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原理(第二版)陈述逑

第一章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第二章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方法

正负反馈及案例

系统的反馈

反馈的概念

一个系统的输出反过来作用于输入,从而对系统再输入和系统过程产生影响的机制。

正反馈

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方向上得到促进或放大,进一步偏离初始状态。例如: 湖泊污染-鱼类死亡-湖泊污染加剧;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熵增加剧)。

正反馈过程一般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具有方向性,它使系统趋于不稳定,产生偏离平均状态的涨落,是导致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原因。

负反馈

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方向上得到抑制或缩小,趋向回到初始状态。例如:野兔-狐狸种群变化过程,产草量-放牧量的变化过程。

负反馈过程通常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变化,具有循环性,它使系统趋于稳定或动态平衡,是产生系统动态自稳定的原因。

正、负反馈的关系

相辅相成:正反馈过程中包含和孕育着负反馈过程,负反馈过程中也包含和孕育着正反馈过程。如:冰雪覆盖-反射率-气温过程,气温-云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过程。

相互转化:稳态-动态稳定-突变-新稳态;如: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坡地形态变化,河道洪水泛滥等。

第三章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

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当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处,在大气圈热成层顶,与辐射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

量值:1367 W·m-2(1969-1980年),标准差1.6 W·m-2,最大偏差±7 W·m-2。

试用5800K的黑体辐射来估算太阳常数,并对比所对应的峰值波长,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1011m,太阳半径为6.96*108m,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为5.6697*10-8(W/m2/K4)。解:依题知

根据黑体辐射定律,应用斯蒂芬–玻尔兹曼公式:

2

222141221

22412

2221121821114

00·1388/5800/215/1096.6,

101.496),()(-====≈?=?===?m W R R T E K R R T E R E R E R R m

R m R T d T e T e σσσλλ时,太阳常数值为:当太阳表面温度为可得,,利用平方反比定律

太杨平均半径为地球与太阳距离为 太阳常数的基本恒定是地球表层系统维持自稳定状态的主要原因。

太阳常数的温度效应:太阳常数变化1%,,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变化0.65-2.0℃。 太阳常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太阳活动

太阳光的来源

太阳是一个巨大且炽热的气体球,它的直径约为 6

10×

1.4km ,是地球直径的109 倍;体积为 1810×

1.48km3,是地球体积的 130 万倍;质量为 2710×1.989 t ,是地球质量的 33 万倍。

太阳的分层

1.核反应区:体积占1.6%,质量占50%

高温(800-1500万K)、高压(3.3×1011atm)下的热核反应,氢核聚变成氦核,释放巨大的能量。

2.辐射区:体积占一半,质量占49.9%

温度70万K ,以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

3.对流区:体积占48.4%,,质量仅占0.1%

温度70万K -6000K ,,以对流的形式将能量传递到光球的底层,向外辐射。

4. 太阳大气

光球层:肉眼看到的发光体,6000K ,,太阳光能几乎全部来自此层,黑子、光斑; 色球层:日全食发生时可见的红色太阳大气圈,数万K,日珥、耀斑;

日冕层:稀薄的太阳大气,100万K ,带电微粒子流。

太阳黑子

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色气体漩涡,成为太阳黑子。

人们通常用太阳黑子的多少老表示太阳活动的强弱,度量方法之一是像对黑子数(W ),其公式为W=k(10m+n)。

相对黑子数的变化具有大致11年的准周期,还存在者大致为80年的准周期。

天文季节

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位置划分的季节

我国古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欧美各国:二至二分

自然天气季节

根据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型式划分的季节。

饱和水气压

地面有效辐射

净辐射

地表热源

天文辐射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反映气温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反映水气凝结变化:白露、寒露、霜降

反映气候状况: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反映物候变化: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映农事活动:立春(春种)、立夏(夏管)、立秋(秋收)、立冬(冬藏)

不符合各地气候和生物界季节变化的实际 :

半球范围内,各地某一年季节的日期相同;

半球范围内,各地逐年季节的日期相同。

例如:冬小麦播种

北京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华北南部:秋分早,霜降迟,只有寒露正当时

安徽、江苏:寒露蚕豆霜降麦

浙江:立冬种麦正当时

大气的基本性质(温湿压的性质)

气温:

温度与热量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大小的度量。

两个物体的温度决定它们之间净热流的方向。

物体温度的变化是由热能的获得与损失所引起的。

温标

绝对温标(T):热力学温度,量值正比于理想气体分子运动的动能。当物体内所有的运动停止时,温度为绝对零度,符号为K 。

摄氏温标(t):将标准大气压力下纯水的冰点:定为0℃,沸点定为100℃。

华氏温标(tF):32℉为冰点,212 ℉为沸点。

15.273-=T t []329

5-=

F t t 气温—大气的温度

气温的测定

定时气温:我国采用北京时间02,08,14,20时四次的气温观测。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气温的统计计算

