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应用米非司酮临床价值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30例疗效分析目的对使用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证实米非司酮在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中的确切疗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妇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治疗的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取口服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及血清激素含量等临床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有效2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
其中22例患者直接进入绝经期,4例患者偶发月经;4例患者月经恢复正常;临床疗效与患者病程无相关性。
治疗前后子宫大小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进行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血清激素含量比较中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除出现药物性闭经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使用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及操作方便等优势,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标签: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米非司酮;疗效分析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是45~55岁中老年女性的多发疾病,发病率高达52%。
病理研究证实,系因更年期妇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致。
长期出血可以引发贫血等慢性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休克。
临床上常使用激素治疗、刮宫、子宫内膜切除术及子宫全切术等疗法进行治疗。
各疗法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各具缺陷。
近年来,临床上使用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取得了显著疗效[1]。
笔者所在医院对口服米非司酮在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疗效进行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及结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治疗的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6~55岁,平均(46.0±1.8)岁,均为更年期妇女;病程0.5~2.0年,平均(1.2±0.5)年。
米非司酮治疗68例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对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36例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68例患者采用妈富隆治疗,观察组68例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LH、FSH及E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80.88%,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因卵巢功能退化,无法产生成熟卵泡排卵,导致患者失去正常的女性激素周期性变化而出现不规律性阴道出血[1]。
临床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原则主要为调整月经周期、避免子宫内膜病变、减少经量。
米非司酮与妈富隆为更年期功能性出血的常用治疗药物,为了对这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36例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共收治136例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8例患者,年龄为45~52岁,平均年龄为(47.5±3.2)岁;血红蛋白66.3~87.2g/L,平均值为(77.3±4.4)g/L。
观察组68例患者,年龄为43~56岁,平均年龄为(48.2±4.4)岁;血红蛋白67.1~88.5g/L,平均值为(78.1±4.6)g/L。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研究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采用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安宫黄体酮联合乙烯雌酚治疗,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性。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清激素水平均处于相似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更大(P<0.05)。
治疗效果方面,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达到95%,各项对比治疗后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可达到更优临床疗效,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米非司酮;血清激素水平【中图分类号】R7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074-02在女性更年期阶段,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于特殊生理阶段,由于身体的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且程度较重,造成原有规律的月经变化被改变,临床上也称之为更年期功血[1]。
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种疾病的药物较多,本院采用对比方式研究了米非司酮药物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60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41~59岁之间,平均年龄(54.2±3.8)岁;病程2~11个月,平均病程(7.3±2.1)个月。
观察组患者年龄在42~59岁之间,平均年龄(53.9±3.6)岁;病程2~10个月,平均病程(6.9±1.8)个月。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对照组采用安宫黄体酮联合乙烯雌酚治疗,每次使用4mg安宫黄体酮与0.5mg乙烯雌酚,每日用药一次。
探究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运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分析米非司酮用于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82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利用丙酸睾丸酮和甲基睾丸素治疗,观察组选择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激素FSH、LH、E2、P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米非司酮用于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治疗中效果明显,能够保证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米非司酮[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6-0129-01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主要是由于更年期女性卵巢功能发生退化性改变,无法形成成熟的卵泡,丧失了女性激素的正常周期性变化,最终导致阴道异常出血的一类疾病[1]。
该疾病对更年期女性的身心健康均会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必须实施积极的治疗。
以往多用的药物为孕激素治疗,或者选择雄激素联合孕激素、雌激素治疗[2],不过这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时间以及止血时间上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发现新的治疗药物非常重要。
本研究主要分析米非司酮用于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1.资料、方法1.1基本资料在2014年12月-2016年11月中选取我院82例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研究。
依据均分原则设置观察和对照组,均有41例患者,观察组平均年龄(49.2±2.2)岁,平均病程(6.5±2.1)月,其中35例为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过长,6例为复杂性内膜增生过长;对照组平均年龄(49.5±4.1)岁,平均病程(6.9±2.6)月,其中34例为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过长,7例为复杂性内膜增生过长。
