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人与自然
- 格式:docx
- 大小:109.47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指导老师: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认为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并指出二者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This article is mainl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discussion to construction space and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two's relations, thought that the two are the incident cross-correlations, the mutual influence,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two should be one kind of harmonious relations.关键词:建筑空间,自然环境正文:建筑已经不再是单独存在的功能性处所,社会和时代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人们所追求的也不再是简单的遮风避雨,休息工作的生活处所,现代社会,建筑俨然是多重功能的混合体,要体现其基本功用之外,还要充分体现其文化感、艺术感,反映其设计理念,要与环境和谐共生。
人起源于自然,当人类最初出现的时候,就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环境,不断的索取、改造、创造,然后,逐渐的发展,然后才有了现代的“建筑丛林”。
可以说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标志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生活水平的飞跃。
关注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无疑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指具有整体概念的山峦沟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大自然面貌,其地理范围和区域,以及形态架构都是固定的,其存在是自然天成,难以改变移动的。
微观环境是指那些局部的区域形态,以及与建筑周围的生态景观,比如花草树木,卧石溪流等。
微观环境在一定条件下为配合建筑位置和形态的需要,可以适当改变其本身的形态和布局以适应建筑,但仍是把建筑和周围的微观环境适当组合,力求和谐,既不破坏微观环境的主要存在感,又不影响建筑的设计概念和本身的功效。
建筑·空间·人与自然在现代社会来说,抛弃机械是不现实的,关键的问题是该保持怎样一种心情?建筑是在完成空间之后的最终外在,但是空间不该被建筑粗鲁地隔绝在它的里面,与自然,与人,本该亲密。
也许今天的人们慢慢地认识到了这种很久以来的精神隔绝,那些落地的大窗、半开畅甚至完全开放的“私密空间”,它们张开怀抱吸纳着大自然的一切,山与水、风和光、泥土和空气。
这座建筑是大自然的,它处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山坡之间,没有令人讨厌的化学材料包裹,仿佛亘古以来这里就应该有着的一座建筑,在和谐中酝酿着生机,仿佛集天地之灵气而生,但他却是出自人类之手,还有比这更令人感动之事吗?他所拥有的空间,就是这无法不感动的一切,置身于这样的空间中,怎么可以视而不见它的和谐之冲击!也许这冲击,并不是每个人能够感受得到的,需要有这种冲击的“承载力”才可以。
大自然是寂静的,它发出的声音是寂静着传到聆听者的耳朵之中的,无论泉水、树木、原野,还是建筑本身。
没有聆听的人,无法感觉这种寂静之美的。
在自然生机的天地中让它焕发人性的生机,每个清晨,每个黄昏,每个夜晚,让寂静酝酿一种力量,是每块石头、每一片落叶之间的力量……并不是你要不要亲近自然,而是必须这样。
“自然”在建筑完成过程中已经在表现着它的力量,从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赖特”到德国著名的包豪斯(bauhaus)学院都信奉着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一为用。
”意思是,室内空间才是房屋的真正实用之处。
建筑的外在形式应该以室内功能为主来确定它的造型,这句话又联系到了人的因素,室内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
如果人们在它的空间中并不舒服,功能别扭,不自然,那么这座建筑外观无论怎么漂亮,它也只是一座“死建筑”,失去了自然的生命力。
这便是“功能主义”渐成建筑界主流的原因。
古典主义的繁琐,为了显示皇家的高贵而强制性地人为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造型,现代极简主义却要抛弃一切多余的装饰,只讲求功能实用,这些都不自然,不人性化,扼杀了人们在精神上的自然流露,趋于物化或者作做。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是中国一座卓越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了中国人自信、创新、包容的精神特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以下是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国家大剧院是一座“人文建筑”,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建筑设计旨在通过优美的景观和与自然的融合,打造一个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文化空间。
建筑的气势磅礴并不是靠高大的建筑物和繁复的装饰来体现的,而是争取达到与周围环境的自然和平共存的境界,营造出一种尊重自然的人文文化氛围。
二、独特的外观设计
国家大剧院外观设计独特,它采用了“鸟蛋形”设计,整座建筑如同一颗闪亮的明珠般矗立于北京市中心。
整个建筑体系通过几何学的精准计算,将圆球体的形式展开为各种平面形状,使内外完美贴合,没有任何一处不合规定的角度。
也是因为这个独特的外观设计,国家大剧院被誉为“天安门之外的第五个景点”。
三、灵活的功能设计
国家大剧院拥有多个演出厅和钢琴演奏厅,场馆内可同时容纳多场不同类型的演出,使得演出的活动可以轻松进行,避免了多余的设置,从而减轻了演出市场的压力。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拥有世界一流的音响设备,能够为观众呈现完美的演出效果。
四、国际化的艺术风格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设计完全采用国际化的风格,建筑设计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正义感,以及对未来的探索和期许。
建筑的设计风格借鉴了欧洲、美洲等文化的建筑和艺术元素,例如内部设计和装饰使用了大量的石材和水景等自然元素,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感。
中式建筑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特色。
其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艺术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中式建筑设计理念相关的内容。