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多年平均气温

(30年为标准值)

气压:单位水平面所承受大气层的压力,它的数值相当于单位横截面上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的垂直变化随着高度的上升,空气柱的厚度和重量减少,大气压力在低空减少的速度大于高空,按指数规律递减。

气压的单位:

1Pa=1N?m-2

100Pa=1hPa=1mbar

标准大气压:

在标准重力加速度、气温为0℃的条件下,单位面积(cm2)上承受101325Pa的压强。

最低观测值是870hPa,最高观测值是1084hPa。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空气的冷却,使空气样品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比湿:水汽质量(mw)与同一容积中空气的总质量(mw +md)的比值,单位是g·kg-1。

大气的分层

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

干洁空气

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少量氢、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干洁空气中,以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最为重要。

水汽

固液体杂质

均质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

非均质层

热成层

非均质层

范围:距地面85~480km

化学组成性质:各种气体分子和原子依其重量而成层地分布。

热性质:热成层

温度从底部向顶部迅速增高;

中、上层气温很高。

电离功能:电离层(下界可达50km)

由带正电的离子组成;

过滤掉有害波段的太阳辐射;

反射无线电波,使之得以远距离传播;

太阳风引起的极光通常发生在此层中。

均质层

范围:地表到80km

性质:各种气体的混合几乎是均匀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成分。

例外:

臭氧在20~30km范围内的聚集;

水汽和污染物在近地面大气中的含量较高。

主要组分

氮:78.1%; 氧:20.9%; 氩:0.93%; 二氧化碳:0.036%等。

均质层的分层:

(1)中间层

范围:距地面50~80km

性质:温度随高度而降低,顶部-90℃;

气压很低,仅1~0.01hPa;

稀薄的空气以巨大的速度运动着。

(2)平流层和臭氧层

范围:距地面12~50km;臭氧集中在20~30km

性质: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温度随高度而上升;气压随高度而下降。

(3)对流层

范围:地表至12km

性质:大气圈质量的90%集中于此层;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6.4℃/km);气压随高度的降低。

功能:形成云和天气现象;

冷对流层顶阻碍空气进入平流层。

大气的污染

第四章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气压梯度力

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净压力,分为垂直和水平分量。

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作用:使空气沿着力的方向由高压向低压作加速运动,是形成风的原动力。

单一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空气运动:

地面高压区,空气辐散,形成下降气流

地面低压区,空气辐合,形成上升气流

高、低气压区的形成与海陆热力环流:

成因:地面对空气的加热不均(热力原因)及空气的运动(动力原因)

海陆风、山谷风

三风四带及其热力、动力性质

埃克曼输送

实地观测:南森的北冰洋漂流发现,海冰和船沿着风的右方20°~ 25 °方向漂流。

理论推导:埃克曼的数学解释

边界条件:持续强风,无限和均匀的海洋,无其他作用力。

假设:水的运动表现为许多相互独立的薄水层的运动。

三种作用力:上覆水的应力(在水面是风应力)、下伏水的应力和地转偏向力。

结论

表层洋流将沿风向的20°~45°角方向流动;

流向将在表层以下100~200m之间处倒转;

100~200m处的流速只有表层流速的约4%。

推论

当螺线中所有单个水层的运动叠加后,水的净输送方向与风向呈直角,这种水的净位移称为埃克曼输送(Ekman transport)。

在南、北半球副热带的涡旋中,埃克曼输送的结果是将水推向涡旋的中心。

大洋环流

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现象。

表层洋流与深层洋流的驱动力

表层洋流运动与大气运动成因的差异

大气和海洋加热部位的不同;

大气和海洋垂向运动趋势的不同;

大气和海洋比热的不同,由于海洋温度的变化缓慢,而使得广大海域内的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差异很小。

结论:大气和海水运动驱动力的不同,全球风场是产生表层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风海流和简化表层洋流模式

风海流的定义(wind-drift currents)

风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流动,厚度较薄。

观测事实

北半球的海水运动向风应力的右方偏离,南半球则向风应力的左方偏离;

大洋涡旋(Ocean gyres)的存在: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深层洋流的驱动力

(1)海水密度分布的空间差异

水平差异小,垂直差异大。

(2)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的空间差异

密度差异是由温度和盐度差异引起的。

温盐环流

由于海水温度和盐分差异形成的深海环流称为温盐环流,实质上它是由海水密度的差异驱动的。

厄尔尼诺现象

含义溯源:在赤道东太平洋的厄瓜多尔南部和秘鲁北部沿岸,圣诞节前后经常发生的海水异常升温现象。第一次直接记录为1795年。

科学概念: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SST)出现大范围持续异常升高,具有约3~7年的周期,平均4.5年。

空间范围:0°~10°S,180°~90°W

厄尔尼诺(El Ni?o )

度量标准:

