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先生雷思齐的道教易学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20.44 KB
- 文档页数:8
《易学哲学史》(原创版)目录1.《易学哲学史》概述2.易学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4.易学哲学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正文《易学哲学史》概述《易学哲学史》是一部关于易学哲学的历史和理论的研究著作。
易学哲学,又称周易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易学哲学起源于远古时期,是我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现象的观察和总结,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
易学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易学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伏羲时代,伏羲创立了八卦,被认为是易学的开端。
后来周文王被囚禁羑里,他在狱中对八卦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发展,创立了 64 卦,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周易》。
周易的成书,标志着易学哲学的正式确立。
自周代开始,易学哲学逐渐成为我国哲学体系的核心。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到汉代的董仲舒、京房,再到唐代的孔颖达、李淳风,以及宋代的朱熹等,历代学者对易学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发,使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
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人合一:易学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天道的制约。
2.阴阳五行:易学认为宇宙万物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阴阳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3.变易:易学认为变化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属性,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变易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适者生存。
4.中和:易学主张中正之道,强调事物要保持平衡和谐,过于极端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有害的。
易学哲学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易学哲学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古代哲学、道德观念、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易学哲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易经震卦的启示与人生智慧雷鸣山动顺势而行易经,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被誉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其中的卦象及其解释,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人生启示与智慧。
本文将以易经中的震卦为基础,探讨在人生道路中,如何以雷鸣山动的方式顺势而行,获得成功与成长。
一、震卦的含义与解读在易经中,震卦由两个雷组成,象征天上的雷,征兆着天地间的震动与变迁。
同时,震卦也与动、进取、创新等概念相联系。
通过对震卦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与智慧。
首先,震卦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变动与挑战。
就像天上的雷一样,人生中充满了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和困境。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具备勇气与决心,勇往直前,迎接变化。
其次,震卦提醒我们:在变动中寻找机遇。
雷电是天地之间的动力,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威力与恐惧,更重要的是能量与机遇。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善于在变动的环境中捕捉机遇,抓住时机,积极进取。
