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发展[1]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0
中国地理学发展趋势中国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的科学,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地理学不断发展和演进。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及地理信息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地球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影响的认识,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对自然灾害研究的深入。
中国地处在多灾害相对集中的地区,如地震、洪水、干旱等。
未来的中国自然地理学将更加重视对这些自然灾害的研究,以预测、预警和减轻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其次是对生态环境研究的加强。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提出,中国地理学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育,以保护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
再次是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
自然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与气象学、地理信息科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未来的中国自然地理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中所产生的空间分布和互动关系的学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是城市研究的兴盛。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这使得对城市发展和城市问题进行研究成为人文地理学一个重要的方向。
未来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将更加注重城市规划、城市社会结构和城市文化的研究。
其次是乡村振兴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这也给人文地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未来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将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文化传承等问题。
再次是文化地理学的崛起。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未来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将更加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景观的塑造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地理学发展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地理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土地和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地理学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城乡规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中国地理学主要是以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类。
在《山海经》和《水经注》等古籍中,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着精确的描述和记录,为后人研究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代,中国地理学的研究逐渐开始系统化,地理学家陆九渊编写了《大河图经》,详细描述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对中国的水文环境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宋代还出现了一批以地理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如贺铸编写的《碎唐志》和苏颖编写的《丹霞记》,对中国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明清时期,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地理学家开始关注地理学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联,形成了以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地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术体系。
著名地理学家郑和等人在《航海图》和《海国全图》中详细描绘了明代的海外航行和贸易路线,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地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
20世纪初,中国地理学家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开始进行地理学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到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与乡村规划等多个领域。
中国地理学家在地形测量、地质勘探、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中国地理学在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中国地理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地理学会议、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地理学在国际地理学舞台上的地位和声誉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曲折而漫长,从古代至今,中国地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浅析我国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地理学的发展[摘要]地理学从无到有,从描述性记载为主的古代地理学到与科技社会或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地理学,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那么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到底怎么样,它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本文就从我国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出发,浅谈未来地理学的发展。
[关键词]地理学现状地理学地理学发展1引言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中国地学会创建于1909年9月,她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团体之一。
中国地学会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地理学由古代地理学开始迈入近代地理学。
[1]1934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950年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组成新的中国地理学会,这标志着我国地理学的研究开始由近代地理学进入现代地理学的研究阶段。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地理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的了骄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的实践应用研究、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学科建设等方面。
随着我国地理学的发展,相应的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以下就来分析一下我国地理学的现状:2我国地理学的发展现状概括来说,目前我国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可概括为:社会需求非常旺盛、学科建设非常薄弱、科学问题非常明确①。
2.1地理学取得的成就2.1.1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我国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突出进展是把空间和过程研究结合起来, 注意到了空间格局的时间变化以及过程变化的空间差异问题, 重视尺度转换问题。
[2]避免了将时间和空间分开研究所产生的问题,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地理学理论的研究。
中国地理学家早在1956 年就根据世界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水热平衡、化学元①据宋长青在“21 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区域与过程”研讨会上的发言2003 年,北京素地表迁移和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学新方向. [3]可见中国地理研究是从全球角度,综合起来看问题的。
此外,我国地理学理论研究更注重区域地理研究,通过对我国部分区域的研究,提出了垂直自然带、T字型理论、积温公式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计算模型。
中国地理学发展中国地理学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于地理环境的关注与研究,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地理学发展出不同的学派和理论,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以及环境保护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古代地理学的初步形成古代中国地理学的初步形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孔子、荀子等思想家都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同时,古代的封建社会在土地分配和农业生产方面对地理环境进行了认真研究,如《礼记·玉藻》中记载了周朝时期的区域分布和资源利用等信息。
此外,相传中国的首部地理书籍《山海经》也在这一时期问世。
《山海经》是古代地理学的重要著作,记述了中国各地的山川、河流、动物和植物的情况。
它为后来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逐渐发展,封建社会的地理学研究逐渐深入。
在战国时期,陆贾创立了士大夫科举制度,并以此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陆贾认为地理环境是影响人居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将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的地理学理论,并对地理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
