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6.04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进步与应对引言中国的Z世代青年,也被称为千禧一代,他们是在21世纪诞生的一代人。
与他们的前辈相比,Z世代青年具有更加多元、开放的价值观念,他们倾向于追求个性自由,尊重多样性,并擅长利用现代科技。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全球化的浪潮涌动,中国Z世代青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亚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进步与应对。
由来中国的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时期末和本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快速进步,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家庭条件逐渐改善,Z世代青年享受到了更多的物质和教育上的机会。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让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他们开始形成了一种自由开放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氛围。
进步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互联网和挪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得到信息和与世界互动。
他们擅长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们的生活和阅历。
同时,他们也受到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如音乐、电影、时尚等方面。
这些外来文化元素融合到了他们的奇特亚文化中,形成了一种东西方结合的风格。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进步还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
中国社会正在快速转型,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受到了挑战。
这给Z世代青年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他们不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加重视个人的价值和追求,对性别、性取向和种族等问题更加宽容和开放。
这种开放和多元的态度形成了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包括:多元化、个性自由、开放宽容和科技驱动。
多元化是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鲜亮特征。
他们生长在一个多元社会中,接触到的信息和文化分外丰富。
他们不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加接纳和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他们看来,多样性是社会进步和进步的动力。
个性自由是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核心特点。
他们追求自己的爱好和激情,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性。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亚洲地区兴起的一种独特的青年文化现象,它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如时尚、音乐、艺术等。
这种亚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对当代社会的回应,展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
背景
青年亚文化的兴起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密不可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亚洲各国的年轻人产生更多的跨文化互动,从而形成了这种多元化的文化现象。
时尚
在时尚领域,青年亚文化往往体现出对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追求。
年轻人倾向于穿着新潮、个性化的服装,或者将传统服饰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时尚风格。
音乐
青年亚文化对音乐的热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他们喜欢探索各种音乐类型,从流行音乐到地下音乐,从传统乐器演奏到电子音乐制作,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审美观。
艺术
在艺术领域,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对艺术表达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他们喜欢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涂鸦艺术、街头艺术等,同时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创作,与他人进行交流。
思想观念
青年亚文化还在思想和观念方面体现出与传统观念的差异。
他们更加开放、包容,注重个体权利和多元文化,同时也对社会问题有更多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结语
青年亚文化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表达,同时也希望通过文化创意来影响社会和改变世界。
这种亚文化现象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亚洲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了新的思想和力量。
愿青年亚文化能够继续蓬勃发展,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年亚文化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推动下,青年亚文化日益蓬勃发展,涵盖了音乐、时尚、游戏、追星等多个领域。
青年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在互联网上接触、参与和传播青年亚文化的方式日益多样化。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隐忧。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其思想和行为受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机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为建立健康的新媒体使用习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在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越发凸显,这不仅关系到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深入研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对于引导青年群体正确看待和使用新媒体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亚文化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未来走向。