全部患者均排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疾病,并排除肾、心、肝、脑等严重脏器疾病。
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30例疗效分析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2年8月在本院确诊为更年期功血患者30例,应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血清性激素变化、临床疗效、止血时间、贫血纠正情况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1)血清FSH、LH、E2、P平均水平较用药前下降,其中E2、P的变化最为明显(P<0.01);(2)治疗有效率为96.6%;(3)止血时间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贫血纠正27例,治愈率90%。
结论: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确切,维持疗效周期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米非司酮;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目前,更年期功血发生率升高,以往常用刮宫、性激素调整月经周期,甚至是采取手术行子宫内膜切除或子宫全切治疗,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笔者认为在更年期发生功血,考虑是卵巢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低下,卵泡在发育过程中因退行性变而不能排卵引起的[1],患者不需考虑生育问题,因此治疗以止血、减少出血、防止子宫病变为主[2],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确切的疗效,不良反应小,疗效稳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8月-2012年8月在本院确诊为更年期功血患者30例,年龄43~54岁,平均(45.4±2.5)岁,临床症状均有月经周期长,出血量多,伴有大血块,心慌、头晕等贫血症状,或者淋漓不断的表现,患者不同程度地进行过雌激素以及诊断性刮宫治疗,均无明显效果,排除妊娠、肿瘤、炎症、外伤和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宫内节育器放置的出血,其中9例无生育史,排除肝肾功能障碍、高血压、血友病等,患者平均血红蛋白值为(67.79±4.65)g/L。
1.2 方法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液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和雄激素(T)浓度测定以及肝肾功能监测,采用北京紫竹药业公司生产的米非司酮片剂(国药准字H1095003),12.5 mg顿服,每日1次,口服1个月,继续减半量口服2个月,3个月为一疗程,贫血患者配合铁剂治疗,纠正贫血。
米非司酮在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应用米非司酮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甲基睾丸素及丙酸睾丸酮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止血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治愈1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7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6.67%,P<0.05。
观察组子宫出血完全止血时间为(19.6±3.8)d;对照组为(29.7±4.2)d,P<0.05。
观察组共出现1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对照组共出现6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P<0.05。
结论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在临床较为常见,随着女性卵巢功能的衰退,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敏感性降低,导致黄体功能不足或处于缺乏孕激素情况[1],导致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发生。
本研究对患者采取米非司酮治疗,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且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近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或避孕药物患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
将患者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年龄44~53岁,平均(48.7±2.3)岁;经量过多患者5例、月经紊乱患者8例、经期延长患者11例;对照组年龄43~55岁,平均(49.2±2.4)岁;经量过多患者4例、月经紊乱患者7例、经期延长患者13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于2020年04月-2021年04月对本院90例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实施分组干预治疗,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45例应用米非司酮治疗。
结果:研究组用药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性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米非司酮能够显著改善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性激素水平。
【关键词】米非司酮;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临床妇科中,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较常见,是由于卵巢功能退化,失去正常的激素周期性变化而不规律阴道出血,其发病与内分泌系统紊乱、劳累过度、精神紧张、雌激素降低等因素相关,导致女性经血异常、生理周期改变[1]。
如果治疗不及时,易引起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
因此,有必要加强治疗干预,改善预后。
米非司酮被临床实践证实可靠、安全,能够有效提高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以90例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分组对比,研究组应用了米非司酮,效果以供临床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04月-2021年04月收治的90例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均存在经血量增多、生理周期紊乱、子宫出血不规则、潮热、贫血、出汗等症状;肝肾功能正常。
排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心脑血管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以及容易过敏的患者。
遵循自愿原则,结合同意知情要求,以数字随机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5例。
研究组年龄47-58岁,均龄(53.5±1.7)岁,患病时间3-10个月,平均(6.1±0.7)个月。
对照组年龄47-59岁,均龄(53.3±1.8)岁,患病时间2-10个月,平均(6.0±0.8)个月。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对应用米非司酮对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抽取96例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8例。
采用复方炔诺酮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米非司酮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子宫出血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关性激素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成功止血时间和住院用药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米非司酮对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97-0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指的是一种以月经失调为主要特征性表现的异常性子宫出血症状,45-55岁的妇女是该病的高发人群,临床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基本原则为止血、调整月经周期、降低经量、防子宫内膜病变[1]。
本次研究对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应用米非司酮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汇报。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0年7月-2012年7月抽取96例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中已婚已生育患者45例,已婚未生育患者3例;患者年龄43-58岁,平均年龄(51.7±1.8)岁;患病时间1-18个月,平均时间(4.2±0.9)个月;治疗组中已婚已生育患者46例,已婚未生育患者2例;患者年龄45-57岁,平均年龄(51.5±1.6)岁;患病时间1-17个月,平均时间(4.1±0.7)个月。
