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汇编专题三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答案一、选择题1.图一表示某溶液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图中①②③为细胞膜相关组成成分,图二表示02含量变化对小肠上皮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一中的乙可以表示甘油B.若图一中甲表示葡萄糖,则该细胞不可能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C.图二中K+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时,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和氧气含量D.图二说明K+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2.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3 cm的鲜萝卜条分为三组,分别置于三种浓度的溶液中:0.3 g/mL的蔗糖溶液、0.3 g/mL的KNO3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且在20分钟时用清水处理各组材料,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下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对照组中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的原因是细胞壁伸缩性小,限制其胀大NO;,吸水能力增强B.15分钟后,b组萝卜条才开始吸收K+、-3C.在实验开始的10分钟内,b、c两组细胞均通过渗透作用失水D.15分钟时,在c组萝卜细胞的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蔗糖溶液3.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及物质运输图,数字代表膜上的有关成分,字母代表两种不同的物质运输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氧气、甘油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为aB.细胞通过方式b主动吸收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为bD.①具有识别、润滑、保护功能,分布在膜的外侧4.以黑藻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叶绿体实验”和“观察质壁分离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实验观察的均是活的叶肉细胞B.“观察叶绿体实验”时需选取幼嫩的黑藻叶片C.“观察叶绿体实验”可看到叶绿体在细胞中运动D.“观察质壁分离实验”可看到细胞内绿色的液泡体积变小颜色加深5.如图表示渗透作用装置图,其中半透膜为猪膀胱膜,图1、3表示初始状态,其装置内溶液A、B、a、b浓度分别用M A、M B、M a、M b、表示,图2、4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的状态,液面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h2.。
高中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和答案(1)一、选择题1.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B.0~1h内液泡中水没有通过细胞膜排出细胞外C.2~3h内物质A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D.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2.下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示意图,其中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可来自ATP的水解,也可来自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载体蛋白①参与的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B.载体蛋白③的作用是使细胞排出K+C.载体蛋白③具有运输的作用D.溶质分子甲进入细胞可能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有关3.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囊泡运输离不开膜蛋白的识别作用B.细胞内核质间的物质交换全部通过核孔进行C.线粒体膜上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没有运输O2的载体D.温度影响氨基酸的跨膜运输,不影响O2的跨膜运输4.在室温(适宜)条件下,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置于一定浓度的某溶液中,测得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在t1时仍处于质壁分离状态B.细胞在t2时吸水能力最大C.外界溶液可以是KNO3溶液D.若降低温度,比值为3时对应的t2应左移5.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可来自 ATP 或离子电化学梯度等。
如图为N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
下列关于图中物质跨膜运输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A.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不是主动运输B.Na+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需要消耗 ATP 的主动运输C.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与 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相伴随D.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以及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到组织液均为被动运输6.生长在干旱、含盐量高的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液泡细胞液中溶有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水分,该现象说明液泡中Na+具有的作用是()A.组成细胞的化合物B.为细胞提供能量C.维持细胞正常的pH D.调节细胞液浓度7.下列与物质跨膜运输有关的叙述,合理的是()A.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B.腌制果脯过程中果脯变甜是蔗糖浸渍导致细胞死亡,蔗糖分子再进入细胞中C.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消耗的是无氧呼吸产生的ATP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8.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同一细胞的线粒体膜、液泡膜对相关物质的相对吸收速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膜、液泡膜对K+吸收速率的差异与这两种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B.线粒体膜、液泡膜对O2吸收速率的不同与线粒体、液泡的功能无关C.线粒体膜、液泡膜对K+、Na+的吸收速率都有差异,这是受能量供应不同的限制D.线粒体膜、液泡膜对图中相关物质的吸收与生物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9.用2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高中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和答案一、选择题1.图的数学模型能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A.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B.人体成熟红细胞中K+吸收速率随O2浓度变化的情况C.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速率随呼吸作用强度变化的情况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多种,其运输速率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①可表示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运输B.图②可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C.腌制糖醋蒜时蔗糖进入细胞的方式可用图③表示D.图②、③达到最大运输速率后的限制因素相同3.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5倍目镜更换为10倍目镜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4.某同学将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0.3g/mL蔗糖溶液中,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将外表皮换成内表皮,则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B.质壁分离过程中,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浓度逐渐降低C.若将蔗糖溶液的浓度加倍,则质壁分离及复原所需时间会缩短D.若将蔗糖溶液改为适宜浓度的尿素溶液,则会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5.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氧气和甘油出入细胞的方式相同B.