他的贡献为后来的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后,隋唐时期的郭璞还对中国地理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编纂了著名的地理著作《郭子囗解》,其中详细地描述了中国的山川、地貌、气候和人居条件等信息。
这一时期的地理学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现代地理学的崛起中国的现代地理学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学术传统的引入。
当时,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借鉴其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理学研究体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地理学家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初,邹韬奋等一批革命先驱者提出了“中国之命在于救中国”、“中国救世主在中国之内”等主张,引发了中国的近代地理学思想的转变。
中国的地理学科发展历程与学术成就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天然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其目的是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中国的地理学科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就。
本文将对中国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学术成就进行探讨。
中国的地理学科在古代就有了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包括了地志、地理、地图和地方志等领域。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它收集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地理常识和传说故事。
《水经注》则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对中国各地的水系进行了仔细的描述和分析,对后世地理学家研究国家水利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近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在19世纪后期开始显现。
清朝时期的中国地理学家郭沫若在地理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五区理论”,将中国划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北方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黄河和淮河中下游平原区、西南高原区和青藏高原区。
这一划分在当时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中国地理学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
然而,在中国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中国地理学逐渐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与发展。
其中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是晏建国,他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晏建国提出了地貌单元理论,将地理环境划分为多个单元,并研究这些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还发表了大量的地貌学论文,为中国地理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世纪中叶,中国地理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新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引入促进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使得地理学研究能够更加精确和高效地获取、分析和处理地理数据。
中国的地理学家们开始大规模使用遥感技术和卫星图像,研究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动态。
同时,中国在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地理学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地图制作与地图学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制作地图,并且制作了一些著名的地图,例如《大明一统志》。
中国现代地图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冯如,他提出了许多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带领团队制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地图作品。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地理学科是一门涉及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它通过研究地球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揭示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地理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治天下之道,必先治其地”就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地理学的重视。
然而,正式的地理学科建设却发生在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1899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奠定了中国地理学科建设的基础。
20世纪初,中国地理学家斯文·赫尔哈尔茨提出了“地球地理学”这一概念,并在中国推动地理学科的整合和发展。
二、地理学科的学术发展随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地理学科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地理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地理学科的国际化进程。
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国的地理学科涉及广泛,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等多个子学科领域。
研究范围涉及地球表层的各个方面,如地貌、气候、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市化等。
中国的地理学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国际级的重要成果。
在教育培养方面,中国的地理学科开设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业,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和投入。
各级高等院校建立了地理学系和地理研究所,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研究和发展空间。
同时,地理学科的师资队伍也得到了不断壮大和提升,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理学家涌现出来。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理学科的研究和教育资金相对不足,影响了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一些重点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提升中国地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地理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地理学人才。
地理学的发展与进步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科学。
它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天文、地理、气候等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地理学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不断发展与进步。
1.古代地理学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古希腊学者埃拉特斯特尼斯提出了“地理学”这个词汇,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详细的地图。
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和《周易》等文献,也对地理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2.近代地理学16世纪至19世纪,地理学进入了近代时期。
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以探险和地图制作为主,如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和郑和下西洋等。
同时,地理学也逐渐与其他科学领域融合,如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等。
3.现代地理学20世纪初,地理学进入了现代时期。
这一时期的地理学注重对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规律性研究,强调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进行分析。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城市地理、区域地理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
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在地理学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地理学不仅关注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还关注其相互作用、演变过程和规律性。
5.地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地理学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布局、灾害防治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6.地理学教育地理学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地理学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规律,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地理学不断发展与进步。
