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建筑.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1
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我们站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中,欣赏着城市的繁华和灿烂时,我们或许未曾意识到,这些建筑物在与自然环境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空间。
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和相互依存的,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筑设计应当尊重自然环境,充分融入自然元素。
建筑应当被看作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非与之隔绝的存在。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且可以更好地融入周围的自然景观中。
此外,建筑的外观设计也应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如选择颜色与材质与周围的植被相呼应,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其次,环境保护应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建筑物应该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并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在建筑选择中,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材料,如再生材料、低碳材料等,以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再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人们的参与与共同努力。
除了建筑设计者的努力之外,居民和使用者也应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在建筑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光线、节约用水、分类垃圾等方式,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最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和谐的建筑环境使人们身心愉悦,提高生活质量。
自然元素的融入可以增加建筑的舒适度和美感,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其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可以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需求,降低环境的破坏程度。
最重要的是,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和珍贵性,为保护自然环境产生更深的认识与意识。
自然建筑自然建筑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元素的建筑风格,追求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的理念。
在当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渐渐追求在自然中寻找平衡与舒适。
自然建筑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它不仅注重建筑本身的功能和美感,更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互动。
自然建筑的特点自然建筑的设计灵感源于自然界,建筑师常常从大自然中借鉴元素,如山水、植被、动物等,将其融入到建筑之中。
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建筑与自然的联系纽带。
自然建筑通常拥有以下特点:1.环保可持续:自然建筑在选材、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自然材料:自然建筑多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竹子等,营造出质朴、自然的氛围。
3.与环境融合:自然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建筑外观和室内设计多采用自然元素,使人感受到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4.舒适健康:自然建筑设计注重人体工程学和室内环境,追求舒适、健康的居住体验,减轻城市生活压力。
5.独特风格:自然建筑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反对统一、呆板的建筑风格,每一栋自然建筑都拥有独特的魅力。
自然建筑的意义自然建筑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的变化,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通过自然建筑,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重新认识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同时,自然建筑也推动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建筑领域探索了更加绿色、健康的发展方向。
