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揲”法治疗方法浅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58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针灸手法详解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疗方式,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很好的
效果,而针灸的手法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下面就来详解一下中医针
灸手法。
一、插针手法
1.入针法
入针法是指针向皮肤穿刺并插入的动作。
这个过程中需要掌握好针的
深度、角度和力度等。
2.出针法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皮肤中拔出的动作,需要注意拔针的速度和方向,
以及对创面的处理。
3.工夫法
工夫法是指入针后针的停留时间和操作手法,需要掌握好力度和时间,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二、取穴手法
1.定位法
定位是指通过较特殊的解剖标志,如皮肤纹理、皮下静脉等,确定针
灸穴位的方法。
2.按摩法
按摩法是指在探测定位的同时,刺激穴位,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3.扎刺法
扎刺法是指手指指压穴位,用一定的力度扎入皮肤间断地进行刺激,
疏通经脉,除病强身。
三、操作手法
1.平插法
平插法是将针以平直角度插入皮下,该技法是针刺中最基本最容易掌
握的手法。
2.斜插法
斜插是指针向内侧倾斜插入,主要用在深部组织上,要注意斜度不可
过大。
3.旋转法
旋转法是将针头固定不动,而利用针柄进行旋转,疏通经络,加强刺激。
以上就是中医针灸手法的详细介绍,想要掌握好中医针灸的技巧,就需要认真学习、多加练习,并结合实际操作掌握好不同手法的运用。
韩氏治疗法韩氏治疗法- (一)概述1943年,美国医生Leo Kanner首次报道了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系统疾病。
属于神经发育障碍。
患病儿童三岁前会表现出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迟缓,不愿与人交流,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多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兴趣狭隘、行为刻板,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的倾向。
专家提醒,由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和多基因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围产期并发症等精神因素有关),减少孤独症危害的最好办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专家提醒:南京孤独症儿童发病率20年内升高了10倍,孩子3岁以内得不到治疗可能延续终身。
(据4月18中国中医药报)。
目前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美国:6/1000 = 1/160加拿大:1/1000中国:1/1000日本;0.7/1000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大约为3~6:1左右。
2007年11月18日,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宣传日。
2008年4月2日是第一个世界孤独症日。
联合国卫生组织公布数据显示: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为1/150,目前全球有3500万人患有自闭症,在中国约有150万自闭症儿童。
每年还以1.5万的速度在递增。
欣喜的是,国家已把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问题纳入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现在通过脑和遗传研究,尤其在遗传和神经科学领域。
对于孤独症的理解最近十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加。
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人们现在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而绝不是由父母造成的。