区域平均海温持续12个月为正距平,峰值1℃

连续3个月区域平均海温正距平超过1℃。

强度划分

沿岸海面温度升高:7℃以上(超强);3~5℃(强)℃;2~3℃(中等)。

暖水区面积:面积越大,越强。

持续时间:一般12~18个月,个别可持续2年(1982~1983)或更长(1991~1993)。

类型:

春季型:开始于5月,

秋季型:开始于7~8月,持续时间较长

密跃层

密跃层:密度随深度的加深而急剧增大的转换层,厚1km,占海洋体积18%;

盐度跃层:盐度转换层

温跃层:温度转换层

功能:限制海水的垂直运动,使深海的温度和盐度不随季节而变化。

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水汽的水平通量

垂直于风向平面内一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汽量(ρqv)。

第五章地球表层的水循环

蒸发、凝结过程

蒸发的定义:水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进入大气的输送过程。

水面蒸发:蒸发面温度,风,空气湿度和蒸发面性质,

土壤表面蒸发: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孔隙的数量,以及气象因素;

植物蒸腾:种类,生长期,土壤供水状况,以及气象因素。

蒸发面上出现蒸发还是凝结取决于实际水汽压于饱和水汽压的关系。当e>E ,出现蒸发;e

海洋上

最大值位于副热带海洋(高温),向高纬递减。

湾流和黑潮暖洋流上空有蒸发的极大值。

赤道海区,蒸发相对较弱(无风,上升流)。

陆地上

最大的蒸发量出现在赤道地区,向高纬递减。

极小值出现在南、北极圈内,沙漠、戈壁地区和寒冷的大陆内部

凝结的定义:水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

凝结核:能促使水汽凝结的微粒,如尘埃、烟灰、污染物、海面上空的盐粒、冰晶等。空气达到过饱和状态

暖水面的蒸发:

冷空气流经暖水面,暖水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空气的饱和水汽压大得多,当蒸发使暖水面的水汽压逐渐接近于水面上的饱和水汽压时,其上的空气就会因达到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空气的冷却

绝热冷却:空气上升过程中因对外作功而冷却,当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便达到饱和,再上升就会达到过饱和而发生凝结。

辐射冷却:空气本身和地面因辐射作用而冷却,如果空气中水汽比较充足,就会达到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

平流冷却:较暖的空气流经冷地面,暖空气显著降温,达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就有可能发生凝结。

空气的混合:

温度差别大又很潮湿的空气混合,也能使空气达到过饱和,发生凝结。

主要凝结物:

地面凝结物——露和霜

低空大气凝结物——雾

高空大气凝结物——云

大气稳定度

定义:气块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在大气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块,其状态变化接近于与环境之间无热量交换的绝热过程。

当气压一定时,空气的相对重量取决于气温。

绝热垂直减温率?: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干绝热垂直减温率?d>湿绝热垂直减温率?m 。

大气稳定性判据

当γ<γm时,称为绝对稳定;

当γ>γd时,称为绝对不稳定;

当γd>γ>γm时,称为条件不稳定;

当γ<0 时,称为逆温

气旋、反气旋、高压、低压

大气中水的固气液转换

冷暖锋与降水

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狭窄且倾斜的过渡带。根据锋的移动特征,可将锋分为冷锋、暖锋、静止锋、锢囚锋。

降水的云物理状态(冰晶、水云)

冰晶理论

云顶温度低于-12℃

冰晶和过冷水滴共存

入渗(入渗与土壤、植被的关系)

在自然状态下,大气降水从地面进入土壤的过程。

含水层:能显著地透过地下水流并饱含水的岩层。

隔水层:使地下水不易透过或含水量极少的岩层。

饱气带:地下自由水面(潜水面)以上的岩石或土壤层。潜水

承压水

埋藏于饱水带,处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承受静水压力的地下水,又称为深层地下水。

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吸湿水:存在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水膜,由于土粒吸持水分子的能力很强,植物一般无法利用,又称为植物无效水。

毛管水:当膜状的吸湿水充满土壤毛细孔隙后,靠毛管力而保持的土壤水分。它可沿毛管移动,是植物可以吸收的有效水分。

重力水:经过长时间降水或灌溉之后,土壤孔隙中充满了水,达到饱和状态,这时存在于大孔隙中因重力作用而下移进入地下潜水层的水。

田间持水量

重力水排出后,留下的可供植物利用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的植物有效含水量

第六章全球气候与生活变化

第七章固定地球的物质循环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圈的划分依据:

地震波速的变化

(1)不连续面:地震波速度变化明显的分界面,指示其上下物质的成分和物态有改变。(2)莫霍面:波速急剧加快,使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

(3)古登堡面:纵波速度的显著回落和横波的消失。

以此两个面为分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

范围:莫霍面以上,洋壳厚度平均约7km,地壳平均厚度17km

分层

(1)沉积层:地壳表层长期与大气和水接触,受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改造而形成。(2)硅铝层主要成分为氧、硅、铝等轻元素,酸性岩(如花岗岩、片麻岩),只存在于大陆地壳。

