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廷教育哲学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16
作者: 宋欣雄[1]
作者机构: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247-25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9期
主题词: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生命论;批判;超越
摘要:高等教育哲学是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观念与思想作哲学的考察与反思。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是以'大学是什么'等基本命题展开的哲学体系。
个体精神生命的存在是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论前提与哲学基础,批判是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的灵魂与最根本特征。
哲学的批判集中体现了大学的智识与良知,批判与创造同在。
超越是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最本质的存在。
大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超越意识与能力来实现自我生命的超越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张楚廷《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张楚廷话题:张楚廷人是什么读书笔记知识产权马克思若要回答“教育是什么”,是必须以弄清楚“人是什么”为前提。
“人是什么”是“教育第一问”。
在今天相当宽松的环境下,如果教育还没有自己的脑袋,那会让人感到另一种羞愧。
11文化在一般意义下仅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且可以不包括政治而只包括政治学、政治哲学。
文化与教育,经济与教育,政治与教育,都有关系,但关系的性质不同。
前者是包含关系,后两者是平行关系。
12“教育就是教育”这一带着情感所说的话中所包含的理性确实是很有价值的,它至少表明了一个重要观点:从教育自身来阐明教育。
17学校与工厂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的“产品”自己参与自己的“生产”过程。
23马克思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有精妙的论述,他说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的生命,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25-26人自己可以反身回头来看自己,即反身性或自反性,这是“人的根本”质疑,人的根本特性之一。
人的这一根本特性可令教育永远思索和寻味,它应是教育理论的立足之地,是教育学大厦的基石,亦应是教育之本源,亦应曰:教育之根本。
27-28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所表达的是:人作为意识着、思想着的生命而存在着,生活着。
32卢梭:“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页)35马克思:“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人,这种声明其所以区别于其他生命,就在于这种生命可以其自身生命为对象,并通过这种对象性活动来发展自身,来增长自身,简而言之,就在于人具有反身性,并通过反身性而自增,而具有自增性,自反性与自增性一起描绘了人,使得人这种生命那样灿烂。
39人的新生命是与价值、意义而同时存在的,它亦可称之为意义生命、价值生命,换句话说,人是可获得价值生命或意义生命的生命。
学科教学专业研究生生阅读书目一、基础阅读1.张楚廷著《教学论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张楚廷著《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3.陈琦,刘儒德著《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4.本杰明·B. 莱希、吴庆麟等《心理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5.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二、专业阅读6.李良佑著:《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舒白梅著:《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鲁子问著:《英语教学论》(英文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9.鲁子问王笃勤著:《新编英语教学论》(中文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夏纪梅著:《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12.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13.文秋芳、韩少杰. 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
14.Richards, C. J. & Rodgers T.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5.H.D.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16.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
17.Guy Cook.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3. David Crystal. Linguistics. Penguin Books Ltd, 1971.三、方法论阅读18.文秋芳著:《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张楚廷“人”的教育思想体系及其价值作者:段慧兰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9年第6期段慧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外来教育学的“入土”和诸多西方理论的“移植”,已被实践证明解决不了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
中国教育走出当下的现实困境亟需本土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教育哲学的引领。
中国本土教育理论的建构不排斥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借鉴与吸收,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重视本土教育人物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提炼,因为本土教育人物的教育思想,有不少是立足中国的文化范式与国情,通过研究真正的中国教育问题而形成的具有民族个性的教育理论。
这些理论既具有“中国性”,又具有“教育学属性”,是建构本土教育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张楚廷先生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在本土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校长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其人其思想正是如此。
