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行业五力分析.pptx
- 格式:pptx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5
手机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波特五力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的,是一种用于分析企业竞争环境的工具,适用于各个行业。
下面,我将使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手机行业。
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手机行业的供应商包括芯片供应商、屏幕供应商、电池供应商等。
由于供应商数量众多,且技术水平相对集中,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
但一些稀缺资源供应商,如芯片供应商,由于技术垄断等原因,可以对手机厂商施加较大压力。
2. 用户的议价能力:手机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较大,手机品牌众多。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品牌和型号。
因此,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很高,他们可以通过价格比较和功能需求进行选择,从而降低对某一品牌的忠诚度。
3. 替代品的威胁:手机行业的替代品主要包括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个人电子设备。
这些替代品在功能和使用体验上与手机越来越接近,从而增加了手机品牌的市场竞争压力。
4. 新进入者的威胁:手机行业的进入壁垒相对较高,主要体现在品牌知名度、技术研发实力和分销渠道等方面。
已经在手机市场站稳脚跟的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客户忠诚度,对新进入者形成较大的市场阻力。
5. 行业内竞争程度:手机行业竞争激烈且持续加剧。
主要品牌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推出新产品和降低价格,进行市场营销活动。
另外,市场上的技术变革频繁,手机的更新速度很快,这都增加了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
以上是对手机行业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综合来看,手机行业中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用户的议价能力较强,替代品的威胁存在,对新进入者的壁垒较高,行业内竞争激烈。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手机企业需要加强自己的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不断推陈出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赢得用户的青睐。
同时,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优化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利润率。
07人管1班张丽琴2007040158据统计,2001年至2006年国产手机市场份额分别为15.3%、36.5%、52.9%、49.1%、43.6%、32.92%。
从2000年的起步,2001年、2002年的积累到2003年的辉煌,再到2004年至今的回落,形成一条符合经济现象的抛物线。
目前,国内的手机产业正在经历重要的转型:手机生产企业正着力于摆脱以往粗放的扩张模式,向精品竞争策略转变。
在这种形势下,对我国国产手机行业的产业结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测评市场集中度最基本的指标是绝对集中度指标,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如CR4 是指前四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整个市场的份额的比重来表示。
指标的测定相对容易,并且能够较好地反映产业内的集中程度,显示市场的垄断和竞争程度,因此是较为广泛使用的集中度测量指标。
通过测算CR4来衡量我国国产手机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2005年以来,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反映市场集中度的CR4出现明显回升。
自从国内厂商进入手机市场以来,CR4已由1999年的81.5%下降到2004年45.1%,2006年CR4迅速提升到62%,同时,在销量的绝对值上,2005年CR4规模也一改2002年以来缓慢下降的态势,实现了较快增长。
参照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CR4 处于50%到65%之间的产业,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产业,其企业数目较多,市场集中度处于中上水平。
集中度越低,竞争就越激烈,这也是手机行业利润下降的因素之一。
品牌是一个最具有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元素。
当年,波导在步入手机市场后,就在国产手机中第一个使用了“美女秀”,请当红艺人李玟打造自己的品牌,让“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深入人心。
但目前大部分国产手机厂商为了抢占市场,一般采用贴牌方式进入,很少去制定品牌发展策略。
尽管在2003年,国产手机已抢占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在市面上叫得响的品牌却只有联想、波导、夏新等少数几个。
波特五力--分析手机行业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渐渐消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的扩大。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手机消费市场,所以手机是很有市场前景的,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必须的日常生活工具,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在物质的提高,享受生活,为手机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新进入者威胁1.可能进入者与进入方式(1)可能的进入者,首先应是国外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数码巨头,随着中国市场的诱惑力不断扩大,也会踏上中国市场。
其次是本土现在做上下游产品的供应商和零售商、还有其他电子类产品的厂商(惠普、华硕、戴尔)2010年4月29日,惠普正式宣布收购智能手机厂商palm,由此揭开了这家巨无霸厂商进军智能手机市场的序幕。
再次就是自主创业者进入中国手机市场、也不排除热钱的投机者,也有可能把钱投向一个行业。
(2)进入者的进入方式,新产品的出现,建立一个新的品牌。
手机行业有比较该的进入壁垒,进入这个市场还是有些难度。
可能的进入者少。
2.潜在进入者的进入障碍(1)规模经济手机市场的规模效应很明显,因为有庞大的费用待摊,有效遏制了潜在的进入者。
(2)产品差异手机市场需求几乎得到满足,论个性--------有iPhone,实用------有Nokia。
进入者难以通过改变偏好来占有市场。
(3)资金的需求手机行业对资金的需求大,进入障碍高。
研发资金;经过了解手机生产线固定资本家流动资金最低限度是2亿元,保本销售是50万部,考虑到目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价格呈下降趋势,再加上打开市场所需的大量广告和促销的大量投资,保本销量可能超过50万部。
(4)顾客转换成本中国市场不同细分市场有固定的偏好,让进入者难以短期回收资金。
(5)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诺基亚对苹果进入智能手机,采取了强烈的反击。
09年至2010年三次状告苹果多项专利侵权。
并且在2011年2月11日,诺基亚和微软宣布,双方将计划结成一个广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利用双方的互补性优势及技术特长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全球移动生态系统。
五力模型分析:1.行业竞争者:从2004年开始,外资品牌利用中国手机进口零关税的政策,改变了以往只盘旋在高端市场的竞争策略,借助强大的产品技术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以及规模效率的优势,大力向低端手机市场切入,从而基本抵消了国产手机价格成本的优势。
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它们相继改变了战略,先是摩托罗拉向市场推出价位分别为398元和498元的两款超低价手机;之后,诺基亚将两款原价在700元左右的低端手机也降价至600元以内。
洋品牌不仅防守住了高端市场,而且在低端市场上不断进逼TCL 们。
2. 替代品的威胁:不仅仅是渠道下沉的洋品牌,还有咄咄逼人的山寨手机市场。
从2003年起,中国市场上就开始出现山寨手机——包括水货机、组装机、贴牌机、翻新机等,它们通过避免牌照、税费来获取利润,严重冲击品牌厂商市场。
山寨机以足够便宜的价格和各种意想不到的功能、外观,吸引着中国数以亿计的草根消费者。
比如诺基亚、三星和摩托罗拉的手机不可能出现震耳欲聋的 8个喇叭或是被某个高僧开过光,山寨机却可以。
3.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一度是山寨机最引以为傲的特点,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在创新上的突破,让众多国际手机业者叹服。
但这些剑走偏锋的卖点的出现和被追捧,完全是因为2G时代手机产品形态固化太久——当2G手机用了十多年完成从黑白屏转为彩色屏、从单音节铃声到MP3功能、从图片浏览到1 200万像素照相功能等进化之后,唯一能够再有变化并吸引消费者的只有外形和各种偏门功能。
而山寨机能以更快速度、更狂野的想象力在这条歧路上登峰造极,这恰恰抄了TCL的后路。
4.购买者的威胁: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多样花,当2G手机用了十多年完成从黑白屏转为彩色屏、从单音节铃声到MP3功能、从图片浏览到1 200万像素照相功能等进化之后,唯一能够再有变化并吸引消费者的只有外形和各种偏门功能。
并且。
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价格低的产品。
5.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