(3)硅镁层主要成分是氧、硅、铁和镁,基性岩(如玄武岩),大陆和大洋下面都有硅镁层。地幔:

范围:莫霍面~古登堡面

分层

(1) 上地幔:从莫霍面至大约670 km的深度,主要成分为MgO FeO和SiO2 等,超基性岩如橄榄岩。

软流圈:上地幔上部的地震波低速带,物质塑性较大。

岩石圈的一部分:软流圈之上,具有刚性的固体地壳和上地幔部分。

(2)下地幔:在670~2900 km的深度范围内,主要成分同上地幔,铁的含量略有增加。

地核:

范围:古登堡面~地心

分层

(1)外核:古登堡面~5150km处,温度为2700-3000℃,主要成分为液态的铁和镍。(2)内核:5150km处至地心,温度可达6650℃,压力很大,主要成分为固态铁。

内力地质作用及其地貌

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驱动下,引起的岩石圈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1.构造运动

定义: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以及大洋底部增生与消亡的地质作用。

(1) 按时代划分:古构造运动(530 万年以前)、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

(2)按运动方向: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3)地貌显示

上升运动——剥蚀地貌

下沉运动——堆积地貌

2.地震运动

定义:由地震引起的岩石圈物质成分、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分类

(1) 按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300km

(2) 按成因

构造地震(90%以上)

火山爆发、洞穴坍塌、山崩等诱发的地震

地貌显示岩石崩塌和大块岩体滑动,摧毁各种人工基础设施如房屋、道路、桥梁等。

3.岩浆作用

定义:岩浆在形成、运移和冷凝过程中自身的变化及其对周围岩石和地貌产生影响的地质作用。

侵入作用

(1)浅成侵入体:在接近地表部位形成的岩体,包括岩盘、岩床、岩墙等。

(2)深成侵入体:在地壳深处3~6km以下形成的岩体叫深成侵入体,包括岩基和岩株等。火山作用

(1)中心式:喷出物沿火山通道喷出地表,平面上成点状,其最大特点是喷出物堆积成火山锥。

(2)裂隙式:喷发的喷发物沿地壳的断裂带溢出地表,喷发的基性熔浆多呈平缓的、大面积分布,冷凝成岩后称为熔岩被。

4.变质作用

定义:在地表以下的地质环境中,岩石在固态下发生结构、构造或物质成分变化并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接触变质:在岩浆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上,由岩浆散发的热量和流体引起的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等。

碎裂变质:在构造运动的定向压力下,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作用,形成断层角砾岩和糜棱岩等。区域变质:在大范围内发生的、与强烈构造运动密切联系的变质作用,其产物具有明显的片理构造。

5.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方山和桌状台地,丹霞地貌。

单斜构造地貌:单面山和猪背脊。

褶曲构造地貌:背斜山、向斜谷和向斜山、背斜谷。

断层构造地貌: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谷。

岩浆岩构造地貌:火山锥、火口湖、熔岩台地。

外力地质作用及其地貌

在太阳能量的驱动下,由空气、水体、冰川、生物和重力等作用导致地表物质状态和地貌形态变化的作用。

1.风化作用

定义:地表的岩石和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它是一切外力地质作用和地貌过程的先导,并为土壤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地壳的分层(地震波的分类)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递

(1)地震波:因地震产生的波动。

(2)纵波(P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在固体和液体中都能传播,速度较快。(3)横波(S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在液体中不能传播,速度较慢。

物理风化作用:

定义:引起岩石和矿物破碎的变化过程,它使岩石的孔隙量和表面积增大。

主要过程:热胀冷缩、冻结与融化等。

表现:产生裂缝和片状剥离等。

化学风化作用:

定义:引起岩石成分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主要过程: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化学变化。

表现:破坏原生的岩石和矿物,产生新的粘土矿物如高岭土等。

生物风化

定义:生物对岩石和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

主要过程:机械的或化学的。

表现:植物根对岩石的劈裂作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机酸溶液对岩石的腐蚀作用。

风化的影响因素

降水:产生地表侵蚀,促进化学反应。

气温: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植物群落:影响生物风化进行。

地形:影响植物分布和风化产物存留状况。

岩性:影响风化强度

2.负荷地质作用

地表经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堆积物和岩块在重力为主的作用下,沿斜坡向下的运动过程。

崩落作用

岩块与基岩脱离、崩落、沿山坡滚滑,最终在坡脚堆积的过程。

潜移作用

地表松散堆积物或岩层长期缓慢地向坡下移动的过程。

滑动作用

陆地及水下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堆积物沿着一个甚至几个滑动面整体向下滑移的过程。流动作用

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在水分充分浸润饱和的情况下,沿着斜坡和谷地的流动过程。

2.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地面液态水沿最大倾斜方向流动过程中对地面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暂时性流水作用及其地貌

