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1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解读出guo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已形成,即日起正式启动为期1个月的社会公示。
草案显示,上海至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发布会上,对于公众关注的人口调控问题,规划草案显示,至2040年上海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同时,根据全球城市开放发展的特点,在常住人口基础上,以实际服务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的合理需求,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xx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规划草案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
规划提出,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上海的发展也将与周边区域实现融合发展。
根据规划草案,未来将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根据昨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常住人口规模在2500万左右。
而截至xx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其中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另外,至204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25%以上、对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100%。
沪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浦东新增金桥、张江主城副中心。
《上海2040》提出构建“八射八联”轨道交通市域线网络,形成8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的射线,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枢纽之间的轨道出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摘要:本文档旨在介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主要内容。
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国际大都市,面临着持续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土地资源有限等挑战。
为了推动上海市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这份规划。
规划资源的合理分配、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更新、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城市功能是本规划的重点。
第一部分:背景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房地产泡沫、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政府决定制定一份长期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部分:规划目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并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 人口控制目标: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2035年不超过3000万。
2. 经济发展目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上海市经济由产业链延伸向产业网络转变。
3. 环境保护目标:通过提高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上海市的自然生态环境。
4.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三部分: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加强核心城区的功能,推进城市副中心和郊县协同发展,形成多中心城市格局。
2. 人口分布调控:通过引导人口向远郊区域和城市副中心转移,减缓核心城区人口压力。
3. 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网络,提升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运输能力。
4. 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推动旧城区、老工业区和城市边缘地区的更新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6.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
上海确立2040城市规划发展新目标将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近日,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3年-2030年)》草案,草案提出,北京将构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城市空间结构,到2023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现阶段性目标。
上海本身即是超大城市又是周边城市核心,在去年便公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2040)》。
其中,首先就确立了上海到2040年的进展新目标: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进展目标,以及三个重点领域的子目标,即建设“令人憧憬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时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说:“比如说生态方面,规划到2040年上海森林掩盖率,从“十二五”末的15%可以上升到25%以上。
跟市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人均公共绿地从现在的7平方米左右可以反一倍,到15平方米,还包括大气质量PM2.5的指标,到2040年下降到20微克左右。
”规划指出要营造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乐观应对将来人口结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进展趋势,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庄少勤:“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这次规划的亮点,15分钟步行距离,所以是低碳绿色的社区,通过步行就能够解决你在社区里基本生活,面对将来的社区把工作、休闲包括学习、创新需求都包括在里面。
这个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共享社区,不是封闭的。
”对于轨道交通线路上,将来上海要形成快速、绿色的交通体系,构建才智友好的绿色交通系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轨道交通网络。
庄少勤:“轨道交通网络将来有“3个1000以上”,市域线要超过1000公里,市区线要超过1000公里,还有中运量的以有轨电车为代表的也要超过1000公里。
10万人以上的城镇就要通轨道。
”规划还明确提出了人口、土地、环境和城市平安四条底线,人口调控总量目标为2500万。
上海2030市区规划图(张江将建城市副中心)上海市域2030年远期的整体布局。
