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 格式:doc
  • 大小:185.2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高等生物化学中期答辩

作者:ZJJ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药物化学

学号: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作者:

摘要: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本文就干扰素的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体外重组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预测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研究进展应用前景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interferon

Author:

(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72,China) Interferon (IFN) is human body gets virus or double stranded the exciting generation immunity of RNA exciter is respondent, by the cell synthesis reaches excretive gens protein kind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t can prevent or limit viral infection by interfering with viral gene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of the viral proteins,so it is the mai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biological products.The research of interferon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

mechanism of ac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vitriol recombination techniques and relate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and forecasts the prospect to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Interferon Research progress Application Prospects

前言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Isa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干扰素自被发现以来,其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其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受到研究者

们的重视。近年来,IFN已经成为病毒学、细胞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生化学、肿瘤学、

以及临床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象,有逐步形成一个新兴边缘学科的趋向。该文章是对干扰素的

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1.干扰素的产生机理与分类

1.1干扰素的产生机理

IFN是人和动物在细胞受到适宜刺激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

糖蛋白。IFN的产生是受细胞基因组控制的,由于细胞中IFN基因抑制物(IFN surpressor)

与IFN基因结合抑制复制酶系统,所以一般情况下,IFN基因处于抑制状态。当病毒或者其

他诱生剂作用于细胞膜后,使IFN基因脱解抑制。IFN操纵子开始转录,合成mRNA,mRNA迅

速转移至细胞浆,在核糖体上转议成IFN前体,切除信号肽后,成熟的IFN分泌到细胞外[1-2]。

1.2 干扰素的分类

在过去,干扰素是按其与受体结合的原则,分为Ⅰ型和Ⅱ型,后来发现Ⅰ型干扰素按其与

抗体结合的抗原性不同又可分为二类,故把Ⅰ型干扰素又分为A、B两大类,将原来的Ⅱ型干

扰素命名为γ,此后30多年都把干扰素分为A、B、C三大类,其中虽然有很多人声称发现了

第四、第五类干扰素等,但均未得到国际干扰素和细胞因子研究学会(ISICR)的肯定,最后均

被否定。直到近几年,干扰素的研究又有了十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新发现的

IFN-K1(lambda1)、IFN-K2和IFN-K3,或IL-28A、IL-28B和IL-29都有干扰素活性,但它结合的受体与Ⅰ型干扰素受体不同[3-4]。

这些新发现的干扰素,按其与受体结合的不同,将IL-28A、IL-28B、IL-29或IFN-K1 (lambda 1)、IFN-K2和IFN-K3命名为Ⅲ型干扰素。所以,按干扰素与其结合的受体不同分为TypeⅠ、TypeⅡ和TypeⅢ。干扰素的具体分类如下:Ⅰ型干扰素包括IFN-A(亚型IFNA-1、2、3等;亚亚型IFNα-1a、1b、1c或IFNα-2a、2b、2c等);IFN-β;IFN-κ;IFN-ε;IFN-ω等。Ⅱ型干扰素即过去的IFN-γ。Ⅲ型干扰素包括IFN-λ1、IFN-λ2和IFN-λ3[5]。

2.干扰素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理

2.1 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2.1.1 高度的生物活性

IFN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一种IFN既可抑制多种RNA病毒,又可抑制多种DNA病毒。不同病毒对IFN的敏感性不同,有囊膜的病毒最敏感。不仅不同种类的病毒对IFN的敏感性有差异,而且同一种的不同变种对IFN的敏感性也不完全相同。除广谱抗病毒活性外,IFN还能抑制病毒以外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抑制细胞分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参与调节免疫应答。2.1.2 相对的种属特异性

IFN的活力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即某一种属动物(或组织细胞)产生的IFN只能对同种属或种属非常接近的动物或细胞有保护力,即IFN活力在同种细胞上高,在异种细胞上低。鸡IFN在鸡细胞上,1/4000的滴度即可抵御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的攻击,而在鼠细胞上,滴度1/30仍不能保护。但是这种特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如猴细胞产生的IFN除对猴有保护作用外,对人和兔的细胞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1.3 微弱的抗原性

1975年有人报告,用鼠或鸡IFN免疫兔或豚鼠,每周1次,在第10次出现抗体,第18次以后抗体滴度稍高。也有人报告,用人和兔的IFN免疫豚鼠,每周1次,持续半年才获得中和抗体。

2.2抗病毒作用及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