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廷教育哲学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16
张楚廷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意义(整理Edith)素质教育和张楚廷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他的素质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素质的养成、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内容。
他的理论对我国正在打理推行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张楚廷的素质教育思想1. 素质教育及其形成张楚廷认为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素质是人的内在之物,它经过内化过程而形成,除天赋的某些要素外,它主要是后天养成和获得的;人的素质是通过对文化知识进一步吸收消化溶解而获得的,这个吸收消化溶解的过程即心理学上的感应、体悟、体验,所以在素质的形成中,人的心理系统尤其是非认知心理非常重要;知识对于人的素质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知识并不是素质本身,人直接摄入的知识不能视素质,只有被被感悟到、体验到的知识才能成为素质。
2. 素质教育的内涵张楚廷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1)在素质教育目的体系中,人的发展是更基本、更根本的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把素质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学生更富有、更聪明、更高尚,具体地说富有是指学生获得知识。
聪明是指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高尚是指情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和信仰方面的,这一目的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三个方面(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社会进步、面向人的发展的有机结合,教育中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教育过程不仅是认知心理的变化,更有值得关注的非认知心理变化。
知识的积累、思维水平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增强对素质的改善有基础性的作用,但这些方面不能直接解决情感、信念、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3)就素质教育的内容而言,张楚廷先生认为学的内容很多,然而第一内容是学做人,学着成为人,成为更完善的、更高尚的人;同时他强调人文课程在德育、使学生亲近自然、改善青少年的思维品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认为若要大智大慧,就不能缺乏直接探讨真善美的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这些人文教育;他还把培养学生的自信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认为只有在对自身的自信、对自己学校的自信的基础上才能生成对民族的自信、对国家的自信。
张楚廷《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张楚廷话题:张楚廷人是什么读书笔记知识产权马克思若要回答“教育是什么”,是必须以弄清楚“人是什么”为前提。
“人是什么”是“教育第一问”。
在今天相当宽松的环境下,如果教育还没有自己的脑袋,那会让人感到另一种羞愧。
11文化在一般意义下仅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且可以不包括政治而只包括政治学、政治哲学。
文化与教育,经济与教育,政治与教育,都有关系,但关系的性质不同。
前者是包含关系,后两者是平行关系。
12“教育就是教育”这一带着情感所说的话中所包含的理性确实是很有价值的,它至少表明了一个重要观点:从教育自身来阐明教育。
17学校与工厂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的“产品”自己参与自己的“生产”过程。
23马克思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有精妙的论述,他说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的生命,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25-26人自己可以反身回头来看自己,即反身性或自反性,这是“人的根本”质疑,人的根本特性之一。
人的这一根本特性可令教育永远思索和寻味,它应是教育理论的立足之地,是教育学大厦的基石,亦应是教育之本源,亦应曰:教育之根本。
27-28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所表达的是:人作为意识着、思想着的生命而存在着,生活着。
32卢梭:“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页)35马克思:“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人,这种声明其所以区别于其他生命,就在于这种生命可以其自身生命为对象,并通过这种对象性活动来发展自身,来增长自身,简而言之,就在于人具有反身性,并通过反身性而自增,而具有自增性,自反性与自增性一起描绘了人,使得人这种生命那样灿烂。
39人的新生命是与价值、意义而同时存在的,它亦可称之为意义生命、价值生命,换句话说,人是可获得价值生命或意义生命的生命。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张楚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对高等教育研究功力颇深,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成就,是高等教育“批判-行动研究”的典范,中国实践教育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他的全部教育学思想都凝聚在“教育学是人学”这个基本判断上,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真人”教育目标思想,而且在实践中力行之,《教育工作者的自省》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