韩氏治疗法- (二)儿童孤独症(Autism)发病机制迄今有关孤独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未明白。
现在医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既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的污染所致,还有后天的教育与养育因素的影响。
另外,年轻父母面临的社会压力过大,心情紧张,情绪不稳定,也都可以影响胎儿发育中的神经系统。
高学历和高收入家庭的自闭症儿童发病率要高于普通家庭。
摆动类手法是通过腕部有节奏的摆动,使压力轻重交替地呈脉冲式持续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包括有一指禅推法、衮法、缠法、滚法等。
1、一指禅推法:术者将拇指的指端、指腹或桡侧偏峰置于体表,运用腕部的来回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屈伸,使压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每分钟摆动一般为120-160次。
本法接触面小,深透力强,可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穴位上。
2、衮法:将手部各掌指关节略为屈曲,以掌背近小指侧部贴于治疗部位上,然后有节奏地作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协同动作,使贴于治疗部位上的掌背部分作来回滚动。
每分钟摆动一般为120-160次。
本法多用于颈项、腰背及四肢部。
3、缠法:动作与一指禅推法相同,但摆动速度较快,每分钟达200次左右,有较强的消散作用。
4、滚法:术者手握空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置于治疗部位上,腕关节作小幅度的屈伸,使接触治疗部位的指间关节来回滚动。
本法适用于除颜面部外的各个部位。
过揲与挂仂——郭雍和朱熹关于蓍法的辩论郭雍,字子和,号白云,河南洛阳人。
生于北宋崇宁二年(西元1103年),卒于南宋淳熙十四年(西元1187年)归天,卒年八十四岁。
《宋史》列入《隐逸传》。
郭雍一生隐居湖北长阳,以生平之力精研易、医和兵法、历学,成为那时出名的学者。
要紧高作有《郭氏传家易说》《蓍卦辨疑》《伤寒补忘论》等。
朱熹生于西元1130年,晚出郭雍二十余年,两人在学术上多有交往。
在蓍卦方式上郭雍主“过揲法”,而朱熹持“挂仂法”,二人进行了往复辩论。
《晦庵集》卷六十六载有《蓍卦考误》,朱熹抄写郭雍《蓍卦辨疑》的原文,然后逐段加以考证和指谬。
郭雍《蓍卦辨疑》原文已亡佚,幸由朱熹抄写批判而得以保留。
依照《蓍卦考误》中所保留的文字看,《蓍卦辨疑》能够分为三个部份,开篇第一部份引述孔颖达、刘禹锡、李泰伯等人对《系辞》相关章节的说明;第二部份是介绍邵康节、张载、程颐、郭忠孝的蓍法;第三部份是郭雍论述自己“过揲法”的观点。
朱熹还曾写信给郭雍,讨论蓍法和理学中的问题,见于《晦庵集》卷三十七中的《致郭冲晦二》。
另外,郭雍的《郭氏传家易说》和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也对蓍法有专门论述。
一、不同的易学观决定了不同的揲蓍法郭雍以为圣人为明道而作《易》,在包牺之时,只有八卦,没有九、六和大衍数;文王重卦以后,依照天地之数产生九、六之别;文王、周公殁,大道不行,唯有揲蓍流行,人们依照九、六之数推导出大衍之数五十,产生了大衍数蓍法。
郭雍以为,汉代以来象数之学附会于《易》,圣人之道熄灭无传,直到程颢、程颐、张载三先生发挥易理精奥,圣人之道才得以重现。
郭雍作《郭氏传家易说》的目的确实是继承程颐和其父的解《易》传统,说明圣人之道。
朱熹以为《易》本为卜筮之书,以自己和蔡元定考订的《河图》《洛书》为象数本原,以为大衍之数和九六七八均源于《河图》《洛书》,并在此基础上推演蓍法。
这是二人揲蓍法之争的全然缘故。
一、郭朱对河洛学说的不同明白得河图、洛书之说,《尚书》《论语》都有记载,以为“河出图,洛出书”为祥瑞之兆。
崂山点穴疗法与束悗疗法崂山点穴疗法与束悗疗法(束shù,悗mán。
烦闷:“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
”迷惑:“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
”)崂山点穴疗法中的主要手法动点法,是即点即离。
束悗疗法的手法特点是点住慢离。
在崂山点穴疗法中的手法中也经常运用这种手法。
一般是在全身动点之后使用。
2018年6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推拿科王勇医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1号楼4楼多功能厅作“束悗”疗法介绍。