了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深入分析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具体影响,有助于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关教育、管理和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研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更加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促进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探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的意义非常重大,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与行为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特点及其影响 当前,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以其独特功能与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交流沟通主要渠道,大学生新媒体生活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发展形态,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发展,影响着大学生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加大了高校共青团工作舆论引导难度,使高校共青团工作日趋复杂化。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团组织应该牢牢抓住引领大学生青年亚文化主导权,主动占据新媒体这一重要现代文化阵地、舆论阵地,剖析引领青年亚文化机制与模式,提高共青团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内涵及特点 1.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内涵 青年群体是具有叛逆性、想象力,不满于现状,敢于创新,善于模仿一个群体。
他们正经历着从自我迷茫到自我确认过程,他们渴望表现自我、展现自我,并得到主流文化认同。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成员创造与共有独特文化价值体系、语言体系、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
“它产生于青年对社会规则、制度特别是成年人对他们压制不满,并常常表现出对统治阶级霸权反抗。
他们通过制造出仅仅属于自己文化符号,由此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文化空间,以表示自我认同与主流文化区隔。
” 2.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青年群体相比,大学生对个体价值实现有更强烈诉求,特别是来自学业、就业等方面压力极易引发大学生迷茫与无助感。
他们一方面是主流文化接受者、学习者,另一方面又是青年亚文化推崇者、模仿者,对青年亚文化具有很强吸收、消化能力,是网络青年亚文化最主要、最活跃参与者、创造者与消费者。
3.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特点 第一,表达内容个性化。
新媒体倡导“用户产生内容”价值理念,开创了一个以个体为中心信息接受、创造、发布开放性模式,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自由展现、追求个性、展现个性空间。
不论是无厘头网络恶搞文化,还是自拍文化,都体现了大学生“自我表现”个人情结及对自我身份认同需要。
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总结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总结1. 引言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通常是由年轻人主导的,并表达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兴趣爱好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态度。
近年来,国内外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日益重视,本文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以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现象。
2. 青年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1 引领潮流的美国亚文化美国被认为是亚文化的发源地,例如嘻哈文化、朋克文化和嬉皮文化等。
这些亚文化运动不仅对当时美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潮流。
2.2 国内青年亚文化的兴起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青年人思想观念的变革,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青年亚文化逐渐兴起。
独立音乐、街舞、嘻哈文化等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追求个性和展示创造力的重要方式。
3.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重要性3.1 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亚文化是年轻一代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和反思,它们富有创造力和前瞻性,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研究亚文化可以理解年轻人的声音和心理需求,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创新。
3.2 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青年亚文化不仅在国内兴起,也在国际间交流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国外青年亚文化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拓展我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并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 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热点领域4.1 社会身份和认同亚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往往与特定的社会身份和认同相关联。
研究者关注如何通过亚文化表达和塑造自己的社会身份,以及青年人对亚文化的认同程度和参与状况。
4.2 数字化时代的亚文化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亚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得到了更广泛和深入的传播与发展。
研究数字化时代的亚文化可以揭示其对年轻人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亚文化如何通过数字平台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4.3 市场化和商业化趋势亚文化早期往往是非商业化和反主流的,但随着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认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趋势也逐渐出现。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发展与应对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发展与应对引言:在当代社会,Z世代(在本文中指200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青年已成为主要的社会群体之一。