1.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式建筑注重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通过布局规划和建筑形式,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共生共荣的目的。
建筑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围合一片开放空间,向外开放的同时又保护了住户的隐私。
建筑布局稳健而谦逊,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气息。
2. 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中式建筑的设计理念中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和土,相互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中,利用五行的相生关系可以将不同的功能区域相互联系,使得整个建筑空间连贯有序;而利用相克关系则可以实现建筑的平衡和破坏。
这种设计理念既使建筑具有美感,又具有实用性和功能性。
3. 阴阳平衡的思想中式建筑的设计理念中还融入了阴阳平衡的思想。
所谓阴阳是指宇宙中的两种基本力量,分别代表着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布局、色彩、材料等方面的搭配,追求阴阳平衡的理念。
例如,在建筑中使用明暗对比可以创造出动态和谐的空间感;在颜色上使用相对冷暖的浅深色调搭配,使建筑更加丰富多样。
4. 动静结合的空间布局中式建筑的空间布局强调动静结合。
建筑内外动静的划分清晰,通常将正屋作为安静的居住区,后院作为安静的休闲区。
同时,设计中也注重动静的转换和过渡,使建筑内外的空间有机地连接起来。
这种空间布局的设计理念既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静养身心的思想,又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多样需求。
总的来说,中式建筑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和动静结合。
这些理念使得中式建筑在形式、功能和理念上与其他建筑风格有所区别,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独特思维。
这也为每一座中式建筑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是自然系统与人造要素(如建筑空间、技术系统、经济体系等)之间的
辩证关系。
自然系统包括生物系统、气候系统、土壤系统、地质系统等,它们构成地球的
基本结构和动态特性;而人造要素则包括社会文明,是人为创造的人造空间特征,它们是
把自然空间转变为社会空间的过度变换过程的表现。
在这种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人们一方面利用自然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
影响自然现象和变化,促进自然系统的进化。
比如,建设城市不仅广泛使用了自然资源,
也使郊区空气污染更加严重,使植被严重退化,同时也把造成自然灾难的风险大大加剧;
但城市的建设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
活等。
另外,时至今日,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等自然现象的加速发展,人类也通过自身
创造的技术和经济文明来影响这种辩证关系。
例如,通过改善空气污染,开发可再生能源,改进农业生产等技术和政策,人类可以减少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促
进环境的恢复;与此同时,这些新的技术和政策也有助于人类的经济发展。
因此,人类应
该以更加负责的态度来发展这种辩证关系,把握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做出更多促
进环境友好发展进而获取积极结果的努力。
血理姑朦霭T search浅谈马岩松关于人与自然的建筑汪晓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摘要:马岩松是在国内建筑领域率先提出“山水城市”的青年建筑师,他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注入了一个新的概念;马岩松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化”的建筑,将自然呼吸与绿色生命引入高层建筑中,打造绿色立体城市,让自然重新融入未来的高密度城市;二是“情感化”的建筑,人的情感与建筑联系起来,才能在建筑完成时带动人们的记忆与想象,改变人的生活,让人们既能找回过去又能畅想未来;三是“村落化”的建筑群,传承了中国对建筑群体和空间序列追求的传统,把过去人们生活在山水之间村落中的意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气质贯穿于其中。
关键词:马岩松;自然;情感;山水城市;村落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31背景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中国的改革开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加入了WTO世界经贸组织(2001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的腾飞带来的是城市的急速发展,全国各地大兴土木。
正如20世纪之交,大火之后急需建设的芝加哥,活跃着大批建筑师建造了大量的商业建筑,21世纪之交的中国也有着同样的境况,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栋又一栋的商业大厦拔地而起。
马岩松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的。
马岩松岀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他的父母都是环保工作者,这让马岩松一直就有一种想要贴近自然的想法,从大二的设计作业紫竹院公园里的冷饮店到后来留学美国所做的一些作品,再到近期MAD的设计,只要是发自于马岩松内心的,都是与自然相关的。
⑴1993年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建筑师包泡在看过马岩松的一系列作品后,向他推荐了钱学森先生的相关文章。
钱学森先生关于城市建设的思想以及早期马岩松对路易•康所崇尚的自然所产生的共鸣,推动着他开始在“山水城市”的思想上做实践。
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我们站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中,欣赏着城市的繁华和灿烂时,我们或许未曾意识到,这些建筑物在与自然环境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空间。
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和相互依存的,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筑设计应当尊重自然环境,充分融入自然元素。
建筑应当被看作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非与之隔绝的存在。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且可以更好地融入周围的自然景观中。