最后,震卦强调:人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雷鸣山动,意味着积极的行动与创新精神。
只有不断革新自己,不断开拓进取,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行。
二、雷鸣山动顺势而行的智慧在人生中,以雷鸣山动的方式顺势而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以下是一些以震卦启示的人生智慧,帮助我们在变动的环境中取得成功与成长。
1. 勇于面对挑战雷电震动,带来了变动与挑战。
人生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人际关系,我们都需要勇往直前,积极应对。
正如雷电勇往直前地击破天空,我们也应该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勇敢地迎接人生的考验。
2. 捕捉机遇在变动中,机遇常常出现在不经意的时刻。
我们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并抓住机遇。
和雷电一样,我们需要敏锐地察觉到周围的变化,及时采取行动,抓住机遇并加以利用。
3. 不断创新与进取雷鸣山动不仅代表着行动,更象征着创新。
在变动的环境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放手去尝试新的事物,勇敢地寻找创新的机会。
易图讲座第19讲元代的易图——雷思齐的《河图》雷思齐(1231一1302),字齐贤,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宋亡弃儒服为道上,居乌石观,遍览云笈,深究玄学。
晚年应道教三十六代天师礼请为玄学讲师,布道于广信山中,学者尊称为空山先生。
易学著作今存《易图通变》五卷、《易筮通变》三卷。
《易图通变》作于元大德庚子(1300年)。
卷首列《河图四十徵误之图》(见下图),还有《参天两地倚数之图》、《参伍以变错综数图》和《参两错综会变总图》等图。
雷氏主“河图”为四十数说,曰:“河图本数兼四方四维共四十,圆布为体,以天五地十虚用,以行其四十,故合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谓此四十数《河图》出于伏羲之前,为圣入则之画卦之具。
雷氏以数配卦,用九宫数虚中之八宫数配《说卦》八卦方位:天一配坎、地八配艮、天三配震、地四配巽、天九配离、地二配坤、天七配兑、地六配乾。
雷思齐的《河图》其“河图辨徵”谓亲见陈抟《龙图》一书,内有形九宫的“本图”和五十五数的“形洛书”二图,至刘牧宗之衍出五十五图,而李觏“元不识此之三本之则一,妄析以为三”。
曰:“至其甚者,以五十五数之图乃妄谓之河图,而以图南所传之河图反谓之洛书。
颠倒迷谬,靡所底止。
”斥刘牧、李觏以《洪范》九畴五行之数为“洛书”,“盖其之妄也”,斥朱熹、蔡元定“以书为图,以图为书者,又妄人中之妄人也”。
雷氏主“洛书”不可画作点数图,曰:“余特谓图则有数可通,而书则有畴类可数,而不可布之以为图也。
”实际上,雷氏的四十数黑白点配八卦之图,是归纳刘歆''河图”即为八卦说和刘牧黑白点九数《河图》及朱熹虚中为“太极”说,重新演绎所出之图,是“河图”发展史上一幅花样翻新的图而已。
以所谓“河之出图羲前,既得以则而画卦,因及于洛之出书禹后,复得以则而叙畴尔”的“比类而互言之”之说,释《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义,在当时看来似乎近正,然而今天以《易传》并非全为孔子作的共识来分祈,无论如何解释都是没有意义的。
陈春林易学讲义第一讲认识易学一、易经的缘起1、伏羲氏观天文,察地理,悬象以告,创悟八卦。
2、周文王牢狱演八卦,配卦辞和爻辞。
3、孔子晚年读易,写了十篇心得报告:十翼。
(就是给易经插上了十个翅膀。
)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前两者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周易。
“易更三圣”就是说,周易在不断发展和沿革中,先后有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进行提炼和升华。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在周易的发展中,功不可没,他就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因此,准确地说,是“易更四圣”。
我们通常说的周易,是不准确的,定义为易学,才更加符合实际。
二、易经的精髓易经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宇宙人生的法则。
易经解决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1、易经的三大法宝:象数理。
2、易经的三大理论精华:(1)阴阳对应统一:阴阳是对应存在的,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
阴阳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2)五行生克制化:五行是五种“气”,是对物质形态的一种抽象。
水,可以说是自然界的水,但是有不等同于自然界的水。
比如说,车水马龙,马路上的车流因为具备了水的形态,在易学预测中,也是作为水(坎卦)来看待的。
五行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3)天人合一:易经阐述的是宇宙全息,所谓的天人合一,在概念上要阐述清楚,“人”是预测者自己,准确地说,是预测者自己的“心”(思维方式);“天”是预测者之外的一切事物,甚至是预测者本人的身体部位。
