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_以合肥市瑶海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2
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作者:阚逸群刘琨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3期以合肥市瑶海区为背景,通过对其自然条件的分析,研究自然条件对瑶海区人居环境的影响,对“瑶海新城”建设中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提出建议,改善城市面貌,为居民提供宜居的人居环境。
合肥市瑶海区位于城市东部,是合肥四大老城区之一。
全区辖12个街道、1个镇、1 个乡以及1个省级开发区。
依据瑶海区“十二五”规划,瑶海区由老工业区向现代商住区转变,进行旧城改造。
本文主要分析自然因素对瑶海区人居环境的影响。
1. 地理交通瑶海区东与肥东县接壤,西南相隔南淝河、板桥河,与包河区相望。
瑶海区集中了合肥市重要的交通介质。
合肥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西部,合肥的城东方向成为与长三角城市相接和交流的重要出口,位于瑶海区的火车新站也成为联通外界的重要交通介质。
在最新的全国铁路网规划图中,连接起了全国七条重要干线,将打通北京、阜阳、西安、武汉、九江、芜湖(宣城和杭州)和南京(上海)七个出口。
在此背景下,位于瑶海区始建于1935年的火车新站将在整个安徽交通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连接省内、省外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
交通地理优势为瑶海区居民带来交通上的便利,同时也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目前,瑶海区除火车新站之外还有合肥汽车客运总站、省客运公司长途汽车站、汽车东站等。
交通运输设施的集中导致瑶海区拥有大量人流,使得很大一部分区域内车多人杂,并且容易在交通高峰期造成堵塞,治安隐患也较为突出。
2. 地质2.1 地下水合肥市境内地层上部,广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
其裂缝和空隙均不发达,储水空间极差,降水多形成地表径流排走,因为含水微弱,不能作为城市大规模供水的水源。
(1)城市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受到地下水流向的制约。
城市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应分别位于地下水的下水方向和上水方向,以避免或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合肥市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系流向基本相同,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市域。
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与改善人类长期以来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层面。
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等因素,而人文环境则包括人类活动的痕迹,如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人居环境。
首先,自然环境对人居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寒冷地区的居民通常采取保暖措施,例如在建筑物中安装供暖设备,或使用厚重的衣物。
炎热的地区则可能需要设置空调系统和遮阳设施。
此外,地貌对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也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山地地区的复杂地形使得土地利用面临着一定的限制,而平原地区则更适合农业发展和城市扩张。
其次,人文环境也对人居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交通布局是人文环境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可以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确保城市交通畅通、资源利用合理,同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等。
土地利用的恰当与否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居住条件。
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交通布局的合理性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居住环境。
一个高效的交通网络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
有些地区的环境条件恶劣,如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或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
这些地方的居民可能面临着安全威胁和健康风险。
为了改善这些地方的人居环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是必要的。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可以采取地质调查和风险评估,以了解灾害发生的概率和程度。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并避免在灾害高风险区域进行建设。
此外,应建立完善的救灾机制和防灾意识教育,提高居民的应急能力。
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品质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而人居环境品质则是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质量。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品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气候条件、水资源、土壤质量、自然灾害等方面来讲,都对人居环境品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气候条件是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品质影响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一方面,温暖的气候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各种活动。
另一方面,恶劣的气候条件则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和困扰。
例如,极寒的气候会给人们的居住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而极度干燥或湿润的气候也会对人居环境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水资源是一个地区人居环境品质的关键因素。
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地理环境中的水资源状况直接关系到人居环境品质的好坏。
