技巧非常缺乏,而正确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所以本课的学习还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初中历史秦皇汉武教案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成就。
2. 掌握秦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3. 能够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不同统治方式和影响。
教学重点:1.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改革措施。
2. 汉武帝的扩张和文化政策。
教学难点:1. 掌握秦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2. 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不同统治方式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科书《历史》第二册。
2. 多媒体设备。
3. 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或短视频展示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有哪些重要成就吗?”二、讲授(20分钟)1. 分别讲述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时期和主要政策。
2. 介绍秦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如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改革、汉武帝的西域扩张和文化政策等。
3. 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不同统治方式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统治方式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并就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方式和成就展开讨论。
2.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进行班级讨论。
四、总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讨论的各组结果,总结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2.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统治方式对历史的影响,加深对秦汉时期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对比文章,包括他们的统治方式和成就,体现出对比和分析能力。
2. 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秦汉时期的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方式和成就有了全面的了解,提高了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掌握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和影响;(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对秦始皇进行客观的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秦始皇的成就和不足;(2)学会对比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客观评价的态度;(2)认识历史人物的功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2)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3)学会对秦始皇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界限;(2)如何运用历史资料进行客观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秦始皇的相关历史资料;(2)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3)准备教学课件和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秦始皇的相关内容;(2)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3)准备发言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秦朝的建立;(2)提问:“你们对秦始皇有哪些了解?”;(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迹;(2)教师提问:“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有哪些成就?”;(3)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始皇的功过是非;(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3)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4. 评价秦始皇(1)学生根据讨论成果,对秦始皇进行评价;(2)教师点评,总结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3)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人物的功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尊重事实,客观公正。
五、课后作业2.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学会运用历史资料进行客观评价;六、教学过程5. 评价秦始皇(续)(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对秦始皇的评价文章;(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探讨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秦始皇汉武之事》- 教案秦始皇汉武之事 - 教案
I. 目标
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II. 引入
让学生观看有关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简短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好奇。
III. 主体
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秦始皇或汉武帝,然后收集关于他们的信息和事迹。
学生可以使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研究。
2. 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收集到的信息,并向全班讲解秦始皇或汉武帝的重要事迹。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加深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了解。
3. 班级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中国古代历史的
重要影响。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汉武帝开创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等。
IV. 结束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对秦始皇和汉武帝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历
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V. 扩展活动
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陵墓,了解其中的奇
观和历史意义。
2.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小说或文章,加深对秦始皇和汉武
帝的理解。
3.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秦始皇和汉武帝相关的博物馆或遗址。
---
*注意:以上所陈述的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和教学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
一、教案基本信息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2. 培养学生对秦始皇的评价能力,理解秦始皇的历史地位。
3. 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的贡献与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秦始皇的贡献与不足。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这位历史人物。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包括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等。
3. 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秦始皇的评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秦始皇的贡献与不足。
4. 案例分析(5分钟)教师展示与秦始皇相关的案例,如焚书坑儒、长城修建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三、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2. 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作业中的观点、论据和逻辑性。
3. 学生对秦始皇的评价能力:评价学生在评价秦始皇时的全面性、客观性。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水平。
五、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体验他的生活和工作,进一步理解秦始皇的决策和贡献。
六、教学内容拓展1. 秦始皇的后世影响:分析秦始皇的统治措施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如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2. 秦始皇的历史争议:介绍秦始皇历史地位存在的争议,如焚书坑儒事件的真实性、长城修建的目的等。
七、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秦始皇的贡献与不足,要求每组提交讨论报告。