地理学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地理学的起源是什么?解题思路:回顾地理学的历史发展,找出地理学起源的相关信息。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古代,中国的地理学知识萌芽很早,至春秋战国时代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战国以后,逐渐形成传统的地理学,即“方舆之学”。
明中叶以后,徐霞客等注重实地考察、探讨自然规律,开辟了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然而,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西方近代地理学传入后开始的。
张相文、竺可桢、翁文灏等人为中国传统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变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设立了地理课程,张相文在此任教并编著了中国最早的地理教科书《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该国地理教科书》。
1908年,他又编出了中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学教科书《地文学》。
此外,邹代钧在湖北武昌创办了舆地学会,学会译绘中外舆图700多幅,推动了中国近代地图事业的发展。
1909年,张相文、白雅雨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地学会,这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
该学会创办的《地理杂志》于1910年问世,所载论著以地理学方面的最多。
中国地学会和《地学杂志》是中国近代地理学萌芽时期最重要的组织和文献。
总的来说,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其中有许多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这些贡献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地理学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自然环
境和人类活动的工具。
初一地理我国现代地理学发展分析初一地理:我国现代地理学发展分析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本文将从我国现代地理学的起源、发展和成就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现代地理学的起源我国现代地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
当时,我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需要探索和研究自己的国土资源,以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
1902年,由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丁文江创办的北京大学地理学教研组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地理学的起步。
在此之后,一批杰出的地理学家如陈寅恪、卢嘉锡等相继加入该教研组,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
二、我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1.地理学科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地理学科体系逐渐形成。
1921年,北京大学地理系正式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地理学系。
此后,其他高校也纷纷设立了地理学系,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逐渐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2.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在地理学研究方面,我国地理学家着重关注的是本土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调查和研究。
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我国地理学家对中国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气候与植被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为我国的国土规划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3.地理学思想的发展我国地理学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和利用上的创新。
以黄土高原为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地理学家对黄土高原的成因、演化和防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方法,对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现代地理学的成就我国现代地理学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学研究成果的丰富近年来,我国地理学家在地理环境与资源调查、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中国地理学发展战略中国地理学未来指向中国地理学发展战略中国地理学未来指向■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地理学问题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将对科技产生十大需求:产业优化与升级的需求,农业发展的需求,高技术产业的需求,国际贸易压力的需求,城市化的需求,人口健康的需求,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优化能源结构的需求,改善环境的需求,国家安全的需求。
这十大需求都与地理学有密切关系。
要以这些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作为“第一生产力” 的科学技术的作用,为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地理学问题做出贡献。
地理学自身也要在满足国家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地理学在国家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转向重视科学发展观、实现“五统筹”(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对内与对外)的发展进程中,要立足自身特点,发挥优势,选好主攻方向,组织综合性研究项目,并不断提高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争取直接参与国家宏观决策的论证和制定,为满足上述十大国家需求做出应有贡献。
■加强基础研究,在若干主攻方向上占领国际学术前沿阵地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结合中国国情和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在某些领域集中攻关、突破,自立于国际地理科学之林,并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此,要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强调地理学的理论建设,深化地理学理论和方法。
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的地理特点,加强地理科学内部的联系,改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人与自然关系、现代地理过程、环境演化、城市与区域发展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地理科学基础理论,占领国际学术前沿阵地。
■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优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科学我国幅员辽阔、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多样,具有“地利”条件;我国人口多、历史久、典籍富、民族众、文化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深刻;我国又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冲突尖锐,为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为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史第一节我国古代传统地理学的发展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地理学著作。
尔后的历朝历代,不断地出现官修或民修的地理学著作。
这些地理学著作,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地理学的内容。
从地理学的发展史上看,我国古代传统地理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时期、秦汉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传统地理学的萌芽时期。
《尚书·禹贡》、《山海经》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地理学著作,这两部著作都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学著作。
《尚书·禹贡》总1193字。
其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
○1自从战国两汉以来,一般都公认为禹本人或禹时代,在禹治水成功后的一份记录(约在公元前21世纪)。
但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在禹时代,还不可能产生这样一篇内容复杂而条理井然的作品;○2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顾颉刚先生在《禹贡》(全文注释)一文中,主张《禹贡》是公元前第三世纪前期的作品,较秦始皇统一的时代(公元前221年)约早60年;○3辛树帜在《禹贡新解》中提出:《禹贡》的成书年代,当在西周的文、武、周公、成、康王全盛时代,下至穆王为止。
即,公元前1185年~公元前952年之间;○4王成祖在《中国地理学史》中认为:《禹贡》的编写,基本上是孔子依据春秋时代他所了解的地理范围和生产条件所写成的古文献,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前后。
《禹贡》主要是以分区的方法描述了各区的自然地理现象以及治水的丰功伟绩。
把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应该是战国后期。
全书共18卷。
主要记载了山川的方向,河流的流向,动植物的分布,矿产的分布等(《山海经》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矿产分布的作品)。
一般认为,《尚书·禹贡》、《山海经》是先秦时期最好的地理学著作。
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地理学著作。
主要有:《尔雅·释地》、《管子·地员》(地数篇,度地篇)、《吕氏春秋·有始览》、《周礼·考工记》(天官篇,地官篇)、《周礼·职方》等。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第一节地理知识的起源和发展一、石器时代地理知识的萌芽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依赖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至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化,直立人的代表是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云南“元谋人”。