此外,建筑的外观设计也应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如选择颜色与材质与周围的植被相呼应,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其次,环境保护应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建筑物应该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并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在建筑选择中,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材料,如再生材料、低碳材料等,以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再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人们的参与与共同努力。
除了建筑设计者的努力之外,居民和使用者也应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在建筑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光线、节约用水、分类垃圾等方式,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最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和谐的建筑环境使人们身心愉悦,提高生活质量。
自然元素的融入可以增加建筑的舒适度和美感,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其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可以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需求,降低环境的破坏程度。
最重要的是,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和珍贵性,为保护自然环境产生更深的认识与意识。
建筑空间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建筑空间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场所,而自然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个受到关注的话题。
在建筑空间中,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平衡非常重要,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和健康的环境,也能够促进可持续的发展和保护环境。
首先,建筑空间应该与自然相互融合,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存在。
在设计建筑空间时,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色彩来创造自然的氛围。
例如,利用木材和绿色植物装饰室内空间,可以营造出自然的感觉,并且带来舒适和放松的效果。
此外,通过增加自然光线的进入和合理安排景观,将室内与室外联系起来,使人们能够享受到自然的美景。
其次,在建筑空间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节能和环保的措施来体现。
建筑设计应该注重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降低对环境的负担。
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如太阳能电池和地热能等,不仅能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另外,建筑设计还应该注重回收利用和资源循环,如雨水收集和利用,废物回收再利用等等。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减少资源的消耗,还能够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在建筑空间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建筑设计应该注重人类的舒适和健康,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
例如,在通风和采光方面要做到合理布局,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新鲜。
同时,还要注意噪音控制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此外,建筑空间中的绿色植物和自然景观也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减轻压力和紧张感。
最后,建筑空间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应该体现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上。
建筑设计应该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选择可再生材料和遵循可持续建筑的原则,既能够减少资源的消耗,又能够降低对环境的负担。
此外,建筑空间的规划和布局也应该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保护自然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建筑空间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与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人与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是指在建筑、城市和产品设计中注重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一设计理念的出现源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旨在寻找一种更加人性化、生态友好的设计方式,以满足人们对舒适、健康和可持续生活的需求。
在人与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中,建筑设计注重利用自然元素,如光线、风、水等,在建筑内部和周边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
建筑师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线照射室内,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使室内更加明亮、舒适。
同时,利用自然风资源,通过调整建筑物的朝向、开窗的位置和大小,实现室内的自然通风,减少空调使用,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还可以考虑在建筑外部设置绿色植物,利用植物的吸附能力净化室内空气。
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减少对能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良好融合。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强调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设计师注重提供适合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公共空间,使城市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交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人们的工作场所。
