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七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二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身分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入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成长冲击清廷的统治2.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工具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暴徒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绽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3.明、清皇帝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种祭奠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奠的隆重场面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联合国度的繁荣昌盛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鉴别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C.地区经济成长D.抑商政策改变5.汉初,官方阻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应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产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看法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身分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成长的挑衅6.明朝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范畴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积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使命,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议决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质料反应了明朝时期()A.私营手产业占据主导身分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身分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7.1684年,康熙帝颁布“开海”命令:“今海内一统,出洋贸易,得旨允行。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3.明、清皇帝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5.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6.明朝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7.1684年,康熙帝颁布“开海”命令:“今海内一统,出洋贸易,得旨允行。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资本主义萌芽一、选择题1.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材料表明()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2.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
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表明()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D.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3.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
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4.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洋,准许私人开采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
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史卒供给输送的劳苦。
这些做法()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5.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
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
”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B.外贸经济有所发展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D.政府税收显著增加6.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
一轮复习考点讲练: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一轮复习】考点讲练: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一、基础知识(一)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方式一是由手工业者分化而来,如“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二是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控制手工业生产,成为雇人生产的剥削者。
3.特征①的出现。
4.特点(1)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行业。
(2)主要表现:手工工场的出现。
(3)只在个别地区的个别部]稀疏出现,且发展缓慢而微弱。
(二)重农抑商(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海禁”政策(1)基本含义:禁止官民私自出海经商贸易。
(2)实行目的:a.明朝初年:防范④骚扰。
b.清朝初年: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严格限制中外贸易。
(2)消极影响:a.妨碍⑤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自测题A.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B.晋商财力雄厚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5.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6.中国古代的早期形成了“无尖不成商,无度不丈夫”的说法,其意为卖粮食时不仅要将量斗装满,还要额外堆出尖顶;卖布匹时必须量出足够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称作商人。
但后来这句话演变成了“无奸不成商,无毒不丈夫”。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①儒家“义利”观念的传播②政府经济政策的价值观导向③现实经济结构的长期稳定④中国社会道德观的整体滑坡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7.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开始的。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考点复习试题及答案考点21《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一、选择题1.“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我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的‘盐铁官营’政策。
”这一政策(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B.有助于小农经济的产生C.解决了国家赋税的问题D.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2.唐代名士柳氏曾卖一婢女给宿卫(皇帝的警卫人员)韩金吾家,后韩氏欲将此婢女卖予绢商为妻,婢女装病不从。
理由是”我曾伏事柳家郎君,岂忍伏事卖绢牙郎也”。
这体现了( )A.传统社会贱商观念B.鲜明的反专制意识C.社会风气较为开放D.理学对人性的桎梏3.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自身利益。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B.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C.八股取士制度的施行D.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4.元朝虽然也有短暂的“海禁”,但没有改变对外持开放态度的总体态势,而且即使在“海禁”期间,也允许外商来华贸易,政府甚至还采取一些鼓励措施招徕外商,这与明清两朝有着显著差异。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A.经济基础不同B.经济政策不同C.政治制度差异D.国际环境差异5.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政策,滨海人民被“断其生活”,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材料特别强调“海禁”政策的影响是( )A.维护了自然经济B.激化了社会矛盾C.促进了海上贸易D.巩固了专制统治6.有学者在研究16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
这表明(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7.康熙九年(1670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苏州的丝织、染纸等手工行业的受雇工匠经常“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
第7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史载,汉高祖四年曾颁布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婢加倍;同时禁止有市籍的工商业者买地.这说明汉初()A.注重抑制土地兼并B.政府的财政收入匮乏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解析:D材料中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征税加倍,禁止工商业者买地,说明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体现,C项材料现象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这一改革()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C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如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唐宋以来,官商分利原则运用日益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很多商人尤其是盐商,在与官府合作、为国家服务中发家致富,地位尊崇.3.(2017·广东佛山联考)北宋真宗在位期间,宰相王旦曾言,都城开封“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南宋高宗在位时,临安府有“珠子行人姓任者”,“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已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业经济成为主流D.政府重商政策已初见成效解析:A宋代“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约十余万缗”,表明大商人众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从侧面也反映了商业环境的宽松,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都错误.4.有学者研究了北宋到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情况,以每朝最高财政收入计算统计如下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A.明清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国家经济严重衰退B.两宋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逐渐发展到顶峰C.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明清时采取了有别于两宋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解析:D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故“严重衰退”,两宋时期发展到顶峰,说法均错误,排除A、B项.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确实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但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始终是缓慢发展,并没有发展起来,其所占的财政收入的比例也是很低的,故C项错误;宋朝时期由于采取了宽松的经济政策,对外贸易繁荣,海外贸易税收成为重要财源,国家的财政收入较高,而明清时期由于国家对商业的抑制和打击,特别是海禁等政策的实施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故D项正确.5.高其倬(1676—1738年)曾上奏雍正帝:“福、兴、漳、泉、汀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民且去而为盗.出海贸易,富者为船主、为商人,贫者为头舵、为水手,一舟养百人,且得余利归赡家属.