他们生长在一个数字化、全球化和快节奏的时代,受到不同文化冲击的影响。
因此,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亚文化。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发展与应对。
一、由来1.1 科技进步的影响Z世代青年生长在数字化时代,他们从小接触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先进科技产品。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社交和学习机会,也方便了信息的获取与传播。
科技的普及化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信息,从而引发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探索和追寻。
1.2 平等主义意识的崛起相比较前几代青年,Z世代更加注重平等和包容。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性别、种族和社会地位等问题的存在,并对此产生了关注。
这种平等主义意识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并将其融入到亚文化中。
二、发展2.1 网络文化的兴起互联网的普及化为Z世代的青年提供了一个宽广的交流平台。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分享自己对音乐、电影、时尚、动漫等方面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网络也为他们提供了获取新知识、探索兴趣爱好的机会。
2.2 嘻哈文化的影响嘻哈文化作为一种全球化的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
Z世代的青年通过嘻哈音乐、街头文化的影响,开始追求自由、个人独立和追求自我价值的生活方式。
他们通过歌曲、舞蹈和时尚等方式表达自我,探索自己的身份认同与个性。
2.3 文化突破的勇气Z世代的青年勇于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他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在一些重大社会议题上,他们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环境保护、性别平等、反对暴力等等。
通过参与讨论和行动,他们试图通过推动社会变革来塑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环境。
三、应对措施3.1 加强教育与引导教育是培养青年亚文化正能量的重要途径。
“亚文化资本”: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解释“亚文化资本”: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解释引言:在当今社会中,亚文化现象成为了年轻人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亚文化通过媒体的传播以及社交网络的兴起,在新媒体时代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亚文化的定义、形成原因以及其与新媒体的密切关系,探讨亚文化资本的概念,从而对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作出一种解释。
一、亚文化的定义与形成原因亚文化指的是在主流文化之外,由一群特定群体所创造和发展出来的独立文化形态。
它可以是音乐、时尚、语言、艺术等多种形式,代表着一种与主流文化不同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亚文化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生存需要以及个体自我表达的需求等。
首先,亚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
年轻人常常觉得主流文化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无法表达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思维,因此他们积极创造、参与并传播亚文化来表达自我。
比如,朋克文化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亚文化,它追求反叛、个性和独立,对主流社会及其价值观进行挑战。
其次,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生存需要也促使了亚文化的形成。
社会中的一些特殊群体,比如由于职业性质或兴趣爱好等原因而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往往会形成独特的亚文化。
例如,游戏玩家、动漫爱好者等群体形成了自己的特定亚文化,以满足自己特殊的需求和兴趣。
最后,亚文化的形成还与个体表达自我需求紧密相关。
年轻人希望通过参与亚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个性、追求自由,以及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在互联网普及的新媒体时代,亚文化更容易通过文化产品、社交平台等手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二、新媒体与亚文化间的密切关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亚文化的兴起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使得互动传播成为可能,而亚文化往往凭借其独特的、具有较大吸引力的“奇特性”在新媒体中得以有效传播。
首先,新媒体平台的互动特性促进亚文化的传播。
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是各个时期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文化,它由青年亲身创造,往往会被媒体宣传、放大,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
简介青年亚文化所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
问题在于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全部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
其实,青少年就是借助使用媒介这一活动来实现对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由于这一亚文化是青少年自己亲身参与创造的,因而它媒体多于传统媒体等。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集体撰写了一部叫《仪式抵抗》的著作,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在当时的社会情景下,阶级的对立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平民阶层的青少年因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征意味。
例如,光头仔的行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种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风格,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意识形态企图。
S·霍尔指出,尽管这种离经叛道的亚文化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但它仍是“对一种前革命的社会、政治和组织问题的后革命的文化反应。
”“但是,一些亚文化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它们浮出水面,变得可辨认并被贴上标签;它们一度控制公众注意的舞台,然后它们淡出、消失或被广泛传播以至于失去了它们的独特性。