比如说,7月14日晚上,我给一个网友看八字,庚申甲申己巳己巳。
我当时断他家西北方有一个寺庙,现在被拆除了,还剩下遗址。
他非常惊讶,说这一点信息,很多高手都没有断出来。
其实,我当时正在用左手在右臂上搓灰。
手为艮卦,为寺庙。
右臂为乾卦为西北,灰就是化为尘土之象。
直读,就是西北方的寺庙变成了尘土。
易经的三大理论精华,在预测实战中,意义非同寻常。
可以说,所有的预测技法都是强调阴阳五行和宇宙全息观念的。
易学思想概况分析总结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易学思想以易经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研究,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方法论。
易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即宇宙间万物皆有一定的法则和规律,人应当顺应这些规律,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易学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根本力量和能量,即“道”,它具有普遍性、绝对性的特点。
人类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必须与这种“道”相融合,并且遵循“道”的引导。
在易学的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天人合一”。
易学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连接点,有着和天地相通的能力。
人类应当通过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以此与天地相融合,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只有达到了“天人合一”,人类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
易学思想对于个人的修炼和道德规范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易学认为,个人的修炼是人类与天地相连的桥梁,它们紧密相连并相互影响。
人应当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素质,学会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
易学思想提倡“修养”,即通过心灵的力量去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心性,使自己具备更高的情商和智慧。
与此同时,易学思想还强调了命运与自主的关系。
易学认为,命运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天时地利人和等。
虽然有些因素是人所无法改变的,但个人的努力和自主行动仍然可以对命运产生重要影响。
易学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境遇,积极思考和行动,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的来说,易学思想是一种深奥的哲学思想,它通过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思考和方法论。
易学思想以“道法自然”为基础,强调了个人与天地的关系,提倡“天人合一”,鼓励个人的修炼和自主行动。
易学思想注重实践,强调个人的改变和成长,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Mr. Kong Shan's position for "Tai Ji"
作者: 郑万耕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道教
页码: 22-24页
主题词: 雷思齐 太极观 道教文化 易学
摘要:雷思齐,字齐贤,乃元初道教大师,因宋亡之后独居空山之中,学者称为空山先生.元世祖既定江南,曾招三十六代天师入朝,天师奉旨掌道教还山,于是礼请先生为玄学讲师.空山先生精通易学,深谙老庄,著有<易图通变>、<易筮通变>、<老子本义>、<庄子旨义>数十卷及诗文二十卷,颇受元代翰林学士吴澄和袁桷的称赞.认为其所著书"援据切至,感厉奋发,合神以穷变,尽变以翼道";称其诗文"精深工致,豪健奇杰,有杜韩之风"(<空山先生易图通变序>).。
空山先生雷思齐的道教易学思想*导读:内容提要:元代道士雷思齐认为,儒者所重之《周易》,其核心思想体现的乃是道家老子《道德经》之意旨。
通过对《周易》中的河图、……内容提要:元代道士雷思齐认为,儒者所重之《周易》,其核心思想体现的乃是道家老子《道德经》之意旨。
通过对《周易》中的河图、大衍之数的解读,雷思齐认为在虚与实、道生万物、阴阳的对立统一、实践性等方面,《易》与《老》皆可以贯通,故作为儒家五经之首的《周易》的核心意旨实乃涵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于其中。
关键词:雷思齐道教易学雷思齐,字齐贤,江西临川人。
宋亡后,去儒服,称黄冠,独居空山之中,致力于道教理论研究,人称空山先生。
