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 格式:doc
- 大小:30.52 KB
- 文档页数:10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山重水复的境地。
重典则、重法式的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
因此,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如果继续在“尚法”的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很难再发掘出新的东西。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探索,宋代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悟到,与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的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
遂摒弃唐法,转而崇尚意趣,而根据各自对传统的理解,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逐步确立了宋人“尚意”书法的独特面貌。
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
而作为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米芾又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故《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字元章。
生于仁宗皇祜三年(1051),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
祖居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中岁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所以《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吴人。
米芾的曾祖辈以上都是武职官吏。
至父亲米佐,始读书习文。
母阎氏,曾因入侍英宗皇后,赠丹阳县太君。
因此,米芾自幼生活在宫中。
18岁后历知雍丘县、涟水军等。
54岁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旋擢任礼部员外郎,故又称“米南宫”。
又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别号。
《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
米芾有洁癖,世号“水淫”。
好奇玩异服,又好奇石,见怪石辄下拜,呼石为兄。
言行每每颠狂不羁,“违世异俗,每与物迕”,所以时人名之为“米颠”。
米芾7、8岁时开始书法启蒙,是从颜字入手的,这似乎是当时的风气。
⽶芾⾏书集字宋词21⾸(⾼清⼤图)⽶芾⾏书集字宋词21⾸(⾼清⼤图)
3⼩时前坦腹斋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作品集字--⽶芾·宋词,⼈民美术出版社。
此新闻由⼀点资讯提供
举报
不⽤抢,签到就能领红包,原来同事的私房钱都是从这攒的!
⼴告拼多多
相关新闻
钱钟书的书法美不胜收,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其书写的模样他是“宋四家”的书法⽼师,如今快被⼈遗忘了…朱熹榜书,以朱⼦的粗密写⾃⼰赵孟頫价值500万的⾏书帖《⼭堂》鸾飘凤泊完美⽆缺,真书法也⽶芾把⾏书写出狂草的⽓势,⽹友纷纷表⽰:难得⼀见
不⽤抢,签到就能领红包,原来同事的私房钱都是从这攒的!
⼴告拼多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暂⽆评论,点击抢沙发
最新评论
评论载⼊失败,点击重试。
米芾尺牍原文及译文
米芾(米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
作品被誉为“米黄”。
《米芾尺牍》是他的一篇文章,以下是原文
及译文:
尺牍,人生之要事也。
尺者,度也;牍者,书也。
度书者,制
言辞以为文也。
言辞既成,便可传于后世。
传者,继也。
继而不息,故曰人生之要事也。
然人生之要事,岂止于此哉?人生者,寿也;
寿者,命也。
命者,天也。
天地人之间,岂有不以天命为纲纪者哉?故曰人生之要事,岂止于尺牍哉?
译文:
尺牍,是人生中重要的事情。
尺,是指度量;牍,是指书写。
度量书写,是用来规划言辞,形成文章。
言辞一旦形成,就可以传
承给后人。
传承是延续的意思,延续不断,因此说它是人生中重要
的事情。
然而,人生的要事又岂止于此?人生者,是指命运;命运
是指天意。
天地人之间,难道有不受天命支配的吗?因此说人生的
要事,难道只是尺牍吗?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号东篱,汉族,汝州禹县(今河南禹州)人,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文学家、艺术理论家。
米芾的书法风格独特,气韵生动,尤其擅长行书,被誉为“行书第一”。
米芾出身士族,少年喜好书画,曾先后拜访了欧阳询、李邕等名家学习书法,后又游历于名胜古迹,研究古代建筑、碑刻、器物等艺术形式。
在艺术实践中,米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提倡“气韵生动”、“古意今人”,认为艺术要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又要创新发展,注重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的内涵。
米芾的书法作品有《水经注》、《范文正公碑》、《赵孟頫序》、《二王故事》等,他的书法影响深远,被誉为“宋代书坛第一人”。
除书法外,米芾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绘画作品,对文学、美术、艺术理论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他的著作有《东篱乐府》、《东篱乐府续编》、《画山水志》等。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祖籍太原,迁居襄阳。
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