在跟随王勇主任重温经典中又进一步学习研究了此特殊疗法。
束悗疗法的定义:一、定义《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的记载命名为“束悗疗法”《灵枢·百病始生》记载:其着于伏伏冲之脉者,揣揣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显然,“发”毫无异议是治疗性动作,“手”变成医者使用的工具,治疗的部位应该在“伏冲之脉”。
“发手”是《内经》时代秦汉时期在腹部的一种治疗性导引按摩操作手法。
定义:医者通过手指按压患者病变部位相应的体表动脉,使其暂时性阻断,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来达到治病目的,是结合现代对微循环的研究成果而创立的一种针对慢性损伤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是一种古老的按摩术。
二、束悗疗法的由来:《中医辞海》上中下三部(1995年出版)、《中华推拿大成》(1995年出版)、《中国推拿》(1999年出版)、《中国推拿百科全书》(2009年出版)等书均未见明确的“束悗疗法”的记载。
《灵枢。
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时,发现原文“四末束悗”的意思是四肢末端有紧张、束缚、僵硬、麻木、烦热、痹痛的感觉。
《说文解字。
束部》指出“束:缚也”;《辞海》解释为“悗:烦闷”。
三、束悗疗法的取穴机理《素问。
举痛论》脉理:“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素问。
针灸推拿常见手法及应用针灸和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中非常常见的手法,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
下面将介绍针灸和推拿的常见手法及其应用。
针灸手法是通过针刺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针灸手法有以下几种:1. 刺法:即直刺,是通过将针直接刺入皮肤,刺激穴位。
这种方法刺激力度大,适用于气血不通、经络堵塞的病症。
2. 点刺法:这种方法是将针尖点在穴位上,然后迅速拔出。
适用于那些对针刺敏感或禁忌刺激的患者。
3. 扎法:通过迅速扎入扎出的方式,刺激穴位。
适用于那些需要加强刺激的疾病。
4. 旋转法:即将针刺入皮肤,然后以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
旋转力度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需要调节气血运行的疾病。
推拿手法是通过掌握和按摩特定的身体部位或经络来调节阴阳平衡,促进气血通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推拿手法有以下几种:1. 按压法:用手指或手掌按压穴位或特定部位,以刺激经络和穴位。
适用于头痛、胃痛等疾病。
2. 揉捏法:用手指和手掌轻柔地揉捏肌肉或经络,促进气血流畅。
适用于肌肉疼痛、疲劳等疾病。
3. 推拿法:用手掌按摩和揉捏身体部位,以促进气血流通和舒缓肌肉。
适用于运动损伤、颈椎病等疾病。
4. 颤法:用手指在特定穴位上快速颤动,以刺激经络和穴位。
适用于肠胃疾病、呼吸道疾病等。
以上是针灸和推拿的常见手法及其应用。
针灸和推拿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按摩身体部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通畅,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然而,针灸和推拿的具体应用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疾病进行科学判断和合理运用。
在接受针灸和推拿治疗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并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16种最常用的砭石疗法砭石疗法定义砭石疗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医保健、中医养生、中医理疗学的一项重大发明。
砭石疗法的特点:具有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的完整理论,强调整体,重视内因。
采用无创性的温和刺激,扶正驱邪,以调动机体本身的防御能力,战胜疾病,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失衡的内部稳定,从而恢复身心健康。