水资源的充足与否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些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得优质的饮用水和进行生产活动所需的水资源,这将直接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相反,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则会导致人们生活不便,经济发展受限。
此外,土壤质量也是一个影响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因素。
好的土壤质量可以为农业提供丰富的营养,从而保证人们的粮食供应。
同时,良好的土壤质量还有利于动植物的繁衍生息,为生态环境提供基础。
然而,某些地理环境下土壤质量较差,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这将对农民的生计和人们的食品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
最后,自然灾害也是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品质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理环境中的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和不便。
例如,地处地震带的地区容易发生强烈的地震,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灾难性后果。
而在沿海地区,频繁的台风袭击会对当地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破坏,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品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条件、水资源、土壤质量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差异都将直接影响地区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品质。
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人的生活和发展始终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自然灾害等因素,对人居环境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
首先,地形地貌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地区域,人居环境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较大。
山脉陡峭,土地资源有限,给人类的生活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山区通常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资源匮乏。
这使山区居民在生活中面临着交通不便、能源短缺及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
此外,山区经常受到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人居环境的安全性较低。
其次,气候是地理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气候条件对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寒冷地区,气候条件寒冷干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例如供水、供暖等问题。
居民需要采取措施以保护自己免受严寒的侵袭。
同时,寒冷气候还会使得农业生产困难,给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相反,在炎热干旱的地区,人们也需要应对水资源的短缺和严酷的生存条件。
气候的极端条件导致了人居环境质量低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另外,水资源是地理环境中一个关键的因素。
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的质量。
富水资源的地区,人们可以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同时适宜的水资源也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反,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人们不仅面临用水困难,还可能导致农田干旱、生态破坏等问题。
水资源的紧缺会导致人居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
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产生的最直接和严重的影响之一。
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那些处于地震带、洪水灾害频发的地区,人居环境的质量受到极大的挑战。
这些灾害带给人们很大的痛苦,不仅破坏了居民的生活和财产,也对当地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人类在特定地区的生活和发展。
地理因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
城市环境质量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一般来说,地理因素可细分为地貌、土壤、气候、植被及地下水等五类。
在实际的应用中,这些因素也有可能对城市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1、地貌因素
地貌因素可以有效地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使城市受到污染,并影响大气和水的流动特性。
例如,山地体系释放异味,而平原又会污染水体。
如果城市没有积极地进行管理,那么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污染。
2、土壤因素
土壤因素也可以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不同的土壤类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污染,例如汞、镉、硫酸根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可能会进入城市环境,导致空气、土壤和水体污染,进而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3、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也能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气候变化会导致大气层中有害物质的积累,进而引起空气污染,特别是在严重的天气状况下,空气污染将更加严重。
4、植被因素
植被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因素之一、植被能够有效净化大气,降低空气污染物的含量,减少大气污染的影响。
浅谈合肥市城市居住区绿化中的植物配置与造景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被誉为“四大火炉”之一,气候条件炎热潮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绿化是城市美化、空气净化以及居民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肥市的城市居住区绿化工作一直备受重视,植物配置与造景是绿化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合肥市城市居住区绿化中的植物配置与造景进行探讨。