张先生立足数十年的大学管理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改造传统教育观和剖析现实教育问题,撰写出版了《课程与教学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人的哲学》《人论》《教育基本原理——一种基于公理的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哲学通论》等系列学术著作,先后提出了课程的“五I”构想、“生命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教育的五大公理,成功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的教育思想体系,为本土教育理论的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张楚廷“人”的教育思想体系之具体建构(一)面向人的“五I”课程构想张楚廷先生在课程哲学领域进行了具有独创意义的探索,其课程与教学思想经历了从前期的逻辑探究转向哲学悟思、由科学与人文的潜在融合转变为显在的人文引领的过程,尤其是其“五I”课程构想的提出,为课程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与活力。
“五I”课程构想是张楚廷先生针对后现代课程观代表人物多尔的“‘四R’思想[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提出来的。
“五I”即“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质疑(Inquiry)、直觉(Intuition)、智慧(Intelligence)”。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本着《高等教育哲学》所提出的以生命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彰显出了作者的人本精神,本文通过阐释“生命论”之蕴涵,分析其对现行高等教育理念的启迪,,希冀有助于大学精神的回归、大学人生命意义的彰显。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篇一“生命论”是作者张楚廷先生的生命与心灵深处对话的产物,是一个颇具思想深度的大学人。
本着对高等教育生命性灵的呵护,进行的一次人本主义思想之旅。
它饱含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把握、成竹在胸的俯瞰、鞭辟人里的论析和细察入微的识见.反映了作者对高等教育的历史与本质有通透的认识.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真谛有深刻的领悟。
显露了作者的锐敏与智慧、圆通与成熟、深悟与大哲。
这是一种高度、一种境界,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地分析、领悟与裁度。
尤其是。
“生命论”所彰显的“大学要倍加重视自觉自为的生命,寻求大学人精神生命的完满”这一思想主旨,对当下大学所呈现出的生命意义日渐消解、衰微的症候(如大学精神缺失、大学理想黯淡以及大学信念迷失等)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而言。
无疑颇具反思性和启迪性价值。
大学是育人心智的地方,她更关注入的学识修养、人格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而绝不仅仅或者说更不主要追求授人于一门技能。
如果过分关注现实功利,就很可能会牺牲精神教化和生命关怀这一长远追求。
守望一种超越世俗的乌托邦精神,则更能回到“以人为本”这一大学精神旨归。
张楚廷先生的力作《高等教育哲学》所彰显的“生命论”能给予我们某些重要的启示。
一、“人”的本体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高等教育存在的基点是什么?以发展知识、追求真理为基点?以发展任的理智为基点?还是以国家社会利益为基点?这就涉及到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问题。
高等教育哲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客观上位我们提供了如何正确看待高等教育的问题、进行高等教育实践的一般性要求,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指导。
但是,高等教育教育的“内核”——即哲学基础是有个性差异的,具有不同“内核”的高等教育哲学给我们提供的方法论是不一样的。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张楚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对高等教育研究功力颇深,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成就,是高等教育“批判-行动研究”的典范,中国实践教育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他的全部教育学思想都凝聚在“教育学是人学”这个基本判断上,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真人”教育目标思想,而且在实践中力行之,《教育工作者的自省》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
标签:张楚廷;教育学;人学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是我国教育学界的宝贵财富,研究和整理张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对于提升和完善我国教育学思想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因此,如何认识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就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笔者与张楚廷先生的长期接触及对张楚廷先生教育思想的研读心得,在此试谈一点个人的领悟体会。
一、作为实践教育学的代表人对“张楚廷先生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这个论断,在教育学界大概不会引起多少人質疑,但对张楚廷先生属于哪一个类型的教育学家则可能分歧比较大。
仅从张楚廷先生著作等身这一点看他就足可以配得上“教育学家”的称号,①但我不认为他是一种学院派的教育学家,而是属于实践派的教育学家,所以我一般把张楚廷先生归为实践教育学一派,而且是作为“批判-行动研究”的代表人物出现的,②当然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1]。
张楚廷先生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三个杂志上经常能够看到他的高论,甚至每年都出现好几次。
这当然表明了张楚廷先生的学术影响力之大,同时也表明这些刊物对张先生的敬重与偏爱,而张楚廷先生别具一格的思想表达方式也扎实地对于活跃学术风气起到了巨大作用。
我们从张楚廷先生的文章中经常能够读到一种诗意的特质,能够读出张楚廷先生那种诙谐睿智的性格,同时还能够辨识出他对现实状况的幽默讽刺和批判。
毋庸讳言,他是有资格这么做的,因为他具有一个成功的大学校长的经历,从而让人感到他的批评不是空洞的,而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作者:王洪才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6年第05期摘要:张楚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对高等教育研究功力颇深,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成就,是高等教育“批判-行动研究”的典范,中国实践教育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他的全部教育学思想都凝聚在“教育学是人学”这个基本判断上,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真人”教育目标思想,而且在实践中力行之,《教育工作者的自省》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