一个主城区:北侧以富锦路(绕城高速北段)、翔浏公路、蕰藻浜为界,西侧以嘉金高速、吴淞江、绕城高速西段、规划沪湖客运专线、嘉金高速为界,南侧以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东侧以申江南路、迎宾大道、三甲港至狮子林段长江口岸线为界,面积约1620平方公里左右;主城区在外环线以内的660平方公里,可以分为浦西苏州河北、浦西苏州河南、浦东三片;浦东外环线以外,主要是川沙老城区和曹路、合庆、唐镇新城区及外高桥港区,以及康桥园区及航新、浦江、周浦新城区;浦西外环线以外,分为虹桥商务区、宝山-江翔地区,闵行及九新车地区。
主城区范围的划定,主要是覆盖了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的主体部分,加上江湾五角场、大场、张江科学城、召稼楼、莘庄七宝、真如桃浦地区等六个城市副中心所涵盖的直接影响区。
同时,根据不与省市边界过度接触和与北京对齐的惯例,不把白鹤地区与川沙以南地区、浦东机场周边划入主城区。
三个辅助城区(即内部不能实现自体循环,主要是与主城区采取生态屏障隔离开的、采取组团化城市向乡村形态过渡区域):青浦辅城区,北起吴淞江,东至绕城高速西段,南起沪湖客运专线及练塘、金泽地区上海湖区规划线南侧,西至省市边界,面积约250平方公里;空港辅城区,西起申江南路、东至大海、北至迎宾大道、南至大治河,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涨滩因素);宝山北部辅城区,即翔浏公路以东、长江口以西、省市边界以南、绕城高速北段以北的三个镇和宝钢地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三个支撑性的重点新城:南汇、松江、嘉定。
南汇新城除了东海湖工程区域向东不断拓展以外,向西拓展到海港综合开发区西侧的洪庙附近,向北包括大团地区,拓展到大治河一线,远期约450平方公里以上;嘉定新城向西、向北与昆山太仓两地连为一体,面积在280平方公里;松江新城向南拓展到黄浦江,西南的新浜和石湖荡地区与上海湖区联动发展,面积在300平方公里左右。
上海2040城市规划图“开门做规划”,在全过程公众参与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以下简称“上海2040”)22日面世。
下面小编整理的上海2040城市规划图,一起来看看上海2040城市规划主城区是怎样的吧。
上海2040城市规划图上海2040城市规划主城区上海2040规划|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2个核心镇中心上海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
8月22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显示,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城市副中心是面向市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兼顾强化全球城市的专业功能。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提出,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在中心城内继续提升五角场、真如、花木3 个副中心的功能,并新增金桥、张江2个副中心。
在宝山、虹桥、莘庄、川沙4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主城副中心,实现主城区各片区的均衡发展。
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 个新城内分别设置新城中心,在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设置核心镇中心,强化面向长三角和市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承载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
《上海2040》还提出,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中央活动区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也是服务整个市域的城市中心,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豫园商城、上海不夜城、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徐家汇、衡山路-复兴路地区、中山公园、苏河湾、北外滩、杨浦滨江(内环以内)、张杨路等区域。
中央活动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
另外,面对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人口结构更加多元的未来社会,上海致力于通过对城市品质魅力的不懈追求,成为城市治理成功、全球影响突出、市民高度认同的幸福人文城市。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
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
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上海未来20年发展概要  最新官方文件摘要本周末,上海市规土局正式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这一官方文件透露了大量上海未来20年发展的重要信息,以下为其中重点信息的原文摘要(官方发布原文全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共118页)。
总体目标在2020 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底线约束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持续优化人口结构和人口布局,有效调整人口密度和人均建设用地水平,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落实中央严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缓解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紧约束之间的矛盾,力争至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并作为2040年常住人口规模的动态调控目标(2014年已达2425万人)。
实现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做到建设用地只减不增,重点通过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和功能适度混合来提升土地利用绩效,总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2014年已达3100平方公里)。
按照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加强分区、分类指导,调控土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以及开发强度,实现人口规模调控。
空间格局主城区由中心城和中心城周边城市化地区组成。
中心城为外环线以内的地区,是集中体现全球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核心地区,通过优化功能、品质提升,增强城市活力。
中心城周边城市化地区在强化城市生态安全、防止城市蔓延的同时,加强虹桥、莘庄、川沙、吴淞地区的规划和管理,优化和提升功能和品质,与中心城共同发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作用。
规划在中心城内的人民广场、外滩、陆家嘴和世博滨江等地区建设市级中心,面向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商业文化休闲活动,集聚金融、贸易、航运、文化和科技创新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以“网络化、多中心”为原则,以均衡布局为导向,以中心城北四区和东部地区为重点,规划培育若干市级副中心或地区中心。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草案(2016―2040)公示近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介绍了最新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规划》草案)主要内容。
