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麻醉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10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3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护理。
结果本组术后疼痛消失21例,症状缓解10例,无效1例。
随访3-10个月,治疗效果优25例,良6例,无效1例。
结论加强三叉神经痛患者围术期护理,能有效的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显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痛;围术期护理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是口面部骤发、骤停、闪电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1],为神经疼痛中最常见的疾病。
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对3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41-80岁,平均58.2岁。
病程10个月-37年,平均6.7年。
经药物、针灸、神经封闭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1.2手术方法全麻,患侧向上侧卧位,取耳后横切口或发际内0.5cm与发际平行的竖切口,长约3cm,开骨窗直径1.5cm。
上缘至横窦水平,前缘接近乙状窦,下缘至横窦下1.5cm。
切开硬膜后,手术显微镜下释放脑脊液。
探查三叉神经根进脑干区,识别压迫责任血管,采用锐性剥离方法将责任血管充分游离后,选择大小适中的teflon棉垫置于责任血管与神经之间,严格止血后关颅。
2结果术后疼痛消失21例,症状缓解10例,无效1例。
住院天数8-22d。
随访3-10个月,按annetta对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疗效提出的3级评估法评估,治疗效果:优25例,良6例,无效1例。
3围术期护理3.1术前护理3.1.1疼痛的护理①评估病人疼痛发作频率、时间和强度;②嘱患者别触摸疼痛部位,通过谈话、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③病房温度适宜,避免面部受寒冷刺激。
三叉神经痛咨询网–国内最大的三叉神经痛咨询门户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全程脑神经进入或发出脑干处是中枢与无髓鞘外周神经的过渡区,最易受到损害。
当搏动性动脉横跨此处能引起髓鞘退行性变或增生,使相邻的神经纤维之间形成“短路”,出现神经疼痛、肌肉抽搐等临床症状。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指在手术显微镜下将位于三叉神经、面神经等脑神经根部走行异常、并对脑神经造成压迫的血管推移离开,解除血管对颅神经根部的压迫,从而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显微血管减压术目前主要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以及顽固性眩晕、耳鸣、神经原性高血压、痉挛性斜颈等疾病。
我过于上世纪引进此技术,治疗效果较好,但副作用很大。
改进后的手术方法在明显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同时,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但仍然有一定手术风险,特别是患者中中老年人占有较大比例,常患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病变,为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风险,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包括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排除继发病变,评价患者身体的健康状况,积极治疗伴发疾病。
术前检查: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血、尿化验;血液生化、离子;血液病毒学检查;凝血情况检查;心电图;胸部X 光片;腹部B 超; 以及头颅CT 或MRI 等。
显微血管减压术前准备:术前一天,患侧耳后枕部局部剃发(上界至耳廓上缘水平,沿发迹向后5cm),洗澡,3.0 克蕃泻叶泡水后饮用,便于术前排净大便。
术日清晨禁饮食。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术前要经正规治疗,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以降低手术风险。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过程: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中患者毫无痛苦。
尿管在麻醉后留置。
手术切口在患侧耳后发际内,切口长5cm 左右,颅骨钻一直径2cm 小孔,在手术显微镜下找到病变脑神经,将压迫神经的异常血管攀游离后推移离开神经,同时放置特制棉片固定血管,以防血管攀复位。
手术操作时间约1 小时。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治疗:手术结束后患者即可清醒,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你了解多少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病因有多种,神经血管压迫是其中的主要病因。
针对其病因的治疗是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
近20年来,由于血管压迫所致三叉神经痛的观点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承认,随着显微外科的技术广泛开展,该手术已引起临床神经外科医生的极大兴趣。
针对其病因的治疗是微血管减压手术。
国外MRI已常规用于三叉神经痛术前诊断。
国内以往对三叉神经痛患者通常行头颅平片、CT和/或血管造影及MRI平扫检查,然而正常的三叉神经很难在CT上显示。
血管造影不能显示三叉神经,因此很难显示三叉神经与毗邻血管之间的关系。
这样,微血管减压手术是在假设的前提下设计,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术中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小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还有可能没有找到神经血管接触。
术中未能对责任血管减压相反造成一些副损伤也有报道。
术前应用该磁共振特殊序列检查则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手术分为垫隔式MVD,围套式MVD,是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的外科治疗方法,具有保留三叉神经功能,较少遗留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等优点。
