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14.1 促织》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5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4课《促织》优质说课稿(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4课《促织》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六单元第14课《促织》。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
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领会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拓展视野,体会其对旧世界、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本单元所选作品均是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正确解读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综合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文中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促织”,提问:“促织”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自行查阅资料。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问题。
(2)分组分析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2)分析并讲解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气和情感。
(2)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整理课堂笔记,加强对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记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面对挫折”的作文。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一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促织》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促织》一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民间习俗和文化的理解。
(2)对文中作者隐喻和社会意义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促织》一文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促织》一文,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1)针对《促织》一文的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2. 作业布置:(2)选择一个角度,深入分析《促织》一文的社会意义。
五、教学反思(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 调整教学策略:(1)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文化拓展:(1)介绍促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相关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拓宽视野。
高中必修下册统编人教版《14.1促织》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促织》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2、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1、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情节,教师帮助梳理体验: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2、指名一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征促织——捕促织—--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默读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4、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报充里正,严遭杖刑(一落) 按图索虫,终获佳品(一起)毙虫失子,陷入绝境(二落) 魂化促织,出现转机(二起)比之他虫,惭怍不已(三落) 虫显异能,惊喜万分(三起)进献令宰,令宰怒呵(四落) 呈献皇上,裘马扬扬(四起)二、细腻的心理描写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
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提问:请生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2.结合课下注释,积累文言实、虚词,能准确翻译1-2段。
环节三:新课讲解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一:作者介绍(见《高考调研》)活动二:了解作品《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活动三:写作背景(见《高考调研》)活动四:解读题目“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
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任务二朗读文本,翻译概括第一段活动一:读准字音①猾黠()②假此科敛丁口() ③数家之产()活动二:翻译第一段(积累重点词句)尚:崇尚,爱好。
西:这里指陕西。
华阴令:华阴县县官。
才:(有)才能。
这里指勇敢善斗。
责:责令。
里正:里长。
游侠儿: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昂其直:抬高它的价钱。
直,通“值”。
居为奇货: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
居,积、储存。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科敛丁口:向百姓征税摊派费用。
科敛,摊派、聚敛。
科,聚敛。
丁口,老百姓。
丁,成年男子。
活动三:思考问题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它在文中有何作用?环节一:导入新课入门测:上节课重点字词提问。
环节二:学习目标结合课下注释,积累文言实、虚词,能准确翻译3-7段。
环节三:新课讲解任务一朗读文本,翻译概括3-4段活动一:读准字音活动二:翻译第三、四段第三段:能以神卜:能够凭借神力占卜。
红女白婆:红妆的少女、白发的老婆婆。
爇(ruò)香:点燃香。
翕辟:翕,合。
辟,开。
竦立:恭敬地站着。
无毫发爽:没有丝毫差错。
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兰若:寺庙,即梵语“阿兰若”。
青麻头:和下文的“蝴蝶”、“螳螂”、“油利垯”、“青丝额”,都是上品蟋蟀的名字。
活动三:思考探究1.第三段讲了什么内容?成妻卜促织。
2.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意?①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符合民众的欣赏水平,使小说具有神怪色彩,更有趣味;②人只有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才去求神,求神可以给人精神寄托,不至于绝望;反映了成名一家在现实中已走投无路;③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于波澜中显平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促织》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作家蒲松龄,介绍写作背景;b)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
2、技能目标:a)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b)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c)品味《促织》朴素自然、简洁凝炼、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古说今的创作意图,学习对现实的人文关怀教学重难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1、关于篇名——“促织”是什么?“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
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
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
《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
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
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
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
”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
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
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2、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出身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地主家庭。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曾经短期地在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过幕宾,大半生都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直到72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