《规划》草案提出,上海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到2040年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力争2040年PM2.5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受污染更低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规划》草案称,上海将有力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逐步推动城市非核心功能向郊区以及更大范围疏解。
同时加强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规划》草案提出“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区域空间格局。
在“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市域城乡体系下,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构成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形成“大都市圈―城镇圈―生活圈”空间架构。
上海力推超百亿产业配套政策支持临港地区产业发展日前,上海市政府制定《关于深化完善“双特”政策支持临港地区新一轮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在临港地区基本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化滨海新城,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
为推进《若干意见》落地实施,临港地区管委会结合临港开发实际,推动形成“1+3+X”政策框架体系。
将发起设立100亿元的上海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50亿元的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基金、2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10亿元的临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将设立每年5亿元智能制造专项资金。
将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鼓励社会多元化主体采用各种投融资模式参与临港智慧城市建设,并按项目投入给予补贴。
实施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规划建设综合管廊,打造一批特色“林荫街区”和郊野公园,构建绿化生态网络体系。
“新外环线”:2040城市总体规划,夯实上海真实的环线格局!上周五在朋友圈看到这样⼀张图红黄蓝蛋炒饭很有意思,很多朋友也在问,车墩是什么⿁?在哪⾥?刚刚过去的⼋⽉,炎夏的洪荒之⼒尚未褪去,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冲击波,就热度⼀个赛过⼀个地袭来了。
8⽉22⽇,《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世,未来建设⽤地被限制在3200平⽅公⾥以内。
24⽇,原计划挂牌竞价的普陀区苏州河滨河地块被紧急叫停,这已是短短⼀周之内的第三次,此前已有浦东新区周浦医学园区地块和唐镇新市镇地块相继被叫停。
25⽇,调控谣⾔引发离婚、买房、签约潮。
表⾯上毫⽆关系的新闻,却粘连起上海楼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价格与板块地图8⽉底的调控谣⾔刺激了楼市成交量的激增,让上海楼市在最后⼏天再度占据各⼤媒体头条。
所幸,传谣者已经受到惩罚。
克⽽瑞数据显⽰,8⽉份整个上海商品房成交⾯积约147万⽅,成交均价达44528元/㎡,创近5个⽉以来峰值。
全市库存可售⾯积仅约580万⽅。
同时,我们再把上海所有住宅板块的成交均价做⼀下对⽐就会发现,除却⾦⼭、奉贤、崇明等区域,郊环线以内2字头的均价已经⾮常少见,基本站稳在3万以上。
⽽且我们看到的数据仅仅是板块的均价,对⾼品质热销项⽬来说,实际成交价格还要⾼。
外环以内区域⾃不必说,不是已经超10万就是正在向10万上涨的路上,外环外距离S20五公⾥左右的范围,现在已经很难找到5万以下的房⼦。
再远⼀点,⽐如川沙、颛桥、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等热点区域,⽆⼀例外全部冲刺4万+!以前刚需成交量最为集中的外郊环间,已经呈现出匪夷所思的房价格局,对急于买房的沪漂族来说,未来的机会在哪⾥?⼟地市场融信经400余轮竞价后以110.1亿元竞得静安中兴地块,楼板价达到10万/㎡,松江区⼩昆⼭镇商住地块以2.1万元/㎡⾼价被路劲拍得,青浦青浦区朱家⾓镇淀惠路北侧35-04地块成交楼⾯价更是达到38482.9元/平⽶。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内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昨天公布。
在未来20-30年间,该规划是引领上海城市创新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战略蓝图、政策平台和行动纲领。
下面小编整理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内容,一起看看吧。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上海2040城市规划纲要本次规划范围为上海市辖区835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6833平方公里)。
该草案从昨起正式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时间为8月22日至9月21日。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本次规划明确,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与文化大都市。
上海的城市目标愿景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本次规划在坚守“建设用地、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发展底线要求下,上海将引导高密度超大城市由外延增长型向内生发展型转变。
以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空间立体、复合、可持续利用;建立空间留白和动态维护机制,探索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城市结构。
建设用地供应未来上海还有多少土地可以用来开发建设?规划明确,实现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和功能适度混合,提升土地利用绩效。
根据要求,至2040年,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
除了新增建设用地,未来上海将“以存量用地更新满足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
”规划还提到,“进行战略空间留白,为未来重大事件、重大功能项目预留空间,加强对留白空间的规划引导。
”区域文化网络联合环太湖古镇群,打造世界级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并探索古镇联动开发和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策略,促进江南文化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再塑和创新。
空间布局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市域总体空间结构。
其中,“一主、两轴、四翼”是指以中心城为主体,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两条发展轴引导核心功能集聚,并强化宝山、虹桥、闵行、川沙4个主城片区的支撑,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区。
上海2040规划解读2040年的上海会是什么样?大家是不是和一样好奇呢?下面一起来了解吧!经过3年砥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简称“上海2040”)报告(草案公示版)昨天下午终于揭开面纱,向社会公示。