显微操作精细、技术熟练是MVD术中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一) 适应症:适合于所有药物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尤其是年龄较轻的病人。
二) 禁忌症:高龄及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不能耐受手术者。
三) 手术步骤1. 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2. 体位:侧卧位或侧俯卧位3. 切口:患侧枕下,乳突后2厘米作5—6厘米长的皮肤直切口4. 骨窗:作2.5--3厘米直径的骨窗,上达横窦,外侧达乙状窦5. “T”形切开硬膜,显露颅后窝的外上部。
6. 用自动牵开器将小脑半球牵向下内方,撕开桥小脑角蛛网膜,逐步放出脑脊液。
用显微剥离子小心分离岩静脉,显露其前方的三叉神经,剪开贴附在神经根入桥脑处之蛛网膜。
尽量不剪开内耳道、面、听神经处之蛛网膜。
7. 寻找压迫神经根的血管,最多见的是小脑上动脉,其次是小脑前下动脉。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配合【摘要】总结49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手术配合经验。
术前对49例原发性tn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好器械物品,术中密切配合手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术后定期回访病人。
结果49例mvd病人中,45例术后疼痛消失,4例疼痛改善不明显,后经射频治疗疼痛减轻,术后并未发生并发症。
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型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良好的心理护理,周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护理配合【中图分类号】r782.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057-02三叉神经痛(tn)又称痛性抽搐,是神经性疼痛疾患中最常见者,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
血管压迫是tn的主要致病原因,约95-98%的原发性tn患者在术中能找到压迫血管[1]。
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愈率为86-98%[2]。
2001年5月至2011 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对49例tn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现将手术中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49 例,男22 例,女27 例,年龄43—71岁,病程5 个月至12 年。
左侧三叉神经痛例,右侧三叉神经痛例。
其中1例合并面肌痉挛。
本组术后疼痛消失45例,减轻4例。
2 手术方法本组均采用全身麻醉,侧卧位。
头部屈曲位,切口为耳后约4㎝纵行切口。
切开软组织后钻孔一个,暴露骨窗3㎝×2.5㎝.十字切开硬膜后,在手术显微镜下,沿岩骨-小脑幕角找到岩静脉。
锐性分离三叉神经周围的蛛网膜,充分暴露三叉神经根,辨别责任血管,用显微器械松解压迫神经的血管袢。
若为岩静脉压迫,一般采用电凝切断;若为脑干重要的引流血管,则将大小适中的teflon 垫片垫入三叉神经与脑干之间,使血管与神经既充分分开又不易脱落。
三叉神经痛微⾎管减压术神经外科医⽣都知道三叉神经痛微⾎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是⽬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最佳、缓解持续时间最长的⽅法,那为什么三叉神经痛的⾸选治疗⽅法却不是MVD呢?《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给出了答案:“微⾎管减压术的远期预后优于其他外科⽅法,但可能承担更严重的风险”。
近⼏年,我科三叉神经痛MVD⼿术量逐年增多,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但随着MVD⼿术病例的积累,笔者亦发现在MVD⼿术中仍存在⼀些需要改进的地⽅:⽐如⼿术切⼝和⾻窗是否可以更⼩⼀些?怎样可以尽可能的避免术后并发症?等等。
于是,笔者参考了Jannetta教授教授名著《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三叉神经痛显微⾎管减压术⽆效或复发的原因与外科处理》、《Neurovascular Surgery》、《RHOTON颅脑解剖与⼿术⼊路》、《Keyhole Approaches in Neurosurgery》等书刊中的相关章节,参考Neurosurgery Greifswald、Microneurosurgery ⽹站以及Penn Neurosurgery⽹站上的⼿术视频,制作了本⽂。
本⽂将重点介绍三种⼿术⽅法:显微镜下三叉神经痛MVD锁孔⼊路● 1.显微镜下内镜辅助显微镜下三叉神经痛MVD锁孔⼊路● 2.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全内镜下三叉神经痛EMVD锁孔⼊路● 3.全内镜下由于笔者⽔平所限,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三叉神经术中解剖本⽂简要介绍MVD术中涉及到的三叉神经解剖:▼ 1.三叉神经3个分⽀的相对位置关系: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sensory rhizotomy of trigeminal nerve):三叉神经第3⽀痛时,切断感觉根下外侧50%。
第2、3⽀痛时,切断80%。
3⽀全痛时,全部切断感觉根。
位于感觉根腹侧的运动⽀⽐感觉根⾊较⽩,呈单根粗⼤的纤维,易识别,应保护之(引⾃《神经外科⼿术步骤点评》)。
神经外科疼痛外科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一、三叉神经痛(一)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三叉神经痛神经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
【适应证】1.三叉神经痛诊断明确。
2 .药物或经皮穿刺封闭治疗失败者。
3 .不能接受其他方法治疗后出现面部麻木者。
4 .病人一般状况好,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的严重器质性病变,可耐受手术。
5 .排除脑肿瘤等疾病引起继发三叉神经痛者。
【禁忌证】1.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重要器官有严重疾病者应慎重考虑。
6 .多次MVD手术失败者。
【术前准备】1.术前行头颅CT或MR1.扫描,以便显示未能发现的肿瘤、脱髓鞘病变和动静脉畸形。
7 .术前进行3D-T0F-MRA检查了解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8 .同一般颅后窝常规开颅术。
【操作方法及程序】1 .全身麻醉,侧卧位,患侧向上,头向对侧旋转10°并前屈。
2 .做直径3~4cm骨窗,上缘达横窦,前缘达乙状窦边缘,硬脑膜“十”字剪开,显露桥小脑角池,认清面、听神经,小心保护,不过多解剖。
3 .向内侧分离至三叉神经根近脑桥处,显露三叉神经根。
4 .仔细辨认和确定责任血管,发现动脉襟或异常血管压迫神经根后,用TefIOn棉片或垫片隔离。
5 .对静脉压迫的病例,将静脉自神经根表面游离分开,双极电凝后切断。
