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诊断学PBL双语课程课程简介诊断学PBL双语课程是在诊断学理论双语教学和临床见习双语教学的基础上,通过PAPER-CASE和BEDSIDE-CASE两方面的PBL教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和判断能力,通过理论和PBL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大课中的学习内容,在PBL和理论学习中始终贯穿双语教学,达到专业理论知识和英语的双重提高。
PBL 双语教学的目标(1)以双语教学为教学语言手段,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Problem-Baseed Learning (PBL),现在八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中进行教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们的英语听、说、写、读得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文字PBL教案和床旁PBL教案的学习,在一种活跃和开阔的学习气氛中去更深一步的理解理论知识。
通过各个系统多个教案的学习,将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系统地进行分析,由此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PBL 双语教学以双语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为培养更多的国际交流人才作准备,使我们的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教学手段和方法(1)双语PBL 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授课前PBL病例编撰小组集体备课,根据理论课的教学大纲要求,用双语编写包含有各个系统主要症状的病例,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病案的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和有条理地分析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的目的和意义、治疗原则等。
(2)以8-10人为一个PBL 小组,以轮值组长和记录者的形式,每人机会均等的参与每次的PBL 教学,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指导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最后进行总结和补充,使学生在每一个教案的学习后,形象地掌握了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课程特色(1)双语PBL教学打破了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教学为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活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想象,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融洽了教学的氛围。
双语教学模式在普通医学本科院校病理学课程中的实践路径建设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以外文原版教材(一般为英文)为基础,采用母语和外语(主要指英语)两种语言同步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1]。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科技交流的通用语言——英语,逐渐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医学领域中,新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以英文的形式发表,所以英文文献和科研成果在医学工作、科研交流中都不可避免需要接触到,因此要更好地掌握医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英文交流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医学工作者中外语基础参差不齐,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医学在我国的发展,所以有必要从医学工作者的后备军——医学生开始,将英语和医学专业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
因此医学双语教学就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并能熟练查阅相关的英语专业书籍和文献,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部2001年时,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生物医学等专业在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因此开展病理学的双语教学十分必要。
目前,作为教育部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已陆续开展。
但在二本医学院校中,病理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性阶段,在整个双语教学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双语教学师资配备不足,比如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
为适应教学发展,西安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首先选择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医学英语专业,从2011年开始开展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尝试,英语专业学生有着相对扎实的英语基础,将来主要在卫生、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医学专业的翻译、研究、教学、写作等。
中医院校开展西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点滴体会徐卫东;杨柳【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研究》【年(卷),期】2017(009)001【总页数】2页(P51-52)【作者】徐卫东;杨柳【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 330006【正文语种】中文双语教学是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者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1]。
随着中医药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接受,对中医药从业者掌握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西医诊断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中的很多术语和专业词汇,是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医师与患者沟通所必需的,特别是欧美的患者,因为他们习惯用西医的知识与术语来理解中医,由此可见在高等中医院校开展西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笔者在为期四个学期的西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向学生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一些问题,特对此提出一点个人见解,以供大家参考。
在回收到的有效的202份调查问卷中,学生选择“课程难度大,难以理解”这项选项的高达134份。
据此,笔者认为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应考虑到西医基础专业课程与双语教学的关联性,即两者之间互补互促的特性。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也是前期专业课程与部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课程计划安排脱节,缺乏连续性。
例如,诊断学的前期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几乎都没有开展双语教学,仅一两门课开设双语教学的选修课,而西医诊断学突然开设双语教学,大多数学生都会觉得课程的难度很大,不仅增加了学习负担,还有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学效果打折。