(1)坡面侵蚀、搬运与堆积:坡积裙

(2)沟状侵蚀、搬运与堆积:洪积扇

经常性流水作用及其地貌

(1)河流下蚀

高山峡谷:科罗拉多河谷

流水溶蚀的峰林和峰丛

(2)河流侧蚀

河谷:河漫滩和阶地

(3)河流搬运

机械搬运:河流对泥沙的搬运。

悬移质:悬浮在水中并随水流运动的泥沙。

推移质:沿河床滚动的泥沙。

河床质:在河床上静止不动的泥沙。

化学搬运:河流对溶解的盐类和胶体的搬运。

(4)河流沉积

河曲的凸岸和河床坡降变缓处:冲积平原

4.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化学沉积:地下水流入溶洞,因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水中Ca(HCO3)2变得过饱和,CaCO3围绕着水滴的出口沉淀下来,并逸出CO2的过程,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5.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是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它是由积雪经重结晶和压实等物理过程形成的。冰川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冰床岩石,并将破坏的产物携带至较低海拔处堆积的作用称为冰川的地质作用。

刨蚀作用:冰川对冰床基岩进行的机械性破坏。

拔蚀作用:冰川在流动时将被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冰床基岩碎块拔起并带走的作用。

磨蚀作用:冰川以其冻结搬运的岩屑为工具对冰床岩石进行的锉磨作用

搬运作用

推运: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地面上的岩屑和岩块向前推进。

载运:夹杂在冰层内部和浮在冰面上的岩屑和岩块随冰川一起运动。

堆积作用:因冰川消融或冰川运力不足而产生部分冰运物的中途停积,冰川堆积物叫冰碛。终碛:冰运物在冰川前缘堆积的产物,它的外形呈弧形垅岗,叫终碛垅。

底碛:冰运物广泛堆积在冰床上形成的产物。

6.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水以永无休止的运动和通过各种化学与生物作用对地表所进行的改造过程。

海蚀作用:海水对海岸和海底的破坏。

(1)波浪的形成与破碎

(2)海蚀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台、海蚀阶地、海蚀拱桥、海蚀柱。

海水的搬运作用

(1)横向搬运:当海浪垂直海岸作用时,碎屑被推向海滩或移向海里。

(2)纵向搬运:当海浪斜向冲击海岸时,产生沿岸流,推动碎屑作沿岸位移。

海水的沉积作用

(1)滨海带海积地貌:海滩、潮坪、沙坝、沙嘴、陆连岛、澙湖。

(2)浅海带和深海带沉积特征

碎屑沉积:沙砾、粉砂及泥质。

化学沉积:碳酸盐、铁、锰、铝的胶体。

生物沉积:死亡生物的骨骼、珊瑚礁(岸礁、堡礁、环礁)。

7.风的地质作用

风与陆面之间的面状摩擦所产生的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风的侵蚀作用:

(1)吹蚀作用:风力将地表松散沉积物或基岩风化产物吹离原地的作用,强弱与风速、地面干燥程度、植被覆盖度、地表物质松散程度有关。

(2)磨蚀作用:被风吹起的碎屑物和风一起组成的风沙流对地面物质的碰撞和磨损作用,

与风速和风挟带的碎屑物多少有关。

(3)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穴、蜂窝石,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力比流水小得多,但风沙流是面状运动的,它的搬运量巨大。

沙丘的移动

风的堆积作用:

(1)推运物和跃运物的停积:风积地貌

横向沙丘(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

纵向沙丘(新月形沙垄和纵向沙垄)、多向风作用下的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穹隆状沙丘、星状沙丘。

洋壳与陆壳的区别是什么

风化作用

风化壳

河流侵蚀

地貌的类型

1.陆地的地貌

山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具有较大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切割深且切割密度大。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切割破碎的低矮山丘,相对高度小于200m。

平原:海拔高度较小,地表起伏微缓的广阔平地,通常绝对高度小于200m。

高原: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面积较大、顶面起伏较小、外围较陡的高地。

盆地:周围山岭环绕、中间低平的盆状地貌。

洼地:地表局部低洼的地方,一般规模较小,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中部往往积水成湖或沼泽。

2.海底地貌

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其地貌形态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分为海岸、海滩、水下岸坡三部分。

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边缘)

大陆架:与陆地连接的浅海平台,其范围从平均低潮位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向海延伸到坡度突然增大的地段为止。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坡度变陡的部分。

大陆边缘是大陆地壳的水下延伸部分(即大陆架+大陆坡)。

大陆基、海沟与岛弧

大陆边缘和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带。

大陆基:介于大陆坡末端与洋盆之间的缓坡地带,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大西洋。

岛弧: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的火山列岛。

海沟:岛弧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长条状巨型深凹槽,绝大部分分布在太平洋周缘。

海沟和岛弧是地壳表面最活跃的地带,时常发生强烈的火山活动和地震。

洋脊和洋隆

洋脊:线状延伸的海底山脉,其顶部中央有明显的大裂缝,称为中央裂谷,是海底扩张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以及全球的火山与地震活动带。

