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精)
- 格式:ppt
- 大小:271.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考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 【探究目标】1、理解元素的涵义,知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描述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2、知道物质的简单分类,能据此区分一些常见物质。
3、正确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含义、区别与联系。
4、准确描述原子构成,认识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探索导航】〖活动一〗基础知识回顾要求:(1)浏览教材并填写下面知识网络(2)想一想,对于基础知识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元素元素分类及在自然界存在状态据元素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 和。
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按质量分数的由大到小)依次为: 物质的简单分类(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2)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单质单质 单 质物物混合物 物质氧化物酸 碱盐氧化物氧化物 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CH 4 C 2H 5OH CH 3OH CH 3COOH4、原子的结构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 质子质子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决定种类。
原子核中子原子①质量约等于(或)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活动二〗、重点疑点讨论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吗?请举例说明。
2、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吗?3、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或2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吗? 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吗?4、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所有性质? 只有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吗?5、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吗?6、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吗?怎样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活动三〗、解题方法指导1,现有C、H、O、Na、Cu、S六种元素,从中选出相关元素组成下列类别物质的化学式:(每一类各写两例)⑪单质_____________ ⑫酸_____________ ⑬碱_____________⑭盐_____________ ⑮氧化物____________⑯有机物_____________2、构成氧气的分子和构成液氧的分子具有( )A、相同的性质B、不同的性质C、相同化学性质D、不同化学性质3、钾的相对原子质量较氩的相对原子质量小1,而核电荷数大1,由此可推断,一个钾原子和一个氩原子所含中子数的关系是( )A、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1个B、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2个C、钾的中子数等于氩的中子数D、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多1个4、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纯净物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B、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C、任何一种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D、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5、200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发射神舟号的火箭中的燃料是偏二甲基肼[(CH3)2N-NH2]],氧化剂N2O4,发射时反应可写为(CH3)2N-(NH)2+2N2O4点燃3N2↑+2CO2↑+4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偏二甲基肼中原子个数比为C:H:N=1:4:1B、参加反应的物质中只含有C、H、N、O四种元素C、在宇宙中(失重条件下)比地球还难做过滤实验D、该反应中只有氢元素的比合价没有发生改变6、如图所示,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氢气的集气瓶中间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者不反应),而B中需要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微观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
2.宏观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
3.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特点:互为同位素,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5.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6.定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成的纯净物。
7.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于溶剂中。
4.浊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
5.胶体: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粒子介于1-100nm之间。
五、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六、物质的鉴别与分析1.鉴别: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区分。
2.分析: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七、物质的制取与合成1.制取: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获取物质。
2.合成:通过化学反应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新的物质。
八、物质的用途与环境保护1.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2.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涉及元素、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等多种概念,以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鉴别、分析、制取、合成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为学习化学和其他科学领域奠定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区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方法:根据纯净物的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因此,选项B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习题: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化合物?方法: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成的纯净物。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物质的组成 1.构成粒子2.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时元素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时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3.同素异形体(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4.常见物质类别5.注意事项(1)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O 2与O 3的混合物。
(2)分子式相同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正丁烷与异丁烷的混合物。
(3)冰水混合物、结晶水合物(如CuSO4·5H2O)属于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CH2—CH2)属于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4)一个一元强酸分子一定能电离出一个H+,电离出一个H+的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
(5)盐中的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阳离子,也可能是NH+4。
(6)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
如金刚石由原子构成,NaCl由离子构成。
(7)熟记几种常见混合物:水煤气(CO、H2)、爆鸣气(H2、O2)、水玻璃(Na2SiO3+H2O)、福尔马林(甲醛+水)、碱石灰(CaO+NaOH)、漂白粉[Ca(ClO)2+CaCl2]、玻璃、水泥、铝热剂等。
(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3.无机物的一般树状分类法示例[注意]识别氧化物的分类误区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都不溶于水,也不跟水反应。
化学知识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1. 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 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特别提醒:1. 离子与基团:2. 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知识规律]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 、晶体Si 都属原子晶体, 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 、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 、P4属分子晶体, 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 、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 、H2O 、NH3、H2S 等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等④酸类:如HClO4、HClO 、H2SO4、H3PO4、H2SiO3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NO 、N2O4、Al2Cl6等(2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 )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 )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1 )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2 )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3 )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4 )典型实例: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11) 焰色反应(12 )电离等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 )电解(12) 熔融盐导电(13) 电解质溶液导电(14) 水泥硬化等。
第五讲:考点 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知识要点1.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 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由同种或不同种的元素组成。
( 2) 物质的微观组成:物质由粒子构成。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3) 物质组成与构成简图:宏观元素 物质(组成)微观 分子 原子 构成) 离子原子的结构:质子( +) 原子核原子中子 核外电子(—) 同种元素: ①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