城市规划师也会着重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保留和改善生态系统。
例如,城市规划中可以保留绿地和湿地,使城市环境更加宜人,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并吸引野生动植物回归。
此外,城市规划师还可以合理规划交通网络和建筑布局,减少交通拥堵,提高空气质量,创造一个更加健康、舒适的城市环境。
人与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也可以应用于产品设计。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注重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友好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设计师还可以考虑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回收利用,以降低废物产生和环境污染。
此外,设计师还可以设计出功能强大、易于使用的产品,以提供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人与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追求和谐共生的设计方式,旨在打造一个舒适、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设计方法,人们可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景观建筑设计理念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
这些理念旨在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以创造出兼具美观、实用和生态价值的景观空间。
以下是一些景观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观建筑设计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充分考虑场地原有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地形地貌,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2. 场所精神:景观建筑设计应注重体现场所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场地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地理背景,为人们提供具有归属感和特色的公共空间。
3. 绿色环保:景观建筑设计应遵循绿色环保原则,提倡使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生态平衡:景观建筑设计应注重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景观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
5. 空间多样性:景观建筑设计应创造多样化的空间形态,满足不同功能和场景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场所。
6. 创意与艺术性:景观建筑设计应注重创意与艺术性的表现,通过独特的造型、色彩、材质和灯光等设计手法,展现出建筑与景观的审美价值。
7. 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观的互动:景观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观的互动关系,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便利,增强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尊重。
8. 因地制宜:景观建筑设计应根据场地的地理、气候、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设计方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9. 技术创新:景观建筑设计应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理念,探索新型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和设计方法,为景观建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10. 持续发展:景观建筑设计应注重长期发展和可维护性,确保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性,为未来世代留下美好的生态环境。
关于环境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环境设计理念是指在建筑、城市、景观等空间设计中,考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和原则。
以下是关于环境设计理念的几个重要方面:
1. 可持续发展:环境设计要考虑到建筑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求。
通过合理规划、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消耗,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确保可持续发展。
2. 自然与人造环境的融合:环境设计要尽可能地融入自然环境,并与现有的人造环境和谐共存。
通过植物、水体、采光等自然元素的引入,创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使人们与自然互动,提升生活质量。
3. 生态系统保护:环境设计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采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材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在城市规划中,要保留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保护水体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4. 社区参与和可持续社区发展: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参与,提高社区居住环境的质量。
通过社区参与,居民可以参与决策和规划过程,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5. 灵活性和创新性:环境设计要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适应不同的环境需求和变化。
通过创新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并推动环境设计的发展。
总之,环境设计理念强调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自然与人造环境的融合,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些理念在建筑、城市和景观等环境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未来的设计提供了方向和思考。
建筑的本质---空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古老的一句话,道出一个建筑设计所追求的永恒真理。
