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原创)
- 格式:doc
- 大小:146.69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掌握基本概念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Na+、H+、NH4+…阴离子:Cl–、O2–、OH–、SO42–…(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
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微观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
2.宏观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
3.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特点:互为同位素,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5.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6.定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成的纯净物。
7.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于溶剂中。
4.浊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
5.胶体: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粒子介于1-100nm之间。
五、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六、物质的鉴别与分析1.鉴别: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区分。
2.分析: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七、物质的制取与合成1.制取: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获取物质。
2.合成:通过化学反应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新的物质。
八、物质的用途与环境保护1.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2.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涉及元素、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等多种概念,以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鉴别、分析、制取、合成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为学习化学和其他科学领域奠定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区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方法:根据纯净物的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因此,选项B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习题: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化合物?方法: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成的纯净物。
第一讲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nm1~100nm>100nm物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构成酸碱无机化合物盐:金属阳离子或者铵根离子氧化物烷烃脂肪烃烯烃炔烃烃有机化合物芳香烃烃的衍生物金属晶体: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移动的电子习题:1.(2007•河北)物质的分类方法很多,你认为下列分类合理的一组是()A.氯化钠、冰和铁都是晶体B.橡胶、水和石墨都是绝缘体C.空气、水银和白酒都是混合物D.橡胶、纤维和塑料都是有机合成材料2.(2013•南长区二模)分类是化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下列对物质分类正确的是()A.纯碱是生活中常见的碱B.水是动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氧化物C.石墨是最简单的有机物D.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酸3.(2008•石家庄模拟)物质的分类方法很多,你认为下列分类合理的一组是()A.铜、玻璃、固态氧都是晶体B.金属、橡胶、人体都是导体C.面粉、煤粉、天然气都属于可燃物D.纯碱、烧碱、熟石灰都是碱4.(2013•宜兴市一模)分类是化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下列对物质分类正确的是()A.氢氧化钾和氧化汞都属于氧化物B.氧气和臭氧都属于单质C.碳酸钙和甲烷都属于有机物D.火碱和纯碱都属于碱5.(2014•临沂)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学习化学知识非常重要.下列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氧化物就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B.质量守恒定律就是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相等C.中和反应就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6.(2011•吴中区模拟)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B.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C.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Cl 2。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 -)构成混合物(多种物质)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纯净物 (一种元素)(一种物质)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CH 4、C 2H 5OH 、C 6H 12O 6、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 无机化合物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 子考试要求: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考点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2、相对原子质量: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课题2 元 素考试要求: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化学元素 记住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的分类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 认识元素符号的意义注意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和区别考点一、元素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相对原子质量=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考点二)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元素符号(考点三)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只有一种分子或原子)有固定的组成,有化学式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
、N
2
、Cl
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含有多种分子)无固定组成,无化学式。
分类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一种元素)
纯净物
(一种物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
氧化物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酸HCl H2SO4HNO3
碱NaOH Ca(OH)2 KOH
盐NaCl CuSO4 Na2CO3
注意:同种元素可形成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
因此描述单质和化合物时必须指明是纯净物。
例如:CO和CO2 都是有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O3 和O2 都是有氧元素组成的单质;H2O2和H2O组成元素也相同。
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其种类繁多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化学物质,科学家们将其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
本文将对化学物质的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按照物质的组成分类1. 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118种,例如氢、氧、铁等。