自然建筑的未来随着人们对环保、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自然建筑有望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
在未来,自然建筑将会更加多样化、创新化,结合现代科技与自然元素,在环保、舒适、美观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同时,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渴望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建筑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更多可能性。
自然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启示: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存,建筑不仅仅是用来居住或工作,更应该是与自然交融的艺术之作。
愿未来的建筑更加注重环境友好、舒适健康,让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自然的温暖与力量。
浅析建筑、自然、人三者之关系摘要:建筑、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协调的;人的生存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这是全人类所形成的共识。
主题词:建筑、自然、人相互适应改善环境建筑、自然、人,这是三位一体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发展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性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建筑的产生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人类建造建筑物的最直接原因。
自然界的长期发展,特别是生物种系的长期进化是人类得以产生的最直接的生物学前提。
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其居住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森林古猿的树栖生活,到类人猿的穴居生活,直至现代人的摩天大楼,无一不在昭示着自然、建筑与人的密切关系。
《周易·系辞下传·第二章》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也就是说,上古时代,人们冬天居住洞穴,夏天露宿野外。
后来,圣明之人建筑了房屋,上有栋梁,下有椽檐,用以遮风避雨。
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建筑是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对自然进行改造的结果。
没有自然界的变化就没有人的进化,没有人的进化就没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2.人类社会的需求导致建筑发展的多样性。
“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同时也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除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的演化,成为自然界演化发展中的新因素。
”(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辩证法概论》)建筑——作为人工自然的一部分,它是由人类直接活动所产生的人工自然物。
因此它就必然深深的打上人类社会活动的烙印。
当人类解决了挡风避雨的基本需求后,建筑物的作用就进一步延伸。
有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非洲的苏伊士大运河,中国的都江堰,直至现在的港口和道路,或是为了通航运输,或是为了防洪灌溉,他们是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项目;再有些是抵御外侵的需要,如,中国的古长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到现代的各种军事设施;还有些是社会文化的需要,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清东陵,古罗马的角斗场,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以及各种各样的宗教性、纪念性建筑等。
建筑设计中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体,包括气候、地形、水体、土壤、植被等。
而在建筑设计中,自然环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自然环境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和建筑美学等方面。
首先,自然环境在建筑设计中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不妨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方式。
