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胀中医病历
- 格式:docx
- 大小:4.06 KB
- 文档页数:3
刚柔辨证治疗胆胀【关键词】胆胀;刚柔辨证;心身疾病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调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灵枢·胀论》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不仅提出了病名,而且对症状描述也很准确。
张仲景《伤寒论》对其论述更加精确、详细,所立方剂如大柴胡汤、大陷胸汤、茵陈蒿汤等皆为临床治疗胆胀的有效方剂。
其后《症因脉治》柴胡疏肝饮及《柳州医话》一贯煎皆为历代治疗胆胀行之有效的方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首载胆胀医案,为后世临床辨证治疗积累了经验。
胆胀多发生在40~65岁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且以偏胖体型为多见。
其因既与饮食结构变化有关,也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本病的证候特征是右上腹胀满疼痛,反复发作;同时伴有恶心、嗳气、腹胀、善太息。
其证有虚实,又有阴阳之别。
1 刚柔辨证胆胀是典型心身疾病,其刚柔证治基于中医心身医学理论。
随着社会发展,竞争不断加剧,以及生活压力和情绪的复杂化,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心身疾病为主的医学模式。
中医心身医学虽起步较晚,但中医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心身合一、心身并治的整体医学模式以及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已引起广泛关注。
笔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中医内科心身疾病的病机主要为肝疏泄太过与不及引起的机体刚柔不能相济,因而提出“刚柔辨证”纲领。
因心理社会压力、情志刺激首先伤肝,肝疏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烦躁易怒为刚证;肝疏泄不及,气机不畅难伸,则抑郁难解为柔证。
刚证、柔证患者临床表现有鲜明的证候特点,刚证肝火上炎,焦急易怒,凡事不能忍;而柔证患者则表现肝气郁结,抑郁、闷闷不乐、善太息等。
这些证候的不同表象有其内在的物质基础,这在中国古代医籍中早有论述,《灵枢·寿夭刚柔》指出:“人之有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阴阳为万物之纲纪,人为万物之灵,人的阴阳当分为心神的阴阳——刚和柔,身形的阴阳——短和长。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主要症状:右上腹胀满疼痛,反复发作。
次要症状:恶心、嗳气,腹胀、善太息。
多发生于40岁至65岁,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陈灏珠共同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症状: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胀痛,可放射到右肩胛区,高脂餐后加剧;反复发作的胃灼热,嗳气,返酸,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体征:部分患者有胆囊点的压痛或叩击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不升高,少数患者转氨酶升高。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合并胆囊结石且发生过黄疸、胰腺炎的患者应行MRCP或CT等检查了解胆总管情况。
(二)证候诊断1.肝胆郁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
苔白腻,脉弦大。
2.肝胆湿热证: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气滞血瘀证: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
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脉弦细涩。
4.肝郁脾虚证:右胁胀痛,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暖气叹息,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稀塘或便秘。
舌淡或暗,苔白,脉弦或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胆郁滞证治法:利胆疏肝,理气通降。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香附、陈皮、甘草、苏梗、青皮、郁金、木香等。
中成药:胆舒胶囊,四逆散颗粒等。
2.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推荐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黄芩、茵陈、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等。
6.13胆瘅.胆胀.胆石6.13胆瘅又名胆热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胆囊炎、胆囊穿孔、急性腹膜炎(脂膜瘅)。
辩证论治一、肝胆气滞证:96、小柴胡汤加木香、郁金、金钱草等。
二、肝胆湿热证:219、龙胆泻肝汤加茵陈、金钱草、郁金等。
三、肝胆瘀滞证:545、复元活血汤加旋覆花、瓜蒌等。
四、热毒炽盛证:520、茵陈蒿汤合 733、黄连解毒汤加减。
其他治疗1、金钱草15克、海金砂10克、生大黄10克,水煎服。
2、茵陈15克、虎杖10克、水煎服。
3、玉米须、芦根各30克,茵陈15克,水煎服。
4、马蹄草、金钱草各15克,龙胆草10克,水煎服。
5、鱼腥草、金钱草各15克,延胡索、郁金各10克,水煎服。
6、青叶胆、龙胆草、黄芩各12克,水煎服。
6.14胆胀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
辩证论治一、肝气郁滞证:651、柴胡疏肝散加郁金、延胡、香附等。
二、肝胆郁热证:96、小柴胡汤加金钱草、蒲公英、郁金等。
三、肝郁脾虚证:640、柴芍六君子汤加木香等。
四、肝胆瘀滞证:545、复元活血汤加减。
其他治疗1、金钱草30克、鸡内金15克、海金砂15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水煎服。
2、玄明粉、海金砂、广郁金,等量研末,3克/次,3次/日,开水送服。
3、姜橘二金汤:生姜6-10克、橘皮10克、郁金10克、鸡内金10克,水煎,代茶饮。
可常服用,适用于肝郁脾虚证。
4、利胆汤:竹茹12克、枳实10克、陈皮6克、茯苓10克,水煎,代茶饮。
适用于肝郁脾虚证。
5、消炎利胆茶: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各30克,水煎,代茶饮。
适用于肝郁脾虚证。
6、山楂片,2片/次,3次/日。
7、敷贴疗法:芒硝30克、生大黄60克,均研细末,大蒜头1个,米醋适量,共捣成糊状,布包外敷于胆囊区。
8、饮食宜低脂、易消化。
6.15胆石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胆石症、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胆管结石。
辩证论治一、肝胆气滞证:76、大柴胡汤加金钱草、芒硝(冲服)、延胡索等。
胆胀中医病历
胆胀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其主要症状是腹部胀满感。
胆胀病历是中医医生在接诊胆胀患者时所记录的病史和诊疗过程,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份典型的胆胀中医病历:
【基本信息】
姓名:张某年龄:45岁性别:男就诊日期:2022年8月10日
【主诉】
患者主要症状为腹部胀满感,时常有胃脘部不适,持续时间已有两个月。
【现病史】
患者两个月前开始感到腹部胀满,时有恶心、嗳气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经常规检查后被诊断为“胃胀气”,并给予了胃肠道解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
【既往史】
患者无明显的其他慢性病史,无手术史。
【个人史】
患者饮食规律,作息正常,无不良嗜好。
【家族史】
患者无胆胀相关疾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患者神志清楚,面色稍黄,精神可,体力尚可。
2.腹部检查:腹部轻度膨胀,无压痛,肝脾未触及。
【辅助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正常,白细胞计数正常。
2.肝功能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轻度升高,其他指标正常。
【中医诊断】
根据患者的主诉、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结合中医理论,初步诊断为“胆湿胀滞”。
【治疗方案】
1.中药治疗:方剂选择清热利湿、舒肝理气的中药组方,如龙胆泻肝汤。
2.针灸治疗:选取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进行针刺,以调理脾胃功能,缓解腹胀症状。
3.调整饮食:建议患者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和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随访计划】
患者每周复诊一次,观察症状变化和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反馈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预后评估】
根据患者年龄、病程和治疗反应,预计经过系统治疗后,患者症状将明显改善。
【注意事项】
1.患者需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诊,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2.饮食宜清淡,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规律作息。
3.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
【医生签名】
医生:李医生职称:主任医师日期:2022年8月10日
通过以上的胆胀中医病历,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病历的记录对于医生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和治疗决策至关重要,也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准确记录病历,不断总结经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