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1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三、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四、教学过程: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一、农业的新成就1.兴修水利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出示《关中水利图》) 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
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第 13 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 过程与方法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一、农业成就: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农业的进步: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耧车:播种工具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3、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
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4.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
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
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一、自主学习⑴阅读教材:第一框题“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完成导学。
1、汉武帝时期,黄河多次泛滥,_________下令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命令水利专家___________治理黄河,是黄河下游被淹的土地又变成良田。
2、汉代的农具有很大的进步,西汉的犁耕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__________,比欧洲早了_________。
西汉的牛耕普遍使用__________的耕作方法,还使用新型的播种工具_______。
⑵阅读教材:第二框题“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完成导学。
1、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________,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中原地区生产的_______,不仅为国内各族人民喜爱,也为外国人叹服。
2、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________,薄如蝉翼,重量不到50克,是稀世珍宝。
3、汉代的______数量大为增加,______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⑶阅读教材:第三框题“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完成导学。
1、汉武帝将地方的_______和_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抑制了大商人谋取暴利。
2、西汉的都城______和东汉的都城______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
3、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_____”。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探究点二: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探究点三:列举汉代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
三、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对于黄河的治理,汉朝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A.汉高祖B.汉景帝汉文帝 C.汉武帝D.汉武帝光武帝2.东汉时期,主持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A、杜诗B.张衡C.王景D.郦道元3.水排是一种()A.纺织工具B.冶铁工具C.灌溉工具D.耕种工具。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1、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知识梳理】1、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2、东汉王景主持修河(东汉明帝时)3、杜诗发明水排:杜诗发明水排,用于,比欧洲早年4、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措施:作用:东西二京:“市”:5、小结:两汉经济的发展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商业的繁荣【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发明水排的是()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C.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杜诗2、亲临治河工地,治理黄河,使黄河在此后的80多年里没有发生过大水灾的汉代皇帝是()A.汉文帝B.汉武帝C.汉景帝D.汉明帝3、东汉明帝时,主持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A.李冰B.杜诗C.王景D.郑国4、两汉时,人称东西二京的是()A.咸阳、长安B.长安、洛阳C.北京、南京D.长安、北京二、非选择题5、结合前面所学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现象?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3.东汉提高冶炼质量一千多4.措施:将地方铸币权和冶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东西二京:长安、洛阳“市”:专门的商业区【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B 2.D 3.C 4.B二.非选择题:5.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减小诸侯与中央的对抗。
②思想上:他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③文化上:他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④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⑤军事上: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反击匈奴,解决了北方的边患。
6东汉时期发明水排。
学习目标学习要点学习流程两汉经济的发展1、知道两汉经济发展的状况,包含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升以及商业繁华的主要史实。
2、初步培育综合概括和理解剖析问题的能力。
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达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西汉帝期间,治理黄河,黄河在此后的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主持修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染色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巧的花纹,深受中外人民的喜欢。
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
东汉的南阳太守, 发了然,利用鼓风冶铁,节俭了人力,提升了冶铁的质量,这项发明比欧洲早多年。
3、汉武帝期间将地方的权和权收归中央,一致铸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汉代的商业繁华,两汉的国都、是当是世界上罕有的大城市。
4、思虑:“动脑筋”一(第72 页)、二(第75 页)和“活动与研究”。
自己不可以解决的问题:二、沟通展现(生生相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升)(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沟通自学成就→环绕疑难点议论)(二)班内沟通展现(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入)展现内容: 1、农业和手工业上的成就。
类别成就治理黄河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牛耕广泛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栽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的宽泛栽种手工丝织业业冶铁业2、汉武帝经济上的大一统:举措:作用:商业的繁华:繁华的东西二京,即两汉的_______和 ________三、扣标整合(表格的内容)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1.关于黄河的治理,汉朝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A.汉高祖汉武帝 B .汉景帝汉文帝C.汉武帝汉明帝D.汉武帝光武帝2.东汉期间,主持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A.杜诗B.张衡 C .王景D.郦道元3.水排是一种()A.纺织工具B.冶铁工具 C .浇灌工具D.耕作工具4.我国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是在()A.西周B.春秋 C .秦代D.汉朝5.汉武帝在经济上实现大一统的举措有①回收地方铸币权②盐铁官营③一致铸五铢钱④奖赏工商业()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6.发明水排的是()A.杜诗B.张衡 C .王景D.郦道元7.小红家中珍藏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枚钱最早铸于()A.战国期间B.秦始皇期间 C .汉武帝期间D.春秋期间8.东汉时,有名科学家张衡著有《两京赋》,此中的“两京”指的是()A.咸阳和洛阳B.长安和洛阳 C .长安和镐京D.咸阳和长安9.西汉的国都和东汉的国都特别繁华,其根来源因是()A.两汉期间政治稳固,经济发展B.城里有特意的商业区,商品众多C.城市人口多D.街道广阔笔挺,长安城内有比较齐备的排水渠和下水道10.长安城里的“市”是指()A.商业区B.居住区 C .娱乐区D.宫廷区11.汉武帝为稳固国家一致采纳的举措有()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公布推恩令③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设置西域都护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 .①②④D.②③④12.为稳固一致,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行的同样举措是()A.一致文字B.一致钱币 C .一致胸怀衡D.盐铁官营13 .以下不属于汉武帝增强中央集权举措的是()A.公布“推恩令” B .一致刊行五铢钱C.盐铁改由中央专营D.鼓舞介绍人材。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