建筑作为能耗和资源消耗较大的行业,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立面和窗户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减少对照明系统的依赖,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合理设计建筑空调和通风系统,将自然气流和自然降温原理纳入考虑,能够减少对人工空调和通风设备的需求,进一步节约能源。
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
其次,自然环境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自然环境中的植被、空气和水源都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则,以确保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能够享受到健康的居住环境。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要合理规划景观和园林,引入适当的绿化搭配,不仅能够提供美观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能提供绿色空气,净化环境,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
此外,合理设计建筑的采光、通风和水资源利用也能够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从而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
最后,自然环境在建筑设计中也起到了美学意义上的作用。
建筑设计不仅仅要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也应该注重整体的美感。
自然环境的精彩景观和优美的自然元素能够增加建筑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例如,在建筑的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和水域等地形特点,结合建筑的造型和结构,营造出独特的观景效果。
同时,通过使用绿色植被和自然材料的装饰,能够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建筑艺术,给人带来舒适和愉悦的感受。
总之,自然环境在建筑设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与共生在现代社会,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与共生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以创造更美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
第一章:自然建筑的美感建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既要满足功能需求,又要追求美的审美效果。
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以呈现独特的形式为目标,而忽视了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入。
然而,自然景观与建筑的融合可以赋予建筑以独特的美感。
例如,人们在山水之间建造的庭院式建筑,通过以景观为中心的布局与修建,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和谐而宜人的空间氛围。
这种融合不仅可以创造美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引发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增添生活的乐趣。
第二章:自然建筑的环保效益自然建筑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其环保性。
在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例如,通过在建筑屋顶设置花园,可以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并改善周围的空气质量。
同时,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可以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和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自然建筑还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
因此,自然建筑不仅可以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章:建筑与生态系统的共生自然建筑的一大特点是与周围生态系统的共生。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建筑可以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
例如,建筑物的屋顶可以设置绿化景观和花园,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建筑物可以为小型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发展。
这种建筑与生态系统的共生,不仅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第四章: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建筑的融合与共生,不仅在个别建筑中有所体现,也对整个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城市作为人类的居住和活动中心,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
