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第三章墙与柱
- 格式:ppt
- 大小:23.85 MB
- 文档页数:114
《建筑构造》第3章《墙体》测试题一、判断:1、提高砌墙砖的强度等级是提高砖墙砌体强度的主要途径()2、圈梁是均匀地卧在墙体上的闭和的带状的梁()3、设有暖气槽的窗台至少应有240mm厚外围护墙()4、伸缩缝和沉降缝的基础可以不必断开()5、散水施工应先于勒脚施工()6、毛石墙灰缝应控制在20-40mm之间。
7、适合建筑墙体的石材有石灰岩、花岗岩、砂岩、玄武岩等。
8、圈梁的混泥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15。
9、横向轴线之间的距离是进深。
()10、横向轴线之间的距离是开间。
()11、纵向轴线之间的距离是进深。
()12、砖砌体的强度一般为砖的强度与砂浆强度的平均值。
()13、普通粘土砖的强度必定大于砖砌体的强度。
()14、隔墙也起到承重作用。
15、沉降缝可替代伸缩缝。
16、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断面尺寸是由荷载的计算来确定的。
()17、墙既是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
18、较大空间的阅览室建筑一般可采用横墙承重的构造做法。
19、水泥砂浆属于气硬性材料,强度高,适合砌筑处于潮湿环境下的砌体。
20、石灰砂浆属于水硬性材料,强度不高,多用于砌筑次要地面以上的砌体。
21、基础圈梁可用于代替防潮层。
22、外窗台应设置排水构造,并采用不透水的面层。
23、按构造要求,过梁必须是连续闭合的。
二、选择:24、檐墙是指()A、纵墙B、横墙C、纵外墙D、横外墙25、和易性好的是()A、水泥砂浆B、水泥石灰砂浆C、石灰砂浆D、粘土砂26、在墙面靠近地面处、高度仅100~150mm的装饰构造叫()。
A.勒脚 B.泛水C.墙裙 D.踢脚2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整体类地面构造做法的选项是()。
A.水泥砂浆地面 B.天然石板地面 C.水磨石地面 D.细石混凝土地面28、用标准砖砌筑墙体时,其洞口宽度尺寸应是()。
A.(125n+10)mm B.(125n-10)mm C.(115n+10)mm D.(115n-10)mm29、散水的宽度通常不小于()mm。
墙体和柱均是竖向承重构件,它支撑着屋顶、楼板等,并将这些荷载及自重传给基础。
⑴墙体的分类
A.按在建筑物中的方向,分为:
外墙-位于建筑物四周,是建筑物的围护构件。
内墙-位于建筑物内部,主要起分隔空间的作用。
B.按在建筑物中的方向,分为:
纵墙-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纵墙。
横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横墙。
外横墙通常称为山墙。
C.按接受力情况,分为:
承重墙-凡直接受梁、楼板、屋顶等传下来的荷载的墙称为承重墙。
非承重墙-不承受外来荷载的墙称为非承重墙。
⑵柱-是独立支撑结构的竖向构件。
柱承担、传递梁和板两种构件传来的荷载。
图3-1 外墙纵剖面二、参考答案(一)填空题非承重墙非承重墙115㎜×53㎜空体墙两道水平防潮层一道垂直防潮层1000㎜挑檐宽度+200㎜钢筋砖过梁钢筋混凝土过梁附图3-1 勒脚与散水节点处构造2.水平防潮层的设置及构造,见附图3-2。
附图3-2 水平防潮层的设置及构造(a)卷材防潮层 (b)防水砂浆防潮层 (c)细石混凝土防潮层 (d)结构防潮层3.面砖、瓷砖贴面,见附图3-3。
附图3-3 面砖、瓷砖贴面(a)瓷砖贴面 (b)面砖贴面4.钢筋砖过梁,见附图3-4。
附图3-4 钢筋砖过梁5.附加圈梁与原圈梁间的搭接关系,见附图3-5。
附图3-6 墙身防潮层的位置(a)地面垫层为密实材料 (b)地面垫层为透水材料 (c)室内地面有高差窗台的构造,见附图3-7。
附图3-7 窗台的构造(a)平砌砖外窗台 (b)侧砌砖外窗台 (c)预制钢筋混凝土窗台、抹灰内窗台(d)不悬挑窗台 (e)抹灰内窗台 (f)采暖地区预制钢筋混凝土内窗台板附图3-8 墙体的保温构造9.构造柱的构造做法,参见附图3-9。
附图3-9 构造柱(a)L型墙处构造柱设置 (b)T型墙处构造柱设置 (c) 构造柱立面构造10.踢脚的构造做法,参见附图3-10。
附图3-10 踢脚的构造做法(a)木踢脚板 (b)石材踢脚板 (c)抹灰面踢脚板 (d)塑料面踢脚板11.散水的构造做法,参见附图3-11。
附图3-11 散水的构造做法(a)混凝土面散水 (b)石材面散水 (c)砌砖面散水12.勒脚的构造做法,参见附图3-12。
附图3-12 勒脚的构造做法(a)抹灰面勒脚 (b)饰面砖勒脚 (c)石材面勒脚附图3-13 纵墙大样图21。
第三章墙体一、单项填空题1、墙身水平防潮层应在( A )中连续设置。
A、所有的内外墙体B、外墙C、所有的内墙D、均可解析:水平防潮层的设置位置。
2、钢筋砖过梁的最大跨度为( B )。