胞吐和胞吞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C.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运输过程都需要消耗ATPD.农田被水淹会影响农作物的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6.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B.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C.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既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膜上的转运蛋白D.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时,既要消耗细胞的能量,也需要依靠膜上的载体蛋白7.如图为一种常见的坐标曲线图,该图示不能够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A.人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从肠腔中吸收甘油速率随O2浓度变化的情况B.萌发的种子细胞中自由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C.番茄根部细胞吸收镁离子速率随O2浓度变化的情况D.始终保持活性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30%蔗糖溶液中液泡吸水能力随时间变化情况8.利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下图示质壁分离过程中的一些变化趋势,错误..的是A.A B.B C.C D.D9.水稻对土壤中低浓度镉的富集水平仅次于生菜。
高中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和答案一、选择题1.图的数学模型能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A.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B.人体成熟红细胞中K+吸收速率随O2浓度变化的情况C.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速率随呼吸作用强度变化的情况2.下列关于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的跨膜运输属于被动运输B.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可以是自由扩散或通过“水通道”运输C.受氧气浓度影响的物质运输方式一定需要载体蛋白D.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协助扩散3.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从消化了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B.葡萄糖进入人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红细胞的方式不同C.体温的变化对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没有影响D.细胞不需要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4.下列有关“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绿色植物的任何部位均可作为该实验的材料B.该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材料需要前后进行三次显微镜观察C.蔗糖溶液浓度越高,则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的现象越明显D.植物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其细胞液浓度一定小于外界溶液浓度5.某同学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进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观察到如图所示图像。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长时间处于图示状态的细胞可能死亡B.①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C.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D.水分子能从②进入③,也能从③进入②6.右图为物质运输方式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①所示过程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②所示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物质C.需要消耗细胞中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的过程是①②③D.蜜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过程②有关7.下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有关的图像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甲与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B.图丁可代表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C.环境中氧浓度变化对图示代表的所有运输方式均有影响D.抗体和胰岛素的释放方式均与戊图代表的方式相同8.细胞中的酶与代谢密切相关。
第7讲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考纲要求]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考点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重要程度:★★☆☆☆]1.渗透作用原理(1)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的实质: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于蔗糖溶液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导致蔗糖溶液液面上升。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②细胞质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2)引起细胞失水与吸水的条件:外界溶液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浓度差。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2)原理和现象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质壁分离的原因①外因: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②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1.渗透作用的发生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所示(1)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下降。
(2)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
2.渗透系统的应用(1)比较不同溶液浓度大小(2)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①具有半透膜烧杯内盛清水,漏斗内盛蔗糖溶液⎩⎪⎨⎪⎧A 组—漏斗口密封半透膜→漏斗液面上升B 组—漏斗口密封纱布→漏斗液面不上升②具有浓度差(3)易错警示 有关渗透作用发生的2个总结(1)发生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2)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
1. 如图表示一中间隔以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水槽,两侧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
2015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三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2015新课标卷Ⅱ,1,6分)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
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1.【答案】A
【解析】本题通过不同条件下幼根对离子吸收量实验考查实验分析能力,难度较小。
17o C条件下氮气(缺氧)环境下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量比氧气条件下低,说明幼根吸收离子需要消耗A TP,与空气环境相比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A正确,C、D错误。
空气中培养,温度为17o C,离子吸收量明显高于3o C,可知该植物幼根对离子吸收与温度有关,B错误。
(2015新课标卷Ⅱ,3,6分)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胞吐作用的理解与判断,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胞吐是指大分子物质形成囊泡移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排除细胞的现象。
A、
C、D项皆属于胞吐作用;B项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是通过核孔,不形成囊泡,不属于胞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