2. 课堂演讲:邀请学生代表进行课堂演讲,分享他们对秦始皇的评价。
八、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提供相关历史教材,为学生提供秦始皇的基本信息。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成就。
2. 培养学生对秦始皇的评价能力,从多角度、多方面认识秦始皇的历史地位。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学内容1. 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六国统一、秦朝建立。
2. 秦始皇的主要成就: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统一文字。
3. 秦始皇的争议:暴政、焚书坑儒、阿房宫建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秦始皇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的历史地位。
2. 讲解:详细介绍秦始皇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成就。
3. 讨论:分组讨论秦始皇的争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评价秦始皇。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给出自己的评价,强调正确对待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始皇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成就。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秦始皇的争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评价秦始皇。
3. 图片展示法:展示秦始皇的画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复述秦始皇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成就。
2. 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评价秦始皇,表现出客观、全面的态度。
3. 学生能正确对待历史人物,认识到历史人物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秦始皇生平事迹和成就的PPT或视频资料。
3. 讨论问题指南。
4. 书写工具和黑板。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秦始皇的雕塑或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的历史影响。
2. 回顾:简短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秦始皇的基本了解。
3. 探究:深入分析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对后世的影响。
4. 对比:与学生讨论其他历史人物的中央集权制度,如汉武帝等,让学生理解秦始皇的独特性。
5. 案例研究:选取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修筑长城两个具体案例,分析其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的作用。
6. 争议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秦始皇的暴政和焚书坑儒等争议行为,讨论其背后的原因和对社会的影响。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七年级上册主题活动二教学设计一、教情分析:历史长河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得历史变得丰富多彩,在本册学生已经接触众多历史人物。
那么评价历史人物就成了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次主题活动选取两位人物“秦始皇”和“汉武帝”来进行试做评价。
既要评定功过,又要展示出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的思想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和创造的火花。
二、学情分析:学生处于初一年级,十三四岁的年纪,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在这个阶段中加强培养,使得学生可以在思维培养过程中产生自己额价值体系。
三、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人物的史实事例(2)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重点是有关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知识)2、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初步体验学术性讨论的气氛(2)学生了解历史人物评价的一般方法,并能够初步加以运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能够培养敢于独立发表个人见解、勇于探讨争论的个性,以及善于发表自己意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学风。
(2)学生能够认识到丰富多彩的历史是由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共同创造的。
四、活动方式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评价秦始皇的功和汉武帝的过,一组评价秦始皇的过于汉武帝的功。
2、活动以辩论形式展开3、每组辩手十人左右(尽量让每位同学多发言)4、教师作为主持人,给予学生准备奖励五、活动准备1、课前分好小组,各组确立论点和论据,并确立好各自的辩手发言顺序,充分准备好。
(这个过程教师进行指导)2、课前将教室布置成辩论形式,桌椅拉两边,中间留空处。
3、各自组内选手尽可能交流,找到足够的论点进行支撑4、教师准备好奖励六、活动过程1、教师展示本次活动课目的,并宣布活动开始2、第一组辩论:评秦始皇的功与过3、双方辩手就位:依次从立论、攻辩、攻辩小结、自由辩论、总结陈词来完成辩论(教师进行计时)4、其余学生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5、第一组辩论完毕6、第二组辩论开始:评汉武帝的功与过7、双方辩手就位:依次从立论、攻辩、攻辩小结、自由辩论、总结陈词来完成辩论(教师进行计时)8、其余学生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9、第二组辩论完毕10、两组辩论活动结束以后,师生之间进行讨论(自由言论,对自己赞成的观点进行补充;对自己不赞成的观点提出质疑)11、全班同学围绕某一两个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讨论。
《我评秦始皇——历史人物评价方法运用》活动课设计一、活动目的: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资料收集及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二、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灭六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能列举秦始皇暴政的表现。
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使学生形成查阅、搜集和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按照深入了解秦始皇,辩证分析秦始皇,正确评价秦始皇的逻辑顺序来推进活动过程;采取分组讨论方式,来全面展示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并据此正确评价秦始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二、活动资源1、历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等教辅资料。
2、同秦始皇有关的历史书籍、小说及其他课外读物。
3、有关秦始皇的影视作品、音影资料。
4、多媒体制作设备和辅助材料。
三、活动过程出示投影图片:介绍本课的教学目的:(见上)活动一:据史论始皇教师激情导入:大家了解秦始皇吗?他13岁跟你一样大的年龄,就做了秦王;22岁已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到39岁时,灭掉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集权的封建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对中国的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那么秦始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1、出示资料:材料一:秦始皇亲政后,抓住秦国强大、六国衰落的有利时机,积极为统一全国的事业做准备。
一方面,以刑赏为杠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鼓励人们从事生产、参加公战。
另一方面,大力招揽人才,凡是具有治国用兵之术,且愿为秦国效力的人才,都安排在重要的岗位,让他们各显神通。
在秦国出现了一大批运筹帷幄的忠臣和能征贯战的良将,如尉缭、李斯、王翦、王贲、蒙武、蒙恬,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秦人养成了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勇于公战的尚武精神,秦始皇也最终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业。
主题活动二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一、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1.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
2.确定评估标准。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
3.防止以偏概全。
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4.克服英雄史观。
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但不能夸大。
二、对秦始皇的评论1.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
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前210年,秦始皇死去。
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秦始皇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关于汉武帝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强盛的时期。
