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妇女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401.00 KB
- 文档页数:18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研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地位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妇女一直被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受到男性社会的歧视和压迫。
近代以来,中国妇女地位经历了许多变迁,从开始的被动受害者逐步地走向社会主体,成为参与社会建设、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
一、宗族礼法和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妇女地位自古以来,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受到传统男权制度的限制。
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子当家做主,妇女无权无势,甚至连婚姻自主权都没有。
妇女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受到丈夫、岳父、丈夫家中的媳妇的压迫和欺凌。
同时,传统社会中妇女接受的教育也十分有限,大多数女性没有读书的机会,只能在家务、缝纫、织布等传统女性工作中度过一生。
二、近代中国妇女地位转变的契机随着清朝的没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打开了走向现代化之路的大门。
中国近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妇女地位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的妇女积极地参与社会运动和革命,为中国妇女争取自由、权利、地位,掀起了一场妇女解放的浪潮。
三、新时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近代妇女地位提高的重大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工作和生产、科技创新的措施,大力推动全民教育普及和妇女各项技术培训,使妇女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妇女地位提高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妇女问题得以完全解决。
当前,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性别歧视、保障妇女权益等问题,中国妇女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发挥积极性,参与社会生活,争取自身权利,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妇女的地位从“家庭中的陪衬角色”到“社会主体”,历经了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尽管宗族礼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但近代以来,中国妇女通过自身努力和社会变革,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并成为具有重要力量的社会主体。
第一章女性主义文化思潮思考题:1、简述女性主义的内涵。
2、简述世界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流变。
3、谈谈阅读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波伏娃《第二性》的感受。
参考答案:1、“女性主义”这一术语于1870年出现在法国,其具体内涵包括政治、理论、实践三个层面。
从政治上说,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旨在提高妇女地位的政治斗争;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和方法论原则;从实践方面看,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运动,而女性主义其实是以上三个方面的集合体。
2、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主要思想为争取男女平权、两性平等。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并以此否认男权秩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
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
女性主义者提倡拒绝那种形而上学的男女两分法,他们注重女权、女性与女人的统一,使女性不再成为与男性对立的准男人,而是让女人成为女人。
3.、可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由发挥。
第二章女性的历史思考题:1、通过考察女性的历史,女性如何走出第二性的困境?2、中国古代的女教,对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否有促进作用?3、如何看待“女性回家”这个问题?参考答案:1、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类社会进入父权制时代以后,女性便逐渐沦为“第二性”。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经过两次妇女解放运动的抗争和争取,妇女地位已经获得相当大的改善,她们的觉悟在进一步的提高,准备迎接第三次解放浪潮的到来。
只有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只有在一个超越“第一性”或者“第二性”概念的世界,两性的优点才都能得到了解、重视和利用,女性才能真正走出第二性的困境。
2、中国古代的女教,一般是让女子接受女红和一些伦理规范的教育,很少识字。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导致19世纪末叶,中华帝国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学校,女性文盲普遍。
湖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女性文化》习题答案思考题:1、简述女性主义的内涵。
2、简述世界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流变。
3、谈谈阅读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波伏娃《第二性》的感受。
参考答案:1、“女性主义”这一术语于1870年出现在法国,其具体内涵包括政治、理论、实践三个层面。
从政治上说,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旨在提高妇女地位的政治斗争;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和方法论原则;从实践方面看,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运动,而女性主义其实是以上三个方面的集合体。
2、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主要思想为争取男女平权、两性平等。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并以此否认男权秩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
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
女性主义者提倡拒绝那种形而上学的男女两分法,他们注重女权、女性与女人的统一,使女性不再成为与男性对立的准男人,而是让女人成为女人。
3.、可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由发挥。
第二章女性的历史思考题:1、通过考察女性的历史,女性如何走出第二性的困境?2、中国古代的女教,对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否有促进作用?3、如何看待“女性回家”这个问题?参考答案:1、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类社会进入父权制时代以后,女性便逐渐沦为“第二性”。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经过两次妇女解放运动的抗争和争取,妇女地位已经获得相当大的改善,她们的觉悟在进一步的提高,准备迎接第三次解放浪潮的到来。
只有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只有在一个超越“第一性”或者“第二性”概念的世界,两性的优点才都能得到了解、重视和利用,女性才能真正走出第二性的困境。
2、中国古代的女教,一般是让女子接受女红和一些伦理规范的教育,很少识字。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导致19世纪末叶,中华帝国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学校,女性文盲普遍。
中国女性百年发展与贡献叶文振在过去的“三八”妇女节庆祝活动中,我们习惯于把女性作为一个单一的群体,从纵向或时期的角度观察她的变化与发展,只是到了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以后,才更多地从性别比较的视角回顾性别差异的时期变化;习惯于探讨女性历史变迁的社会经济或政治动力机制,较少从性别角度客观估计发展中的中国女性对中国崛起,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及其性别意义。