这里,正是亚文化结构的后一种,主要与我们有关,无赖青年、摇滚客或光头族的奇特、前卫的着装风格、关注点和环境等等……”迪斯科夜总会、光头党、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恋等从文化到生活各个层面,这些一度成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观。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摘要】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展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通过分享信息、互动交流来构建自己的文化圈子;虚拟世界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空间和展示平台;审美标准的变化反映出年轻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他们不断挑战传统价值观,并表现出一种反传统的态度;跨界融合的创新使得不同文化元素得以混搭、碰撞。
这些亚文化现象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推动着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未来,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将继续多元发展,可能会对社会带来更多创新和变革。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社交媒体、虚拟世界、审美标准、传统价值观、跨界融合、多样性、社会影响、未来趋势。
1. 引言1.1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日益显现出来。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虚拟世界的发展,青年们的文化表达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审美标准的变化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标准,更注重个性和创新。
青年们对传统价值观持有不同的态度,他们更倾向于打破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
跨界融合的创新也是青年亚文化的一大特点,各种元素的混搭和碰撞带来了新奇的文化体验。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各个方面,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取向和表达方式。
这种多样性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显现,青年们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发展方向。
未来,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必将继续蓬勃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引领着文化的潮流。
2. 正文2.1 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青年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他们通过发布照片、视频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社交媒体的内容,也让青年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
社交媒体成为了青年们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平台。
通过各种社交软件,青年们可以方便地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参与各种话题讨论和线上活动。
亚文化的风格:反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探究引言自20世纪50时期至70时期,伯明翰学派对青年亚文化的探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理论探讨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探究领域。
伯明翰学派主要探究盘绕着青年反文化、嬉皮士、摇滚乐迷等等,旨在理解这些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将对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进行探究和分析,探讨反抗与收编的干系。
第一部分:伯明翰学派与青年亚文化理论1. 关于伯明翰学派的介绍伯明翰学派起源于英国伯明翰高校,由斯图亚特·霍尔、理查德·赛凯等人组成。
该学派的探究方向以文化探究为主,探究领域涉及工作、教育、阶级、媒体等多个方面。
在20世纪60时期,伯明翰学派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引发了文化探究的新潮流。
2. 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和特点青年亚文化指的是年轻人在社会中特殊的文化群体,其与主流文化存在差别和对抗性。
青年亚文化的出现通常是其对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抵制和反叛,是一种奇特的方式与观念的体现。
3. 青年亚文化的起源和背景青年亚文化起源于20世纪50时期,当时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文化抱有怀疑和反叛的态度。
战后经济复苏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年轻人也开始涌入城市并享受更多的自由。
这种环境下催生了各类亚文化,如摇滚乐迷、嬉皮士等。
第二部分:青年亚文化的反抗性1. 反主流文化与自我对立青年亚文化的反抗性表此刻其对主流文化的拒绝和对立。
年轻人实行不同的方式和行为来表达自我,建立一种与主流价值观不同的文化体系。
例如,摇滚乐迷通过音乐、形象和生活方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立性和反叛心态。
2. 亚文化的象征和标志青年亚文化通常有自己奇特的象征和标志,这些象征和标志在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例如,某些亚文化会选择特定的服饰、发型和语言方式,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态度。
这样的象征和标志有助于形成一个奇特的亚文化群体。
3. 青年亚文化的社会边缘化由于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存在冲突和对抗,因此其屡屡被边缘化和排斥。
青年亚文化:从边缘到被主流所接受的时尚风格
从“朋克教母”到大英帝国的女爵士,从“sex”时装店店到巴黎的时尚T台。
薇薇安、伊斯特伍德俨然已经是时尚界一位呼风唤雨的人物。
她的那种大胆狂放,离经叛道的设计风格引领了时尚界的一股风潮。
如果我们剥离她的设计作品的表象发现这些作品所隐含的内核和英国的青年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她所做的是把这种亚文化投射到她自己所理解的时尚当中。
英国历来是亚文化研究的重镇,《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则是亚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
在本书中作者赫伯迪格通过对亚文化中个案的研究从亚文化如何抵抗主文化(主流文化、主体文化、主导文化),在抵抗中所体现的风格(亚文化对主文化的抵抗并不是直接由亚文化产生的,它是间接地表现在风格之中。
)以及主文化如何收编亚文化这一角度对青年亚文化进行文化解读。
在本书中“风格”是一个中心词,它把亚文化所属群体——无赖青年、摩登族、摇滚派、光头仔、朋克等用来表现自己的形式,所着迷的物品提升为充满意义和价值的象征。
描述这些形式和物品被赋予意义的过程,以及这些形式和物品作为亚文化风格被再次赋予意义的过程也就成为了本书的主旨。
本书所遵循的是从个案入手再到文化解读的这样一条路线。