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
世号米颠。
书画自成一家。
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
善诗,工书法,精鉴别。
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宋四家之一。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清远市清新县文化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偶然发现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该墓是米芾的衣冠冢,还是真墓?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始修于元末或明初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峰介绍,清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员在该县秦皇山一带考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墓碑上刻有“米元章”3个石刻大字▼米芾【mǐ f】(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无为知军(遇石称兄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米芾纪念馆(米公祠),于1956 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
该纪念馆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沿江路的西段,原名“ 米家庵” ,是纪念北宋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建的祠宇。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米公祠始建无考,《襄阳县志》载:元末明初毁于▼介绍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六岁时能背诗百首,八岁学书法,十岁摹写碑刻,小获声誉。
十八岁时,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
从此开始走上仕途,自到1107年卒于任。
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家庭背景米芾五世祖米信,宋初勋臣。
《宋史》卷261有传,淳化五年(994年)卒,六十七岁。
书法教育故事23 米芾刷字米芾是宋代一位书法大家,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
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再后又搬居润州(今属江苏镇江)。
被宋徽宗招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因举止“癫狂”,也有人叫他“米癫”。
他能诗文、善书画、精鉴别。
米芾的书法大刀阔斧,用笔俊迈,有“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之评,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成“宋四家”。
也有人认为,就他的书法造诣和书法意境而论,宋四家的第一把交椅应由他坐,而不是苏东坡。
有一次,宋徽宗赵佶问米芾对本朝几位著名书家怎样评价,他回答说:“蔡京不懂笔法;蔡卞(蔡京之弟)懂得笔法而笔下少风趣;蔡襄是勒字,象马被缰索拉得太紧,挣扎不脱;沈辽(《梦溪笔谈》作者沈括之弟)是排字,一个个字排列得整整齐齐;黄庭坚是描字,一点一画描出来的;苏轼是画字,侧着笔画成的。
”言外之意,他对这几位书家都不大满意,所以被他一个个丑化了一番。
赵佶问他自己的字如何,他问:“我是刷字”。
米芾刷字怎么个刷法?有人说,象油漆工使用扫帚一样,一翻一折地写。
有人说他这话是自夸其下笔利落、快速,而不是别的意思。
无论刷字是什么意思,反正米芾的字刷出了名堂,刷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字如画家画画一样,用正锋、侧锋、藏锋、露锋等不同笔法,使整幅字呈现正、背、偏、侧、长、短、粗、细等不同形状,姿态万千,各得其宜。
他的墨迹本《蜀素帖》,充分表现了这一独特的风格。
米芾从小爱写字,每天都要写七、八张纸,但总是写不好。
一天,他家里来了个过路秀才,看到米芾写字的情形,就对他的母亲说:“这纸不好,所以写出的字不好看。
如果你肯花五两白银买我一张纸让孩子写,字就写好了。
”米芾家里并不富裕,母亲为了孩子的前程,只好找出几件首饰去卖掉,然后向这位过路秀才买了一张“宝纸”让米芾写字。
米芾看了看这张“宝纸“,除了比一般的纸多少白一点、细一点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实在也是一张普通的纸。
小米芾提起笔来看着面前这张纸,心想:这是母亲用五两白银买的一张“宝纸”啊,可不能象以前写字那样,随随便便把纸给糟蹋了。
米芾《苕溪诗帖》全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
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
宋米芾苕溪诗帖全卷35行,共294字,末署年款“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年),时米芾38岁。
开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仁黻”。
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笔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舒畅,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其结体舒展自如,起伏变化多端。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
全卷书风率真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
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
