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867.50 KB
- 文档页数:22
二、要素主义要素主义也是现代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之一,也属于“新传统教育”。
该流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教育家有巴格莱(William C. Bagley)、德米亚谢维奇(Michael Demiashevich)、莫里逊(Henry Morrison)、布里格斯(Thomas Briggs)、布里德(Frederich Bread)、康德尔(Isaae L. Kandel)和芬尼(Ross Finney)。
要素主义主张把教材恢复到居于教育过程中心的地位.他们不断告诫教育工作者,当教育机会普及到已降低了教育质量的时候,就需要提高智力水平(不能只注意儿童的自由和兴趣而不注意教材本身) 。
要素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1.学习必须包括刻苦和专心。
进步主义主张儿童的自由,要素主义强调对一门科目的往往产生于为掌握它所需要的努力。
应当鼓励培养儿童将自己目前的愿望屈从于长远的目的的能力。
2.教育过程中主动权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在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之间作中介。
布里克曼:教师必须受过普通教育,学习有关这一领域的广博知识,对儿童心理学和学习过程有深刻的了解,有向年轻一代传授事实和理想的能力,了解教育学的历史----哲学基础,并且对他的工作有严肃的献身精神。
3.教育的核心是吸收规定的教材。
儿童求学的目的是要按照这个世界的真正原样去认识它,而不仅是根据他自己的兴趣去解释它。
要素主义强调民族经验或社会遗产比个人经验更重要。
一种复杂的文化需要一种有严密组织的教育系统,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控制权。
4.学校应该保留传统的心智训练的方法。
要素主义承认进步主义对教育技术和方法的作出的贡献,但认为不应将进步主义的“在做中学”普遍化。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授整个生活的知识,而不是集中于解决学生在七发展的某一阶段感兴趣的问题。
由上述原则可以看出:要素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着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社会的文化遗产传授给青年一代,并促进青年一代的智力成长。
要素主义名词解释333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介绍要素主义的起源和概念
2.详述要素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主张
3.探讨要素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4.分析要素主义的优缺点及对社会的意义
正文
要素主义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美国,是一种强调社会共同体价值观和个体责任的哲学思想。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他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之上,个体的责任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这些共同的价值观。
要素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有责任去追求和实现共同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应该是社会的基础。
这一理念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教育领域,要素主义的影响深远。
它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这一理念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使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素主义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缺点,过于强调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可能会忽视个体的差异和个性发展。
总的来说,要素主义是一种强调社会共同体价值观和个体责任的哲学思想,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影响深远。
第1页共1页。
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的异同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听起来有点儿复杂对吧?但它们就像一对相声搭档,有些相似之处,但各自的特点也很鲜明。
要素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关注事物的基本要素,像做菜时得先知道盐和油是什么。
而永恒主义呢,强调的是一种超越时间的观点,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历久弥新。
说到要素主义,想象一下你在拼乐高。
每块小砖头都有它的用处,搭建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生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缺了一个就好像乐高缺了一块,整个结构都不稳当。
这种观点就很实用,尤其在解决问题时,直接抓住问题的核心,像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要素主义鼓励我们理清思路,像是让杂乱的思绪变得清晰。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生活的复杂性其实源于我们对细节的忽视,像小猫儿追着尾巴,转来转去就是抓不着。
再来说说永恒主义,这个词听上去有点儿神秘。
想象一下,站在高山之巅,俯瞰脚下的河流,那种永恒的感觉扑面而来。
永恒主义关注的是事物的恒久性,比如爱情、友谊这些东西,不管时光怎么变迁,它们总会留下一些东西。
这就好比是老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时间久了依然能让人心头一暖,永远在那儿,不会被时间冲淡。
这种观点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毕竟,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在时间的洗礼中变得愈加闪亮。
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二者其实不是对立的,反而是可以互补的。
就像在煮汤的时候,既需要火候,也需要调料。
我们可以用要素主义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永恒主义去欣赏生活的美好。
你可以把每一件小事都看作是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去认真对待。
同时,也要记得在忙碌中停下脚步,去享受那些永恒的瞬间。
无论是和朋友聊天,还是与爱人共度良宵,这些都是值得珍藏的时光。
不过,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追求要素和追求永恒,难道不是相互矛盾的事情吗?其实不然,生活就是个平衡的艺术。
在工作上,可能需要你关注细节,把每一个任务都做好;但在私人生活中,也要懂得放松,去享受生活带来的小确幸。
这种对比就像吃饭,既要有肉有菜,也不能少了米饭,要不然光吃肉总会觉得腻。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要素主义,又称为本质主义、精粹主义或者精华主义。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是西方近代最主要的教育思潮或者流派之一,因其对社会危机持保守主义建议,对新观念、新变化采取慎重检讨的态度,并对既成观念采取坚守和赞誉的态势,又被大多数人称为传统主义教育或保守主义教育。
处在“理解当代社会现象,都必须围绕后现代性这个中心问题”的时代,重新评估这种“保守”的思潮,源于对它所处的社会背景的理解以及它对今天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认可。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20世纪30年代“发生发展期”。
“要素主义”最早由德米亚西克维奇在1935年提出,他把那些以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为教育之首要职责的人们称为“要素主义者”,巴格莱是美国要素主义者的首脑人物和主要代言人。
1938年,德米阿什亚西克维奇与巴格莱等教育家一起在大西洋城建立了“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并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阐述了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这篇纲领列举了当时美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并指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谴责进步主义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活动,而放弃训练、努力和工作的做法是导致美国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由于批评一针见血,且正好吻合了当时的时局,给了处于混乱中的美国开了一张教育处方,开创了要素主义思潮在美国教育史上的一页。
随后协会的主要刊物《学校与社会》也随之创刊,这种教育思潮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50到60年代“复兴期”。
随着巴格莱的逝世,要素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的影响逐步趋于平静。
但是世界“冷战”时代的来临,尤其是1957年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消息又给了它以新的春天。
美国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给了教育界很大的震动,国内对进步主义的批评更趋激烈。
人们比较普遍地认为,美国的教育失去了方向,而且也忽视了对儿童进行社会智力遗产的传递。
简述要素主义课程流派及其基本观点要素主义课程流派,也被称为核心课程或基础课程,是一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流派。
它强调课程的核心要素,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目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素主义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知识的重要性:要素主义课程流派认为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是学生发展认知、思维和创造力的基础。
因此,要素主义课程流派强调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包括语言、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2. 技能的培养:除了知识,要素主义课程流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阅读、写作、计算、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等。
这些基本技能被认为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的挑战。
3. 教育的目标:要素主义课程流派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和道德等方面。
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