曾著《老子本义》、《庄子旨义》、《和陶诗》及《易图通变》、《易筮通变》等书,为当时学界所敬仰。
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曾礼请雷思齐为龙虎山玄学讲师,著名高道吴全节由此得为其门下弟子。
雷思齐所著之书,大多已佚。
唯《易图通变》、《易筮通变》两书,保存在今《正统道藏》太玄部若字号中。
两书试图以老子《道德经》来贯通《周易》,认为儒道同源,道教老子的思想实是作为儒学五经之首的《周易》思想之头活水。
现试论之:*第一节河图、衍数新释嗣天师张宗演在《空山先生易图通变序》中说:《道德》数千言,吾教之所独尊,古今未有能废之者。
然传注层出,渺茫业惑,莫适指归,徒见多歧之纷纷也。
雷思齐嗜学有要,精研是书,探核本旨,为之传释,合儒老之所同,历诋其所导,条分绪别,终始一贯,不翅入老氏之室,避之席以相授受也。
其将学是者,终究其说,知其玄之玄而不昧其所向传之将来,庶几于吾教非小补也。
据嗣天师张宗演序,雷思齐《易图通变》就其性质而言,仍为阐发老子《道德经》一书而作,不过又借助于易理而已。
《周易》为五经之首,历来为儒者所重,然据雷思齐看来,儒者所重之《周易》,其核心思想乃道教老子《道德经》之意旨。
雷思齐先儒后道,对此自有心得于其中。
在《通变》两书中,雷思齐通过对河图及大衍之数的解释和分析,来阐发《周易》和老子《道德经》思想的相合之处。
雷思齐认为,古之河图,即《周易》八卦的来源,伏羲则河图而画八卦,河图之数及其排列即体现了《周易》八卦自然演化的秩序,所以,雷思齐说:河图,八卦是也。
图之出,圣人则之。
图之数,以八卦成列,相荡相错,参天两地,参伍以变,皆自然而然。
但是,河图尽管在古籍中多有记载,具体应为何物,却众说纷纭。
雷思齐以一种变化之后的九宫图为河图(见本论文附录:图二十),认为河图本数,兼四方四维共四十,员布为体,以天五地十虚用以行其四十,故合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周易系辞传》中有: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雷思齐继承了这个观点,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均有其数理,是循数而变的。
以数来概括事物的变化,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同时,又具有外观的精确性。
借助于数来表达事物的义理,客观事物处于隐蔽状态,凸显的只是数。
雷思齐说:则河图以作《易》,其数之所由起乎?数之起,不过一阴一阳之道而已;《易》道之所以一阴一阳者,不过以奇偶之数互为分且合,以生且成而已。
伏羲则河图以作《易》,实则是循数的奇偶变化来进行的。
雷思齐说:易有太极,极,中也,一也,中自一也;是生两仪,仪,匹也,二也,匹而二也;两仪生四象一、二、三、四,分之以为四生数;四象生八卦,则六、七、八、九,合之以为四成数也。
四生数与四成数中,四奇数为阳,四耦数为阴。
阴阳之数的排列,亦很有规律,即四奇为阳,阳虽有生成之异,而各列于四方之正;四耦为阴,阴亦有生成之异,而同均于四维之偏。
四奇数为阳,各列于东西南北四方之正位,四耦数为阴,则位于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之偏位。
阴阳奇耦之数相待相生,正位因偏位而立,偏位赖正位以成,故由正生偏,由偏成正,一与三为奇,为阳之生数,而必待于六与八之阴数以为成,二与四为耦,为阴之生数,亦必赖于七与九之阳数以为成也。
在此图式中,五与十,没有自己的实位。
按《周易系辞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而雷思齐的河图,生数为一二三四,成数为六七八九,于此中,天数为四,地数也为四,这个矛盾如何来解决呢?雷思齐认为:天数之有五,地数之有十,均合于阴阳之奇偶,而同谓之生成,乃独无所见于四方之位,何也?四象无五,八卦无十故也。
因为《周易系辞传》关于生生之易的功用,有一说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这句话中所体现出的事物生成的数理看,是由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而五和十在此生成的过程中,则没有自己实际的位置。
河图是事物生成发展的模型图,直接显现事物生发的数理,据此,河图中不出现五与十的位置,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雷思齐认为,五与十虽然在河图中没有实位,却在运转河图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以河图来看,坎以一始于正北,而一五为乾六于西北,坤以二分于西南,而二五为兑七于西,震以三出于东,而三五为艮八于东北,巽以四附于东南,而四五为离九于正南。
故阳得五而阴,耦得五而奇,阴得五而阳,奇得五而耦,是生数之所以成,成数之所以生者也。
数的阴阳奇耦及生与成的变化,皆有赖于五。
同时,坎一巽四而五,故乾六离九而十五也,合之而二十。
坤二震三而五,故兑七艮八而十五也,合之亦二十。
是一二三四之十成六七八九之三十。
故河图之数止于四十,而虚用天五地十而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也。
此即是说,河图之数为四十,因生数坎一(天一)巽四(地四)合为五,成数乾六(地六)离九(天九)合为十五,共二十。
生数坤二(地二)震三(天三)合为五,成数兑七(天七)艮八(地八)合为十五,共二十。
由此而得出河图之数为四十。
河图四十数中,生数五以成成数,此五为虚数,当为天五。
成数六七八九如各去其五,余数相合为十,此十亦为虚数,当为地十,它也无实位于河图。