他在位54年,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政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颁行“推恩令”,;取消一些王、侯的资格。
2.在军事方面。
集中俱全,充实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
3.在经济方面,整理财政,统一货币制造和垄断盐铁经营。
4.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
5.注重人才的开发。
6.民族和对外关系方面,重要措施有:发动对匈奴战争;派张骞出使西域;对东北方和南方用兵,扩充领土。
历史学家对汉武帝的描述:“汉武帝上一位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掌握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 分析秦始皇的功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
3.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 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
2. 秦始皇的功过分析。
教学难点:1. 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评价。
2. 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秦始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秦始皇的了解和印象。
二、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15分钟)1. 教师详细介绍秦始皇的生平和主要事迹,如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修建长城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记录重要信息。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的功过,如统一六国带来的和平、修建长城的壮丽等。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评价(15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如史书、文学作品等。
2. 学生分析这些评价的立场和背景,思考秦始皇的历史地位。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对秦始皇的评价。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秦始皇相关的历史研究,如查阅史书、研究学术论文等。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能力。
六、秦始皇的统一六国(15分钟)1. 教师详细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强调其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的贡献。
2. 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理解统一六国的重要性。
七、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20分钟)1. 教师讲解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等。
2.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八、秦始皇的文化政策(15分钟)1. 教师介绍秦始皇对文化的政策,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2. 学生分析这些政策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影响。
1. 教师讲解秦始皇的军事成就,如修建长城、征战南越等。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理论来源:年,湖北大学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教开始进行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异步教学法”。
对老师来说,这是“五步指导法”,即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不同的学情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强化总结。
对学生来说,这是“六步学习法”:即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
该方法已经在全国实验推行了多年了,全国有万多所中小学在实验和实践,我却是今年才在网上看到了相应的理论,觉得比较有可操作性,于是准备自己也来实验一下。
、该理论的特点:完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自学开始,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适度的指导,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独自自学,或三两人交流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基础进而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
按照此理论组织教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课堂表现出来的教学特色:学生自行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
具体的教学法有体现老师指导作用的讲述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辩论法。
、本课对于“异步教学法”的实践:《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本身也是一个活动课,需要学生的参与,更能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其中也会学到许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方法,在课堂辩论中,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给予指导,课后也需要一个评价和小结,这些正好来实践“异步教学法”的几个步骤,基于以上考虑,设计了此课。
二、教材分析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和不断巩固的时期,正是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轮廓,也草成了后来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所以本阶段在本期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的技巧非常缺乏,而正确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所以本课的学习还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幼无知,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也没有掌握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往往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比较主观,而且不善于用历史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与自己不同观点者的争论,容易发生吵架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人云亦云,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以此次课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能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理智的对待不同观点;()学会理直气壮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活动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主题活动巩固和拓展有关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知识;
()巩固关于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习收集、整理相关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材料说明观点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独立发表个人见解、勇于探讨争论的个性,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本主题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运用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学会评价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进而形成自己正确的观念。
()能初步营造和体验学术讨论的氛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是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对于持不同意见者要理智对待,要有既能勇敢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也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想法的基本素养。
五、活动重点和难点
、重点:()课前准备和课堂活动。
()学生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掌握。
、难点:()确定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活动所采取的形式。
()用史实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六、活动过程的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选择观点,提出问题。
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写出提纲。
、课堂活动:老师讲解评价人物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辩论的技巧,学生辩论。
、课后活动:整理成果,填评价表。
七、板书设计:
评价表每个学生一张,在辩论结束时候发下去,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当堂完成,交与老师,老师完成评价后,带回去给家长完成。
然后老师收上来总体评分并将分数和折合成分制,计入期末成绩。
九、流程图: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