建筑·自然摘要:建筑与自然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是相互交融的。
自然给了建筑灵感,建筑也渐渐趋向融入自然。
作为筑设计师,要全心扑进大自然中,将建筑纳入自然环境,是责任也是挑战。
Buildings are always connected with the nature. The nature gives the architects inspirations, and the buildings tend to blend into the nature. As a architect, it is necessary to lose yourself in the nature. And blending the buildings into the nature harmoniously is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also a challenge.关键词:建筑Buildings自然Nature 启发Inspire 融合Blend作为设计师,不仅要让设计成为一种令人愉悦的过程,不令人感到枯燥,还要让人感到视觉上的享受,而视觉上的感受本身是要通过观察自然才能培养起来的。
自然不仅可以为建筑设计找到表现方式、提供设计素材,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破某种文化特定的僵化思维模式。
正如艾兹拉·庞德所说:“扯去你的虚荣,去探知绿色的世界,从中找到,你在设计创作中的真正位置”。
一、自然启发建筑(一)建筑的结构建筑结构和骨骼之间、许多建筑弯曲坚硬的表面与壳类之间的确存在着大量的相似性。
我们很难说清是这些相似碰巧发生,还是这些建筑形式本来就直接来源于自然。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建筑结构,我们往往可以从自然中寻求解决的方法。
正如1851年,约瑟夫·帕克斯顿把建造玻璃和钢梁结构的花房的经验运用到搭建临时展厅上,成就了水晶宫。
而这个花房采用的是百合花的筋和檐沟的造型,受到的是自然的启发。
世界自然景观1.死海死海是地球上的最低点,这里的水比一般海洋的水咸约9倍,这种条件使得生物无法生存,死海因此而得名。
死海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好奇的游客,因为它具有很大的浮力和丰富的矿物质。
约旦河是该湖的唯一来源,如果周边国家继续没有限度地取用约旦河水,死海可能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2.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阳光最多、地自然条件最为严酷的沙漠。
它几乎占满非洲北部全部,占全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东西约长4,800公里,南北1300公里至1900公里之间,总面积约9065000平方公里。
撒哈拉沙漠西濒大西洋,北临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东为红海,南为萨赫勒一个半沙漠乾草原的过渡区。
3.科罗拉多大峡谷(Grand Canyon)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罗拉多高原西南部。
大峡谷全长446公里,平均宽度16公里,最深处1800米,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总面积2724平方公里。
据称大峡谷于1540年被一支远征队发现。
1919年,威尔逊总统将大峡谷地区辟为“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4.亚马逊热带雨林(Amazon Rain Forest)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65O万平方公里,其中有480万平方公里在巴西境内。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生态环境纷法复杂,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被称为“生物科学家的天堂”。
5.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
纵向分布在离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大致沿昆士兰州海岸断续绵延2000余千米,包括约3000个岛礁,分布面积共达20.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
大堡礁是有重大价值的旅游区。
除众多美丽的珊瑚岛礁外,还分布着许多具有热带风光的大陆性岛屿,如格林岛、海曼岛、邓克岛、帕尔姆岛、赫伦岛等。
浅析与自然连接的建筑摘要:自然界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万物的生存依托于自然也改造着自然。
而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固定空间体,是连接人与自然环境的媒介,也毫无例外地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我们来设想这样一种环境组合体,在茂密的山林间,一组当地特色的木制建筑屹立于山腰,背山面水,前方小溪潺潺流水清澈见底,后方在蔚蓝天空映衬下一座座崇山峻岭巍峨盘旋,静中日月有影,动中风雨有声,闲中诗酒有情,闷中竹石有伴。
生活在其中让人产生一种犹如置身世外桃源的幽幽情怀。
或许在现代都市高楼林立的诱惑和忙碌生活的刺激中,早已有人质疑这种隐居式的生活环境,认为这种生存状态是社会的倒退。