——公示时间:8月22日至9月21日——公示地点: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一楼大厅;各区县展示点;政府网站(“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上海2040”官方网站、“上海2040”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2040”是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和法定文件,是引领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纲领,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蓝图。
“上海2040”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第一个展望至2040年并向国务院报批的超大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紧紧围绕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化五个统筹”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基本要求,将国家战略、民众期待、上海实际结合在一起,积极探索规划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引领和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门做规划”,强调专家把关、跨界合作、多方协调、公众参与。
在市民、专家和规划师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下,上海2040年的目标愿景被设定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城市性质是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2040年的上海,将会是一座更具活力的繁荣创新之城创新资源在这里融合,创新人才在这里汇聚,创新企业在这里成长,创新效应在这里扩散。
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扩大。
2040年的上海,将会是一座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海纳百川的精神继续在这里弘扬,男女老幼在这里安居乐业,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上海将会建设成为优秀历史文化与时尚现代文化交融的魅力宜居都市。
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编制工作自2014年5月6日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后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形成规划草案,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1、都市圈面向区域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承载国家重要战略和要求。
“上海2040”将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与上海关系更加紧密的地区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积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形成多维度的区域协同治理,引领长三角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城镇圈立足市域以城镇圈作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TOWN。
“上海2040”将在郊区构筑若干个以新城或新市镇为核心的城镇圈,积极推进郊区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就业、生活、服务等功能一体化,并依托多模式公共交通网络,形成圈内交通出行30-40分钟。
3、生活圈关注社区以15分钟生活圈作为社会治理和社区公共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
“上海2040”重点关注社区作为网络化时代城市的基本社会生活的空间单元,通过15分钟步行生活圈的构建,让市民“住有所居”,日常生活环境更加宜人,出行更加方便,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强。
二、突出上海区域引领责任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作用,强化上海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引领作用,以上海大都市圈承载国家战略和要求,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在内的“1+6”城市群范围,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00万。
1、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同完善长江口、东海海域、环太湖、环淀山湖、环杭州湾等生态区域的保护,结合黄浦江和吴淞江形成重要的区域生态廊道,推动区域、流域大气、水环境的联防联治。
2、加强区域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与周边无锡硕放、南通兴东、嘉兴等机场的联动,加强上海港与杭州湾沿海港口和长江下游港口的分工合作,深化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模式。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纲要解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纲要解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解读到2040年,上海全市平均通勤时间将不超过40分钟。
根据昨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常住人口规模在2500万左右。
而截至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其中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另外,至204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25%以上、对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100%。
沪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浦东新增金桥、张江主城副中心。
八射八联轨交网络《上海2040》提出构建八射八联轨道交通市域线网络,形成8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的射线,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枢纽之间的轨道出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
上海将基本实现对10万人以上的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全覆盖,主城区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面积、人口、岗位比例分别达到50%、60%、65%以上,新城城区分别达到40%、50%、50%以上。
根据规划,上海将加密北部、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在中环附近预留城市轨道环线,增强沿黄浦江等主要客运走廊的轨道交通服务功能,确保张江、金桥等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条轨道交通线路直接服务。
通过射线加强新城与主城区、重要交通枢纽之间长距离、大中运量的联系,新城与主城区之间轨道交通出行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新城、新市镇内部及以中低运量的局域线、常规公交为主要依托,实现30-40分钟公交可达。