有此五、十之虚数,方有四十实数运行于河图中,所以,五与十虽在河图中没有实位,却在运转河图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易筮通变》中,雷思齐对虚五为何物,有一说明。
按《易纬乾凿度》,道化生万物之前,自身运转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即所谓五太。
雷思齐说: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购买气者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故曰易也。
易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
是说也,重见于《易纬》之《乾凿度》,亦固谓然也。
由是而观,则易之有太极,而太极者,特浑沦之寄称尔。
浑沦而上,既有谓易、谓初、谓始、谓素,凡四其称,而至于浑沦而五,故以浑沦为太极,是之谓五太也,是则太极也者,既先含其五于中矣。
《周易系辞》一方面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一方面又说大衍之数五十,对此,雷思齐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数乃五十者,既虚其太极已上之五,而取用于五十之妙也。
虚五即太极,太极浑沦涵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为五,此五为虚,代表道生万物之前的道的存在状态。
而大衍之数的演变过程,乃是道生万物的过程,因此,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有所不同,天地之数为五十五,而大衍之数为五十。
从筮法上讲,大衍之数的衍化,是道生万物的摹拟。
五十数中,先尊其一作为道之化身的太极,以一数运转其余四十九数,以体现道生万物。
那么,大衍之筮法与河图是什么关系呢?雷思齐认为:大衍之五十,先尊其太极不用之一,以为生生之本,而其用四十有九者,盖由之二,其以生两仪,是分而为二以象两,又参其一以为三才之道,是挂一以象三,一复四其为四象,则北南东西之判,冬夏春秋之序,水火木金之位,莫不由是以著,则所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者也,而河图之数所以四十者也。
(雷思齐著《易筮通变》卷下,《衍数》,《道藏》第20册,第330页。
)大衍之数五十,挂一为太极,此太极之一分二象两仪,揲三象三才之道,*=四以为四象,一二三四合为十,此十为虚,亦代表太极之道,而所剩四十数,即河图之实数。
所以河图之实数应为四十,以虚五、虚十行其中而成大衍之数五十和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河图以图式来摹略道生万物的过程,而筮法则以蓍草之数的分合来完成同一过程,故而河图之数实则和大衍之数、天地之数相一致。
*第二节河图、衍数与《道德经》雷思齐的河图及大衍筮法,区分数的虚与实,这个思想源出于老子《道德经》。
在《道德经》中,道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境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及概括力,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一章,此下引《道德经》,只注章节名)、道隐无名(四十一章)等,但道生万物,却是具有可观感的具体实象。
如何使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恍惚之道成为现实,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中介,通过一系列的感性显现,故而道又离不开具体形象和情境,所以道是实与虚的对立。
如何表达这种对立呢?雷思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即在河图及筮法中,五与十均处于虚位。
以象征那不可言说之道,而其它实数实有赖此五、十之虚数,方能生成和衍化。
虚数推动实数衍化的过程,即是道生万物的过程的摹略。
雷思齐的河图及筮法,一方面继承了《道德经》道生万物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将道生万物的具体演进设计为一个程序。
在河图中,生数一二三四,以虚五运生于其中,产生六七八九之成数,然后一六相应,二七相应等等,构成一个世界形成的模式。
在筮法中,太极之一分二,揲三,*=四,成一切卦,象征世界万事万物。
就其指导思想而言,仍然是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但在《道德经》中,只提供了一种思维向度,至于道生万物,具体如何演变,操作程序怎样,则显得不太明朗。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三十四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五十一章)等等,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雷思齐的河图及筮法,用简单明了的图式及蓍数来形象地让人感知道生万物、及万物中皆有道的存在的思想,河图与筮法,其实质体现的是一种象思维与数思维,这种思维相对于那种玄之又玄、绝相超宗的体验哲学而言,更具有理性的明确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