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从材料可见当时()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解析:A“曩者设禁例……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说明高其倬请求放宽闭关锁国政策,体现了其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质疑,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6.(2018·安徽合肥摸底)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A根据题图可知,当地工场工人占到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能体现租佃关系,但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2017·江西名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统治者实行“上本除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咸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材料二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二中汉朝的手段包括“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主要表现在“实行盐铁酒专卖”“改币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等.第二小问,材料一表述是“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等;材料二的表述是“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第(2)问,材料一秦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是“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材料二汉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是“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不乏众多经商者.答案:(1)手段:秦朝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加强监管、严刑重罚、人口迁徙、征发徭役等措施抑制商业;汉朝则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主要表现为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任用商人为官等.目的:秦朝时为保证农业的发展,摧毁六国的经济基础,增强秦朝的经济实力,维护秦朝的统治;汉朝则是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 (2)结果:富商们在秦朝受到暂时的压制后,随着秦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汉朝政府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经商者亦不在少数.。
课时检测(七)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 )
A.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B.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C.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贸户数千家”
解析:选 A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在经济方面出现的新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雇匠织造”体现了雇佣关系,它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故A项正确;“绅士商民近百万”反映的是商人数增多及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游手之徒,十室而九”体现的是社会失业者增多,“贸户数千家”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盛况,均不属于明清时期的新因素,故B、C、D三项错误。
2.《宋书·周朗传》:“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侯……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
”材料主张( )
A.抑制商业的发展B.王侯要重视商业
C.反对尊卑与贵贱 D.商人王侯等贵贱
解析:选A 材料认为社会奢靡之风日盛,商人车马服饰与王侯贵族并没有差别,以致不能通过车马服饰来辨别贵贱尊卑的身份等级,反映出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以维护社会等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表明商业发展冲击了社会等级关系,并没有提到要王侯重视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所体现的是限制商业发展,以维护尊卑等级秩序,故C、D两项错误。
3.(2018·柳州摸底)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
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
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 )
A.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 B.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
C.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 D.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
解析:选B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抑制了工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有正常的交往,故C项错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完成了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4.据南海沉船考古资料显示,14世纪之前,中国在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但明朝前期的沉船中,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出现贸易上的“空白期”。
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前期( )
A.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B.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C.瓷器业已失去技术优势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
解析:选B 材料“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与限制商业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出现贸易上的‘空白期’”现象,主要受“海禁”政策影响,故B项正确;C项“失去技术优势”与史实不符,明清时期制瓷技术继续发展,故C项错误;明朝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上的变革,只是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故D项错误。
5.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
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这种“开放”实质上( ) A.完全开放民间贸易
B.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C.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
D.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
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当时的对外开放是受官方控制的,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故B项正确。
6.(2018·南宁摸底)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 ) A.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B.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
C.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
D.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解析:选A 根据材料“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可知,乾隆帝主张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故A项正确;乾隆帝的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这是当时的影响,不是深远影响,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正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商品不必外求导致的现象,故C项错误;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也属于当时的影响,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理念对古代中国产生极大影响,也是当今经济史研究的热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唐宋以来,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
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
部分学者将这些政策措施称之为“恤商”政策,很显然,如果没有“抑商”,何来“恤商”。
——刘颜东《抑商还是重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材料三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
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议论中都有其地盘。
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
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
的确,他说了“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之类的话,但是,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
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郑韶《重农抑商是“固定国策”吗?》
(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对“商”的认识。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统治者的商业政策,并指出出现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
(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
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能否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为什么?(6分)
(4)综上材料,研究者应如何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商业政策的复杂性?(4分)
解析:第(1)问,由“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可知韩非子认为应该通过“名卑”即压制社会地位的方式减少从事工商业的人数,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
第(2)问,第一小问由“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可知,唐宋时期统治者在不改变“重农抑商”大前提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商业的发展。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抑商是封建统治者保护小农经济、稳定专制统治的根本需要,推动商业发展则是适应了当时商业发展的需要。
第(3)问,第一小问由“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可知宋代以后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在该政策之下还坚持了官、商分利的原则。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观点可知,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不能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
第三小问由“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而趋于工矣’”可知作者认为雍正帝并不主张强行抑制私人工商业,而是训谕地方官劝导百姓重农。
第(4)问,材料一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材料二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下的官、商分利原则,材料三则体现了雍正帝并不是强行进行抑商,由此可见对待我国古代的商业政策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多角度认识,不能脱离当时实际进行主观臆断。
答案:(1)认识:减少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压低工商业者的社会政治地位(抑商)。
(2)政策:总体抑商,局部恤商。
原因:抑商是保护小农经济、维护统治的需要,恤商
是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
(3)看法:坚持重农抑商思想;还坚持官、商分利政策原则。
证据:不能。
原因:因为雍正帝不主张强行抑制私人工商业,而训谕地方官劝导百姓重农。
(4)方法:全面综合分析,多角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