4. 教学方法:要素主义课程流派倡导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通过灵活的教学策略和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5. 评价方式:要素主义课程流派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还应该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实际表现,如作业、项目、实验和口头表达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6. 社会责任:要素主义课程流派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育应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公民。
要素主义课程流派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课程框架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要素主义课程
在理论价值上,要素主义强调课程应该传递人类文化中基本的要素。
而这些文化通常都是严格按照逻辑组织而成为学科来供学习者学习,学习者通过对这些凝结人类智慧的知识掌握,一方面能够提高自
我服务于社会发展,而有些个别具有较高智力的学习者,也就是“天才儿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将会对国家命运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也就是美国在特殊时期重视选择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原因之一。
在实践价值上,要素主义课程观从正式形成之初就是一个有组织、有
纲领的运动,它针对现代美国教育所存在的弊病,讨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强调学科课程。
要素主
义者认为要给学生提供分类的有组织的学科课程,特别强调学科之间
以及每个学科内部的严谨的逻辑结构。
如果学校的课程给学生提供的是未经分化的或者是零散的经验或知识,学生势必要自己对它们分化
和组织,这将妨碍教育的效能。
因此要素主义者强调的依然是以“学
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实施中,要素主义者强调接受式学习。
在要素主义者看来,教师具有无上的权威,是理智的模范,是知识和真
理的占有者,掌握着学科的逻辑体系,了解教育过程,因此教师们有着绝对的主导权。
另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素主义者特别强调对学生
心智的训练,尤为强调基础学科方面的训练,认为只有学生掌握了这
些学科知识,才能拥有理性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要素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一)教育目的上,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要素主义强调社会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倡导社会效益的课程与教学目的观。
人才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的,只有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
针对于高考扩招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确定将全国六百多所(包括三本)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将会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让教育社会功能的更好发挥。
(二)教育内容要重视传统文化思想与道德教育要素主义者主张传授“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这些要素是经受了历史考验,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并对整个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现在教育的一个显著缺陷。
在我国的课程建设中,应改进德育方法,联系实际,有的放矢。
结合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要注意潜在课程和隐形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重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素主义极力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就是接受式的学习。
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对学生能够有效的把握。
要素主义对教师的肯定是对其很大的支持,人只有感觉自身价值时才会认真去做一些事情。
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具有一定思想的学习者,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尤其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些先前形成的思想很难发生改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
(四)正确看待学生的成绩,完善课程评价标准要素主义课程范式主张刻苦严肃的学习,学校要有统一严格的纪律,主张对学生严格要求。
现阶段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对其他方面的重视很少,这严重打击了一部分同学积极性。
课程评价标准必须严格,课程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要综合在一起,同时,也要坚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不能单纯的看分数,学生的其他天赋也应该予以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看待自己。
评价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坚持多方面综合考虑,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评价时要客观,不能主观臆断。
要素主义名词解释333摘要:一、要素主义的概念1.要素主义的定义2.要素主义的核心理念二、要素主义的发展历程1.要素主义的起源2.要素主义的发展阶段3.要素主义在我国的应用三、要素主义的主要内容1.要素主义的教育理论2.要素主义的教学方法3.要素主义的课程设置四、要素主义的评价与影响1.要素主义的优点2.要素主义的缺点3.要素主义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正文:要素主义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主张教育应该以人类文化的要素为中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基本要素,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要素主义教育理念的出现,旨在解决教育过程中知识膨胀带来的问题,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要素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理念,要素主义是在20 世纪初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等人提出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素主义不断演变和完善,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教育理论。
在我国,要素主义的教育理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传播,并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要素主义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
在教育理论上,要素主义强调教育应该关注人类文化的核心要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要素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要素主义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和思考来发现和掌握知识。
在课程设置上,要素主义主张课程应该以核心知识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来安排教学内容。
要素主义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要素主义有助于学生更系统、更高效地学习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另一方面,要素主义教育理念也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然而,要素主义教育理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可能导致忽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总之,要素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述要素主义课程流派及其基本观点的内容
要素主义课程流派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流派,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客观性:要素主义课程流派强调课程设计应基于客观的标准和事实,而不是主观的意愿和个人偏好。
它强调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应基于学科知识和学科标准,以确保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 学科中心:要素主义课程流派认为学科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并强调学生应通过学习学科内容来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该流派强调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认为学科知识应循序渐进地组织和呈现。
3. 教学效果:要素主义课程流派注重实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通过评估和测量来判断教学效果。
它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 标准化:要素主义课程流派主张制定统一的学习标准和评估标准,以确保学生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获得相似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成果。
它强调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5. 教师角色:要素主义课程流派认为教师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关键角色,他们应该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并能够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情境结合起来教学。
要素主义课程流
派强调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的来说,要素主义课程流派强调客观性、学科中心、教学效果、标准化和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内容,以推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