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导学案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五课《秋兴八首(其一)》导学案目标导学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作者作品一、生平及写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三、写作相关背景秋兴八首(其一)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探究案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词鉴赏杜甫:四个人生阶段,不同的代表诗作欣赏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后人大致将杜甫的人生分为了四个时期,各时期有各自鲜明的风格,下面就四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精选展示,请大家欣赏。
一、读书与壮游(公元 712年至745年,0至34岁),20岁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但也催人奋进。
先一起来看看两首写到秋天的诗词。
(多媒体展示《观沧海》与《天净沙·秋思》,找出描写秋景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老者,看看他笔下的秋带着怎样的气息。
(多媒体展示杜甫图片)【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诗人。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本人被世人尊为“诗圣”。
(背景介资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社会陷入混乱当中。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事与愿违,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犹如四季处在暮秋,动荡不安,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寄居夔州。
寄居夔州时,杜甫年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初步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
《秋兴八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秋兴八首》,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秋天的赞美和表达。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朗读和背诵《秋兴八首》。
二、教学重点:1. 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秋兴八首》中的意境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以及《秋兴八首》的文本。
2. 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学生关于秋天的特点和他们的喜好,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然后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的背景和作者。
步骤二:欣赏和理解(1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秋兴八首》的文本,并向学生朗读诗句,让学生跟读。
2.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句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意义。
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诗句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4. 教师解读诗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步骤三:朗读和背诵(20分钟)1. 分发《秋兴八首》的印刷版给学生,并让学生独立阅读。
2.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强调发音和语调的重要性。
3. 将全班分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背诵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4. 鼓励学生背诵《秋兴八首》,并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比赛。
步骤四:创作和写作(10分钟)1. 提示学生思考和表达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2. 让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小诗,鼓励他们运用《秋兴八首》中的诗句。
3.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个人对秋天的理解和喜爱。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向学生概括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1. 课后要求学生在《秋兴八首》中选择一首进行背诵。
2. 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上的提示完成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小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秋兴八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了对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 日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翼大家下载后,能够匡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味、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want to know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这是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秋兴八首(其一)》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重点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前预习】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问题探究】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3.本诗其他艺术特色有哪些?4.分析本诗的层次结构?【课时测评】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高一语文必修3《秋兴八首(其一)》导学案日期:2015-05-70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自研课导学】【展示导学】课题:《秋兴八首(其一)》 课时:1课时学习主题: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附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创作背景材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常,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这首诗即创作于这个时期。
【知识点拨】关于律诗:律诗于唐朝开始形成,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
律诗共有八句,有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且必须对仗,有平仄的要求。
附2:【字词解释】 1、注音玉露( ) 凋( )伤 萧( )森 兼( )天 急暮砧( ) 2、解释下列画横线词语的意思(1)玉露凋伤枫树林 (2)巫山巫峡气萧森 (3)江间波浪兼天涌 (4)塞上风云接地阴 (5)丛菊两开他日泪 (6)孤舟一系故园心 (7)寒衣处处催刀尺 (8)白帝城高急暮砧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语文大视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肩膀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把握景与情的联系,品味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感情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入杜甫的忧国忧民(二)自主学习学生诵读课文初读:读准字音再读:感受情感(三)研读诗歌的意象情感1、解题:秋兴八首秋:季节景物(萧瑟)兴:托物起兴情感(悲凉)(借景抒情)2、自主学习诗歌(1)知人论世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人称“诗圣”,文为“诗史”。
创作背景: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2)研读诗歌的景物描写,感悟诗歌的感情3、重难点突破:意象:写了什么: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情感: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①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②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问题:哪一联最能表明诗人感情?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表达技巧:怎么写?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
)鉴赏本诗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学情分析1、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高,得分较低的部分,甚至有不少学生对诗歌鉴赏题存在着畏难心理。
2、学生中存在着“轻读诗,重做题”的现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快速、高效的读懂诗歌教学重点:1、从诗歌的标题入手去破题教学难点:对不同内型的诗歌标题的积累和分析教学课时1课时导入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也是我们同学们的难点。
学生们在答题时存在的问题: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
归根到底还是在读不懂上。
我们要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现象。
活动一诗歌鉴赏题由哪些要素构成标题、作者、正文、注解、题干活动二从标题入手,如何快速、高效的破题1、学生归纳诗歌标题的重要性2、以《咏素蝶诗》(2010年全国高考卷)为例,分析诗歌标题暗含的信息(1)交代了写作对象(2)点明了诗的类别(3)暗示了写作手法活动三不看正文的情况下,试着分析诗歌呢?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阅读这首诗?托物言志诗1、找出素蝶的特征2、素蝶的特征放到人身上物的特征往往跟作者的经历遭遇、人生命运、价值取向有关系带着对标题的解读,有的放矢的去阅读正文。
快速、高效的破题活动四:请根据标题推测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1、《春日秦国怀古》晚唐周朴(2011全国)2、《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2011辽宁)3、《春日忆李白》杜甫(2011江苏)4、《晓至湖上》历鹗(2011福建)小结:(一)看标题,抓题眼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交代写作对象、重点。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表现感情基调。
4、提示题材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何快速读懂意思?】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字词——看意象——看典故。
秋兴八首(其一)(第1课时)【正文宋体(材料叙述用楷体),五号,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单倍行距,纸张设置为A4,边距均为1.5厘米)】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这首诗歌,赏析并积累名句。
3.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重点、难点】1.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2.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的掌握。
二、学习过程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
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导语设计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
2.基础积累(1)认读字音:凋(diāo)伤塞(sài)上急暮砧(zhēn)(2)理解词义: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系(指系舟上岸)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