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患病时间、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1.2.1 对照组用药方案口服复方炔诺酮,每次5mg,每天一次,止血成功后,按照每次1/3的梯度进行减量,将每次服用剂量减至2.5mg。
米菲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应用米非司酮治疗效果。
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80例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n=40)与研究组(n=40),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甲羟孕酮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对比对照组与研究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0.00%,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米非司酮;更年期功血;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4-0081-02临床上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包括功能性子宫出血,并且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患者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絮乱是引发子宫出血主要原因[1]。
此外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临床表现为经期时间较长、经期絮乱、经量较多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药物是治疗该疾病主要手段,因此选择有效药物对患者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作为研究范围,选取80例我院收治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血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作为研究时间范围,我院收治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最高患者年龄63岁,最小患者年龄47岁,平均年龄(51.85±2.12)岁,18例增生期改变、15例单纯增生过长者、7例分泌期改变。
研究组40例患者,其中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46岁,平均年龄(51.89±2.82)岁,其中15例增生期改变、16例单纯增生过长者、9例分泌期改变,对照组患者与研究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应用米非司酮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应用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7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确诊为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己烯雌酚联合甲羟孕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米非司酮治疗,持续用药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进行米非司酮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53.3%,明显高于对照组20%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患者应用米非司酮治疗,每天睡前服用12.5毫克的米非司酮,持续服用1个月,如患者子宫出血症状消失,可减少剂量为6.5毫克,连续服用2个月。
1.2.2对照组患者进行己烯雌酚联合甲羟孕酮治疗,患者睡前服用1毫克的己烯雌酚和8毫克的甲羟孕酮,持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及孕酮的变化情况,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率及性激素水平。
1.4疗效评价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制定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四级,治愈:用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期基本恢复正常或绝经;显效:用药治疗后患者
的子宫出血症状消失,经量有明显减少,经期延长;有效:治疗期间子宫出血症状消失,停药后复发;无效:没有达到以上标准或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
1.5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
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
3讨论
3.1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发生机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速度的加快,更年期子宫失调性出血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作为妇科中的常见病,更年期妇女因为卵巢功能的衰退,雌激素分泌不足,无法对垂体产生正常的负反馈作用和促进黄体生成激素高峰的出现,因此卵泡无法发育成熟,不再排卵,雌激素长时间对子宫内膜的影响,造成其过度增生,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子宫内膜的脱落,进而子宫发生不规则出血,再加上环境变化、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或不健康的生活饮食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经期紊乱、经量过多,长时间的出血量过多容易造成患者的贫血,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严重影响着广大妇女的正常生活,因此需及时进行相应治疗。
3.2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主要是进行止血和调整经期。
因经期长、经量大,患者往往有贫血症状,因此需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营养支持,并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等,必要时需对患者进行输血补充,避免过多劳累和剧烈运动,需保持良好的作息,常规营养抗生素预防感染,应用凝血药
物减少出血量。
止血主要是应用性激素治疗,一般在两天内即可止血成功,如果四天后患者仍有反复出血征象,需考虑是否发生了器质性病变,无排卵性功血主要是单一雌激素的刺激导致,因此需补充孕激素转化子宫内膜为分泌期,常用的药物有甲羟孕酮和妇康片等。
除此之外还需应用雌激素补充机体内雌激素的浓度,促使子宫内膜的生长,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可以己烯雌酚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一药物,因此可进行药物的配合应用,本组对照组患者进行了己烯雌酚和甲羟孕酮的联合应用,临床效果良好。
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的抗孕激素,无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活性,与孕酮受体有着极大的亲和力,可以和孕酮受体结合,降低孕激素水平,可以抑制血清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
本组研究中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及孕酮水平均有明显降低,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雌二醇和孕酮水平比较对照组下降程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效果上,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为5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两组患者痊愈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应用米非司酮治疗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学武.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171-172.
[2]李芳琴,李召梅.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10(8):25-26.
[3]栾景梅.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
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6b):64-65.
[4]方友琴.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
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78-79.
[5]冉丽萍.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
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115-116.
[6]涂玉增.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
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52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