②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联系2. 物质的分类 金属: Cu 、 Fe 、 Zn 稀有气体: He 、Ne 、 Ar 非金属于: C 、 S 、P碱性氧化物: Na 2O 、Fe 2O 3 酸性氧化物:CO 2、 SO 2混合物元素 原子 分子物质 相同核电荷物质化合物 酸HCl H 2SO 4、 碱NaoH Ca(OH)2 盐NaCl Na 2CO 3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 原子 离子4) 5) 6) 单质 纯净物考题例析[例 1] (北京市)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A. 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C.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例 2] (天津市)日常生活里用到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 调味用的食盐B. 取暖用的煤C. 降温用的冰水混合物D. 炒菜用的铁锅 [例 3] (河南省)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 食盐、干冰 B. 胆矾、石灰石 C. 红磷、烧碱 D. ( 水银、 ) 生理盐水 精练 () B.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 D. 在化学反应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1. 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的质量大 2. 化学知识中有许多“相等” A.参加化学反应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 B.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数值相等。
0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2.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3.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一、物质的组成1.宏观上:物质由①元素组成,元素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形式,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称为元素的②游离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称为元素的③化合态。
⒉微观上:质子、中子、④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分子、⑤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二.分类的方法1.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就是将被分类的对象用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2.树状分类法所谓树状分类法,简单地说,是根据被分类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的类别间的关系及其陈列式的形状(像树)来定义的,如下图:一、单选题1.下列属于有机物,又是弱电解质的是()A.乙醇钠B.氨水C.乙酸D.蔗糖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纳的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①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式都可用C12H22O11表示,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①聚乙烯、聚氯乙烯、纤维素都属于合成高分子①明矾、石膏、冰醋酸、水都是电解质①盐酸、漂白粉、水玻璃都是混合物①分馏、干馏、裂化都是化学变化①植物油、直馏汽油都可与溴水反应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同原子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B.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C.电解质溶液导电、煤的气化、石油的裂解、烧碱的潮解都是化学变化D.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化学键的破坏与形成,而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键的破坏或形成4.地球形成初期,大气中CO2含量较高,随着矿化反应的进行,其含量不断降低,迄今为止,仍在缓慢发生(图1)。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引入酸、碱辅助完成这一过程(图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矿化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为CaCO3+SiO2=CaSiO3+CO2B.图中“酸”“碱”“盐”分别指HCl、NH3·H2O、NH4ClC.地球形成初期因CO2浓度较高,该矿化反应速率比现在快D.实验室引入“酸”和“碱”起到了加速反应的作用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氯气的液化B.由海水生产氯化镁C.乙烯生产聚乙烯D.由煤焦油得到苯、甲苯制硝酸苯、TNT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考专题-----基础知识概念辨析 物质的构成和组成、分类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一、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征:小、动、隙。
(小东西)分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固态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也就是化学名称是石字旁的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学生形成分子或原子概念过程中可能有以下困惑和误解: 1、为什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不是原子。
【解释】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原子不一定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如:H 2O 的化学性质是由H 2O 分子保持的,而不是由H 原子和O 原子来保持的,因为水的直接构成微粒是水分子,而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如果水是H 原子和O 原子直接构成那就会具有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来保持的,因为金属的直接构成微粒是由金属原子。
2、分子既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又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释】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表现出来的。
例如,单个的分子就不能用固态、液态或气态来描述,因此,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而物理性质大不相同,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2H 2O水分子分解示意4H2O2H 2O 2分 子:是相同的。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惟一微粒吗?也就是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解释】物质不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除分子外,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等。
如:氧气由氧分子直接构成,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直接构成。
4、分子是最小粒子吗?【解释】说“分子是最小粒子”是以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分子不是最小粒子,他仍然可分(他是由原子构成的);同样说“原子是最小粒子”是以化学变化为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他也仍然可分(他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2.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
(3)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3.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1)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称为酸。
(2)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化合物称为碱。
(3)盐:由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
(4)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
如CO2、CaO、NO、Na2O2等。
①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Na2O、Fe2O3、CuO等。
②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SO3、SO2、CO2、SiO2等。
③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4.常见物质的分类5.分散系(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体系。
(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3)三种分散系比较(4)胶体的性质和制法应用①丁达尔效应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有散射作用。
②电泳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系里作定向移动。
③聚沉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
使胶体聚沉的方法 a.加热或搅拌)b.加入胶体粒子带相反电荷的胶体c.加入电解质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法: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1)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转化【考纲导向】1.了解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其组成,能够区分不同的分散系。
4.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了解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其应用。
5.熟悉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等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反应类型。
6.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等各类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和规律。
【命题分析】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化学变化更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是历年高中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
预计2021年高中仍以考查学生对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识记、再现能力为主,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主要以物质组成、性质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胶体知识融合于试题之中,基本概念与其他部分化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将会有所加强。
核心考点一物质的组成及分类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如金刚石、石墨和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2)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等。
(3)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aO、Fe2O3等。
(4)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元素、物质与微粒间的关系3.物质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例如:(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
例如:考法1 物质的分类【典例1】(2021·新泰市第一中学北校月考)将物质进行分类,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解析】酸是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碱性氧化物是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