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行动与体验:第二讲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73
行动研究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
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本章就行动研究的特点、操作程序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一种研究类型,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开始出现的,50年代它被应用于教育研究之中,7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欢迎,目前,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一)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长期以来人们一向将“行动”和“研究”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行动”即实际工作者和实践者的实际工作和实践活动;“研究”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学者专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讨。
“行动”和“研究”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以说不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的活动。
在教育研究领域中,长期以来“行动”与“研究”处于分离状态。
许多教育研究者选择课题的内容严重脱离了教技术实际工作的需要,他们还要将研究的“成果”推广普及到教育实际工作中去,结果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此难以接受。
而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事实上他们可以给教育研究工作者提供大量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取之不尽的研究课题。
因此,让他们参加到教育研究中来,使他们成为自己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有效的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
教育研究者不是作为一个权威的指导者,应该深入到教育第一线,与一线教师互相协作进行研究,承担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克服以研究假设为研究出发点的缺陷。
“行动研究”是二战时期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J.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来的。
第二讲听课笔记二(课程理论)第二讲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20世纪发展脉络大致的脉络行为主义:基本方法与观点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了解、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学习步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n核心概念:同化、顺化、平衡建构主义:拓展的理论⏹建构主义的三个基本原理:(1)知识是认知主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2)认知的功能在于适应,是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而不是发现本体的世界;(3)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和解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苏格拉底式的、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专注于学生的演示;⏹教、学生活的技能;⏹教师作为“边上的指导者”;⏹课程强调小块组成整体,强调大的总体观念的形成。
⏹直接的、以讲授为主,封闭性的问题;⏹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证书而学;⏹强调教师权威;⏹课程被分为小块施教,目的在掌握具体技能、技巧或知识。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1)习得新信息;(2)转换:处理知识,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3)评价:信息处理方式是否适合某项任务?⏹学习“实际上是学习我们所遇到的物体和事件的各种特征之间的联系,学习适当的类别与类别系统”:(1)初步归类:注意到事物的某些特征;(2)搜寻线索:寻找可用来辨别该事物的属性,以便把它精确地归入某一类;(3)证实检验:进一步搜寻可用来证实事实的线索;(4)结束证实。
(概念假设-检验理论)布鲁纳教学理论⏹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学科知识结构:-知道学科的基本结构或逻辑组织,就能理解这门学科;-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迁移;-教材组织成一定结构形式,有助于学生记忆某些具体细节知识;-适当的学习经验和结构陈述,可令低年龄儿童掌握较高级的知识。
第44卷 第6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44 N o .6 2008年12月Jo ur nal o f Guang xi N or mal U niver sity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December ,2008[收稿日期]2008-09-12[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行动与体验——普通教育学课程建设及其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作者简介]徐学莹(1952-),女,广东番禺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比较教育。
教育学的行动与体验徐 学 莹(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教育学的行动是教育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教育学的体验是教育学的教与学及其研究的活动过程与认识过程。
教育学的行动与体验对于密切教育学与生活的联系、沟通理论与实践、改变教育学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共同成为研究者、构建师生的交往与互动、造就有意义的教育过程与结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教育学;改革;行动;体验;意义[中图分类号]G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8)06-0067-05 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教育观念的更新给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变革是趋势,是发展。
“学校学习生活的意义追求是深受社会发展影响的。
当今人类社会和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革,它们既改变了原有的学习需求,也提出了新的学习需要。
”[1]新的需求对教育学的改革提出了挑战,教育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因此,我们提出了以行动与体验为基点的教育学改革,突出了行动与体验的特征。
它使教育学更富于生命力,更贴近教育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学习热情与活力,拉近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距离,开拓了教育资源,改善了学习效果,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解读教育学的行动与体验(一)教育学的行动——教育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