诚然,正在积极寻求入世的年轻人很难想象这种不受外界刺激并隐于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我们在努力融入所谓的国际化生活,意欲成为焦点人物而变得浮躁与不安,这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建筑当中表现尤为明显。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这是隈研吾在这种大环境的悲观氛围中于《负建筑》一书提出的理论观点,本文开篇渲染的和谐意境正是这种观点的生动写照。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城市都在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建筑虽然是自然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环境的每一部分都应该有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这种合理性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风土人情的特殊情况决定的。
譬如我国皖南古民居建筑群粉墙黛瓦的色彩搭配与江南阴雨潮湿的自然气候和当地如画的山水风景融为一体,建筑外墙开小高窗这一特点就与当地男主人常年在外经商,妇女在家恪守妇道的风土民情息息有关,诸如此类徽州民居建筑特色都是在徽州文化熏陶下,不断成熟,最终铸造了徽州民居的辉煌。
这种特有的设计风格表明当地的文化创造了建筑的形式,同时也是这种建筑形式承载了当地文化。
正如隈研吾所认为,它们不是刻意追求某种需求,而是结合地域特点来提取代表含义和传达信息的建筑语言形式。
建筑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与自然连接、融于自然,这是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日本當代重要建築師隈研吾認為,二十世紀以來的建築是水泥混凝土的時代,但他比較主張之前取之於自然如木頭、石頭等的建材。
有人說沙子、石灰石做成的水泥也是自然建材,他在《自然的建築》書中,從混凝土的優點中,指出混凝土的缺點,凸顯自然建材能與環境共生的特色,可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隈研吾表示,混凝土若是自然建材,那麼由天然原料石油製成的塑膠也是自然素材,相信這點不易獲得大家認同。
他闡釋自然建築有兩個特色,一是要能與環境共生,不斷成長變化,木頭房子建材就能拆卸、移來移去重裝,有很大彈性;二要讓人住進去有幸福感,即房子場所自然而然使人與幸福感連結。
有人認為混凝土是很自由的建材,它除了經得起風吹雨打,蟲不蛀,可做成非常強固的建築,更可用版模定出形狀後,外表釘上薄薄的木材或石板等各種自然建材,就變成像自然的建築,一點也不麻煩,這些是公認的優點。
隈研吾反駁說,混凝土從柔軟變堅硬後無法改變,外釘自然建材不是建築師足以驕傲的工匠技藝;真正自然的建築一腐朽就看得出來,混凝土崩壞時,肉眼看不到,都是缺點。
作者也以他設計的案例闡釋他的建築邏輯概念。
他應聘在長城底下呈現竹子工法的自然建築。
為使梁柱堅靭不易斷裂,隈研吾尋找到南美瓜多竹,又以浸油克服竹子耐久度不夠的缺點,並採龜甲編織法將竹子編成牆壁,透過材料與材料相遇,這樣的竹屋呈現不同的中國風味,又有現代意義,形成與當地景觀非常協調的特殊視覺感受。
讀者可以想像一下,在這樣的自然建築中,是不是很幸福呢?.作者:隈研吾Kengo Kuma.譯者:林錚顗.分類:社會人文.出版社:博雅書屋.出版日期:2010/08/22混凝土很堅固,不管在上面安裝什麼,它都是最容易的素材。
而且裝飾附著性如此優異的材料,在其他東西是見不到的。
在此意義上,由於混凝土是最為普遍的材料,所以對於所有的設計、所有的風格,它都應付得來,而且從低成本的東西到高級建築,即是對於一切等級、成本,混凝土都能以匹配的裝飾,做出精彩的對應。
混凝土不但具有如此壓倒性的普遍性,而且還是一種非常厲害的建築素材,它抗地震、抗火災,也不被蟲咬。
因此,這種萬能素材,在二十世紀不普及是說不過去的。
所謂普遍性,意謂著無須選擇場所,此外,也不必選擇建築的風味(從單純的東西到裝飾繁複的東西)、類別(從住宅到辦公室),而且也應付得了任何的成本。
不過,無須選擇場所這件事,反過來說,由於混凝土這樣的技術以及隱藏在這個技術裡的單一哲學,把所有的場所都同一化了。
此外,所謂場所,不外乎是大自然的別名。
多樣化的場所,多樣化的大自然,卻遭受混凝土的單一技術力之破壞。
此外,所謂不必選擇風味、類別、成本這件事,反過來說,其實在多樣化的表面妝扮之下,隱藏著只是混凝土單一的、不可動搖的本質。
如此一來,不只失去了大自然的多樣性,同時也失去了建築的多樣性。
所謂二十世紀,就是這麼孤獨的時代。
再者,有關混凝土的「強度」以及「強度」的本質,這一點我們必須更注意,並且看清它。
混凝土會突然間變硬,但在此之前,是稀稀的、形狀不定的液體,卻在某個瞬間,突然轉變成令人無法想像的堅硬又強固的物質。
從那瞬間開始,再也不能回復原狀了。
混凝土的時間,屬於非連續性的時間,而木造建築的時間,可以拿來與它做個對照。
在木造建築方面,不存在有如混凝土的時間一般地「特別的時間點」,它會隨著生活的變化,或者因應部分材料的劣化,可以一點一點地修理,一點一點地換新,一點一點地變化下去。
若以逆向思考的話,二十世紀的人類追求的是,有如混凝土一般的不連續時間。
因此,在將形狀不定的東西予以固定方面,燃起莫大的熱情。
譬如,二十世紀的人類,在為核心家族建造住宅方面,投注了極大的心力。
維持二十世紀經濟發展的,乃是對於「購屋」的願望。
當過去的地緣、血緣關係崩壞後,近代家族這個孤立的單位,從二十世紀開始,在大海中漂流。
針對近代家族這種既不確定又不安定的存在,為了給予它某些確實又固定的形狀,甚至他們利用住宅貸款所借來的一大筆錢,建造一個住宅,企圖把家族「固定」住。
或者,藉著將人們收容在混凝土公寓之類的堅硬容器內,將不安定的存在「固定」住。
換句話說,利用混凝土這種硬梆梆的東西,試圖把因地緣、血緣崩壞所造成的不安定的自己,再一次穩固下來。
同樣地,無論是國家或自治體等所有的共同體,的確有此打算,想藉由混凝土帶來的固定化與明確的「形狀」的方式,來消除那份存在的不安定感。