支撑他的“教育学是人学”思想的三个基本假设是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平等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信念,这种关于人的信念不仅是他教育改革的不竭动力,也是他的教育学术思想创作的活力源泉。
科学地理解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是人学”思想,能够为我国教育学思想体系建设筑牢地基,同时也呼唤更多的学界同仁参与到教育学思想体系大厦的建设中。
关键词:张楚廷;教育学;人学;《教育工作者自省》;实践教育学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5-0004-05收稿日期:2016-08-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研究”(13&ZD052)。
作者简介:王洪才(1966-),男,河北永年人,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研究方法论和现代大学制度研究。
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是我国教育学界的宝贵财富,研究和整理张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对于提升和完善我国教育学思想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因此,如何认识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就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笔者与张楚廷先生的长期接触及对张楚廷先生教育思想的研读心得,在此试谈一点个人的领悟体会。
一、作为实践教育学的代表人对“张楚廷先生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这个论断,在教育学界大概不会引起多少人质疑,但对张楚廷先生属于哪一个类型的教育学家则可能分歧比较大。
仅从张楚廷先生著作等身这一点看他就足可以配得上“教育学家”的称号,①但我不认为他是一种学院派的教育学家,而是属于实践派的教育学家,所以我一般把张楚廷先生归为实践教育学一派,而且是作为“批判-行动研究”的代表人物出现的,②当然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1]。
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摘要]张楚廷先生的哲学思考是“学问”的过程,体现了哲学的智慧本性;他通过考察和反思我国教育学思考的观念事实,主张回到教育的最基本,即人本身上来;对于人的最基本的哲学思考,促使他构建了“教育公理”;他的教育哲学反映了其不懈的理想与现实追求,即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一、哲学寻思:“学问”的过程古希腊人认为哲学是“爱智慧”,据说,“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词,并称自己是哲学家或爱智者的,是毕达哥拉斯;因为他说过,只有神是智慧的,任何人都不是。
”(第欧根尼?拉尔修:《着名哲学家生平和思想》卷1第12节)在此,“爱”为追求之意,追求什么?追求真理。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爱智慧就是爱真理,而爱真理是开放性的追求、探求真理。
在这里,智慧是苏格拉底那种“我自知我无知”的状态,只有这样的“无知”才能激起对真理的渴望。
因此,智慧是思,是沉思,它保持人们的惊异与深沉,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之事也能穷究其根由。
所以,智慧不同于人们一般的“知”,即使你学富五车也并不一定智慧。
勿宁说,智慧的意义即在于敞开人们追求真理的勇气与胸襟。
有人说智慧即哲学,但这里的哲学不等于哲学学说。
海德格尔说:“我们长年累日地钻研大思想家的论文,这样的事实也根本没有保证我们在思,甚至根本没有保证我们已准备去学习思。
这种研究哲学的活动最为顽固地给我们造成假象:我们在‘弄哲学’就是在思。
”弄哲学是占有与把玩哲学知识,它只是在哲学的外围圈子围绕着哲学转。
‘思’是进入哲学,进行哲学思考,是创造性的发问与沉思。
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哲学探究过程正体现了哲学的本性。
他说:“学问一词,意即知识、学识。
从词的结构看,当把学视为谓词时,‘学问’意即学习着问。
这样,学问与‘学问’的含义就有所不同了。
可是,‘学习着问’即‘学问’与学问却有着十分紧密的。
这种表明汉语中学问一词有其科学含义,他包含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张楚延教育哲学读后感篇一张楚延教育哲学读后感读了张楚延先生的教育哲学,我这心里头啊,就跟开了锅似的,翻腾个不停!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不就是些大道理嘛!” 可随着一页页翻过去,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张楚延先生的观点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解开了我心中好多关于教育的困惑。
也许你会问,能有这么神奇?我跟你说,还真就有!比如说,他提到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更应是启发思维,培养创造力。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学习经历,整天死记硬背那些公式定理,累得要死,可真正能用上的有多少?可能不多!他还说教育要关注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咱从小到大,不都是被放在一个模子里塑造吗?” 那些成绩不好但有其他特长的同学,不就被忽视了吗?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想,他说的这些在现实中真能实现吗?学校有那么多学生,老师能顾得过来吗?也许这需要整个教育体系的大变革吧。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但又觉得还有好多问题没想明白。
我觉得吧,这教育哲学还真不是一下子就能搞懂的,得慢慢琢磨,慢慢实践。
总之,这一路读下来,真是收获满满,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期待!篇二张楚延教育哲学读后感嘿,朋友!今天我想跟你唠唠我读张楚延教育哲学的那些事儿。
刚开始拿起这本书,我心里头那是一个忐忑啊,就怕自己看不懂,毕竟“教育哲学”这四个字听着就挺高深莫测的。
可真正读进去了,我发现,哇塞,原来这么有意思!张楚延先生的好多观点,简直就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我那僵化的思维上。
他说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
这话说得太对了!我就想起自己以前为了考试拼命刷题,都快刷吐了,那时候的我,还是个有思想的活人吗?我觉得都快成机器人了!还有啊,他强调教育要尊重个性,不能把每个人都打磨成一个样儿。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班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同学,因为成绩不好就被老师和家长打压,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教育?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点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