根据《上海2040》,上海将规划建设机场联络线并控制轨道快线,加强浦东枢纽和虹桥枢纽的快速联系。
完善常规公交线网,全面构建地面公交专用道系统,建立水上公共交通及旅游观光交通网络。
重磅!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35出炉上海市专项规划滨水滨江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提出,打造1个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
通过建设1个城市主中心、9个主城副中心和5个新城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打造一个更为完善和具有竞争力的城市。
这种城市规划和发展模式,将有助于上海市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功能分工,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更为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规划范围覆盖主城区75平方公里,包括陆家嘴片区、北外滩、外滩-人民广场、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徐家汇片区、虹桥开发区和杨浦滨江(内环以内)等区域。
中央活力区主要功能为承载上海城市核心功能,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商务办公、金融服务、文化休闲、创意创新、旅游观光等领域,打造世界领先的高品质中央活动区。
徐汇滨江、前滩、后滩和世博地区将可能是重点开发区域,同时配合黄浦江沿线的滨水公共空间升级,打造南北纵向的沿江发展带。
此外,规划提及苏州河滨河公共空间升级,进一步推动滨水活动带的升级,将力争打造横纵T型的世界级品质滨水活动带。
图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主城副中心定位面向市域的综合服务中心,承担全球城市的专业中心职能。
中心城内有江湾-五角场、真如、花木-龙阳路、金桥和张江2个主城副中心。
在中心城区域以外设置虹桥、川沙、吴淞、莘庄4个主城副中心。
由点及面,以九个副中心为核,承担相应地区的城市服务功能5个新城中心即重点建设的五大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旨在培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其中嘉定新城以汽车研发及制造为主导,定位沪宁走廊上的节点城市,建设辐射服务长三角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青浦新城以创新研发、商务贸易、旅游休闲为支撑,定位沪湖走廊上的节点城市,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宜居滨湖城市。
松江新城以科教和创新为基础,定位沪杭走廊上的节点城市,建设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的科技智慧型城市。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
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
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1.2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座健康生态之城SustainableDevelopment: a City of Green and Well-being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结构战略转型和调整,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建筑,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率先在国内实现超大城市能耗与碳排放总量的下降。
严守生态优先的发展底线,锚固自然生态格局和基底,严格管控城市增长边界,形成集约紧凑的大都市区空间格局。
贯彻公交优先与绿色出行理念,加强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优化和提升慢行交通品质,率先建成公交都市。
着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超大城市多元化风险,保障城市水源、能源和生命线系统安全,提高城市智能化运行水平,建设一个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韧性的、有恢复力的城市。
1.3更富魅力:一座幸福人文之城CulturalAttractiveness: a City of Happiness and Humanity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人的需求出发,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更加便利舒适、充满关怀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全体市民和国内外来沪人士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培育和发展城市的高品质文化休闲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推动城市更新。
不断提升文化的全球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建立健全城乡公园体系,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区域公园、城市公园、绿道、广场等可供游憩的空间,丰富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内涵,塑造兼具历史底蕴和创意时尚的现代都会。
2、发展模式转型Transformationof Urban Development Mode2.1底线约束Bottom-line Constraints土地资源:实现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做到建设用地只减不增,重点通过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和功能适度混合来提升土地利用绩效。
有效调控水资源、能源的消耗,确保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在可承载范围内。
人口规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持续优化人口结构和人口布局,有效调整人口密度和人均建设用地水平,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锚固城市生态基底,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
加强生态空间的保育、修复和拓展,从城乡一体和区域协同的角度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联控。
安全保障:加强水资源、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保障,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能力,强化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空间保障和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2.2内涵发展DevelopmentGuidelines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城市活力:以规划创新,引领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挖掘创新源泉,持续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通过适度管控、弹性调节,全方面、全过程、全要素保障和激励社会创新,最大程度释放市场活力。
推动城市更新,转向存量规划:以提高城市活力和品质为目标,积极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以存量用地的更新利用来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需求,同时做好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倒逼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粗放式扩张向内涵增长效益提升转变,促进空间利用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转变。