”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
”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
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山重水复的境地。
重典则、重法式的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
因此,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如果继续在“尚法”的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很难再发掘出新的东西。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探索,宋代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悟到,与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的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
遂摒弃唐法,转而崇尚意趣,而根据各自对传统的理解,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逐步确立了宋人“尚意”书法的独特面貌。
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
而作为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米芾又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故《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大书家”中, 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字元章。
生于仁宗皇祜三年(1051),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
祖居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中岁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所以《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吴人。
米芾的曾祖辈以上都是武职官吏。
至父亲米佐,始读书习文。
母阎氏,曾因入侍英宗皇后,赠丹阳县太君。
因此,米芾自幼生活在宫中。
18岁后历知雍丘县、涟水军等。
54岁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旋擢任礼部员外郎,故又称“米南宫”。
又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别号。
《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
米芾有洁癖,世号“水淫”。
好奇完异服,又好奇石, 见怪石辄下拜,呼石为兄。
言行每每颠狂不羁,“违世异俗,每与物迕”,所以时人名之为“米颠”。
米芾7、8岁时开始书法启蒙,是从颜字入手的,这似乎是当时的风气。
“宋四家”便都是由颜字入门的。
米芾学书,并不好高鹜远,从楷书大学人手, 由浅渐深,追溯上古。
并且不专一家,择善而从,有长即学,遇短即舍,采取广收博取的办法。
最后才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故《海岳名言》云:“壮岁未能立家, 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米芾10岁时为人写碑,运用古人的笔法并渗入己意,“想自成一家”。
人们都称赞他的字有唐代大书法家李邕的笔法。
这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不啻是很高的褒奖。
而米芾却觉得作品象别人的面貌是很不成功的。
可见他很早就有创新意识。
但耐人寻味的是,米芾却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集古字”生涯。
与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一样,米芾对传统进行了全面的继承。
他对传统的浸霪之深,有宋一代无人能出其右。
据他自述,他7、8岁开始学习颜字。
因为十分倾慕柳公权书法的紧结,旋即改学柳体《金刚经》,随着学习的深入,知道柳出于欧,又学欧阳询书法。
久之,因厌其如“印板排算”,用学褚遂良书法,于此用工最久。
进而学隶,篆、钟鼎文,临习《咀楚》、《石鼓文》等。
后又从杨凝式、李邕、陆东、段委展、沈传师、李世民,以及王献之、王羲之、谢安、羊欣等历代名家作品中吸取精华,副会自然。
从米氏循序渐进的学书历程可知,他是由师法唐人而上溯魏晋的。
宋代以前的名家法帖几乎被他临习殆遍。
米氏将书斋命名为“宝晋斋”,把所藏的晋唐墨迹称为“墨王”,由此已不难看出他私涉前贤的趣尚。
米氏学书,十分精勤,自少至老,未曾停辍,以至“一日不作书。
便觉思涩”。
那些“墨王”无日不展于几案,朝夕晤对,神游其间。
连晚上就寝前还要把装有法书的小箧置于枕边才能安眠,似乎“墨王”在梦中还能赐给他无尽的灵感。
其子友仁在他临的《右军四帖》后跋道:“好之笃之至于此,实一世所共知。
”近乎痴迷的寝馈晋唐笔札,使他练就了极为精熟的笔法和深厚的临摹功夫。
明代的李日华曾赞叹道:“论善临摹者,千古惟米老一人而已。
”诚为的语。
米氏的临移古帖,形神副肖,使人真赝难辨。
他的许多临仿之作,在当时已被时人当作真迹收藏。
如《海岳志林》载:米氏在苏州时,与葛藻比邻而居, 每次米芾临完古帖,他随即收去后来葛藻将这二十多本米临古帖送给了好友陈臾友,陈认为是古人真迹,珍藏起来。
连后来米芾向他借也不肯出示了。
类似的逸事还有很多,可见米芾的临摹功夫是非凡的。
近人张伯驹认“宋四家独元章多面首,能作人之伪”。
后人把存世的王献之《中秋帖》,《东山帖》,颜真卿的《湖州帖》,褚遂良的《临兰亭序》等定为出自米芾之手,也决非偶然了。
几十年的“集古字”生涯,不啻是他上下求索,转益多师的过程,更是他彻悟前人笔法,熔铸百家的过程。
用米芾的话来说。
目的是为了“取褚长处,总而成之”,最终达到“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的理想境界。
在形式技法上,米芾主要得力于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和唐代的褚遂良、颜真卿。
米芾与献之个性相近,对小王书心摹手追,用功极深。