砭石疗法既可用于防病、健身、养生、美容,又可用于改善亚健康状态及调理某些疾病。
砭石疗法分类在古砭石疗法和民间砭石疗法的基础上,针对现代人的特点推出砭术的基本方法——砭术十六法,包括感、压、滚、擦、刺、划、叩、刮、拍、揉、振、拔、温、凉、闻、挝。
1、感法感法即感应法,是指接近和接触泗滨砭石,达到保健和调理的方法。
其中又分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方式。
直接接触指用泗滨砭石直接触及人体。
间接接触指泗滨砭石与人体之间有一定距离或专门敷设的棉布类织物。
因为泗滨砭石有一奇异的能量场,接触人体可使人体产生红外热象,可显著加快人体微循环血流速度,所以泗滨砭石无论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均可以对人体健康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质量大的砭具,如泗滨浮磬、砭球、砭棒、砭砧、砭尺等,实施感法效果较好。
砭术感法广泛应用于砭石疗法各种调理方法之中,是砭术十六法之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砭术感法存在良好的调理效果,才有了砭术特殊存在的价值。
2、压法压法的施行是将砭具与人体接触后,再加以一定的压力,使砭具压迫人体,以达到更强的效果。
实施压法,可以使泗滨砭石的场能和砭术师的作用力更好的作用于经络,在砭石疗法过程中都必须用压法。
在砭术调理的过程中,压法贯穿于各种手法之中。
在砭术调理中实施压法,是砭术的特点,也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3、滚法滚法是用砭具直接作用于人体体表部位,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沿着经络方向进行滚动的一种方法。
滚法作用强度比较缓和,面积比较大,有利于调和经络之气。
滚法可广泛应用于全身,所用的砭具有砭棒、砭滚、砭球等。
15种按摩手法的施术要领和作用第一节推法定义:术者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受术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或孤形移动的方法,称为推法。
分为平推法、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
一、平推法平推法是推法中着力较重的一种手法。
1、手法操作(1)拇指平推法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循行或沿肌肉纤维走行方向推进,可于穴位处配合缓和的按揉动作,反复操作数次。
(2)掌平推法术者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以掌根为重点,向一定方向推进,可用双手重叠增大力度做缓慢的推进。
(3)拳平推法术者以一手握拳,以第二、三、四、五指指间关节部着力,沿肌肉纤维方向缓慢推动,此法是平推法中刺激较强的手法。
(4)肘平推法术者屈肘,以鹰嘴突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与肌肉纤维方向平行的缓慢推移,是平推法中刺激最强的一种。
2、手法要领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
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
推进速度宜缓慢。
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
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递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3、作用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消食导滞,解痉止痛。
注:平推法与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直线运动,但平推是隼向运动,对体表压力较大,速度亦较慢,不要求皮肤出现潮红和温热。
二、直推法术者用指或掌按压在体表受术部位上,进行直线推移,叫直推法。
1、手法操作(1)拇指直推法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受术部位,沿经络方向或肌肉纤维平行方向,保持一定压力的单方向推动,是按摩起始和结束的手法。
(2)全掌直推法术者以全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五指微分开,腕部挺直,以单掌、双掌或双掌重叠加力做单方向推动的手法。