在个案的选取上则选择了朋克、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无赖青年、摩登族、摇滚派、光头仔、这几个典型个案然后用音乐这条线索把这几个个案串联起来。
首先提到的是朋克,因为朋克风格包含了所有战后亚文化的扭曲反映这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出发点。
在音乐上朋克混合了多种音乐风格,但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起源于西印度群岛的“雷鬼乐”。
不仅在音乐风格上雷鬼乐和朋克渊源颇深而且在视觉图像上也深受西印度群岛黑人街头风格的影响。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在深层结构上,朋克和形形色色的与雷鬼乐有着不解之缘的英国黑人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在视觉层面朋克也展现出了彻底的反叛和抵抗的姿态。
西装革履,温文尔雅的绅士淑女形象向来是英国时尚的标签但朋克的出现把这一切都进行了颠覆。
朋克抛弃了一切稳重感和贵族气,把各个时期的不同元素结合在一起用他们的符码创造了自己的时尚风格并把它们转化成匕首刺向主流时尚的胸膛。
男性头上色彩鲜艳的鸡冠头(来源于古罗马战士头盔上的装饰),女性则剃掉头发露出青色的头皮,哥特色彩的黑色眼影和指甲,造型夸张的耳钉、鼻环、戒指,紧身的皮夹克,瘦腿裤,色彩鲜艳的袜子,笨重的皮靴(来源于工人工作中的工作鞋)。
他们把这一切东西全部“拼贴”在自己身上。
朋克的这种形象不仅使自己和传统主流时尚格格不入,而且他们的出现足以引起当时世人的瞩目和社会支配力量的愤慨、恐慌。
无论是在朋克、还是在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无赖青年这些青年亚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中,音乐都是一个表达风格的重要符号。
音乐之于青年亚文化的群体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呐喊还是通过这种符号来建立群体的认同。
在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中爵士乐充当了他们的号角。
爵士乐这种来源于黑人的音乐形式在它自身的历史中就保留了一分种族融合的传统(不少白人乐手曾和黑人乐手同台即兴演奏,而其他白人则借用了黑人的音乐,将之转化并转换到一个不同的语境中去。
)因此在以白人青年为主的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中白人青年亚文化和黑人都市工人阶级之间出现某种契合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围绕不太容易妥协的爵士乐形式,开始即兴创作诠释自己的独特风格:一种“纯粹抽象”的、“化繁为简”的爵士乐。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到了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中开始慢慢的发展出嬉皮士这种亚文化形式,两者都认同黑人文化但事实上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垮掉的一代在政治上较为冷漠他们更为关注个人的感受。
他们向往东方的神秘宗教,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兴趣。
垮掉的一代喜欢昏暗的色调和深色服饰,留山羊胡须。
故
意衣衫褴褛,女性则穿着黑色的紧身上衣,借此来表达与贫穷的一种神秘关系,而贫穷在他们的想象中却构成了一种神圣的本体、一种魅力、一座圣殿嬉皮士则不同他们更为热衷政治他们参加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在视觉上他们也竭力表现自己,留长发,服装也较为精致,他们的“祖特装”和质地轻盈的“欧陆”服装则把他们打扮成了一种下层阶级中的花花公子的形象。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都是吸取了黑人文化后的产物,从五十年代开始西印度群岛的黑人移民开始涌入英国,到了六十年代早期人们感受到黑人移民对英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摇滚乐也开始出现。
摇滚乐混合了爵士黑人福音音乐、布鲁斯音乐、白人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
摇滚乐产生后在英国它逐渐脱离了原初的语境(在原初语境中,摇滚乐在“黑人和”青年“中间画上了等号,有一些潜在的、容易引发争议的含义)(成为无赖青年风格的核心。
无赖青年出身于工人阶级又被工人阶级排除在外。
他们主要来自非技术阶层他们不能享受战后英国的繁荣又缺乏教育和获得较好工作的一技之长因此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
无赖青年的典型装束是一种被称为爱德华式服装。
爱德华(Edward, Teddy 是其昵称)式的服装本是为贵族青年所设计,包括一件狭长的掐腰夹克衫,一条窄腿裤,一件时髦的马甲,圆领的白衬衣和打成温莎结的领带,爱德华式服装被无赖青年挪用和改造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紧身直腿裤、厚底鞋、缎子领或斜纹布领的宽夹克、系成“鞋带”式样的领带,服装颜色也进行了大换样,变成了大红大绿的颜色。
奇装异服的无赖青年把自己装扮成想象中的贵族青年的模样,以弥补战后工人阶级社区文化被破坏后的失落心情。
他们的服装风格“实际上掩盖了从事体力劳动的无技术、半游民的真实生活与周末晚上衣冠楚楚却又无处可去的经历之间的差距。
和那些性情粗鲁莽撞在街头惹是生非的无赖青年不同摩登族与之相比则更为“精致”在品味上也较为“高雅”。
摩登族一般从事一些较为稳定的工作,他们对外表、服装等生活细节要求严格。
他们会穿颜色体面、样式保守的西装,过分讲究匀称和整洁,他们会一丝不苟的吧摩托车擦洗干净,把唱片买齐,把头发剪成时髦而完美的“法式平头”并抹上不太显眼的发胶。
摩登族的这些风格使得他们与主流社会达成了某种妥协。
光头仔是由铁杆摩登族演变而来的但其视觉外观和穿着打扮上和摩登族却有着天壤之别。
光头仔的装扮体现了他们自己所认为的最本质的“工人阶级”形象。
他们留着圆平头,穿吊带裤、宽松的里维斯牛仔裤、或者实用的免烫裤、平纹或条纹的有纽扣的领尖、班,薛尔曼衬衫,脚下穿“马丁靴”(在影片《这就是英格兰》中光头仔的形象得以完整的体现)。
青年亚文化孕育出了诸多的形式,这些种种的形式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抵抗。
他们的抵抗源于社会结构矛盾、阶级问题、以及与之相应产生的文化矛盾。
他们抵抗的不是整个社会,不是不理解他们的有代沟的父辈文化。
他们抵抗的是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和集体经历的问题像贫穷、实业、不公等。
他们在抵抗中形成了特别的风格(音乐、服装、艺术、特殊的交流方式等),这些风格成为他们手中最有力的抵抗武器。
当这些青年亚文化产生并发出了他们抵抗的宣言后支配文化和利益集团不可能坐视不管,他们对亚文化开始了由遏制打压到收编的一个转化。
在收编亚文化的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途径:第一种:商品的方式。
把亚文化的诸多表现符号(服饰、音乐)转化成大批量生产的物品。
第二种:意识形态的方法。
支配集团——媒体、政府——对亚文化的异常行为贴“标签”并进行重新界定。
亚文化群体起初是对这种收编持抗拒的姿态的,一旦被收编就以为着丧失了独立性意味着死亡。
但这种收编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些亚文化产生之初就埋藏着被收编的宿命。
这些亚文化形式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要宣传自己,这不可避免的就要利用到大众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亚文化和支配力量在进行了有限度的合谋。
那种认为亚文化是纯之又纯,把亚文化和商业截然分开的想法式不切实际和自欺欺人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文化是难以逃脱被“收编”的宿命的,正因为如此亚文化往往显得暧昧而复杂,既抵抗又妥协。
对于主文化来说亚文化既是威胁又是收编的对象。
他们利用“风格”作为资本来换取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同程度的失去了自身的抵抗性,逐渐被主流时尚所接受成为流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