鉴于此,我认为,在两性的横向比较中,科学、全面地评价中国妇女对中国当代发展的性别贡献应该作为“三八” 国际劳动妇女节百年大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女性的百年发展大约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前的40年。
在这期间,妇女解放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男女平等意识与妇女发展首先在军队里得到倡导和保护;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的30年,在毛泽东“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先进性别思想的影响下,男女平等意识开始向新中国的各个领域扩展,妇女社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第三、四阶段分别是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前后的15年,中国女性发展事业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融合在一起,改革开放推动妇女发展,妇女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改革开放。
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中国女性发展事业实现了“四个基本”,即促进女性发展,维护女性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工作业务体系基本完善;组织机构体系基本健全;女性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女性权益得到基本实现。
这“四个基本”既是中国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又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占人口一半的女性性别资源,成为推动中国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以笔者之见,中国女性对中国当代发展的性别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中国女性自觉地承担了改革开放的许多责任甚至代价,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当代发展铺平了道路。
下岗女工用女性特有的韧性忍受住改革的阵痛,并借用自我创业或非正规就业的方式自我化解下岗危机。
另外,如果没有千百万来自农村的打工妹紧张地劳作在制衣厂、玩具厂等出口厂家的流水线上,也就没有外向型的中国特区经济崛起;如果没有近2000万女性对农村家园的艰苦留守,农村家庭的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都将受到难以估计的影响。
第17卷第6期 2015年12月滁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UZHOU UNIVERSITYVol.17 No.6 Dce.20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发展观的历史演进方玉萍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发展观经历了从效率优先妇女发展观到科学妇女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过程。
在这一历史演进中,妇女发展的目标越来越全面、科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务实,促进妇女发展的方法、途径越来越多样化、重创新。
妇女发展观的这一演进态势深嵌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之中,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观的统领下、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中形成的,也是多元推手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观;效率优先妇女发展观;科学妇女发展观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15)06-0012-05作者简介:方玉萍,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安徽滁州239000)。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3A131)收稿日期:2015-09-06 妇女发展观即是关于妇女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一定时期妇女发展问题在思想观念层面上的聚焦和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观念影响下,在改革和开放这两大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我国的妇女发展观经历了以效率优先为主导(即效率优先妇女发展观)到以科学发展为主旨(即科学妇女发展观)的转变、演进过程。
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效率优先妇女发展观效率优先妇女发展观是伴随着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而自动生成的,是市场化进程中遵循效率优先原则的直接产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以打破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为突破口,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改革的逐步推进及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关涉的规则、理念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抉择:市场经济“最核心的原则是个人自由选择,不是威权压力下的被迫接受”[1]———市场经济赋予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权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和所有男性公民一样,在新的变化了的社会结构中,每个(女)人都有必要重新寻找和确立自己的生存位置和发展空间,以自身的发展去参与和推动全社会的发展———或者相反,因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将被社会淘汰。
我国妇女工作的历史进程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转型期的需要,我国妇女工作面临着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转向。
我国妇女工作社会化发展经历了独特的历史过程,在社会化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未来妇女工作在组织工作机制与方法、支持体系等方面将有很大发展。
关键词:妇女工作;社会化;历史沿革;发展趋势目录一.绪论 (1)二.妇女工作的发展历史 (1)(一)在曲折中求进步的第一个阶段(1949—1977年) (1)(二)在思变中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978—1988年) (1)(三)在挑战中求突破的第三个阶段(1989—1999年) (2)(四)在深化中求创新的第四个阶段(2000年至今) (3)三.妇女工作的进展 (3)(一)妇女工作指导思想的确立 (4)(二)妇女工作工作方法的确立 (4)(三)妇女工作的活动创新 (4)(四)妇女工作的工作机制的建立 (4)(五)妇女工作中心任务的明确 (5)(六)妇女工作工作重点的确定 (5)(七)妇女工作工作领域的扩大 (5)(八)妇女工作社会化格局的形成 (5)四.妇女工作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5)(一)妇女工作向立体化、网络化方面发展 (6)(二)妇女工作机制向社会化方面发展 (6)(三)妇女工作方法向项目化、市场化方面发展 (6)(四)妇女工作支持体系向广覆盖方面发展 (6)五.结束语 (6)参考文献 (7)一.绪论作为中国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最完整的组织机构、最大影响也最有权威的妇女组织,妇联自身的工作机制与发展,无论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都影响着中国妇女的发展进程。
全国妇联也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机制,在自身的战略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及工作领域等方面进行重大转变,全面增强市场意识、改革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积极迈出改革步伐,推动自身工作的群众化、市场化、服务化和社会化,以适应新的形势与挑战。
二.妇女工作的发展历史60年来,妇女发展工作与时代同行,与共和国发展同步,充满了探索的艰辛,饱含着丰收的喜悦,开创了统筹协调、创新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