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动机与激励
- 格式:pptx
- 大小:272.58 KB
- 文档页数:24
第一章组织激励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一、需要概念: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内容:物质需要:包括食物、水、空气等。
社会需要:包括归属、爱等二、动机概念: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的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要素:①决定人行为的方向:选择做出什么样的行为;②努力的水平:行为的实施程度;③坚持的水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自己的行为。
分类:内源性动机(内在动机):员工看重行为本身例如,寻求挑战性工作机会,获得为工作和组织多做贡献的机会以及充分实现个人潜力的机会。
外源性动机(外在动机):员工看重行为的结果即工作所带来的报偿,例如,工资、奖金、表扬、社会地位。
三、激励概念: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使员工看到自己的需要与组织目标之间的联系。
类型:(1)从激励内容的角度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2)从激励作用的角度可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3)从激励对象的角度可分为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第二节激励理论一、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需要层次层次(由低到高)内容生理需要对食物、水、居住场所、睡眠等身体方面的需要安全需要①身体安全:如脱离危险的工作环境②经济安全:如不解雇的承诺、舒适的退休计划归属和爱的需要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如获得友好和睦的同事关系)尊重的需要①内在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②外在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二)需要层次理论1.人都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2. 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3.需要层次模型呈三角形,级别由下及上逐层提高,当下一层次的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4.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满足),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靠内在因素满足)。
需求、动机与激励需求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如口渴了会产生想喝水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①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等级的,一般按照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循序发展。
②人在不同的时期、发展阶段,其需要结构不同,但总有一种需要发挥主导作用③五种需要的等级循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着等级倒置现象。
④各种需要相对满足的程度不同。
动机心里削减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或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
动机的表现形式:从动机再现的程度差异看,可表现为兴趣、意图、愿望、信念和理想等各种形式;从动机表现的信度差异看,可分为真实动机与伪装动机。
动机是制约个体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制约因素(取决于能力与动机两个因素);动机因素比能力因此要重要激励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对人的一种刺激,是促进和改善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激励的过程,就是管理者引导并促进工作群体或个人产生有利于管理目标行为的过程。
需求是动机的根源,动机是造成行为的原因,而激励则是激发人的动机。
需求与动机密切联系,需求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想着某一目标进行的。
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才能成为动机并引发动机,也就是说须有不必然产生动机。
只有某种需要成为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时,才能引发动机。
需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它既包括物质的刺激又包括社会性的刺激。
激励的心理机制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意需要。
由此可见,构成激励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需要。
这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
需要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的渴求和欲望,当人们缺乏所需事物而引起心理紧急时,就会产生需要, 并为满意需要而实行行动。
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最初原动力。
在管理中运用激励手段, 正是利用需要对行为的原动力作用,通过供应外部诱因,满意组织成员需要,进而引发组织成员的乐观行为。
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结构性、社会制约性和进展性的特征。
(2)动机。
这是构成激励的核心要素。
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能引起和维持人的行为,并将其导向肯定目标的心理机制。
需要具有原动力作用,但需要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状态,并不能直接引起行为,只有当需要指向特定目标, 并与某种客观事物建立起详细的联系时, 才能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激发状态,成为引发人们实行行动的内在力气。
这种在需要与目标对象连接基础上形成的、直接驱动行为的内在力气就是动机。
动机的产生依靠于两个条件:一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二是能够满意需要的客观。
(3)行为。
这是激励的目的。
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均称为行为。
而行为产生的缘由则是动机和需要,即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打算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
对于行为产生的缘由,有以下3种不同的观点:1人类行为的缘由在于人的本能,这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只是由于受各种道德观念的约束,这种本能未自由地表现出来。
2人的行为完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是社会环境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人体上的结果。
3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标是行为所要实现的结果,人们实行的一切行为都指向特定的目标。
目标既是行为的结果,又是行为的诱因。
综上所述,管理学上的激励就是要创设满意组织成员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 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经济师中级人力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教材结构】第一章组织激励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本节知识点】【知识点】需要与动机【知识点】激励及其类型【知识点】需要与动机(一)需要概念: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二)动机1.概念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这种意愿目标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2.动机要素(3个)(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即选择做出什么行为;(2)努力的水平,即行为的努力程度;(3)坚持的水平,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自己的行为3.动机的分类(2个)【例题:单选】动机有( )。
A.两个要素:努力的水平,即行为的努力程度;坚持的水平,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自己的行为B.两个要素: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C.三个要素: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努力水平D.三个要素:决定人的行为的方向,努力的水平,坚持的水平【答案】D【解析】动机3要素:(1)决定人的行为的方向,即选择做出什么样的行为;(2)努力的水平,即行为的努力程度;(3)坚持的水平,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自己的行为。
【2015真题:单选】关于动机的说法,错误的是()A.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B.努力水平越高,表明个人的动机越强C.动机可以分为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D.内源性动机强的员工更为看重工资和奖金【答案】D【解析】外源性动机员工更看重工作所带来的报偿,诸如工资、奖金、表扬、社会地位等。
【知识点】激励及其类型1.概念激励是指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1)从激励内容的角度:物质激励、精神激励;(2)从激励作用的角度:正向激励、负向激励;(3)从激励对象的角度:他人激励、自我激励。
【例题:单选】从激励对象角度可以将激励分为()和他人激励。
A.正向激励B.自我激励C.精神激励D.物质激励【答案】B【解析】激励类型:(1)从激励内容的角度:物质激励、精神激励;(2)从激励作用的角度:正向激励、负向激励;(3)从激励对象的角度:他人激励、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