建筑设计所设计的是一种空间,一种能够满足人们生理与心理需要的空间。
从原始的穴居,半穴居,到现代的混凝土建筑,建筑都是在满足遮风挡雨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极可能满足人们对于舒适生活的追求。
“道法自然”建筑中也一样,应该从与自然相联系的角度去组织空间。
建筑是为人而建,应该从人的角度去设计建筑,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舒适、健康。
人类是在大自然中生活数亿年后慢慢进化而来,人体各种功能的退化与进化已于自然达到了最大程度的相协调,作为人类居住的建筑也必须满足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协调作用的关系。
因而建筑所营造的空间应该既能满足人们对私密性的要求,又能最大程度的让人类.去接近自然。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营造封闭的内在空间,更应注重可以与自然相联系的内外联系空间。
这些内外联系空间可以做成半封闭或敞开型,譬如:亭子,虽不能遮风,挡雨效果也不佳,但人处其中,更多的是接近自然,纵情自然的欢悦,。
再如,徽派建筑中的天井和大堂的搭配,既满足采光的要求,又实现了与自然相协调联系,成为人类心灵归宿的良好表现。
因此内外联系的过渡空间也是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设计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对建筑的研究与认识应该从空间的角度出发,这在建筑继承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典建筑大部分为木式建筑和砖木建筑,这些建筑与现代建筑所使用的钢筋混凝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这就在建筑继承方面容易给人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是全盘否定古典建筑,认为现代建筑应该去营造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对古典建筑的继承会成为现代建筑的拖累,另一种是完全或部分照搬古典建筑形式,用混凝土去模拟一些古典建筑的元素(如斗拱等)。
对于这两种想法如果从空间的角度去看待,就会显得极其幼稚可笑。
建筑营造的.是空间,就应该从空间的角度去审视看待中国古典建筑,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认识中国古典建筑所营造的内外空间,吸取中国古典建筑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方面的优点,进而去指导现代建筑的设计,这样才是对中国古典建筑的最好的继承。
浅谈自然与建筑的互融设计建筑与自然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一个人工环境是不可能独立于自然环境而存在的。
基于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注意建筑的使用寿命,更需要注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体现建筑自然资本的同时,提高建筑整体功能与运行形象。
做好自然与建筑的互融设计研究,也是符合人与自然整体关系的重要体现,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也体现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一、自然要素的功能化表达对地球生物圈而言,人类从生存需求入手,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与利用的过程中,自然要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就促使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完善,到现在,利用自然因素中特有的机理与特质对其进行机器设备的硬性控制,才能达到体现自然要素的功能化表达,柔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边界,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建筑设计方面,其屋顶与外墙起到了分隔室内室外的作用。
对建筑室内空间来说,屋顶与外墙的存在保证了建筑室内空间的安全性,也体现了建筑的使用性能。
相对于生物,建筑的屋顶与外墙就好像是生物的表皮,它保护着内部的所有职能实现,也传递着外界水、热、植物等自然要素。
在进行建筑表皮设计时,利用自然要素进行界面上的柔化,意味着把建筑表皮向着可呼吸、可变化与可更新的方向设计。
一方面,自然要素的功能化表达可以让整个城市更多地体现绿色自然。
在当下的城市中,大量的钢筋、水泥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常见面貌,大量的天然水体、绿色植被的生存空间都被压缩与剥夺了,这直接影响到了生态环境。
在此时,对城市中数量巨大的建筑屋顶与墙面进行自然要素的引入就可以体现城市与自然的互融。
另一方面,相对于城市原先建筑的冷硬来说,自然要素设计手法的纳入可以提升建筑的亲和度,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提高建筑的宜居度,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的心理需求。
而建筑自然要素本身的特点也会提升建筑屋顶与墙体的热容与热阻,可以有效调节建筑内部的居住环境。
如引入植物的绿色屋顶可以降低太阳辐射造成的巨大能源消耗,而植被墙面、引入气流的双层屋顶、双层幕墙,引入水体的水幕、水墙等可以直接降低建筑的热效应,起到冬暖夏凉的调节作用。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建筑作为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还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以不同层面来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建筑与自然环境1.1 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气候、地形、水源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选址和设计。
例如,寒冷地区的建筑需要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多雨地区的建筑则需要考虑排水系统的设置,以避免水灾的发生。
因此,建筑师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以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为人们提供适宜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1.2 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建筑行业也在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绿色建筑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性,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技术手段,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利用和建筑外墙垂直绿化等都是绿色建筑的典型特征。