合肥市城市居住区绿化的植物配置应当遵循本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配置。
由于合肥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应当选择耐旱、耐寒、耐湿的植物品种,以适应本地的气候特点。
一些常见的适宜植物包括银杏、麻栎、榉树等,这些植物在适应气候的还具有优美的姿态和浓密的冠形,能够给城市居民带来视觉上的愉悦。
植物配置还应考虑到植被的功能性,例如在城市居住区的绿地中,可以设置一些花草坡或花境,增加观赏性和舒适度。
可以利用一些攀揽植物或落叶乔木进行遮挡,保护居民的隐私和视线。
在街道两侧或者小区内部,可以种植一些乔木和灌木,形成绿荫覆盖,增加阴凉感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提升绿化带的生态环境。
植物配置也应当考虑到植物的景观效果,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植被组合,打造出美丽的景观效果。
在合肥市的城市居住区绿化中,可以利用一些色彩缤纷的花卉,为城市增添一抹色彩,同时也通过植物的树形和树姿,构建出美丽的景观画面。
在合肥的街道和广场可以选择一些适宜当地气候的花卉,如木槿花、杜鹃花等,搭配一些造型独特的乔木或灌木,形成一幅色彩斑斓、姿态优美的景观画面,为城市的居民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
除了植物配置,城市居住区绿化的造景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可以为城市居民打造出生机勃勃的环境氛围,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在合肥市的城市居住区,可以进行一些小品化的造景设计,如人工湖泊、喷泉、雕塑等,为城市增添一份艺术气息。
人居环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子一、人居环境的问题及其影响1. 空气污染: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大量排放,导致雾霾天气频繁发生。
这不仅对人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使得城市景观变得朦胧不清。
2. 水资源短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和污染。
许多地区面临水源供应紧张的问题,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困扰。
3. 垃圾处理: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模式改变,垃圾数量急剧增加。
然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滞后,导致垃圾填埋场爆满并产生恶臭和环境污染。
4. 土地利用不合理: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土地利用不当。
高楼林立、低效率建筑与庞大别墅相结合,在限定空间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解决人居环境问题的策略1. 加强环保意识:提高居民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认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制定严格的法规以及奖励机制来促进环保行为。
2. 推动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等。
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和碳排放,还有助于缓解能源紧张问题。
3. 垃圾分类与回收: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并鼓励居民参与回收。
政府应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避免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 均衡城乡发展: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使农村地区获得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减少农民进城务工的压力。
5. 改善城市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注重社区建设和绿化环境,营造宜居的城市空间。
三、案例分析1. 集中式垃圾处理系统在新加坡的成功应用:新加坡作为一个人口密集、土地有限的城市国家,通过实施垃圾分类和现代化垃圾处理技术,将垃圾填埋量减少至极低水平。
他们引入了生物转化系统和焚烧厂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能源回收利用。
2. 空气污染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比尔森空气净化塔:中国山东省济南市比尔森空气净化塔是一项创新项目,通过种植大量真菌来过滤并吸附污染物,在降低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浓度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
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土壤质量等元素,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景观。
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种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的分布上。
不同地理环境下,自然资源的分布截然不同。
比如,亚马逊雨林地带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而沙漠地区则缺乏水源和植被。
这种自然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直接决定了人类的居住和生活方式。
人们会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居住地并开发可利用的资源,这种选择又会进一步影响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其次,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候条件上。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气候差异巨大,而气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例如,气候寒冷的地区人们需要借助暖气设备来保持舒适的温度,而气候炎热的地区则需要依赖空调来降低室温。
此外,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业和工业等经济活动的发展也存在差异。
例如,热带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而寒冷地区则更适合发展渔业和矿业等资源利用型产业。
因此,地理环境中的气候条件直接决定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
再次,地理环境还对人居环境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地球的不同地理区域中,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各不相同。