所以《宋史·本传》称他:“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米书“取褚长处”的特点。
在用笔方面,米芾继承了褚、颜等大家的优秀传统,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魏晋以降,一直都是以中锋,藏锋用笔为正统笔法。
发展到唐朝,大书家颜真卿进而将圆笔中锋的篆籀笔法运用到行书中,使线条凝练,富有立体感,把中锋、藏锋用笔发展到了极致。
唐人过于注重中锋晋潇洒纵逸之趣。
米芾大量而巧妙地使用侧锋、露锋,打破了中锋、藏锋一统书坛的局面。
正侧互用,进一步丰富了书法的表现能力,为“尚意”书风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此外,褚遂良书法用笔的轻重虚实,起伏顿挫,富于变化,使米氏颇有启悟。
米芾结合自己的毫放个性,使其书竭尽用笔多变飘纵之能事。
据说,米芾一生写过麻笺十万。
他逝世后有人收集其书迹,得到的作品数以千计。
至今流传于世的仍有五十余件。
其中著名的有《方圆庵记》、《苕溪诗帖》、《蜀素帖》、《珊瑚复官二帖》、《拜中岳命诗》、《多景楼诗》、《虹县诗》、《向太后挽祠》等。
在这些作品中,最能表现其鲜明个性的书体是行草书。
米芾也曾对真楷、篆隶下过苦功,广泛吸取了各体书的艺术营养,但在这些慢节奏的特定书体中,显然很难抒发其豪宕狂放的情感,与篆、隶、真楷相比,行书是较为自由的一种书体。
它没有严格的规矩约束,伸缩性很大,体变也极多,因此米芾多喜行书,这并不象清代钱沣所认为的,是由于米氏天分过高,轻视古人,“能行而不能楷”;而是与米氏“意足吾自足,放笔一戏空”的书学观点相一致的。
大体上说,米芾的书法艺术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40岁前后是其书风的重要转折时期。
从米氏的存世书迹来看,其最早的墨迹是他29岁时在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步辇图》卷后留下的二行题名小行楷书。
此期书风明显遗留着师法唐人的体貌,但米书欹侧多姿的特点,已见端倪。
无丰年间,米芾从师法唐人,转而走上师法魏晋古帖的艺术道路。
他崇尚魏晋萧散天然的风骨,甚至极言:“草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
”元丰六年(1083),他创作的《方圆庵记》,就是这一看法的产物,也是他早年集古字时期的成名作。
该书通篇如美玉精金般圆润秀逸,且欹侧取姿,有云烟卷舒之态,得《圣教序》笔意。
《圣教序》因是集字成帖,不免气脉不畅。
米氏从大王其它墨迹中取其精华,补其不足。
其遒丽的风格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神韵。
此时米书的结体已由紧结的体势转而向外拓展,有时兴之所至,常一拓直下,如帖中“而不明”三字然。
小王华滋纵逸的外拓之法,已居此帖中运用得渐趋和谐。
这一时期的《三吴诗帖》、《淡墨远山诗帖》,《砂步诗帖》及《李太师帖》等基本表现出这一风气。
米芾书法的风格和技巧,是在不断变化中逐臻于成熟的。
元祐年间(1086一1093)。
正是米氏书法成熟的时期,著名的《苕溪诗帖》、《蜀素帖》等是其重要标志。
米氏后期的书法,经过几十年的蜕变,晋唐古法已熔铸于自己的笔端,显示出米书“天真自然,超轶洒脱”、“风樯陈马,沉着痛快”的独特风格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
“沉着”、“痛快”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沉着”的字往往失之板滞而气势不足;“痛快”之书常常流于浮滑,不够凝重。
而米芾能将这两种风格,和谐地统一起来,实属难能,表现了米氏鲜明独特的个性。
米芾的艺术风格,一如他集诡谲和天真两种性格于一身。
他善于在正侧、藏露、迟涩、提按、方圆、欹正、掩仰的对立中求得谐调统一。
如《苕溪诗帖》中,结字因势生形,出于天真,字与字之间绝少连属,仅有“游频”、“船行”数字间有明显的游丝映带,却能一气贯通,自然畅达。
正是欹侧之势使上下、左右, 顾盼生情,险绝而生稳,收似欹反正之效。
用笔厚重爽利,豪迈洒落。
往往提处细若游丝,圆润遒劲;按处中锋直下,沉而不滞。
在布局谋篇上,米氏借鉴运用了前人的技巧,打破局部的平稀和对称,并以向左倾斜流动的态势,形成一种行距间相互穿插的格局,在动态中求得总体的平衡。
通篇时疏时穿,虚实相生,都在有意无意之间。
强烈的对比,使其书法富有音乐的韵律感。
由于米书用笔神变难测,在统一的风格下,每件作品又有不同的面貌,并表现出不同的意境。
根据米书不同的面貌,我们大致把它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诗稿、尺牍书。
如《蜀素帖》、《拜中岳命诗》、《真帖》、《珊瑚帖》等。
此类作品或用笔灵变飞动,结体欹侧奇险;或清劲风流、丰腴醇雅,时有新意。
其书法无心求工,随意放纵而倍显米书超轶洒脱的本色。
这种风格在米书中具有代表性。
第二种是米氏自许“有如大字”的家藏前人真迹跋尾小行书。
如《王略帖》赞、《禇摹兰亭》跋等。
此类作品尽管笔致精到,但因“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不如第一类书作情感天然放纵,略有拘谨之嫌。
第三种是“固已满世”的榜书大字。
如《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及谢世当年的《章吉老墓志》等。
这类书作墨色带燥方润,笔力遒劲趣迈,结体欹侧多变,在信手挥洒中颇出“刷字”神韵,是米书中最为豪放的一路。
翻澜的笔势,昭示出书家在创作中的昂奋心态。
纵观北宋书坛,独特的米家书风代表了宋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新高度。
他的行草书与“宋四家”中其他三家的任何一位相比,都是高出一筹的。
明代大书家董其昌说:“吾尝评米书,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山谷直以品胜,然非专门名字也。
”(《画禅室随笔》)历来论书都充分肯定了米芾的创新精神和他在书法史上的杰出地位。
宋、元以来评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
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雪堂书评》:“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锺(繇)、王(羲之)并行, 非但不能愧而已。
”所谓风樯阵马,是言米芾法书的气势迅疾超轶;沉着和痛快不易兼备,而能在沉着中寓痛快,足见其难能。
将他和书法艺术上的一代宗师锺、王等量齐观,推崇自属极高。
持第二种态度的,可以黄庭坚为代表:“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