标签:张楚廷;教育学;人学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是我国教育学界的宝贵财富,研究和整理张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对于提升和完善我国教育学思想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因此,如何认识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就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笔者与张楚廷先生的长期接触及对张楚廷先生教育思想的研读心得,在此试谈一点个人的领悟体会。
一、作为实践教育学的代表人对“张楚廷先生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这个论断,在教育学界大概不会引起多少人質疑,但对张楚廷先生属于哪一个类型的教育学家则可能分歧比较大。
仅从张楚廷先生著作等身这一点看他就足可以配得上“教育学家”的称号,①但我不认为他是一种学院派的教育学家,而是属于实践派的教育学家,所以我一般把张楚廷先生归为实践教育学一派,而且是作为“批判-行动研究”的代表人物出现的,②当然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1]。
张楚廷先生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三个杂志上经常能够看到他的高论,甚至每年都出现好几次。
这当然表明了张楚廷先生的学术影响力之大,同时也表明这些刊物对张先生的敬重与偏爱,而张楚廷先生别具一格的思想表达方式也扎实地对于活跃学术风气起到了巨大作用。
我们从张楚廷先生的文章中经常能够读到一种诗意的特质,能够读出张楚廷先生那种诙谐睿智的性格,同时还能够辨识出他对现实状况的幽默讽刺和批判。
毋庸讳言,他是有资格这么做的,因为他具有一个成功的大学校长的经历,从而让人感到他的批评不是空洞的,而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作者:王洪才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6年第05期摘要:张楚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对高等教育研究功力颇深,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成就,是高等教育“批判-行动研究”的典范,中国实践教育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他的全部教育学思想都凝聚在“教育学是人学”这个基本判断上,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真人”教育目标思想,而且在实践中力行之,《教育工作者的自省》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
支撑他的“教育学是人学”思想的三个基本假设是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平等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信念,这种关于人的信念不仅是他教育改革的不竭动力,也是他的教育学术思想创作的活力源泉。
科学地理解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是人学”思想,能够为我国教育学思想体系建设筑牢地基,同时也呼唤更多的学界同仁参与到教育学思想体系大厦的建设中。
关键词:张楚廷;教育学;人学;《教育工作者自省》;实践教育学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5-0004-05收稿日期:2016-08-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研究”(13&ZD052)。
作者简介:王洪才(1966-),男,河北永年人,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研究方法论和现代大学制度研究。
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是我国教育学界的宝贵财富,研究和整理张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对于提升和完善我国教育学思想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因此,如何认识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就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笔者与张楚廷先生的长期接触及对张楚廷先生教育思想的研读心得,在此试谈一点个人的领悟体会。
一、作为实践教育学的代表人对“张楚廷先生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这个论断,在教育学界大概不会引起多少人质疑,但对张楚廷先生属于哪一个类型的教育学家则可能分歧比较大。
仅从张楚廷先生著作等身这一点看他就足可以配得上“教育学家”的称号,①但我不认为他是一种学院派的教育学家,而是属于实践派的教育学家,所以我一般把张楚廷先生归为实践教育学一派,而且是作为“批判-行动研究”的代表人物出现的,②当然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1]。
张楚廷“人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研究张楚廷,是中国当代教育家中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致力于推广“人主义”教育思想,提倡在教育中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张楚廷“人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历史贡献以及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究和研究。
一、张楚廷“人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张楚廷的“人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教育观。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整个人的素养提升,让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应对社会生活所需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内心品质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人主义”教育思想,在张楚廷的理念中,其核心是“尊重人性,弘扬人文”。
他认为,传统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重视知识而轻视人的发展,忽视了人性的尊重和人情味的表达,导致很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到无趣、枯燥乏味,甚至厌烦、反感该过程。