山区地形多崎岖,河流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适宜农业发展。
这些地理特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适宜产业和经济结构。
同时,地理环境还会对发展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产生影响。
例如,山区由于地势崎岖,交通不便,通讯设施不完善,导致了山区经济的滞后。
而平原地区由于易于交通和通讯,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因此,地理环境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人居环境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也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程度不同。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因此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尤为重要。
合肥瑶海区合肥瑶海区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的东部。
作为合肥市的一个行政区划和城市综合开发区,瑶海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
本文将介绍瑶海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等方面,以展示这个地区的魅力和发展潜力。
瑶海区位于合肥市中心,东临徽河,西接长江,南濒涡河,北依六安山。
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利。
区内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连接着周边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
瑶海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农业和人居环境。
瑶海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这个地区是庐州府的所在地,庐神文化和九霄文化对其影响深远。
如今,瑶海区仍保留了许多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如明清古建筑群、古村落等。
其中,曙光街、新亚洲风情街等购物街区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购物和休闲体验。
瑶海区的经济发展日益壮大。
该区近年来注重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和现代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
区内有多家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如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同时,瑶海区还注重生态环保和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瑶海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区内有许多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如徽州古村落、秀山湖和滨湖公园等。
其中,合肥万达小镇是当地的一个知名旅游景点,集购物、娱乐和文化于一体。
此外,瑶海区还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徽州楼船节、烟花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总之,瑶海区作为合肥市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旅游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瑶海区正在逐渐展露出它的魅力和发展潜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瑶海区将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成为合肥市的亮点和骄傲。
合肥市瑶海区位于城市东部,是合肥四大老城区之一。
全区辖12个街道、1个镇、1 个乡以及1个省级开发区。
依据瑶海区“十二五”规划,瑶海区由老工业区向现代商住区转变,进行旧城改造。
本文主要分析自然因素对瑶海区人居环境的影响。
1. 地理交通瑶海区东与肥东县接壤,西南相隔南淝河、板桥河,与包河区相望。
瑶海区集中了合肥市重要的交通介质。
合肥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西部,合肥的城东方向成为与长三角城市相接和交流的重要出口,位于瑶海区的火车新站也成为联通外界的重要交通介质。
在最新的全国铁路网规划图中,连接起了全国七条重要干线,将打通北京、阜阳、西安、武汉、九江、芜湖(宣城和杭州)和南京(上海)七个出口。
在此背景下,位于瑶海区始建于1935年的火车新站将在整个安徽交通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连接省内、省外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
交通地理优势为瑶海区居民带来交通上的便利,同时也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目前,瑶海区除火车新站之外还有合肥汽车客运总站、省客运公司长途汽车站、汽车东站等。
交通运输设施的集中导致瑶海区拥有大量人流,使得很大一部分区域内车多人杂,并且容易在交通高峰期造成堵塞,治安隐患也较为突出。
2. 地质2.1 地下水合肥市境内地层上部,广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
其裂缝和空隙均不发达,储水空间极差,降水多形成地表径流排走,因为含水微弱,不能作为城市大规模供水的水源。
(1)城市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受到地下水流向的制约。
城市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应分别位于地下水的下水方向和上水方向,以避免或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合肥市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系流向基本相同,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市域。
瑶海区现状的工业选址基本合理,且没有重工业加工厂、化工厂等落户,基本不受地下水流向影响。
(2)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布局由地下水埋藏深度所决定。
地下水埋藏深度足够深,才能允许地表建筑物越高,地下层数越多。
由于地下开采量少,瑶海区可以依据需求建筑高层建筑。
但紧邻的南淝河、板桥河两侧地下水为第四纪松岩类,孔隙较大,含水性较强,储水量较多,且地下存有淤泥层,只适合建筑轻型建筑,不宜建筑层数过多的建筑。
2.2 地震合肥市有四组六条不同规模的断裂,分别是:1)池河-西山驿断裂,为郯庐断裂带的东界断裂;2)乌云山合肥断裂,为郯庐断裂带的西界断裂;3)肥中断裂;4)六安-合肥断裂;5)韩摆渡-肥西断裂;6)桥头集-东关断裂。
合肥曾遭受多次中强地震,因此合肥市综合抵御地震能力应为7级以上,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8级的地震防灾能力。
瑶海区应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防灾据点和防灾公园,并具有畅通的周边交通环境和配套设施。