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某个特定班级(如国际交流班),多开展西医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如《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然后西医诊断学顺势开设双语教学,同时运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样可极大降低本课程的难度,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目的评价双语教学在《诊断学》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方法对2010级临床医学生分别选取50名学生为观察组,50名学生为对照组,对平时考勤、课堂活跃程度、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接受双语教学的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平时考勤4.88±0.12,课堂活跃程度4.69±0.33,技能操作考试平均成绩94.32±5.17 ,理论考试平均成绩88.54±10.2;对照组的平时考勤3.54±0.36,课堂活跃程度3.70±0.23,技能操作考试平均成绩89.18±3.69,理论考试平均成绩73.95±11.5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诊断学》双语教学不但增加学习兴趣,还可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
结论双语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且无论是在知识掌握还是技能操作方面均获得较理想成绩。
标签:双语教学诊断学医学英语
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医学人才,加速我国的生命科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实行双语教学也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诊断学》是医学院校的专业必修课,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程,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1]。
为此,我们在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诊断学》教学中选择了部分学生实行了双语教学,并通过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双语教学的效果,总结了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双语教学模式,为日后开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来自于大学三年级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50人为2010级学生,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20~24岁,平均为(20.37±1.25)岁。
纳入标准:(1)均为自愿报名;(2)具备自学能力;(3)大学英语平均成绩70分以上或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且英语听说能力测试合格。
排除标准[4]:(1)不愿参加双语教学的学生;(2)英语水平不符合要求者;(3)因休学等其它原因而无法完成研究者。
对照组为同年级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50名,男34例,女16例。
年龄20~25岁,平均为(20.09±2.20)岁。
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及专业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 教学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按《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观察组采取中文与英语的双语教学方式授课,对照组仅采取单一母语授课。
具体内容:(1)授课方式:均为小班(<50人)讲授;(2)教学手段:制作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播放教学视频,应用教学模型等,提升学生的听课兴趣及理解效率。
观察组师生互动要求应用英语对答,制作的教学PPT为全英文,
播放的教学视频也为英文视频;对照组除个别课本上出现的专业词汇外均为中文。
(3)课后学习:授课教师每次上课后均提供1-2篇英文文献给观察组学生作为补充阅读,学期结束要求每个学生完成1篇医学综述,其中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英文文献。
2.2 效果评价评价指标:(1)平时考勤(每名学生按:迟到或早退每次扣0.5分,旷课每次扣1分标准打分,合计5分);(2)课堂活跃程度(满分为5分);(3)理论考试成绩(满分100分);(4)操作考试成绩(满分100分)。
2.3 问卷调查和分析:根据国内相关研究[2]设计了问卷,该问卷于《诊断学》的最后一堂课发放,并当场收回。
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学生过程性评价指标比较观察组的平时考勤、课堂活跃程度、课堂互动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讨论
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
就医学的范畴而言,双语教学是用另一种语言(主要是英语)进行医学专业科目的教学,其重点是医学专业知识,医学双语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双语教学使医学生能够利用英语等外语在医学专业知识领域进行思考、探索、对话和交流[3]。
在桥梁课程《诊断学》进行双语教学,既能促使学生把英语和医学知识融合起来,进而掌握更多常用医学英语词汇,并阅读相关的英文原著及文献,有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医学理论技术和医学学科发展方向[4]。
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的平时考勤、课堂活跃程度、技能操作和理论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双语教学不但增加学生学习《诊断学》的积极性,还可明显提高学生成绩。
可能在于实施《诊断学》的双语教学,提升了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师生间的英语对答,促使了学生努力思考且积极查阅英文文献,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差异,授课初期少数学生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經过专门辅导后所有学员均坚持完成了双语教学。
因此,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但需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还要能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能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考试时获得较好的成绩。
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
对《诊断学》的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和教材选用均有较高满意度;双语教学增加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诊断学》双语教学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还可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综上所述,对《诊断学》实施双语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且无论是在知识掌握还是技能操作方面均获得较理想成绩。
参考文献
[1]周晓春,戴小丽.上好诊断学绪论课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269.
[2]冯海晓,权彦龙,刘子瑶,等.七年制医学生眼科学双语教学的需求分析与教学效果调查[J]西北教育,2015,13(12):1098-1011.
[3]徐戈,孙文静,文伟明. 双语教学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内科,2014,9(2):133-134.
[4]Juarez G,Hurria A,Uman G,et al.Impact of a bilingual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Latina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Oncol Nurs Forum,2013,40(1):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