绿色建筑的兴起为改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建筑与社会环境2.1 建筑的社会功能建筑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丰富多样的社会功能。
除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外,建筑还提供了办公、教育、医疗、文化等各种功能空间,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
因此,建筑的设计应该符合社会需求,充分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和行为习惯,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建筑环境。
2.2 建筑的社会影响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功能性的载体,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的表达。
建筑的风格、形象和氛围都会对人们产生直接的审美和心理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
例如,古代建筑的宏伟壮丽体现了王朝的荣耀和威严,而现代建筑的简约、环保特点则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功能和可持续性的追求。
三、建筑与人的健康3.1 建筑与室内环境室内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核心空间,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
建筑设计应该注重室内空气质量、光线、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控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室内生活环境。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有效地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建筑环境中创造出更加和谐宜人的空间,为人们营造出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具体运用,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意义和作用。
1.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自然与人文是不可分割的。
景观规划设计要体现出这种和谐统一的理念,必须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将其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创造出有机的空间结构和流线组织,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2.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体现出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尊重和关怀。
要注重人们的舒适感和生活质量,关注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情感需求,将人文环境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为人们打造出宜居、宜游的空间场所。
3.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天人合一”思想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体现出这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要通过景观的布局和设计手法,营造出宁静雅致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此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好,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1.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尊重自然的原始状态和完整性,不破坏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要尊重地形地貌,保护自然植被和水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创造出绿色的生态环境。
2.将人文环境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将人文环境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营造出有机的空间结构和流线组织。
通过景观的布局和设计手法,将建筑空间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使自然与人文相互贯通,形成统一的空间格局和景观风貌。
3.重视空间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重视空间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注重景观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效果。
建筑与景观的空间关系摘要建筑与景观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景观建筑学的最高境界。
优美的环境只是环境,优雅的建筑也只是建筑,建筑与环境不伦不类的组合更会让环境不像环境,建筑不是建筑。
只有将悠美的自然景观和典雅的建筑空间有机融合,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景观建筑学正是研究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科学。
它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美化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相得益彰而又浑然一体,真正实现人居环境的审美和实用的有机统一。
本文在对我国景观建筑学进行回顾与展望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筑与环境的空间整合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的景观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人居环境;空间组合;整合序言细品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动与调整当中。
我们的原始祖先为了躲避猛兽袭击和抵御自然灾害,用简陋的工具营造自己的安身之所;农业时代的人民手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建造了与自然基本和谐的生活环境;而工业社会科技的空前发展使人类向自然索取的欲望空前膨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日渐恶化,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几近丧失。
建筑作为人作为人类利用自然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对自然敬畏、反抗、对峙与顺从的复杂的心路历程。