蒲松龄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譬如《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
二、讽刺科举,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与考场中营私舞弊,如《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
三、歌颂、描绘坚贞、纯洁的爱情及底层妇女、穷书生,有《鸦头》、《细侯》等。
《聊斋志异》中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狐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
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是他的书房名,据说他曾在书房外摆摊招待路人以搜集民间故事。
“志”即是“记”,“异”指“异闻”。
他自言“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闲则命笔,因以成编。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并加以加工,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诚如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所言:“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由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志怪小说开创的笔记小说的高峰,成名后出现了一系列仿作,其中尤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最出名。
蒲松龄有意模仿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曰”笔法,在许多篇小说的最后都带上了“异史氏曰”来进行议论。
3、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其实大有深意。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
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
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
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
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
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
“预习提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二、读文:熟读课文为翻译课文做准备。
自读要求: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小组读文要求•1、学生自读,标出有疑问的地方;•2、小组内交流有疑问的地方,尽量把疑问解决掉;•3、教师把有难度的字词在班级共同明确。
•4、可能出现的难字:迂讷nè裨益bì爇香ruò翕辟xī掭tiàn 不啻chì抢呼欲绝惙然chuò蹄躈qiào 龁hé觇视chān俾入邑庠bǐ xiáng三、翻译课文:文言句译要求做到三点:①必须忠实于原文。
即译文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没有错误。
因此要避免胖译(随便增加意思)、漏译、误译等毛病。
②译文要明白通顺,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直接按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但有的文言语句,如果直译,意思反而不明确,语句反而不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意译,也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译写,千万不要硬译。
③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
古今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翻译时词序排列往往要作调整,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这里所讲的是文言句译的一般原则,而《促织》一文的文言句译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作好省略句的翻译。
《促织》中的文言省略句较多,句译时应注意补上省略的成分,且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和过渡。
②准确作好前置或倒装句的翻译,译文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对词句顺序予以调整。
③凡出现古地名、年号、职官、器物的词语,一般可予保留,不必翻译,但必须明了它的意思,必要时可用括号作解释。
归纳的文言现象1、通假字:(1)手裁举(段6)“裁”通“才”(2)昂其直(段7)“直”通“值”(3)翼日进宰(段8)“翼”通“翌”2、词类活用:(1)岁征民间(段1)名作状,每年(2)试使斗而才(段1)名作动,显示才能(3)得佳者笼养之(段1)名作状,用笼子(4)昂其直(段1)形容使动,使…高(5)辄倾数家之产(段1)动词使动,使…倾尽(6)成然之(段2)形容意动,认为…对(7)早出暮归(段2)名作状,早上、晚上(8)旬余,杖至百(段2)名作动,打板子(9)大喜,笼归(段4)名作动,用笼子装(10)上于盆而养之(段4)名作动,放置(11)蟹白栗黄(段4)形作名,白肉、黄粉(12)取儿藁葬(段6)名作状,用草席(13)成以其小,劣之形容意动,认为…劣(14)日与子弟角(段7)名作状,每天(15)而高其直(段7)形容使动,使…高(16)成述其异(段8)形作名,非凡本领(17)益奇之(段8)形容意动,认为…奇特3、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如“又试之鸡。
”“试之鸡”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4、一词多义①回头看,如“成顾蟋蟀笼虚”(《促织》)②看,环视,如“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促织》)(1)顾③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④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⑤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①索取,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促织》(2)责②责任,差使,如“留待期限,以塞官责”。
(《促织》)③责令,如“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④责罚,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促织》①无,没有,如“靡计不施,讫无计”。
(《促织》)(3)靡②败退,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促织》)③倒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打开,如“窥父不在,窃发盆”。
(《促织》)②挖,如“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
(《促织》)(4)发③丝毫,如“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促织》)④射出,如“见其即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⑤抒发,如“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⑥征发,派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5、归纳本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1)俄见小虫跃起。
俄:不久,一会儿(2)旋见鸡伸颈摆扑。
旋:随即,跟着就。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少间:一会儿。
(4)斯须就毙。
斯须:一会儿。
(5)未几,成归。
未几: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
无何: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
既而: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
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四、理清课文脉络:1、找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借助PPT的提示。
2、理清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
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
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
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致家业败落,“薄产累尽”。
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
“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
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
•第四部分(第5~9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
•“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
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
“儿惧”,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