因此,他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个性差异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开放、思辨性强的学习环境,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人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二、张楚廷“人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张楚廷的“人主义”教育思想,是中国当代教育思想中的一大创新。
他在教育界推广这种教育思想,长期倡导贯彻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道德、身心健康等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拥有开放、创新、批判性的思维,成为中国未来的栋梁。
张楚廷在推广“人主义”教育思想的时候,还大力推进教育改革。
他主张把学校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学校管理方面,他推动高校民主管理,争取尽可能多的自主权,让教育体制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在课程改革方面,张楚廷开创了“文化心理学课程”,旨在探索人的文化思维与情感心理之间的关系。
三、张楚廷“人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张楚廷“人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命哲学视角的本土高等教育观——对张楚廷教授《高等教育哲学》的思考作者:何云辉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何云辉(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面对多元价值取向的复杂社会,人们对大学本质、功能与价值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甚至异化。
张楚廷教授的《高等教育哲学》“以生命论为基础”系统地构建了人本主义的本土高等教育观,回答了许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实问题;用生命哲学阐释了大学的起源;他还突破了“适应论”,论述了教育的超越本能,张扬了大学的个性;他甚至为大学准确把脉,无情地批驳了阻碍大学健康成长的毒瘤,为大学自由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哲学;生命哲学;高等教育哲学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1)02�0166�03作者简介:何云辉(1974 ̄),女,湖南望城人,硕士,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讲师。
哲学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有普适意义的人类智慧的最高结晶,并体现着时代精神。
哲学和教育既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包容的。
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提出:哲学乃是“教育的一般理论”,“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1](P196)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了社会的轴心。
因此,大学被赋予更多的特殊使命。
然而,面对多元价值取向的复杂社会,对大学本质、功能与价值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甚至异化。
如何复归大学的理想与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构建高等教育哲学体系的前提,大有开展学术争鸣的必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主要有“认识论哲学”、“政治论哲学”、“人本论哲学”等观点。
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应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入手。
“人类在逐步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本性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教育。
”而哲学是“追问的学说,不停留于表面是它的品格”,“人如此智慧地走向哲学,又正在走向的过程中更加智慧”。
[2](P5)张楚廷教授的《高等教育哲学》[3]是对高等教育自由思索的结果,也是深入感受时代精神的结果,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本土高等教育哲学的著作。
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摘要]张楚廷先生的哲学思考是“学问”的过程,体现了哲学的智慧本性;他通过考察和反思我国教育学思考的观念事实,主张回到教育的最基本,即人本身上来;对于人的最基本的哲学思考,促使他构建了“教育公理”;他的教育哲学反映了其不懈的理想与现实追求,即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一、哲学寻思:“学问”的过程古希腊人认为哲学是“爱智慧”,据说,“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词,并称自己是哲学家或爱智者的,是毕达哥拉斯;因为他说过,只有神是智慧的,任何人都不是。
”(第欧根尼?拉尔修:《着名哲学家生平和思想》卷1第12节)在此,“爱”为追求之意,追求什么?追求真理。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爱智慧就是爱真理,而爱真理是开放性的追求、探求真理。
在这里,智慧是苏格拉底那种“我自知我无知”的状态,只有这样的“无知”才能激起对真理的渴望。
因此,智慧是思,是沉思,它保持人们的惊异与深沉,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之事也能穷究其根由。
所以,智慧不同于人们一般的“知”,即使你学富五车也并不一定智慧。
勿宁说,智慧的意义即在于敞开人们追求真理的勇气与胸襟。
有人说智慧即哲学,但这里的哲学不等于哲学学说。
海德格尔说:“我们长年累日地钻研大思想家的论文,这样的事实也根本没有保证我们在思,甚至根本没有保证我们已准备去学习思。
这种研究哲学的活动最为顽固地给我们造成假象:我们在‘弄哲学’就是在思。
”弄哲学是占有与把玩哲学知识,它只是在哲学的外围圈子围绕着哲学转。
‘思’是进入哲学,进行哲学思考,是创造性的发问与沉思。
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哲学探究过程正体现了哲学的本性。
他说:“学问一词,意即知识、学识。
从词的结构看,当把学视为谓词时,‘学问’意即学习着问。
这样,学问与‘学问’的含义就有所不同了。
可是,‘学习着问’即‘学问’与学问却有着十分紧密的。
这种表明汉语中学问一词有其科学含义,他包含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