洋隆:没有明显的中央裂谷的洋脊。

洋盆

位于洋脊与海沟或大陆基之间广阔而且比较平坦的洋底部分,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

平均深度,4-6km。

海岭(链状海底火山)、海底高原(洋盆中的隆起区)、海山(海底火山)

深海平原

河流阶地

由河流地质作用形成的分布在谷坡上不能被洪水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第八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

土壤剖面

土壤单体的垂直切面

土壤的分层

枯枝落叶层(O)

由地表植物的枯枝落叶堆积而成。不是真正的土壤。

腐殖质层(A)

由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腐烂、分解和再合成的产物,呈黑色。淋溶层(E)

在水分下渗作用下,水溶性物质和细小土粒向下层移动,留下的由砂粒组成的土层。淀积层(B)

淀积了上层淋溶下来的物质的土层,质地较粘重,土体紧实。

母质层(C)

尚未经过成土作用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或冲积物。

土壤的养分

(1)土壤养分:指植物可利用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的营养成分。

(2)基本组分

来自风化的养分输入和养分循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淋溶流失和取走收获物降低土壤养分含量;

降水既促进养分随排水流失,也将大气中的化学物质和养分带入土壤;

养分的输入、输出和循环强度与速度受到当地水分、温度、生物等自然条件的控制;

土壤养分状况是三者达到平衡的结果。

土壤质地与田间持水量

重力水排出后,留下的可供植物利用的土壤含水量。

第九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二)

初级生产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过程。

次级生产

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物质的生产过程。

第十章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第十一章

自然地理学

1. 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 就生态系统而言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磊大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所见的生物群落所代替。 全球沙漠化将扩大3%,林区将减少11%,草地扩大11%,全球的热带病将增多。 2.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何影响? 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导致空气污染;产生酸雨; 人为地往大气中排放氟里昂,使空气中的臭氧层曹受破坏。 3.为什么海水获热升温慢,失去热量后,降温也慢,而陆地获热升温快,失去热后,降温也快? 1)因为海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吸收的太阳辐射比陆地多; (2)水体对太阳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此外水体的流动性,有利于表面与下层水体间的热量传输,使太阳辐射分散到较厚的水层中,而陆地只集中在陆地表面上; (3)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岩石的大; 4. 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地球自转的存在,形成三圈环流; 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得,带状的气压带分隔成一个个孤立的高低气压中心;暖、寒洋流的作用使得气候更加复杂。 5.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2)地球自转的存在;(3) 地球下垫面的不均。 6.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热量交换? 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下列方式进行热量交换:传导;辐射;对流;湍流;蒸发(升华)和凝结(凝华) 7.简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和特征上有何差异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成因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既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又受东南信风转向成西南季 风的影响 特征 由于温度梯度及气压梯度都很大,故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比较强盛。冬季由于北部有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冬季风比较弱,而夏季由于叠加了转向的西南季风,故风的势力很强 8.研究水量平衡有何重要性? (1) 通过水量平衡研究,可以对研究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做出评价。 (2) 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研究的基础。 (3) 水量平衡法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 (4) 水量平衡法是揭示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方法之一。 9、简述三角洲形成条件 (1)河流动力减弱; (2) 泥沙来源丰富; (3) 海洋动力较弱; (4) 口外海滨区水浅。 10.崩塌的防治有那几种?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n.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皿.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 自然地理学 绪论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第一章地球 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小 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 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

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 ))))))))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 各行星轨道面2. 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所3. 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4. 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5. 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6. 道面也较接近;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形状效应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该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学

地理学 说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学家表达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从而在实践上更多地注意质量而不是数量,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心理学而不是经济学。如果理想化一点,人本地理学家应该是这样一个亚历山大·洪堡,掌握着海量的事实——也就是名词。但是他还必须爱好自然、能感悟自然并寻求其意义,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样。“它意味着什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永远藏在人本主义地理学家的意识里,从而使他同时能成为一个道德家和哲学家。 地理学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等,将率先获得较多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发展;地理学中研究人文的趋势将会加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5地理学研究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着重以人文地理为例 一、人文地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 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 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 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 (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 (3)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 (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 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状态走向回暖迹象 (1)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 (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介绍到国内。 (3)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阵地。 (2)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究中开始应用。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自然地理学电子版

自然地理学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1.宇宙和天体 宇宙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 天体根据天体各自的特点可将其归纳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 2.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及其层次 天体始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 星系以上的四级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目前已经观测到,在银河系以外,和银河系同一级别的恒星系统约达10亿个。因为它

