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9.85 MB
- 文档页数:12
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1.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
⑴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
①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
②林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③东部沿海地区是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⑵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2. 南北方以800毫米年降水量线或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均以种植业为主。
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主要是旱地,灌溉多采用水浇形式。
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
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⑵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水田,广泛种植水稻。
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
大部分地区一年两熟至三熟。
中考地理考点总动员考点26 中国的农业【考点梳理】考点1 农业概况及分布1. 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 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3. 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部门。
4.农业的地区分布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
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⑷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北方地区旱地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花生、大豆、甜菜、棉花。
南方地区水田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华南及海南岛:一年三熟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5)我国三大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考点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自然条件:①种植业——地形、土壤、水源。
②林业——地形陡峭,水土易。
③畜牧业——降水,但牧草生长良好。
④渔业——河湖众多,水域广阔。
(2)社会条件: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远近;市场需求量;农业技术装备;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2. 走科技强农之路(1)科技强农的成就: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和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
(2)科技强农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安全农业,加快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重难突破】1. 农业的分类我国农业部门的划分: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的农业生产部门;林业: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对林木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畜牧业:在牧区,牧民靠放牧牲畜而取得产品;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中国的农业一、概况:1.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前提,农村市场是我国市场的主体,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积累的重要源泉,农产品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所以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农业是集体所有制和生产责任制。
我国农业所处的阶段——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
2.农业生产的成就:1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2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增长,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其中粮食、棉花、肉类、油菜籽、花生的产量居世界首位;3农业科学水平和农业技术装备有了明显的提高;4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有了较大的变化。
3.发展的优越条件:1国土辽阔 . 地形多样。
2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光热条件优越。
3气候类型多样,温度带多样,有利种植多种农作物。
4生物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5劳动力资源丰富。
⑥宜林地区和森林面积广大,树种多样,有利于发展林业。
⑦水域宽广,有利于发展渔业。
4.南北差异:5.问题:(1)我国虽是世界农业大国,粮食产量世界第一,但按人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粮食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日益增长的需要。
(2)我国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结构还不合理,农、林、牧、副、渔没有全面发展,林业和渔业比重不大。
(3)环境破坏,污染问题对农业造成的威胁;水资源的浪费;塑料膜等白色垃圾造成的减产等。
6.对策: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第一,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不懈地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第二,要靠政策调动人的积极性;第三,要靠增加投入和科学种田提高农业生产力。
例1(江苏卷)《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下列叙述中,属于入选条件的有1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2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3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4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5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A.134B.125C.235 D.145解析:苏北平原位于江苏中北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水源充足,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第二讲农业工业农业1.农业及其重要性(1)主要的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2)农业的地位: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农业的东西差异农业部门主要分布地区东部地区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林业三大林区:天然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人工林区(东南林区)渔业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渔业基地;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发达分界线:大致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新疆牧区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造成东西部农业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导致的降水差异(2)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的南北差异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北方旱地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大豆、花生、玉米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南方水田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水稻、油菜、甘蔗、棉花等造成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导致的气候差异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地形区自然条件优势农业布局原则山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林业宜林则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种植业宜粮则粮部分高原、山地牧草生长良好畜牧业宜牧则牧河湖区河湖较多渔业宜渔则渔(2)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量、交通、国家政策、技术水平等。
4.走科技强农之路(1)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我们还必须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湖南,地形山川合围,以水为脉,既相对封闭独立,又有向外沟通的渠道,形成独特的江南文化。
如图是湖南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2021·山东济南)湖南(D)A.地势西高东低,全部位于第二级阶梯B.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C.东、西、北三面环山,相对闭塞D.长江是湖南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水道2.(2021·山东济南)湖南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措施正确的是(C)A.湘西山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B.湘北平原种植甜菜和大豆C.长沙郊区建立肉、蛋、奶、蔬菜基地D.洞庭湖区围湖造田,种植优质水稻第1题,雪峰山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湖南省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为洞庭湖。
玩转地理我国的这几种农业类型你都知道么?我国农业类型区的分布(1)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以青海的湟水谷地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最典型。
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但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降水条件较好,谷地土壤由于有森林分布腐殖质较丰富,土壤肥沃,热量不易散失,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因此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
(2)灌溉农业:灌溉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为降水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发展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主要农作物为春小麦。
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引黄河水。
河西走廊依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灌溉农业通过各种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以实现稳产高产,有时还可以培育肥力和冲洗盐碱。
一般来说,在干旱时以大水灌溉的方式保证农业生产的模式。
在现阶段应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灌溉农业常常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
其特点是通过灌溉措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的温度和土壤的养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由于灌溉农业是一种稳产高产的农业,所以在世界分布较广,特别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
中国的灌溉农业,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得到灌溉。
二是特指在降雨量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完全依靠灌溉才能存在的农业(地理的农业类型中多指这一项)。
(3)绿洲农业:又称绿洲灌溉农业和沃洲农业,指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地方的农业。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内陆盆地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
在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或山麓地带与冲积扇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因有灌溉水源而成为荒漠地区发展农业的理想场所。
绿洲农业多呈岛状、带状或串珠状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分布较普遍。
有新老之分,老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河、湖沿岸,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中国农业地理之我国农作物分布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
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
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
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
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
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
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
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
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
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
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
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
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
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
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2课时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农业第2课时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在不同地区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大农业基地的分布、农业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地区分布这一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农业知识有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农业地区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四大农业基地的分布及特点,掌握农业地区分布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四大农业基地的分布及特点,农业地区分布的基本规律。
2.难点:农业地区分布的原因分析,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农业地区分布的特点和原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地区分布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四大农业基地的分布及特点。
3.课堂讲解: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农业地区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农业地区,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地区分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