(3)掌根直推法术者手腕上跷,适度背屈,五指伸直,用单手或双手掌根着力于施术部位直推的方法。
如需加力可双掌重叠。
(4)鱼际直推法术者五指并拢,手腕伸直,以大鱼际小鱼际为中心,肘部灵活屈伸,以鱼际着力向前推动。
如需增加力度,可以另一手压于施术手上。
高效秘方:颤抖法可治多种疾病高效秘方:颤抖法可治多种疾病颤抖法是民间医治百病的秘方,许多健康老人常用颤抖法,而百病不侵,活到极致。
许多健者证实,常练习颤抖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1.肩背、颈部疼痛、久治不愈;2.工作劳累、精神紧张造成肌肉酸痛;3.供血不足、神经衰弱、失眠的情形;4.气血循环不顺畅、天天觉得倦怠;5.风湿、关节疼痛、痛风之病;6.筋骨疼痛、经常要服止痛药;7.经常感冒、手足冰凉;8.青春痘、老人斑、皮肤粗糙;9.便秘、内外痔、脱肛、肛裂;10.生理失调、妇科疼痛的毛病;11.性趣缺乏、力不从心;12.中风、高血压、心律不齐;13.肥胖、大腹便便。
这些疾病,中西医疗法不少都很难根治,有些病甚至因而伴随患者一生。
简单而高效的颤抖法,可以综合解决这些问题,颤抖法是一项简捷、高效的运动处方。
民间案例显示,经常练习颤抖法,病体会一天天的好转,多年痼疾会慢慢消失。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近20分钟。
练习一个月,就可以显著见效,中风偏瘫多年的患者,可以开始生活自理;十几年的糖尿病可以康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明显下降;腰酸背痛失眠健忘等病,逐渐消失;头痛、感冒、便秘、痔疮等,明显去掉了。
长期坚持练习,就会增强体质,强健身体,让自己进入新的人生境界。
所谓"一日抖三抖,活到九十九"是也。
颤抖法练法两脚站立踏地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两腿微曲,全身松立,眉心舒展,面带微笑,以下肢带动全身,全身做有规律的上下颤抖。
两臂两手跟着下肢上下活动。
颤抖一阵以后,身体松立,意想全身的病气、浊气、疲劳之气顺着已经通畅的经络排入地下,排一阵病气之后,放弃排病气的意念,意守下丹田静养一会儿,内视真气再体内运行的情况,最后深呼吸三次,将气沉入下丹田做为收功,此功法可以随时随地练,不受场地限制。
每次颤抖时间,最好是十来分钟。
开始练习时,可以短些,三五分钟即可,以后也可逐渐增加,后维持在十来分钟为好。
蔡洪光著《经络通养生手册》(江苏文艺出版社)认为,“一般多少岁抖多少次。
揲法-脾胃-手脚冰凉导读:“脾胃差,下雨就腹胀腹泻,夏天还手脚冰凉”,这样的患者,是不是感觉身边到处都是?这位同仁学习了王居易老师的经络诊察和气化理论后,用“揲法”推拿脾胃经,只一次脚就不凉了,疗效好令人羡慕啊!揲法治疗咳嗽、胸闷和过敏性鼻炎任何经络、脏腑有病时,尤其是久病,多在相关募穴、俞穴或相关的督脉腧穴有异常反应,可采用适当的推拿手法来协助治疗,如揲法、割皮法等。
这类手法出自《史记·扁鹊仓公传》,传说来自于上古医家俞跗,代表古代的调整经络的手法。
应用这类手法配合针灸治疗常可取得不可思议的临床疗效,并且取效迅速。
揲法的具体操作为拇指横抵于皮肤,另外四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五指捏拿肌肤。
在体表的松软部位,如软骨、脂肪、松软的结缔组织等使不同层次分开。
先从浅层到深层,慢慢用手分开皮下和肌肉层,然后从深层慢慢至浅层分开,重复做两次,最后做往上提的手法(揪法)。
其操作的要点是把皮下的脂肪层(包括脂肪、结缔组织或肌腱筋膜等)分离,使缝隙加大,气血运行加快,改善局部的营养供应,也能把堆积物代谢出去。
案1:高某,女,62岁初诊:2012年8月7日。
主诉:干咳两个小时。
经络诊察:任脉异常。
辨经:病在任脉。
选经:任脉。
选穴:璇玑(揲)。
疗效:揲完立刻止咳。
【医案解读】患者来诊治疗其他疾病之前出现干咳。
自述咳嗽从胸骨部发作。
察任脉时发现璇玑有异常反应,因此于此处使用揲法直到出痧,立刻止咳。
璇玑有理气宽胸的作用,具有止咳功效。
案2:李某,女,79岁初诊:2011年3月9日。
主诉:胸闷11年。
症候:胸闷,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苔白粗糙。
有脑梗死病史、贫血病史。
经络诊察:手厥阴经、手少阴经、手太阳经、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少阳经异常。
辨经:病在手少阴经、手厥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
选经:阴维脉、冲脉、足阳明经、手少阴经、足太阳经。
治疗:少海、内关、公孙、足三里、心俞(揲)。
疗效:揲心俞后胸闷立刻消失。
立竿见影的“揲法”操作(视频解惑)
I导读:王居易老师在临床中常常用到揲法,效果立竿见影。
那揲法到底是怎样操作的呢?今天揭开谜底。
为了方便广大书友学习,灵兰中医App中的“经络医学书友会”订阅频道还会用视频的形式,把十二经循推法简要介绍一遍,请关注文尾说明。