新近测定其绝对年代应不早于距今73 万年前。
(1)他们生活在亚热带草原过渡到森林边缘的地理环境中,选择依山滨湖的地方生活与活动。
这里果实丰富、野兽出没,具有采集和狩猎的优良环境。
他们选择坚硬的岩石、打制粗糙的工具,产生了萌芽状态的感性地理知识。
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在距今50—20 万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一带居住着“北京人”。
这里山前有宽而浅的河流,水源丰富、湖沼众多,森林、草原交汇,各种动物来往频繁。
人们对地理环境的选择,表明他们较前已具备了更丰富的感性地理知识。
至 1 万8 千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
他们已能磨制石器、骨针,穿孔海蚶壳等。
(2)他们用兽皮缝制简单的衣服,抵御寒冷的天气。
海蚶壳的发现,证明他们的活动范围已远及东海之滨。
“仰韶文化”距今6—7 千年前。
这里定居农业已出现,萌芽状态的文字符号也出现了。
人们已能选择地形和利用土壤、气候资源。
并且聚族而居,其居住区、墓地、窑场已有地理布局的观念。
(3)他们还能测定和辨认方向。
80 年代中叶,在辽宁西部东山嘴村和牛河梁村一带发现了距今 5 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
人们看到,“祭坛遗址内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和方形祭坛,建筑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
(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天地观和地理学思想。
此后,在山东大汶口文化层中出土的陶器上刻有“■”和“■”图形,描绘了太阳、云气和山岗,(5)反映了当时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与记录。
龙山文化已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逐渐确立,为保护财产,标志着中国传统城市特征的城墙,在山东龙山镇城子崖村被发现。
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上晓天文、下知地理”都是盛赞某人学识渊博的一句佳话,此言同时也意味着地理具有古老的历史,从古希腊哲学家埃拉托色尼第一个创造了地理学这个词开始,古中国、古印度、古阿拉伯等国对地理学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论述和探讨。
特别是随着近代航海业兴起,新大陆的发现对地理学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到19世纪末期,近代科学地理学在德国由洪堡和李特尔等人创建,如果划定具体时间,则应为1874年德国开始在大学里设立地理学教席,成为西方近代地理学的起点。
按照这一标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产生可以上溯至20世纪初期京师大学堂所设立的“中外地理学门”。
但事实上,当时京师大学堂总教习邹代钧虽负责讲授地理学课程,但不久即病逝。
邹代钧属于传统舆地学者,没有接受过西方近代地理学的训练,因此,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地理学教师。
但若从地理学体制化的角度分析,我国地理学领域有诸多时间节点值得分析:1909年中国第一个地学组织——中国地学会由张相文、白眉初等人在天津创立,次年中国地学会出版发行了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第一本刊物——《地学杂志》;1921年,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地学系——东南大学地学系创立;1934年中国地理学会建立;1940年第一所地理学研究机构——中国地理研究所正式创建。
伴随这段历史发展的是近代地理学家群体出现,包括张相文、翁文灏、竺可桢、张其昀、胡焕庸、黄国璋、林超、吴尚时、张印堂,在上述这些地理学工作者的带领下,中国地理学开始了由古代沿革地理学向近代科学地理学的转变。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首先是通过中西方学者之间的不断交流将西方近代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学说,如人文地理学的环境决定论、人地或然论、国运轮回说、工业区位论和自然地理学的气候循环学说、侵蚀循环学说、山坡梯地学说等相继引入中国。
必须要承认,近代的留学生在地理学的“西学东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就地理学学科而言,竺可桢等人翻译和编写的《新地学》丛书影响巨大。
中国自然地理学的近今发展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卢芹莉101160032摘要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跨入21世纪之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重大任务。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及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地理学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学者对地理学的内容、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的讨论,成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关键词:地理学;发展进程;近代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地理学(一)自然地理学的性质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等。
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对流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
1自然地理学是关注地球及其要素的自然地理系统(地理综合体或自然地域综合体)学科2。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的自然地理学具有环境科学的面貌3。
自然地理学聚焦地球陆地地表层及其外围的特征和形成过程,重视对于了解当代地球环境必不可少的空间变异和时间变化,其目的是认识地球自然环境怎样成为人类活动的基础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有密切的联系4。
与自然地理学联系密切的学科有生态学、地质学、大气科学、生物学、规划学、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也联系到人文地理学、经济计量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学等。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Gvozdetskiy N A,The present state and future tasks of physical geography.1971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二)自然地理学在科学和社会中发展中的作用1、自然地理学对科学的贡献近代自然地理学创始人洪堡的综合的、辩证的、比较的自然要素“编整”,被恩格斯誉为“打破十九世纪保守自然观的六大缺口之一”5道库恰耶夫创立的自然地带学说,把地理学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传统改造成空间分异和地域结构规律的探讨;马什第一个指出和分析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预6;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7从方法论高度总结了实证主义地理学,被誉为“地理学圣经”;中国自然地理学家提出了水热平衡、化学元素地表迁移和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学新方向8;提出了“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中国资源地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中国资源地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1. 中国资源地理学的发展历程资源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理空间上的自然资源分布、利用与管理等问题。
中国资源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以对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为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资源地理学的研究逐渐扩展至资源勘探与评价、资源环境效益评价、资源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的新趋势。
2. 现阶段中国资源地理学的主要领域与问题在当前阶段,中国资源地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资源环境效益评价与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研究关注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性,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空间布局与利用特点,以及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等问题。
另在资源环境效益评价与资源环境管理方面,主要围绕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评价、资源环境政策与规划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
3. 中国资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资源地理学将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中国资源地理学将更加重视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综合性研究,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将成为主流。
另在新时代背景下,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资源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推动资源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将成为未来研究重点。
4. 个人观点与总结从事资源地理学研究多年,我对中国资源地理学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球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长远发展的目标。
我也意识到资源地理学研究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压力,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更多地关注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努力为中国资源地理学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 结语中国资源地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研究者的辛勤付出和探索,希望我们能够携手并进,为中国资源地理学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