A、1.8mB、1.5mC、1.2mD、1.0m解析:钢筋砖过梁的最大跨度为1.5m。
3、沉降缝要求基础( C )。
A、不断开B、可以断开也可以不断开C、必须断开D、按设计要求解析:三种变形缝的基础是否要断开是考点。
4、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为( C )。
A、240mm×240mmB、240mm×370mmC、240mm×180mmD、180mm×180mm 解析: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180mm。
5、自承重墙是( B )。
A、承重墙B、非承重墙C、隔墙D、均可解析:自承重墙是非承重墙。
6、勒脚是墙身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常用的材料为( B )。
A、混合砂浆B、水泥砂浆C、纸筋灰D、膨胀珍珠岩解析:水泥砂浆是勒脚常用的构造材料。
7、对于有抗震要求的建筑,其墙身水平防潮层不宜采用( C )。
A、防水砂浆B、细石混凝土(配3φ6)C、油毡防潮层D、圈梁解析: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中禁止使用油毡防潮层。
8、当室内地面垫层为碎砖或灰土材料时,其水平防潮层的位置应设在( D )。
A.垫层高度范围内 B.室内地面以下-0.06mm处C. 垫层标高以下D.平齐或高于室内地面面层解析:碎砖、灰土属于透水材料。
9、圈梁遇洞口中断,所设的附加圈梁与原圈梁的搭接长度应满足( C )。
A.≤2h 且≤ 1000mm B. ≤4h 且≤1500mmC. ≥2h 且≥1000mmD. ≥4h 且≥1500mm解析:圈梁的构造要求。
10、下列哪种做法不是墙体的加固做法( D )。
A.当墙体长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在墙体局部位置增设壁柱B.设置圈梁C.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D.在墙体适当位置用砌块砌筑解析:墙体的加固做法有设置壁柱和门垛、圈梁和构造柱。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与钢骨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在现代建筑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和钢骨混凝土柱是两种常见且重要的结构构件。
它们的合理连接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主要用于抵抗水平荷载,如地震作用和风荷载,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
而钢骨混凝土柱则结合了钢材和混凝土的优点,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良好的延性。
当这两种构件需要连接在一起时,需要精心设计连接构造,以确保它们能够协同工作,共同承受各种荷载。
在实际工程中,常见的连接构造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种是通过钢筋的锚固连接。
在剪力墙与钢骨混凝土柱的交接部位,剪力墙中的纵向钢筋需要伸入钢骨混凝土柱内进行锚固。
为了保证锚固效果,钢筋的锚固长度、弯钩形式和布置方式都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计算和设计。
通常情况下,会在钢骨上预留孔洞或者焊接套筒,以便剪力墙的钢筋能够顺利穿过或连接。
另一种常见的连接方式是设置钢牛腿。
钢牛腿可以焊接在钢骨混凝土柱上,剪力墙的钢筋则与钢牛腿进行连接。
这种连接方式能够有效地传递剪力和弯矩,提高连接部位的承载能力。
在设计钢牛腿时,需要考虑其尺寸、形状、焊缝强度等因素,以确保其能够满足受力要求。
此外,还有通过钢板连接件进行连接的方式。
在剪力墙与钢骨混凝土柱的接触面设置钢板,通过螺栓或者焊接将钢板与钢骨和剪力墙的钢筋连接在一起。
这种连接方式能够增加连接的整体性和可靠性。
在连接构造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受力性能。
连接部位需要能够有效地传递各种内力,包括轴力、剪力、弯矩等,确保剪力墙和钢骨混凝土柱能够协同工作。
为此,需要对连接部位的受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确定合理的连接方式和构造措施。
其次是施工的便利性。
连接构造的设计应该便于施工操作,减少施工难度和复杂性。
例如,预留孔洞的位置和尺寸应该准确,钢筋的布置应该合理,避免出现相互干扰和交叉的情况。
再者是抗震性能。
在地震作用下,连接部位需要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