(编辑/瓦力)经络医学“揲法”解惑
揲。
你认识吗?打死小编也猜不对它念什么?
想象中,无论手里攥着个蝶,还是碟子,都不明所以。
很多书友也问我:揲法!是什么幺蛾子?
王居易老师说:揲念she(二声),是指旧时的算命先生捻开蓍草。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着俞跗会用一种高明的手法治病:“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
看到了吗?揲法似乎一直隐藏在传说里,但王老师在临床中却常常用到揲法,效果立竿见影。
今天,小编把灵兰中医App“经络医学书友会”中的精彩节目,同步到微信中,希望能给更多书友启发、解惑。
下面先看视频。
梁老师的讲解很精彩!放下王老师书中的案例不说,单说小编自己的经历。
某日爬山大汗,山风阴冷,后背冰凉。
半小时后,颈项紧绷,就像戴了个橡皮筋的套子。
暗想坏了,这不就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吗?手边没有药也没有针,急中生智,先循摸手太阳经吧。
右手养老偏上一点,发现有一结块,疼痛明显。
以手揲一二十次后,感觉颈项开始放松,五分钟后症状完全消失,后来也没有其他外感症状出现。
我又可以快乐地爬山了。
可见,揲法真的不是传说。
DDS手法大全一、常用的经络保健和调理手法在实际调理操作当中常用的手法较多。
理疗师在操作当中应灵活掌握、灵活运用、什么部位用什么手法都应该掌握,对于初学的人在刚开始给别人做理疗的时候,往往心情紧张手法不到位,生物电的掌握不稳现象,初学者给别人做理疗时患者会感到皮肤会有针刺感,但对于一个经过专业培训的理疗师,顾客就没有针刺感,而且顾客会感到生物电能深入到皮肤深层,理疗师的手法运用的是否恰当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感觉和调理效果,下面简单的介绍几种常用的手法和每个手法的实际作用。
1、滑指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为触点,在患者身体部位做单方向的平稳的慢慢滑动。
此法也叫推法,手法要求电量要稳、手上的力度要均匀不可时断时续,要将生物电渗透到皮下深部组织以疏通一条经络为主,电量适度,手法重为泄,手法轻为补。
此法有疏通经络、理筋散结、活血化瘀的功能。
2、点刺法两手中、食、无名指指腹集中按压在患者某一部位上,由轻到重加压点刺,使生物电能充分渗透到身体内部穴位,此法因人而用,年老体弱者不可时间过长,一次只限三至五秒,一般穴位,女八次,男九次,此法对消除疼痛有显著效果。
3、圆揉法以食中指指腹或掌面为触点,按压在一定部位上做正反方向的按摩,此法分指揉掌揉,因此生物电要小,患者被揉部位有酥麻感、手法要均速的由表及里,由轻到重,通达深层组织,此法具有明显调气活血、疏通经络作用,反时针揉动为泄,顺时针揉动为补。
4、振颤法此法以手掌或多个指腹或掌根稍用力按在患者某一部位上,理疗师用脚一松一踩控制(体控法)或者仪器档位迅加迅降,生物电时强时弱对施术部位形成有规律的冲击震颤,达到振颤作用。
此法具有理气活血、解除粘连、放松肌肉的作用。
对肾结石有明显疗效,对腿部疼痛和腰肩疼痛疗效甚佳效。
5、搓法这个手法与传统按摩的搓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生物电疗法的搓法主要用于腰背腿、胸腹部,按摩时理疗师双手做成水平的搓揉动做自上而下来回搓动,幅度要均匀配合手上的适当力度、频率可快可慢、但在移动时要慢缓,做此法时患者该部位应能够感觉有热能深透体内。
古老揲蓍法一、揲蓍动作分解动作有三:挂、揲、扐。
挂:一策夹于小指和无名指之间。
扐:奇策夹于无名与中指或中指与食指之间。
揲:在拇指和食指间四策一组分组。
二、一握生太极:将五十根蓍草,取一根置于一边。
大衍五十,其用四十九。
三、一变四营,动作分解四营动作:分二、挂一、揲四、归奇。
1.分二:四十九根蓍草随机一分为二。
太极生两仪。
左天右地。
2.挂一:右侧一堆取一策挂于左手。
三才天地人。
挂一为人。
(人)3.揲四:左堆揲四,左堆连续分为四根一组,余策扐于无名指和中指间扐位;右堆揲四,右堆连续分为四根一组,余策扐于中指和食指间扐位。
天地有四时春夏秋冬。
(人)4.归奇:将扐位和挂位的策合在一起,归奇于扐以象闰。
四、三变成一爻,六爻成一卦,十有八变为一卦。
1.三变成一爻的过程[归奇]一变:数49,余5或9二变:数44(49-5)或40(49-9)余4或8三变:数40(44-4)或36(44-8,40-4)或32(40-8)余4或8 [汇奇]余数种类分叁组:一组{5,9},二组{4,8},三组{4,8}H(1)=5+4+4=13H(2)=5+4+8=17H(3)=5+8+8=21H(4)=9+4+4=17(重复)H(5)=9+4+8=21(重复)H(6)=9+8+8=25[算余]Y(1)=49-13=36Y(2)=49-17=32Y(3)=49-21=28Y(4)=49-25=24[得爻]S(1)=36÷4=9(老阳)S(2)=32÷4=8(少阴)S(3)=28÷4=7(少阳)S(4)=24÷4=6(老阴)[变爻]老阳变少阴(9变8);老阴变少阳(6变7)。