对城区建筑,应在抗战性能评价的基础上,对重要建筑抗震防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及城区建设和改造等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3. 地形地貌瑶海区全境处于燕山期断隔盆地之中。
工程地质主要为软地基和膨胀土,适合置建轻型建筑。
若建高层建筑,需采取加固和防震措施。
全区地势总体低缓平坦,虽然无法像合肥市西北部那样形成山地丘陵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但瑶海区拥有丰富的河流资源,丰富了城市环境景观,为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打下基础。
4.气候合肥市气候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梅雨显著、夏雨丰沛等特征。
4.1 气温合肥地处中纬度,气候温和。
通常无寒冷天气和高温天气,年平均气温为15.7℃,与同纬度的其他城市相比,合肥气候是温和的。
季节气候特征为冬夏长,各达四个月;春秋短,各只有两个月左右。
温度条件较周边大部分城市为优,适宜人居。
4.2 湿度合肥市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湿度为76%,湿度偏大。
湿度大造成城市居民衣物不宜干燥,食物和储藏东西易发生霉变,各种家用电器易生锈,居民易患风湿、类风湿等疾病。
目前瑶海区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且有不少老旧红砖房,应进一步加快老城区改建。
尤其是底层住户建筑应设防潮层,并且住宅建筑底部架空是较好的选择,人为有效地减少湿度对人居条件的影响。
4.3 风象合肥市全年最多风向是偏东风,最少风向是偏西风。
合肥各月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1~1月以偏北风为主,2~3月以偏东风为主,4~7月以偏南风为主,8~10月又转为偏东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在1-1.5m/s的静风频率占全年的18%左右。
风速越小,空气污染物越容易聚集,空气污染程度越高。
在1m/s 的静风条件下,风便失去了扩散空气污染物的作用,加剧空气污染的程度,对城市人居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一般来说,静风频率大于47%时,不宜作为工业选址。
虽然瑶海区静风频率只达18%,但由于合肥市全年以偏东风为最多风向,以不布置重工业、少量布置轻工业为宜,以免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
4.4 大气污染城区内人口集中,污染较重。
合肥市大气污染是以烟尘和二氧化以合肥市瑶海区为背景,通过对其自然条件的分析,研究自然条件对瑶海区人居环境的影响,对“瑶海新城”建设中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提出建议,改善城市面貌,为居民提供宜居的人居环境。
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以合肥市瑶海区为例◎ 阚逸群 刘琨(下转第80页)时在螺母副上固结十根杆,各杆末端设有滑轮,缆线通过滑轮结构与扇状槽钢组中的最小槽钢体相连。
开启时,螺母副上升,借助重力作用扇状槽钢组顺次打开;收拢时,螺母副下降,借助缆线的牵力扇状槽钢组顺次合拢起来,完成一个运动周期,该运动周而复始,往复进行。
雕塑尺寸随场地大小而定,可以单个形式或群组形式出现,色彩方案也可以有多种组合形式,用以营造不同的场景视觉效果。
a.收拢状b.展开状c.效果图图1 设计方案《绚烂》动态雕塑设计方案之二名为《传递》,采用动力牵引、定时律动、灯光感应等原理实现雕塑的动态效果。
该雕塑(见图2)高位三米,主体采用两条翻转对称的渐变型体构成,各渐变型体由8段组成,段与段之间可做韵律错动。
渐变型体分别装有活动灯柱,可实现三种颜色的灯光变换。
渐变型体内侧开有滑槽,在牵引绳的带动下,两活动灯柱自起点沿滑槽相互靠近,当两灯接触时,两灯实现颜色的顺序变换,之后彼此沿滑槽渐渐远离至终点,同理反向运行,即完成一个运动周期。
该运动周而复始,造型流畅。
该雕塑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引起观众期待、联想、拥有等心理反映,使人驻足观赏,回味其中。
a.运动过程b. 线图图2 设计方案《传递》参考文献[1] 粟多壮. 新动态艺术:拉尔方索的动态雕塑探索. 雕塑,2006(3): 32-33.[2] 童茜. 考尔德“动与静”的艺术世界期. 中外建筑,2006,(1):76-77.[3] 顾丞峰. 艺术公共性与公共性的误区. 文艺研究,2004(5):114-119.[4] 唐艳. 浅议现代园林景观与雕塑的融合,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79-10781.(作者单位: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200237)硫为代表的烟尘型污染为主。
合肥城区的大气质量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由于北城区拥有大房郢水库和湿地公园等大自然呼吸调节系统,北城区的大气质量最优。
瑶海区由于交通聚集,车辆排放尾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对此应严格控制瑶海区车流量,并扩大区内绿地面积,以缓解上空大气污染。
5. 水文南淝河流经瑶海区,与包河、银河、雨花塘、琥珀潭、黑池坝及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水体形成合肥市环城水系。
作为合肥市“母亲河”的南淝河发源于大别山余脉的南部,是巢湖水系的一大支流,全长70公里,由西向东南穿合肥而过,为合肥市提供主要的工业及生活用水。
然而,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过度排放,这条“母亲河”已经污染严重,直接影响沿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严重损坏城市容貌环境。
鉴于此,合肥市政府决定从1998年开始对南淝河进行综合治理,包括治污清淤、防洪及河堤整治、绿化景观等,着重解决源头水质,激活其生态功能。
为避免南淝河再次受到污染,瑶海区应禁止布置对水源造成污染的工厂企业,如化工厂、造纸厂等。
预防南淝河污染就必须大力推行污水处理,严格控制取水和排水,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瑶海区应合理运用南淝河水文条件,通过植物造景、地形起伏等现代园林手法在河道两岸增绿造景,丰富河道多样性,营造具有节奏感、韵律性的生态景观带。
滨水建筑应采用渐进增高的方式,按照距离滨水的远近采用不同的建筑高度,满足更多人观看滨水景观的需求,同时使丰富周边建筑的空间景观。
6. 结语目前,瑶海区已近开始打造“瑶海新城”,成片的危旧房改造,改造拥挤的道路系统,全面推进坝上街、火车站南货场等重点地块的开发建设。
瑶海区作为合肥的东部的“桥头堡”,应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打造宜居瑶海,为瑶海居民提供良好的新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1] 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Z],1996:331.[2] 合肥市瑶海区地方志办公室. 瑶海年鉴2008 [M]. 合肥:黄山书社,2008:34.[3] 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合肥市志[EB/OL]. http://61.191.16.234:8080/was40/index_sz.jsp?rootid=58033&channelid=44443.(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上接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