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精神:以实现全球城市发展目标、提高市民的幸福感为出发点,创造多元包容和富有亲和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休闲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兼容并蓄、城市乡村高度融合的空间特色风貌,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推进城乡一体,引领区域协同:立足市域,健全“多规合一”工作机制,促进城乡间在空间布局、产业经济、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面向区域,合理布局各类空间资源,完善区域协同的政策机制,加强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
2.3弹性适应FlexibleAdaption完善多情景规划策略:应对城市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为城市空间未来多情景发展预留必要的规划弹性和应对预案,保障规划的科学性。
建立空间留白机制:加强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控,规划战略性空间储备用地。
针对不可预期的重大事件做好战略留白。
应对重大技术变革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的影响,提高空间的包容性。
构建动态调整机制: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建立“实施-监测-评估-维护”机制,根据城乡发展关键指标的变动,及时调整规划策略,增强规划的适应性。
3、优化上海大都市区空间格局OptimizingSpatial Structure of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3.1强化生态基底硬约束 Ensure Ecological Bottom Line在区域性战略生态源地、区域生态廊道的基础上,形成“环、廊、区、源”的总体生态格局,构建以生态保育区、生态走廊、生态间隔带等生态战略保障空间为基底,以双环绿带、生态间隔带为锚固,以楔形绿地和大型公园为主体的市域环形放射状的生态空间格局,强化生态空间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和布局的硬约束。
3.2突出“交通-空间”联动发展EmphasizeTransportation-Spati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以区域交通廊道引导空间布局:增强区域综合运输走廊的服务效率、能级和安全可靠性,对区域交通廊道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培育或提升沪宁、沿江、沪杭、沿海、沪湖等廊道上的城镇和各类节点,强化区域廊道对空间发展的引导作用。
以公共交通提升空间组织效能:完善由区域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中运量公交等多种模式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推进TOD 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复合廊道对城镇体系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强化公共交通枢纽对核心城市、重要地区的集聚带动效应,突出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土地复合利用,推进城市功能整合和布局优化,降低居民出行距离,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3.3构筑网络化城乡空间格局Construct an Urban-Rural Spatial Network考虑市域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和公共资源配置,通过划定生态间隔带、控制城镇发展规模、明确城镇公共中心,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乡空间格局。
建立“主城区—新城—新市镇—村庄”的城乡体系,差别化制定发展策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
提升主城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主城区由中心城和中心城周边城市化地区组成。
中心城为外环线以内的地区,是集中体现全球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核心地区,通过优化功能、品质提升,增强城市活力。
中心城周边城市化地区在强化城市生态安全、防止城市蔓延的同时,加强虹桥、莘庄、川沙、吴淞地区的规划和管理,优化和提升功能和品质,与中心城共同发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作用。
突出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充分发挥综合性节点城市在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中的作用,承载部分全球城市职能,培育区域辐射、服务功能。
将位于重要区域廊道上、既有基础较好的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南桥新城、南汇新城,培育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综合性辐射、服务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强化枢纽和交通支撑能力,加强其与周边地区的组合、协作发展,提升新城的区域核心功能。
其中,依托沪宁、沿江通道,加强嘉定新城与昆山、太仓等地区的联系;依托沪杭、沪渝城际铁路复合通道,加强松江新城、青浦新城与嘉兴、湖州等地区的联系;依托沿海铁路大通道建设,在杭州湾地区建立多方向、多模式的城际交通通道,带动南汇新城和南桥新城的联动发展。
在金山、崇明地区,选择适宜城镇建设为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相对独立的节点城市,提升地方性服务功能,加强对周边城镇和乡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强化新市镇支撑新城、服务乡村的功能根据新市镇区位、功能、规模和特色等,进行分类指导。
位于区域交通廊道、基础条件良好、功能完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口规模20万以上的新市镇,注重培育相对独立的服务功能,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设施建设和服务配置。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紧凑布局,适当提高人口密度。
人口规模5万~20万的新市镇,建成集聚周边农业人口的生态型新市镇,满足镇区和周边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发挥引导农村居民就近集中居住、带动邻近农村地区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作用。
人口规模5 万以下的建制镇,以及现状相对独立、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基础的非建制镇,按照小城镇的标准进行设施配置和管理职能配套,增强对周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覆盖和就业岗位提供,统筹资源配置和社会管理。
凸显乡村的人与自然和谐宜居功能: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带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村庄分类引导,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护传统风貌和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