2.六爻成一卦过程第一轮三变成初爻;第二轮三变成次爻;第三轮三变成三爻;第四轮三变成四爻;第五轮三变成五爻;第六轮三变成六爻。
自下而上排列1-6爻为一卦。
五、变爻取辞根据变爻确定占断取卦哪一卦,哪一爻之辞。
六、注意事项:占前焚香、盥手;一事一占,一占灵,再占渎。
针灸的八字治疗法:“天人合一”,看太极、八卦及与八字治疗法太极图今天我谈谈八字治疗法制定的三大原理,介绍从“天人合一”,兼“人天”、“人地”看太极、八卦及其与八字治疗法的关系。
谈谈八字治疗法制定的三大原理第一个就是“调神”。
这个“神”跟很多书上讲的是不一样的。
这个神是以大脑、人背部的督脉,也就是脊髓和人体前的任脉为主的,是可以调动和补充全身所需能量的功能和结构的总和,也就是西方医学所称之为免疫细胞。
我说在人身上有两座可以打开的金矿。
这两个金矿,就指的一个任脉,一个督脉。
另外我猜测可能还有第三座金矿或者是钻石矿,这可能也就是咱们佛家老师所说的是中脉。
研究表明,当病毒或者邪气侵犯我们人体的时候,这些正常的免疫细胞,会像保卫国家的军队一样来抵抗外来侵略者。
同时人体里面还有很多沉睡的免疫细胞,这些沉睡的免疫细胞非常可惜,一直睡在人的身体里面长眠。
很多人在临终的时候,由于特殊情况,这些沉睡的免疫细胞醒了,所以说会有回光返照,会有绝汗如油。
一个人在临终以前,他背部的汗跟平时是不一样的,这个在很多古书里面都有记载。
我认为八字治疗法实际上是通过特定的针刺方法,首先是唤醒人体中那些沉睡的免疫细胞,这样就可以把人从病态恢复到亚健康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恢复到健康态,这个就是“调神”的概念。
第二个是“调气”。
也就是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
我们绝大多数搞针灸的,几千年以来传下来的也就是在这上面做文章。
“调气”相当于要翻山越岭,从上海到北京不是坐飞机过去,是坐马车后来是坐火车,这个看每个人针灸水平的高低,有时候可能还要打通隧道,所以比较艰难。
但是“调气”这种手段和方法是我们传统学习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说不能治病,只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个治病的方法。
第三个是“解结”。
“解结”是什么意思?就是八字治疗法的一个对应的概念。
这个对应点是客观存在的,是随着你的病情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
所以在李老师这个八字治疗法的基础上,今天我非常明确地进一步提出“人身无处是穴,人身处处是穴”这个概念。
“揲”法治疗方法浅析
摘要:按摩是临床上广泛运用的保守治疗方法,按摩手法分类众多,各路医家
自成一派。
随着历史的推进,众多医家学者对传承的传统按摩手法进行改进与创新,形成了更加丰富的临床按摩手法。
按摩手法多种多样并灵活运用于临床多种
疾病,常见如运动软组织损伤,胸闷,咳嗽等。
对于运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按
摩手法有着显著的缓解局部疼痛症状及促进瘀积消散的治疗效果。
王居易老师的“揲”法也是众多按摩手法中脱颖而出的一种。
1 前言
前日于吾师门诊遇一急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吾师当即于伸肌群局部施以
一尚未见之手法,后加点穴牵拉等法,患者随即症状获得明显缓解。
与同门师妹
随后询问老师,老师称此法为“揲”法,出自于王居易老师之书中。
在老师的建议下,入手王居易老师之著作,才开启对“揲”法的初次涉猎。
2 关于“揲”法的出处
“揲”字同“舌”音,出自“揲蓍草”是古代占卜用的植物。
相关记载:蓍草揲蓍法,即大衍筮法,是“四书五经”之《易经》原文中所唯一记载的一种最为古老的
筮法。
筮即策,是运用蓍草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定得出特定的数字组合,从而用
数字变化成周易阴阳卦爻符号,并以此结合《易经》卦爻辞吉凶作为决策或谋略
的重要判断方法。
王老所用之“揲”法,是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探索与思考总结出来的特殊治疗手
法之一。
王老师提到在《史记扁鹊仓宫列传》中记载俞跗“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一段文字很可能是在描述各种手法的具体操作。
王老将其总结的五种手法概
括称为“俞跗”之法,分别是:割皮法、揲法、结筋法、解肌法以及决脉法。
3 “揲”法的具体操作
揲法的具体操作为拇指横抵于皮肤,另外的四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
五指拿捏肌肤。
在体表的松软部位,如软骨、脂肪、松软的结缔组织等使不同层
