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需要、动机、激励
- 格式:ppt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68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练习题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BCDEF)。
A多学科交叉性B情景性C系统性D多层次性E实用性F科学性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ABCE)。
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ABCDE).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1.第二章社会认知与行为练习题1、归因是指的是(C)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B。
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C。
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D.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2、在观察一个人时,对方先出现的特点,将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并影响对此人看法。
这属于(B)A。
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
晕轮效应3、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4、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外显行为形成判断他人内在动机的一种心理活动.5、社会认知的特征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显著性、防御性。
6、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7、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认知者、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8、认知者的因素包括兴趣、动机和任务;过去的经验;情绪的影响;个性特征。
9、常见的认知偏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
10、认知对象因素包括魅力;知名度和印象整饰。
认知情境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11、案例分析:一个经常见面但从未与之交谈过的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他衣着极为整洁,裤子笔挺,没有一丝绉折,凭此印象你认为他一定是个做事细心周到,非常认真的人。
试分析:①这种推断是否一定正确?②这种推断属于认知中的什么现象?③这种现象对认知有什么影响?答案要点:不一定;属于认知偏见中的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以偏盖全,造成对人的认知不全面,影响对人的正确判断。
第五章 需要、动机与价值观一、什么是需要和动机㈠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出有 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 积极性源泉。
⑴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如血 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水分的缺乏会产生口渴想 喝水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
⑵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
为了个体和社 会的生存与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
例如:食物、衣 服、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
⑶需要现出表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它总是指向于 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
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 向于任何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⑷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类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⑸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需要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某种 运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是人的活 动不断的向前发展。
⑹人类需要的对象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 有社会性;人具有意识能动性,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需要。
㈡动机及其功能⑴需要和动机是紧密相联系的,但也有差异。
需要在主观上常以意向和愿 望被体验着。
⑵意向: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愿望:明确意识到的并想要实现的需要。
⑶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 理倾向或动力。
⑷动力的三种功能:①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例如: 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
②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 目标或对象。
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 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 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二、几个相关概㈠本能⑴ 指同一物体所有个体所共同表现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反应如:蚕吐丝、 蜘蛛结网、蜂酿蜜等;(见图1)⑵指某一物种生而具有的行为潜能和倾向,行为潜能或倾向所形成的内在 作用促发同一物种的个体表现出不学而能的同样的行为模式; ⑶指某一物种的个体在其生命中某阶段所表现出的某种特殊行为模式,如 毛虫变为蛹,蛹再变为蝶;(见图2)第 一 节概述⑷指促发人类某种行为但不为当事人所知的内在力量。
第五章需要、动机、激励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第一节行为与动机第二节需要与激励第三节激励理论及其应用第一节行为与动机一、人的行为及其特点(a)1.行为的概念人类行为从广义来说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反应(含心理反应与外部动作反应)。
从狭义来看仅指外显性的行为活动、动作或操作方式。
2.行为的模式各派理论相互补充,使人的行为逐渐演变为大家熟悉的一个基本模式:(S—O—R)。
这里刺激(S)、个体(O)、反应(R)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5-1表示。
这个模式是循环性、连续性的,满足需要,实现目标,行为暂时完成;目标完成又作为反馈信息提出新目标,使行为向更高水平发展。
3.人类行为的特点(b、c)人类的社会性行为有以下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利于调动人的行为活动积极性。
(1)自觉性与主动性。
人类行为具有自动、自发的特点,外力可能影响人的行为,但无法发动其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提高人的自觉性,才会有积极主动的行为。
(2)因果性。
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起因。
人的动机、需要、能力与个性等是行为的内部原因,外界环境、人际关系与管理是外部原因。
归因方式对行为有重要影响。
(3)目的性。
人的行为有直接目标,也有间接目标;有总目标,也有子目标;有长远目标,也有短近目标。
目标既有动力作用,又有导向与定向功能,目标管理是重要的激励方法。
(4)稳定性与可塑性。
人类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训练、重复、实践形成较稳定的、习惯的个性化的行为方式;环境的变化也会造成行为的可塑性特点。
(5)个别差异性与共同性。
人的需要、能力与个性差异会影响行为的差异,人的社会性与团队行为又有共同准则、规范与特征。
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性还表现在竞争与合作行为、创业与守业行为、工作与关系行为等方面。
二、动机与目的1.动机的概述(a)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从这个定义看,动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