传统的西方的建筑文化显著特征就是强调建筑个性,主张建筑与自然必须绝对隔绝,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因此西方的每一座古典建筑物都是独立的,与自然隔绝的。
我国的建筑文化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始祖老子就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种阴阳和谐的思想充分体现在古代建筑设计中,建筑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水乳交融。
中国建筑受传统的中庸思想影响以建筑群居多。
受“适形而止”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室内空间一般都不大,而木结构又使建筑的围护十分轻便灵活,建筑物前后一般都设有门窗,可同时打开,使自然空间与人为空间相互贯通。
人置身于建筑中,也就置身于环境里。
“山雨欲来风满楼”正体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一体和谐关系。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如何在建筑设计和建设中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已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促使二者和谐共生的方法和策略。
一、共生环境的定义与意义共生环境是指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一个共生环境里,建筑物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共生环境的实现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原则1. 自然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保护自然环境,保留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和绿化空间。
例如,可以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同时注重保护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2. 节约资源与能源的原则建筑应该尽量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板、节能灯具等,可以降低能源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负荷。
3. 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可以减少对人工空调和照明系统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并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合理设置建筑朝向、窗户和天窗的位置,利用自然风和阳光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
4. 绿色建筑材料的原则选择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对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至关重要。
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材料,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5. 生态景观的原则在建筑周围或屋顶设置生态景观,如绿化带、花园、种植屋顶等,可以增加绿色空间的比例,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三、推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的策略1. 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并支持绿色建筑设计和建设,提供经济激励措施和减免税收政策,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建筑空间人与自然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建筑·空间·人与自然
在现代社会来说,抛弃机械是不现实的,关键的问题是该保持怎样一种心情建筑是在完成空间之后的最终外在,但是空间不该被建筑粗鲁地隔绝在它的里面,与自然,与人,本该亲密。
也许今天的人们慢慢地认识到了这种很久以来的精神隔绝,那些落地的大窗、半开畅甚至完全开放的“私密空间”,它们张开怀抱吸纳着大自然的一切,山与水、风和光、泥土和空气。
这座建筑是大自然的,它处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山坡之间,没有令人讨厌的化学材料包裹,仿佛亘古以来这里就应该有着的一座建筑,在和谐中酝酿着生机,仿佛集天地之灵气而生,但他却是出自人类之手,还有比这更令人感动之事吗他所拥有的空间,就是这无法不感动的一切,置身于这样的空间中,怎么可以视而不见它的和谐之冲击!也许这冲击,并不是每个人能够感受得到的,需要有这种冲击的“承载力”才可以。
大自然是寂静的,它发出的声音是寂静着传到聆听者的耳朵之中的,无论泉水、树木、原野,还是建筑本身。
没有聆听的人,无法感觉这种寂静之美的。
在自然生机的天地中让它焕发人性的生机,每个清晨,每个黄昏,每个夜晚,让寂静酝酿一种力量,是每块石头、每一片落叶之间的力量……
并不是你要不要亲近自然,而是必须这样。
“自然”在建筑完成过程中已经在表现着它的力量,从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赖特”到德国着名的包豪斯(bauhaus)学院都信奉着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一为用。
”意思是,室内空间才是房屋的真正实用之处。
建筑的外在形式应该以室内功能为主来确定它的造型,这句话又联系到了人的因素,室内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
如果人们在它的空间中并不舒服,功能别扭,不自然,那么这座建筑外观无论怎么漂亮,它也只是一座“死建筑”,失去了自然的生命力。
这便是“功能主义”渐成建筑界主流的原因。
古典主义的繁琐,为了显示皇家的高贵而强制性地人为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造型,现代极简主义却要抛弃一切多余的装饰,只讲求功能实用,这些都不自然,不人性化,扼杀了人们在精神上的自然流露,趋于物化或者作做。
寻找自然的感觉,并不是说抛弃手工或机器的人为因素,而是怎样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机器。
在庄子的《天地篇》有一故事说:子贡自南方北返,路遇一农夫,以瓮取水灌田,子贡遂问他“你为何不用桔槔呢一天可灌溉浇园上百畦,事半功倍,又很省力。
”农夫答曰“我并非不知,只是使用机械必有机心,人一有机心,使会失去纯真。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典型体现。
庄子担心人类会失去感性天性而论为机械的附庸。
在国外的建筑史上也有很多信奉这样理论的建筑师,反对使用机械。
过多的依赖于机械,会成为现代文明的奴隶,那样还有什么自然可言
当然,在现代社会来说,抛弃机械是不现实的,关键的问题是该保持怎样一种心情音乐还是那样的低调着在耳边响着,是窦唯的,他的音乐感觉自然,而我喜欢自然的事物。
喜欢音乐或者其他,并不需要理论来支持或引导,这是通过时间感受出来的,感受建筑同时也在感受一种音乐——那就是自然的音乐,和自然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