次分开。
先从浅层到深层,慢慢用手分开皮下和肌层,然后从深层慢慢至浅层分开,重复做两次,最后做往上提的手法(揪法)。
揲法操作的要点是把皮下的脂
肪层(包括脂肪、结缔组织或肌腱筋膜等)分离,使缝隙加大,气血运行加快,
改善局部的营养供应,也能把堆积物代谢出去。
揲法是王居易在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法,在解决膝关节扭伤或者退行性病变,筋节发生障碍时有重要作用。
王老的揲法主要用于治疗内科疾病,这是基于
王老所认为经络是走形于肌肉缝隙之间的理论之上的。
4 王居易老师“揲”法的临床运用5例
4.1 急性咳嗽
患者女,62岁,咳嗽两小时,查经示任脉异常,选穴璇玑。
揲完后立刻止咳。
患者自述咳嗽从胸骨部发作。
查任脉时发现璇玑有异常反应,因此于此处使用揲
法直到出痧,立刻止咳。
4.2 胸闷
患者女,79岁,胸闷11年。
患者胸闷,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苔白粗糙。
查
经示手厥阴、手少阴、手太阴、手少阳、足太阴、足少阴、足少阳经异常。
选穴
少海、内关、公孙、足三里、揲心俞。
揲心俞后胸闷立刻消失。
可见揲心俞可快
速改善胸部的气血运行,治疗胸中满闷之症。
王老认为揲法在临床之运用必须有
条件,需要发现穴位处有异常(或酸、或有异物感)。
学生需要经过仔细诊察经
络[1],寻摸腧穴、根据经络腧穴状态选穴,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4.3 颈肩腰背部疼痛
患者女,27岁,背痛3天。
患者4日前在沙发睡觉受凉,姿势不当(左胳膊
往上伸出头压着胳膊),引起后背脊柱旁的肌肉疼痛,大约在胸3椎旁,疼痛剧烈,患者认为有脊柱移位。
经络诊察示督脉第3胸椎稍往后移。
辨经受凉引起督脉、足太阳经筋病。
选穴揲第3椎、揲左胸部阿是穴、针后顶。
后顶用搓针法[3],让患者把脊柱甚至后深呼吸,将空气憋在胸部后大声咳嗽,行针后让患者活动背部,患者自觉背部已不疼而且背部肌肉已松弛。
再揲左厥阴俞的部位,涂抹紫草油;揲左胸部的酸点。
针后诸症已完全消失。
该患者的病情属早期,治疗一次便愈。
患者受风寒致病,若不及时施治,寒邪进一步入里,日久伤阳、寒凝经脉阻
遏气血引起局部软组织疼痛,遂更难治愈。
王老治疗本病时多用揲法。
4.4 膝关节疼痛
患者女,51岁,左膝关节疼痛3月。
患者左关节疼痛,伸腿困难。
初发时膝肿,患侧膝较凉。
经络诊察示足厥阴经,足太阴经异常,辨经在足厥阴经,足太
阴经筋。
选穴揲左侧中封、揲地机、揲灸曲泉、针太白、针太冲,灸阴陵泉。
二
诊症状明显好转,膝可伸直,继揲左侧阴陵泉、曲泉、中封。
针左侧太白。
治疗
一次后明显好转,再揲、针1次,一月后痊愈。
诊疗过程中,察左膝内侧,发现
足厥阴经曲泉处较足太阴经筋异常,故先选厥阴经筋,重新循推足厥阴经,发现
中封异常,用揲法揲至出痧。
后依次揲查经不适处的地机与曲泉,患者症状得到
明显缓解。
4.5 乳腺增生
患者女,42岁,经前左乳胀痛3年余,加重2个月。
口干苦,性急。
大便干,一日一行,素体腹部畏寒,遇冷即痛泄。
舌胖、唇红,苔薄白,脉弦细。
患者3
年前于产后出现左乳轻微胀痛,对于经前出现。
曾行超声检查示“乳腺增生”:双
侧乳腺增生,左乳多发性结节(左乳见多低回声区,较大位于11点位,2点位,
大小分别为0.45cm*1.33cm和2.63*1.63cm)。
经络诊察示手太阴、手少阳、足
太阴、足厥阴、足少阳经异常。
辨经[2]病在厥阴、少阴经。
选穴:揲左天池、揲
极泉、郄门、阴郄、中都。
二诊自觉左乳结节有所减小,较前变软。
取穴同前,
加揲双侧天池。
三诊乳痛较经时减轻,已无刺痛感,自觉左乳结块已不明显。
太
阴经、厥阴经、足阳明经异常,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1cm*1cm结块。
针取穴
同前,揲天池。
疗效示:乳痛明显减轻,乳腺增生的结块也缩小,后乳腺超声复
查示:左乳可见多个低回声区,较大的位于2点位,大小0.62cm*1.17cm。
5 总结与思考
“揲”法是王居易老师经过长期的临床按摩治疗实践,并结合中国传统周易文化所总结出来的一种实用性和理论性都很高的按摩手法。
“揲”法尚可以理解为一种结合“捏”、“提”等单一手法而成的一种复合手法。
而指导“揲”法运用的也是王老师自己对于经络的理解即--经络是循行于肌肉缝隙之间。
这是一种极具创新思维的见解,需要经过长期学习与实践去细细体会。
参考文献
[1] 欧阳珊婷,王居易.王居易经络诊察与早期针灸文献的比较[J].北京中医
药,2013,32(09):670-671.
[2] 王居易.谈谈针灸治疗学的辨证特点[J].北京中医,1984(04):24-26.
[3] 王居易,王丽平.认识经络调整经络呵护经络——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核心[J].中国针灸,2011,31(04):32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