而所謂「箱物」,便成為因此而做成的、堅硬的建築物之別名。
由此可見,針對那些人的要求,混凝土應是最適合的素材吧。
但事實上,靠著表面的固定化,亦無法拯救不安定的東西。
不安定之物,最為需要的是,應該是柔軟性。
固定化只是對於不安定之物再加上了不自然的手鐐腳銬而已。
或者,因混凝土所造成的固定化,對於任何人早就不需要的、做為一種無用的存在之共同體,更是不必要的支出。
所謂混凝土,正是逐漸消失的不安定之物的臨終的叫聲。
有溫度的建築×無形的溫暖=「負建築」代表隈研吾/article/3654作者:林珮芸 / 2015-05-11 瀏覽次數(2406)日本當代建築大師接班人四月初春空氣中飄浮著微微的涼意,周六的十一點,信義區飯店六樓景觀露臺的大片落地窗前,靜謐但散發熱烈的工作氣氛。
一批批專業的工作團隊謹慎有禮地低語交談;隨著時間的節奏迎賓送客。
遠從日本抵達台北的當代重量級建築師隈研吾,一身充滿時尚感的黑裝,親切微笑地向我們致意。
訪談在輕鬆的早午餐中揭開序幕。
隈研吾奔跑的負建築家台灣讀者對隈研吾絕對不感到陌生,《十宅論》、《建築慾望的末期》、《反標的物》、《負建築》、《自然的建築》到甫出版的《奔跑的負建築家》,每本都是建築人書架上的聖經必備。
繼安藤忠雄與伊東豊雄之後,日本最重要、當紅的建築家隈研吾發跡之處不在日本東京,反而在世界各地的鄉間、城市。
作品散發濃濃風土味、冷靜、直白,毫不掩飾地表達隈研吾創時代的建築理念;尤其是「弱建築」、「負建築」、「反混凝土」的批判思想,令人不得不重省二十一世紀建築與人們的關係。
雙城之間看到微光風景「我在東京大井町和橫濱兩個地方度過我的童年,那時候的橫濱還是鄉下,是個有山、有人養雞的田園景觀。
兩個地方只有20分鐘距離,但我很小就看到了都市和鄉村的差別。
」隈研吾笑著回憶說。
一般孩子少有城鄉之間的共同回憶,鄉下孩子等不及渴望到城市見識;都市孩子缺少與土地親近的回憶。
所以等隈研吾成了旅行世界的國際建築師,當他和東京同業聊到城市的工作,很快覺得不吸引他而萌生到其他地方看看的遠行念頭。
「小時候我喜歡赤腳套上長靴,四處遊玩,當時大倉山滿是農田、竹林、堆肥場,無論晴雨我都穿著長靴到處探險。
生於明治時期的父親喜歡土木裝修,所以家人共同的興趣就是改造房子。
」隈研吾坦承日本傳統老家是他的設計原點。
小時候的隈研吾安靜不多話,在哥哥姐姐之下總是擅於聆聽,喜歡一個人在鄉野走著,編織天馬行空的夢想。
「如果沒當建築師的話我應該會當獸醫吧,我很喜歡貓,不過現在四處旅行無法養貓。
」威名四方的建築師難得露出可愛表情。
他說:「1964年,東京奧運會是我第一次聽說建築師這個職業。
」當時十歲的他開始對這個崇高的工作心生嚮往。
為了尋找更接近建築本質的工法和材質,隈研吾開始旅行世界,走訪人稱第三世界的地方,如非洲大草原、阿拉伯世界埃及開羅,看到不同文明都市對「家」的概念。
年輕時以為在美國可以找到職涯的答案,沒想到極度資本化、商業化的紐約讓他幻想破滅。
美國建築界的日本親善大使「1985-1986年,我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研究員身分赴美國進修一年,在那寫了《十宅論》;看到了美國泡沫經濟的問題。
」觀察到美國學界擅長以思辯釐清觀點問題,當時隈研吾在紐約公寓房間擺了兩張榻榻米,曾經邀請不少外籍朋友來作客。
「結果大家對日本文化更有興趣,榻榻米、抹茶、茶道、異國風情反倒是美國人討論的話題。
」隈研吾忍俊不禁。
之後足跡踏遍世界各地,體驗過各種異文化衝擊的隈研吾,也發現原來各地的人對「家」的定義也不同。
對非洲莽原的住民來說,家是社交公共空間;對亞洲人來說,家代表龐大的血源親族關係;對美國來說,家代表獨立自我的私密空間;而對歐洲人來說,最完美家的終點是一個社區(community)的距離。
隈研吾清楚反對直接批判工業化的「混凝土」建築;他覺得二十一世紀的建築應該是「有溫度」的建築,所謂「負建築」代表的是,不再標榜高聳、特立突出的環境破壞式標的。
建築應該是當地的環境、文化、民情和需求有所連結。
長年奔波的隈研吾相信「場所」散發天啟的能量,「我在接案子之前通常會先看基地環境照片,若是有興趣的才會過去工作。
」此外,他堅信材質明顯表達出建築師想表達的信息(message),他說:「我喜歡木造的房子,因為會隨著時間變化、改變;雖然過程中必須不斷保養、維修。
但是比起一造成定局的混凝土,質樸素材的生命週期還是比較恆久。
」隈研吾微微一笑說:「我的作品有很明顯的特質,通常是小規模、柔軟、而且聞起來很香。
」建築的未來在亞洲當被問到如何克服工作中的挑戰與困難?隈研吾有點難為情地說:「我超級妥協,一旦決定做了我會盡力配合業主的需求,隔一陣子之後反而是我深深反省,當時為什麼思想這麼狹隘。
」撇開「討厭」、「喜歡」這樣主觀的概念,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設計出與環境相融的溫暖建築。
發自人文關懷的初心,始終是吸引隈研吾不斷旅行、不斷反省自己、不斷像海綿學習的動力。
觀察世界各地建築者對應材質的態度,他發現西方人也許相信工業可以取代工藝;但亞洲技師卻將建材視為自己的合作夥伴;美國人用機器對待建材、亞洲人則用雙手堆疊石牆。
隈研吾認為,二十一世紀是亞洲建築的時代,那種大屋簷建築底下的光影與氛圍,不用言語即表現了無限溫柔的時代感。
建築師想說的話「竹子有分粗和細,軟和堅硬,以建築來說一般人喜歡用堅硬的材質,但我喜歡表達一種溫柔、溫暖的感覺,所以會自找麻煩地選擇細而軟的竹子(笑)」隈研吾輕輕搖搖頭說。
如新書文案所說:「我不想做討厭的建築!建築究竟是什麼?一種無形的溫暖?」對這位勇敢與過去大師戰鬥的建築師來說,建築應該是「活著的建築」而非「紀念碑」似的建築。
在這樣的理念之下,隈研吾作品深獲中國及世界肯定,而日本311地震之後證實了他的想法,「強而有力的建築似乎像是一個幻象(fiction);過去總認為建築可以戰勝環境,所有的建築家用一生保護建築的地位,但我完全質疑這件事。
」隈研吾以勇者之姿一次又一次地申論新時代的「負建築」理念。
人們不應該和環境對抗,建築的重點應該在於使用者;建築師應該先瞭解當地人的文化之後才設計符合場域的建築,而非自顧自地想與環境劃清界線。
《奔跑的負建築家》邀請所有人脫掉鞋子,直接以雙腳感受草地的柔軟和泥土的質樸。
建築材質的輕與重,在地工匠技藝與世界科技的簡潔外觀。
人們在這樣的空間中,可以聚在一起分享、歡唱、慶祝和舉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