元素以其原子数目(原子序数)来标识,且具有特定的化学符号,如氢的化学符号为H。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具有新的化学性质,其组成比例是固定的。
例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氯化钠(NaCl)是由钠和氯元素化合而成的。
二、按照物质的状态分类1. 固体:固体是物质的一种常见状态,其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吸引力较强。
固体可以进一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晶体具有有序的结构,形成规则的晶体格点;而非晶体则没有规则的结构。
2. 液体:液体是物质的另一种常见状态,其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会受到容器的形状限制。
液体的分子之间相互吸引力较弱,呈现流动的性质。
3. 气体:气体是物质的状态之一,其具有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特点,分子之间相互运动自由而且间距较大。
气体可以扩散、压缩和容易被加热等。
三、按照物质的化学性质分类1. 有机物:有机物是碳元素为主要组成的化合物。
有机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化石燃料、石油、煤炭以及生物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有机物是生命的基础,它们通常含有碳氢键和碳氧键等。
2. 无机物:无机物是除了有机物以外的其他所有化合物,主要由无机元素组成,如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无机物包括无机酸、无机盐、金属氧化物等,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
四、按照物质的用途分类1. 药物: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疾病或改善健康的化学物质。
药物可以分为西药和中药两大类,西药主要以合成化学物质为主,而中药则以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为原料。
2. 农药:农药是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化学物质。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精品讲练析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一样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一样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基〞、“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响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2)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根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4)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
目前人类对原子构造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
注意:化学反响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离子的种类:②离子的生成途径:③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NaCl、CaC2、C17H35COONa;电解质溶液中: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钠、铁、铜等。
注意: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均是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是参加化学反响的根本单元,是化学研究的微观对象。
★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
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
②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kg。
③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一样,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⑤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假设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⑥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把分子分成⑦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
★“基〞、“根〞、“碳正离子〞“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如—NO2硝基、—CH3甲基、—SO3H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写成—HSO3)。
化学知识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1. 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 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特别提醒:1. 离子与基团:2. 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知识规律]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 、晶体Si 都属原子晶体, 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 、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 、P4属分子晶体, 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 、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 、H2O 、NH3、H2S 等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等④酸类:如HClO4、HClO 、H2SO4、H3PO4、H2SiO3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NO 、N2O4、Al2Cl6等(2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 )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 )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1 )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2 )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3 )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4 )典型实例: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11) 焰色反应(12 )电离等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 )电解(12) 熔融盐导电(13) 电解质溶液导电(14) 水泥硬化等。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一、物质的组成1. 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位”是指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同位素的特征是原子序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
大多数元素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的同位素。
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1)同位素的实例H 有三种同位素:11H 、12H 、13H;O 有三种同位素: 816O 、817O; 118O 有三种同位素:612C 、613C 、614C ;Sn 有十种同位素: 50112Sn 、50114Sn 、50115Sn ····50124Sn , U有二种同位素: 92235、U 92238U 。
目前已知的同位素达数千种。
(2)同位素的稳定性(3)同位素的性质:a .天然同位素有稳定的百分组成b .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 (4)同位素的应用:用612C 作相对原子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标准;示踪原子:用614C 测岩石的年龄; 放射治疗,如60C 。
等核能,如2H ,235U 等⑶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即质子数、中子数不完全相同的一种原子就称为一种核素。
例如:11H 、12H 、13H 、612C 、613C 、614C 、92235、U 92238U 都各自独立称为核素,即8种核素(但属于3种元素) 。
注意: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
3、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种单质叫做同素异形体。