们都处于银河系以外所以统称为河外星系或河外星云。 银河系:银河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的天体系统。其中恒星是最主要的成员,数目在1500亿颗以上。除了恒星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星云以及星际气体与尘埃。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地月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月球有规律地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 二、太阳和太阳系 1.太阳系的范围和主要成员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 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从日地关系的角度看,太阳又是一颗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恒星。 太阳的大小、质量、温度等物理性质。 3.太阳系的九大行星 1)九大行星的分类 以地球为界,分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 以小行星带为界,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根据物理性质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2)九大行星的绕日公转运动 行星绕日公转的几个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开普勒三大运动定律。 4.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 彗星、小行星 三、地月系 月球概况月球的大小、质量,月地距离 月球外部没有大气层,这一特点造成了(1)月空永远黑暗;(2)月面温度变化幅度大;(3)缺乏大气层保护的情况下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自然地理学(一)

期末作业考核 《自然地理学(一)》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气压梯度 答: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 2.季风 答: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显著改变的现象。雨热同季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南亚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是亚洲特有的气候类型。 3.天文气候 答:天文辐射所决定的地球气候带。 4.牛轭湖 答:如果河床弯曲度愈来愈大,同一河床的上下游河曲彼此非常接近,形成了很狭窄的曲流颈,遇到特大洪水时,河道自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形成新的直河道,使老河道断流。被淤塞的老河道形成一个新月形的湖泊,称为牛轭湖。深切曲流的截变取直后,被废弃河曲环绕的基岩孤山称离堆山。 5.逆地形 答:在褶曲构造地貌类型中,与构造形态一致的地貌,如向斜谷、背斜山,称为顺地形,而与构造形态相反的地貌,如向斜山和背斜谷,称为逆地形。 6.冰劈作用 答:脉冰一经形成,便会由于冰体冻张对围岩的巨大压力,使裂隙不断扩大,这种作用亦称冰劈作用。 二、图表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从温压场配置的垂直剖面图,分析该气压系统的垂直结构特点、成因及类型。 等压面等温面 答:该图是冷低压。其特点是温度场的冷中心与气压场上的低压中心对称配置,中心气压阶小,周围大,愈高系统愈强。从地面到 500 百帕高度,气压的性质保待不变,因为冷低压中心的温度低,所以低压中心的气压随高度降低较四周更快,愈到高空低压愈强。

2.标出下图河流阶地的级数和成因类型。 答: 答:A:分水岭;B:侵蚀阶地,是以河流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阶地;C:基座阶地,是在河床下切深度超过了原来的冲积物厚度的情况下形成的;D:内叠阶地,是在新阶地形成时,河流恰好下切到该阶地冲积物的基底,而侧蚀范围较前期的侵蚀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形成的;E:上叠阶地,河流下切的深度小于该阶地冲积物的厚度,河流侧蚀范围比前期侵蚀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形成的;F:河漫滩。 其中E(上叠阶地)和D(内叠阶地)都是堆积阶地。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绘图说明山谷风的形成。 答:山谷风的形成原因及风向如下图所示: 山谷风是在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微弱时,由于山地热力因子而形成的。白天,山坡上获得太阳辐射能多,气温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山坡上升,谷地上空的空气则下沉,形成一个热力环流。由谷底沿山坡上吹的风,称为谷风(见图a);夜间,山坡辐射冷却,使近坡面的空气迅速降温,冷空气从山顶顺山坡流人谷地,谷底的空气因辐合而上升,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顺山坡流入谷地的风,称为山风(见图a)。 2.简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分布及特征。 答:由于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40-60度大陆西岸,终年下雨均衡,气温温和。 3.简述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基本条件。 答:水:溶蚀力,流动性;岩石:可溶性、透水性。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 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 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 时9 分9.5 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 日5时48 分46 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 90 -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本初子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从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 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 度经线。由于,在同一时刻,180 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Natural Geography (070501)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自然地理专业基础理论素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独立工作和研究能力、适应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Urban Ecology 2、城市环境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 of Urban Environment (三)学制 三年 (四)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哲学Philosophy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 (2)学位基础课: 现代自然地理基本问题Fundamental Problems of Modern Natural Geology 地理信息系统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3)学位专业课:

城市水文环境Urban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rban Land Use and Planning 宏观生态学研究途径与方法Approaches and Means of Macro-ecology Studies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测量与地图学Measuring and Cartography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esigning and Exploratio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sing and Planning of Urban Land 专业外语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 专题讲座Lectures on Special Topics 2、选修课程: 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 程序设计Programming 数据库结构原理Principles of Data Structure 网络基础应用Basic Applications of Network 第二外国语(日语)Second Foreign Language (Japanese) 3、实习 4、专业调查 (五)教学和培养方式 采取自学(系统阅读参考文献)为主,课堂讲学为辅,着重组织范例讲解、答疑及专题调查讨论研究等方式开展教学。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举行译文报告会,研究所结合所学语种全文翻译近期本专业外文文选一篇,并公开报告,由导师组作出评语。 第2学年第2学期举行研究生科研论文报告会,结合专业撰写论文,公开报告,由导师组给出评语。用4周时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践及教学实习。 定期举办研究生专题讲座,经考核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同时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院校的学术活动,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 (六)成绩考核 采用闭卷、撰写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记百分制,分优(90-100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整理 题型: 填空题1分*16=16分名词解释3分*7=21分作图题6分*3=18分简答题6分*6=36分论述题9分*1=9分 二○一○年十二月

