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323.70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浅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将从学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浅析。
学历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学历不仅代表着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培训,还能证明其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
许多企事业单位对学历有明确的要求,一些岗位必须具备研究生学位或硕士学历才能胜任。
大学生在考虑就业前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历层次。
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选择专业时,大学生应选择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并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专业。
大学生应注重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保持与行业发展的同步。
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可以为大学生在就业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竞争优势。
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之一。
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在职场中,这些素质通常能够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工作效果和职业发展。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和兼职工作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实践经验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补充。
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职场运作规则和工作环境,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
通过参加实习、实践、项目和实践创新等活动,大学生能够提前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积累实践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求职过程中,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竞争优势。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从学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学历、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学生才能在就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并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方性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养探析【摘要】本文从人才培养力、科学研究力、社会服务力、资源整合力、管理创新力、文化影响力六个方面构建了地方性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评价模型,提出了培养地方性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地方高校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地方高校基于本校的办学基础、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为满足地方社会需求、专业发展要求,将学科体系不断优化,最终构建形成特色明显的专业体系结构,并实行富有活力的新型教学机制,推动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和持久竞争优势的形成,支持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持续性提高的能力。
搞好地方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对于有的放矢的培养地方高校的专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地方性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性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地方性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把多个指标结合起来才能加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本文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拟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评价地方性高校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1)人才培养力。
人才培养力是地方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外在形式。
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名师与师资数量、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数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成果等。
(2)科学研究力。
科学研究力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与关键。
这一指标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成果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奖数目,每年获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数目,三大检索论文数,核心期刊论文数,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对应的学科、区域和行业品牌学科与专业、区域内唯一学科等。
(3)社会服务力。
这一指标的要素有: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签约)率、教授挂钩服务企业数占学校教授人数的比率、科研与地方经济吻合度、参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咨询与决策及设计方案、产学研范围及比例等。
(4)资源整合力。
资源整合是地方高校凝炼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高等教育学科竞争力分析在当今社会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科竞争力的提升是大学校园里的一个重要议题。
作为学科建设的关键指标之一,学科竞争力的提升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也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因此,本文将对高等教育学科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学科竞争力的定义和特征学科竞争力是指一个学科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相对于其他学科所具备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师资力量:一流的学科需要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包括具有博士学位和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
他们应该具备较高的师德素养和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2. 学科综合实力:一流的学科需要具备卓越的教学实力和研究实力。
教学实力是指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
研究实力是指学科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需要有多项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3. 学科影响力:一流的学科在学术圈内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能够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学生和学者。
学科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需要学科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地位。
二、高等教育学科竞争力的现状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竞争力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以下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竞争力现状的几个方面进行的分析:1. 学科专业设置:我国的学科专业设置相对较为广泛,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但在一些新兴领域,学科专业的设置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 师资队伍建设: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高,但在一些重点学科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些学科缺乏高水平的教授和博士导师,导致学科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3. 科研实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研究实力逐渐提升,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但整体上与国际一流学科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些学科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水平。
4. 学科国际化:我国的一些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留学生和海外学者。
学术竞争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摘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术竞争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最核心的本质,学术性是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殊本质,大学学术竞争力是指大学利用所掌握的资源创造出新的思想、方法和产品,并且把它们转化为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财富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大学学术声誉、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
[关键词]学术竞争力;学术成果;学术声誉1 核心竞争力与学术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来自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最早见于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该文指出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它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这种能力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有研究者指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其制度体系、学科体系和文化体系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能力,大学核心竞争力作为使大学在某一领域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好的稳定性,具有使大学的一个或多个学科达到一流水平的能力,使大学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
但是本文认为,大学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不同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大学的竞争力来自学术,因为大学是以知识为媒介的社会性组织,大学发挥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是以知识为媒介的,而“学术是与知识相联系的概念,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真谛的探求与认识,它既是知识活动的过程,也是知识活动的结果,是人的本质特征的一种表现,反映了人类探求和掌握未知世界的追求与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问题”。
⼤学⽣核⼼竞争⼒核⼼竞争⼒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较竞争优势的资源,以及资源的配置与整合⽅式。
随着企业资源的变化以及配置与整合效率的提⾼,企业的核⼼竞争⼒也会随之发⽣变化。
凭借着核⼼竞争⼒产⽣的动⼒,⼀个企业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出,使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定时期内得到提升。
那么⼤学⽣的核⼼竞争⼒是什么呢?⼤学⽣核⼼竞争⼒1 作为培养⼈才的⾼等教育,提⾼⼤学⽣就业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在校⼤学⽣的核⼼竞争⼒上,实现⼤学⽣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匹配,减少结构性失衡,提⾼毕业⽣的就业率,为国家培养有科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
⾼等教育虽然进⼈了⼤众化阶段,但是⾼等教育的质量决不能降为⼤众化⽔平。
我们知道⾼等教育的质量⾼低在⼤学⽣知识与能⼒形成以及发展核⼼竞争⼒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前在⼤学⽣培养系统中,不论是观念的变化、体制的变化,知识结构的变化,还是资源配置⽅式的变化、教学科研的变化都会对⼤学⽣的核⼼竞争⼒产⽣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也影响⼤学⽣的就业能⼒。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四点作为⾼校提⾼⼤学⽣就业率、市场竞争⼒的对策。
⼀、强化⾼校学科建设培育⼤学⽣竞争能⼒ ⼆、提⾼⼈才培养质且提升⼤学⽣在⼈才市场的竞争实⼒ ⼈才培养是⾼校在⼤学⽣形成和发展核⼼竞争⼒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的环节,围绕提⾼⼈才培养的质量,⾼等院校⼀⽅⾯要改⾰⼈才培养模式,根据世界⼀流研究型⼤学的发展趋势,⼤学要⼤⼒推进本科教育和研究⽣培养模式的改⾰。
在本科规模适度扩⼤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研究⽣教育。
要改善学⽣在⾃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结构。
增加学⽣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特点选择后续研究⽅向的机会。
另⼀⽅⾯,提⾼应⽤型本科和⾼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和训练基地建设⽔平,全⾯加强学⽣的素质和能⼒培养。
⼤学应该加⼤对各种教学项⽬的直接投⼈,改善专业基础教学实验的条件,提⾼⼤学⽣教学和实践训练⽔平,建⽴创新氛围,使素质教育和以创新为核⼼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够在⼤学内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