如O2(氧气) 和O 3(臭氧) ,红磷(P)和白磷(P4) ,金刚石和石墨等。
(1)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物质的简单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注: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2O和D2O混合后仍为纯净物。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从不同角度可见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和物质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注: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
(2)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注: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2O和D2O混合后仍未纯净物。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1)金属单质:如Fe、Al、Cu等(2)非金属单质:如Cl2、O2、S等(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从不同角度可见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和物质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5)酸、碱、盐、氧化物①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常见的强酸:HClO4H2SO4HCl HNO3等常见的弱酸:H2SO3H3PO4HF H2CO3CH3COOH等②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常见强碱:NaOH KOH Ba(OH)2Ca(OH)2等常见弱碱:NH3·H2O Al(OH)3Fe(OH)3等③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a正盐:Na2SO4Na2CO3(NH4)2SO4等b酸式盐:NaHCO3NaHSO4NaH2PO4Na2HPO4等c碱式盐:Cu(OH)2CO3Mg(OH)2CO3等d复盐:KAl(SO4)2·H2O (NH4)2Fe(SO4)2·6H2O等(6)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①按组成分:金属氧化物:Na2O Al2O3Fe3O4等非金属氧化物:NO2SO2CO2等②按性质分:不成盐氧化物:CO NO等酸性氧化物:CO2SO2等碱性氧化物:Na2O CuO等两性氧化物:Al2O3ZnO等过氧化物:Na2O2H2O2等超氧化物:KO2等•特殊例子提醒:(1)胆矾、明矾等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不是物质和水的混合物。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一、物质的组成:宏观组成: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微观构成:微观上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一般来说,原子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等3、酸酐一般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对应的酸,但SiO2、Mn2O7不能与水直接反应。
4、一种酸酐可以对应多种酸,如HPO3和H3PO4的酸酐均为P2O5。
三、分散系1.分散系(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
(2)组成: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
(3)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2)特征:均一、稳定,(填“能”或“不能”)透过滤纸,(填“能”或“不能”)透过半透膜。
(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光柱”形成——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物理方法。
②布朗运动:胶体颗粒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中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带电规律:A、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带正电(吸附阴离子);B、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吸附阳离子,故一般不宜在水田施用硝态氮肥)。
④胶体的凝聚: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使胶粒聚集形成较大颗粒的沉淀而从分散剂中析出的现象。
(此外加热、将两种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混合也可使其凝聚)实例:①MgCl2用于止血;②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③水泥里加石膏能调节水泥浆的硬化速率;④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⑤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⑥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中考专题-----基础知识概念辨析 物质的构成和组成、分类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一、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征:小、动、隙。
(小东西)分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固态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也就是化学名称是石字旁的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学生形成分子或原子概念过程中可能有以下困惑和误解: 1、为什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不是原子。
【解释】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原子不一定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如:H 2O 的化学性质是由H 2O 分子保持的,而不是由H 原子和O 原子来保持的,因为水的直接构成微粒是水分子,而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如果水是H 原子和O 原子直接构成那就会具有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来保持的,因为金属的直接构成微粒是由金属原子。
2、分子既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又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释】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表现出来的。
例如,单个的分子就不能用固态、液态或气态来描述,因此,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而物理性质大不相同,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2H 2O水分子分解示意4H2O2H 2O 2分 子:是相同的。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惟一微粒吗?也就是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解释】物质不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除分子外,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等。
如:氧气由氧分子直接构成,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直接构成。
4、分子是最小粒子吗?【解释】说“分子是最小粒子”是以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分子不是最小粒子,他仍然可分(他是由原子构成的);同样说“原子是最小粒子”是以化学变化为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他也仍然可分(他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2.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
(3)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3.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1)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称为酸。
(2)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化合物称为碱。
(3)盐:由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
(4)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
如CO2、CaO、NO、Na2O2等。
①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Na2O、Fe2O3、CuO等。