绪论 ★1·地球表层的空间界限: 大多数学者:上界为对流层顶,下界为沉积岩底部,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岩石圈的沉积岩部分,整个水圈和生物圈,共十几千米。 ★2·地球表层的特征:P40-41 1 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主要发生在地表。 2 固液气三态并存于地表,且相互转化。 3 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生物,土壤层)--这是 负熵增长的表现。 4,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3·环境:是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的,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章地球 1·天体的概念 广义的天体 宇宙间各种物质客体通称天体,表现为多种存在形式: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等形式弥散在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堆积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态的积聚实体,如恒星、行星、彗星、星云等,称为积聚态天体。通常将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积聚态天体在内的宇宙物质,统称为天体,而不包括电磁波。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序、运动特征、显著特点 3·日地距离:1.496×108 km,一个天文单位。 ★4·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并由此形成地球上的温度带。这是地域分异规律得以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5·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版本一: 地球的大小适中。如果太大,超过太阳质量的0.07,则产生热核反应,演变为恒星;如果质量太小,则无法吸引大气,不会产生大气圈,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不会孕育出生命,而且将会被小行星、流星和彗星撞击得千疮百孔。 版本二:地球的巨大质量,可以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自然地理学大纲(伍光和)[1]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 4. 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绪论 简答题 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 名词 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 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放射性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研] 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2.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04研] 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二、简答题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试简述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北京师范大学2005研] 答:(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①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②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2)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3)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3) 3.2 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4) 4、地理学发展历史沿革 (4) 5、前沿领域与重点 (5) 5.1 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 (6) 5.2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7) 5.3 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 (8) 5.4 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9) 6、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10)

浅析自然地理学 摘要:结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简易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方法,对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作出了些许探索,讨论了自然地理学前沿领域与重点,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历史沿革发展趋势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科学能不能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科学的独立科学,以及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是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它所研究的对象和其他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之间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着的相互关系,而不取决于它所运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学是否有它独特的研究对象呢?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怎样看法呢?这却是常常引起事流的。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出发,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

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科学发展水平的高度取决于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工作的 强化程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从当前的态势看,地理学基础理论的薄弱已成为国内外地理学家的共识,但争论却持续不断。近半个世纪以来,地理学理论争论此起彼伏,例外论之争、计量革命、理论革命等,几乎同时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持续至今,近来又兴起了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1959 年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网络课程习题及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 1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C 3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 B、

D、 正确答案: B 4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丁莲观测越来越广泛。正确答案:× 5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正确答案:√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 1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B、 C、 D、 正确答案: C 3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4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指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正确答案:× 5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正确答案:√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 1()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B、 C、 D、 正确答案: C 2地理学的发展未来不太会成为()。 A、 B、 C、 D、 正确答案: B 3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 B、 C、 D、 正确答案: D

4人文地理学家对于自然因素对人文过程作用考虑得比较全面,而自然地理学家对人文因素考虑较为欠缺。() 正确答案:× 5要研究区域分异,必须从整个地表环境着眼,才可能得出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正确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 1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2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 B、 C、 D、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题

成都理工大学精品课程 自然地理学 课后复习题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为什么说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轨迹等与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有什么关联?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有哪些地理意义?如果没有自转和公转,地球会变成怎样? 第四节地理坐标 1.什么是地理坐标?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1.地球的内部和外部构造分别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1.地表都有哪些基本的形态和特征?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1.谈谈对矿物的科学认识 2.举例比较矿物的类质同象和同质多象 3.比较石墨和金刚石形态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地壳运动极其构造行迹 1.地壳运动与变形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如何认识板块的相对运动与绝对运动? 第三节关于大地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形成的? 2.什么是转换断层?其研究有什么作用? 3.浅谈有关板块驱动力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1.火山和地震产生原因? 2.中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 第五节地壳的演变 1.相对年代法与绝对年代法的区别是什么?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1.什么是气压?气压的垂直分布有什么特点?水平气压场不同区域对应的天气是什么样的? 2.大气如何分层?为什么对流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3.大气热量的来源有哪些? 4.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有哪些特点?逆温层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1.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空间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2.降水的类型有哪几种?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都有哪些?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1.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2.行星风系是如何产生和划分的? 3.什么是三圈环流? 4.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产生的原因分布是什么? 5.锋的形成原因与分类是什么?每种类型的锋对应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6.气旋与反气旋的区别?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1.气候形成的不同因子有哪些? 2.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有什么区别?地中海型气候又有什么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