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ppt
- 格式:ppt
- 大小:975.05 KB
- 文档页数:17
综合激励模型简介这是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和莱曼·波特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爱德华·劳勒在美国的布朗大学获学土学位,在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任教,以后在密歇根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和社会研究所组织行为室主任。
他还是西雅图的巴特勒纪念研究所人类事务所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
莱曼·波特也是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十一年,并在耶鲁大学管理科学系任访问教授一年。
以后,他在加州大学管理研究院任院长和管理及心理学教授。
波特一劳勒斯望激励理论是他们在1968年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
模型如下图所示:综合激励模型的特点1、“激励”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2、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具体地讲,“角色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将自己的努力指向正确的方向,抓住了自己的主要职责或任务;3、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
当职工看到他们的奖励与成绩关联性很差时,奖励将不能成为提高绩效的刺激物;4、奖惩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正。
如果他认为符合公平原则,当然会感到满意,否则就会感到不满。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满意将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1967年,波特和劳勒还在他们合作的《成绩对工作满足的影响》一文中表示了成绩对满足影响的一种理论模式:波特(Porter)和劳勒(Lawler)的“综合激励模式”,认为激励是外部刺激诱因,个体內在因素,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统一过程。
不同类型的激励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该模式不仅说明了激励模式的各个因素,特別是它将內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结合在一起,并在传统的报酬与满足感之间引进了“公平的报酬”这个中间变量,揭开了员工在获得奖酬后仍然不感到满足的原因。
综合激励理论●一、波特和劳勒的简介●二、综合激励理论——基本内容●三、综合激励理论——特点●四、综合激励理论——因素●五、综合激励理论——应用●六、综合激励理论——启示和建议一、波特和劳勒的简介●莱曼·波特: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十一年,并在耶鲁大学管理科学系任访问教授一年。
他获得过1994年度管理学会的特别教育奖。
他感兴趣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
1968年与爱德华·劳勒一起在《管理态度和成绩》中提出“综合激励”理论。
●爱德华·劳勒: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学士,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曾执教于耶鲁大学,任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和社会研究所组织行为室主任,兼任西雅图的巴特勒纪念研究所人类事务所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二、综合激励理论基本内容●这种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一个人在作出了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
●一是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外在报酬往往满足的是一些低层次的需要。
由于一个人的成绩,特别是非定量化的成绩往往难于精确衡量,而工资、地位、提升等报酬的取得也包含多种因素的考虑,不完全取决于个人成绩,二者并非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幻灯片5●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
即一个人由于工作成绩良好而给予自己的报酬,如感到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意义及能力的肯定等等。
它对应的是一些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而且与工作成绩是直接相关的。
●“内在报酬”与“外在报酬”是不可以决定是否“满足”答案的,其间必然要经过“所理解的公正报酬”来调节。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把自己所得到的报酬同自己认为应该得到的报酬相比较。
如果他认为相符合,他就会感到满足,并激励他以后更好地努力。
如果他认为自己得到的报酬低于“所理解的公正报酬”,那么,即使事实上他得到的报酬量并不少,他也会感到不满足,甚至失落,从而影响他以后的努力。
综合激励模型简介这是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和莱曼·波特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爱德华·劳勒在美国的布朗大学获学土学位,在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任教,以后在密歇根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和社会研究所组织行为室主任。
他还是西雅图的巴特勒纪念研究所人类事务所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
莱曼·波特也是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十一年,并在耶鲁大学管理科学系任访问教授一年。
以后,他在加州大学管理研究院任院长和管理及心理学教授。
波特一劳勒斯望激励理论是他们在1968年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
模型如下图所示:综合激励模型的特点1、“激励”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2、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具体地讲,“角色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将自己的努力指向正确的方向,抓住了自己的主要职责或任务;3、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
当职工看到他们的奖励与成绩关联性很差时,奖励将不能成为提高绩效的刺激物;4、奖惩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正。
如果他认为符合公平原则,当然会感到满意,否则就会感到不满。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满意将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1967年,波特和劳勒还在他们合作的《成绩对工作满足的影响》一文中表示了成绩对满足影响的一种理论模式:波特(Porter)和劳勒(Lawler)的“综合激励模式”,认为激励是外部刺激诱因,个体內在因素,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统一过程。
不同类型的激励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该模式不仅说明了激励模式的各个因素,特別是它将內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结合在一起,并在传统的报酬与满足感之间引进了“公平的报酬”这个中间变量,揭开了员工在获得奖酬后仍然不感到满足的原因。
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对人类动机激发的研究由来已久,曾在古希腊以前就有人用享乐主义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解释。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人类动机的研究也不断地向前发展,现代心理学家更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激发动机的理论,其中最为最典型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弗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着眼于行为结果的“强化”激励理论。
这些激励理论,都是从不同的侧面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激励问题,使激励理论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而波特—劳勒综合激励理论则在概括和总结以上几种理论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在激励中的心理过程。
波特--劳勒的综合型激励模式提出的理论背景波特--劳勒的综合型激励模式是在弗隆的期望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弗隆是美国著名的心理科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他在1964年首先提出了激励过程中的期望理论,之后又做出了简化的期望模式。
如图:这一模型在当时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较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思路。
弗隆模型的基本观点就是激励的强度取决于个人通过努力达成组织期望的工作绩效(组织目标),然后再根据工作绩效,组织给出奖赏, 由此而达到的满足与个人需要的奖酬(个人目标)相一致、相关联的程度。
一致程度或关联性越大,则效应就越大,反之亦然。
弗隆模型是建立在个人理性与组织信息完全的假设之上的,事实上这很大程度上使他的理论理想化了,因为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人,他强调奖赏,并且假设组织所能提供的奖赏与个人需求一致这种状况,这在实践中难以达到。
这一理论过多地强调个人的期望,而忽略了客观情况本身。
此外,弗隆模型要素之间是单向流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理论的应用局限在一个比较狭小的空间。
因此,在1968年,波特和劳勒在弗隆模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反馈路线,补充了几种影响因素,而导出一种更加合理的激励过程模型,被称作波特 -劳勒模型。
它为人们分析、认识激励的一般过程提供了一个总体理论方法框架。
波特--劳勒的综合型激励模式的内容波特--劳勒模型认为,工作绩效是一个多维变量,它除了受个人努力程度决定外,还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1)个人的能力和素质,(2)外在的工作条件与环境的限制,(3)个人对组织期望的理解程度,(4)对奖酬公平性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