②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SO3、SO2、CO2、SiO2等。
③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4.常见物质的分类5.分散系(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体系。
(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3)三种分散系比较(4)胶体的性质和制法应用①丁达尔效应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有散射作用。
②电泳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系里作定向移动。
③聚沉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
使胶体聚沉的方法 a.加热或搅拌)b.加入胶体粒子带相反电荷的胶体c.加入电解质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法: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没有数量意义,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原子:是化学变化最小的微粒。
少数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直接由原子构成。
金属单质也可以认为由原子构成,但实际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某些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S8、Br2、I2和Ar等),氢化物(如氨气、水等),酸酐(如SO2、SO3、P2O5等),酸(如硫酸等),和有机物等由分子构成的。
离子: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绝大多数盐、强碱和某些低价态金属氧化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2.元素有两种存在的形式,在单质中的元素称为游离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称为化合态元素。
3.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4.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游离态)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化合态)5.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6.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组合)保持不变。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组成中的原子(或离子)重新组合,生成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场伴随着物理变化,有放热、吸热、改变颜色、生成气体和沉淀等现象。
7.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聚集状态、气味、熔沸点、密度和硬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和热稳定性等。
8.物质的分类:金属:钠、铁混合物酸性氧化物CO2、SO2单质非金属:氯气、硫物质成盐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uO稀有气体:氖、氩纯净物氧化物两性氧化物Al2O3、ZnO不成盐氧化物:NO、CO、NO2无氧酸:HCl、H2S化合物酸含氧酸:H2SO4、H3PO4可溶性碱:NaOH、KOH、Ba(OH)2、Ca(OH)2碱不溶性碱:Mg(OH)2、Cu(OH)2正盐:Na2CO3、K2S酸式盐:NaHCO3、NaHSO4、CaHPO4盐碱式盐:Cu2(OH)2CO3、Mg(OH)Cl复盐:KAl(SO4)2·12H2O络盐:Na3AlF6注意: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原创)
1.掌握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元素等概念。
2.掌握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金属、非金属的概念
3.掌握氧化物、酸、碱、盐概念及相互关系。
4.了解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
一、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1.原子是。
思考:为什么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否理解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分子是。
思考:是否可理解为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微粒?
3.离子是。
4.元素是。
元素存在形式。
思考: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吗?
5.比较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6.同位素是。
7.同素异形体是。
8.比较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区别
二、物质的分类
1.将物质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是依据所含物质种类是不是一种来区分的。
2.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是依据组成纯净物的元素是不是一种来区分的。
要重点理解单质和化合物两个概念。
3.将化合物分为有机物与无机物,是依据组成元素中是否含碳元素来区分的。
一般把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物(CO、CO2、H2CO3及碳酸盐除外),将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无机物。
4.将无机物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四类,其依据是物质组成和性质上的不同。
氧化物是指由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为__________元素的化合物(注意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的区别和联系)。
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是依据氧化物跟酸或碱反应的情况来区分的。
思考: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酸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是依据酸分子电离生成的H+个数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二是依据酸的组成元素中是否含氧元素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一般根据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有关酸、碱、盐的组成及判断见下表:
另外,盐按形成特点可分为四类:
强酸强碱盐:如特点是。
强酸弱碱盐:如特点是。
弱酸强碱盐:如特点是。
弱酸弱碱盐:如特点是。
思考: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C.酸酐都是酸性氧化物
D.酸性氧化物都不能跟酸反应
解析非金属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如水、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氧化物就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所以A不正确。
酸性氧化物也称为酸酐,但多数有机酸的酸酐却不是酸性氧
化物,如乙酸酐的结构简式为:,是两分
子乙酸脱一分子水的产物,它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所以C不正确。
酸性氧化物一般不能和酸反应,但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气体和水:SiO2+4HF=SiF4↑+2H2O
D选项也不正确。
只有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B
【例2】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破坏问题的三位环境化学家。
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光,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氟利昂(如CC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臭氧的分子式为O3),有关化学反应为:
Cl+O3→ClO+O2ClO+O→Cl+O2总反应:2O3→3O2
①在上述反应中臭氧变成氧气的反应过程中,Cl是( )
A.反应物B.生成物C.中间产物D.催化剂
②在叙述中O3和O2是( )
A.同分异构体B.氧的同位素
C.同系物D.氧的同素异形体
解析由题中所给的有关的化学反应可知,在上述反应中,氯原子所起的作用是促进臭氧分子转化成氧气分子,而它本身在反应前后并未发生变化。
根据催化剂的概念: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的物质为催化剂。
由此可知Cl的作用是起催化作用,所以Cl为催化剂,在第一问中,D选项为正确答案。
O3和O2是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故D选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