6 .彻底止血后缝合硬脑膜,常规关颅。
【注意事项】1 .要充分显露三叉神经根,尤其是神经根进入脑十处。
2 .仔细辨认责任血管,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3 .减压材料的放置位置和数量应恰当,不要因材料的置入形成新的压迫。
4 .三叉神经根减压的手术要点是整个脑池段全程减压。
【手术后并发症】1.术后颅内出血、脑水肿,严重时导致死亡。
5 .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或基底动脉损伤,导致脑梗死。
6 .后组脑神经损伤会引起声嘶、呛咳和吞咽困难。
7 .硬脑膜和肌肉缝合不严导致脑脊液漏、感染或假性囊肿。
(二)三叉神经痛半月节射频热凝术【适应证】1.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无效,均可进行射频热凝治疗。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注意什么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注意什么?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很复杂,直至目前医学界研究还未得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到底是什么,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是三叉神经受到临近血管的压迫而产生的,因此目前有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是在全身麻醉下,患侧耳后沿发迹行5cm 切口,牵开皮肤肌肉显露乳突根部,钻孔开骨窗直径3cm.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下吸出脑脊液,剪开蛛网膜探查三叉神经根部,找到压迫三叉神经根的责任血管(可为一根或多根),常见的有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如为岩静脉压迫须行岩静脉离断)。
显微剥离子游离责任血管后用tefflon 面垫起,从而达到止痛目的,一般术后疼痛可消失。
传统的三叉神经痛手术风险很高,常常造成一些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给患者造成很大困扰。
微血管减压术相对较安全,但也不能排除其存在的危险性,因为毕竟是开颅手术,如果手术医生技术不好或者术中出现差错,也可发生严重后果,目前临床已经存在死亡案例。
但是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总体治疗效果,还是要依医院和医生的技术而言。
另外专家指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需要注意一系列事项:1、三叉神经痛患者术毕回病房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及早发现有无颅内出血。
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
2、观察三叉神经痛患者伤口敷料有无渗血,若出现渗血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3、患者全麻清醒后,观察三叉神经痛缓解情况。
4、三叉神经痛术后观察有无面部麻木、面部轻瘫、复视及听力下降等并发症。
5、头部和面部的保暖对于三叉神经痛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注意头、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冻、受潮,不用太冷、太热的水洗面;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不宜激动,不宜疲劳熬夜、常听柔和音乐,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6、治疗后部分患者角膜反射减弱,应遵医嘱出院后继续点眼药水,风沙天外出时可戴眼镜,避免异物进入眼睛,保护角膜。
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麻醉管理要点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疼痛等疾病。
术前麻醉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以下是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麻醉管理的要点。
首先,术前评估:在决定给患者进行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之前,麻醉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这包括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过往病史、过敏史、药物使用史等。
麻醉医生还需了解患者的术前情绪状态、对手术过程的恐惧程度等心理因素。
通过这些评估,麻醉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其次,麻醉药物的选择:对于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全身麻醉和局麻。
对于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全身麻醉可能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
而对于没有明显多系统疾病的患者,局麻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
在选择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时,麻醉医生需要权衡患者的风险和利益,确保麻醉效果同时最小化手术风险。
接着,麻醉深度的控制: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需要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以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与医生进行合作。
因此,麻醉医生需要控制患者麻醉深度,避免出现过度麻醉或清醒度不足的情况。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动静脉浓度监测等方法来确保麻醉深度的控制。
此外,麻醉相关风险的预防:麻醉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麻醉相关的并发症,如低血压、呼吸抑制、误吸等。
为了预防这些风险的发生,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剂量,确保患者的安全。
此外,医生还需要嘱咐患者在手术前禁食禁水等注意事项,以避免误吸等风险。
最后,麻醉后的监护和疼痛管理: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通常是一个较为短暂的手术,但患者仍然需要在术后接受一段时间的监护。
麻醉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同时,麻醉医生还需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需求,合理运用镇痛药物,确保患者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