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
(10分钟)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学生复述)[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
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
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
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
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
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
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自学引导基础知识梳理我的疑问二、课堂探究1.活动一:自读P72小字部分,思考:田蚡为什么不让汉武帝治理黄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活动二:看课本P75动脑筋,西汉对城市的管理,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的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请你结合现实谈一谈你对城市治理的意见。
三、当堂检测四、学后反思: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1、知道两汉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消费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繁荣的次要史实。
2、初步培养综合归纳和理解分析成绩的能力。
学习重点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学习流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成绩)1、西汉帝时期,管理黄河,黄河在以后的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患。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掌管修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2、汉代的丝织品曾经运用,染色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深受中外人民的爱好。
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
东汉的南阳太守 ,发明了,利用鼓风冶铁,节约了人力,进步了冶铁的质量,这项发明比欧洲早多年。
3、汉武帝时期将地方的权和权收归中央,一致铸钱,完成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汉代的商业繁荣,两汉的都城、是当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
4、考虑:“动脑筋”一(第72页)、二(第75页)和“活动与探求”。
本人不能解决的成绩:二、交流展现(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进步)(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问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现(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展现内容:1、农业和手工业上的成就。
类别成就农业管理黄河消费工具耕作技术牛耕普遍运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农作物南北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的广泛种植手工业丝织业冶铁业2、汉武帝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作用:商业的繁荣:繁荣的东西二京,即两汉的_______和________三、扣标整合(表格的内容)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1.对于黄河的管理,汉朝比较注重的两个皇帝是()A.汉高祖汉武帝 B.汉景帝汉文帝C.汉武帝汉明帝D.汉武帝光武帝2.东汉时期,掌管管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A.杜诗B.张衡C.王景D.郦道元3.水排是一种()A.纺织工具B.冶铁工具 C.灌溉工具D.耕种工具4.我国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是在()A.西周B.春秋C.秦朝D.汉朝5.汉武帝在经济上完成大一统的措施有①发出地方铸币权②盐铁官营③一致铸五铢钱④奖励工商业()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6.发明水排的是()A.杜诗B.张衡C.王景D.郦道元7.小红家中保藏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枚钱最早铸于()A.战国时期B.秦始皇时期 C.汉武帝时期D.春秋时期8.东汉时,著名科学家张衡著有《两京赋》,其中的“两京”指的是()A.咸阳和洛阳B.长安和洛阳 C.长安和镐京D.咸阳和长安9.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城非常繁华,其根本缘由是()A.两汉时期政治不变,经济发展B.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C.城市人口多D.街道宽阔笔直,长安城内有比较齐备的排水沟和下水道10.长安城里的“市”是指()A.商业区B.居住区 C.文娱区D.宫廷区11.汉武帝为巩固国家一致采取的措施有()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颁布推恩令③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设置西域都护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12.为巩固一致,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行的相反措施是()A.一致文字B.一致货币 C.一致度量衡D.盐铁官营13.以下不属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颁布“推恩令” B.一致发行五铢钱C.盐铁改由中央专营D.鼓励引荐人才科学睡眠健康成长——在国旗下的发言各位尊敬的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预备二班的***。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
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
(10分钟)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学生复述)[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
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
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
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
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
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
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学习目标:1. 熟记两汉时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及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繁荣的各种表现。
2. 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黄河的治理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2.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学习与交流:1.汉武帝下令治理______,亲临治河工地。
汉明帝令水利专家_____治理黄河。
2.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_______,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3.西汉的新型播种工具______,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牛耕普遍使用____________的耕作方法。
4.______已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多种_______。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_____。
5.汉代的丝织业,已经使用________,丝织品花纹精美。
6.东汉的南阳太守______,发明了_____,利用_____鼓风冶铁,节约_____,提高冶铁质量,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7.汉代的______数量大为增加,_________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8.汉武帝时,将地方的_______和___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抑制了______________,大大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
9.西汉的都城______和东汉的都城____,规模宏大。
长安城内街道宽阔笔直,还有较为完备的______,________。
10. 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____”。
四、典型题例:(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五、达标检测选择题1.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A.反击匈奴 B.治理黄河 C.提倡节俭D.弘扬佛法2.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A.温室栽培蔬菜 B.发明耧车C.发明水排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3.(2007年,湖南模拟)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是()A.简车 B.翻车 C.耧车 D.水排4.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促进了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学习目标:
1、两汉时期,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2、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二、学习重点:“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三、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四、自主学习:(依据学案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治理黄河 (1)原因:水患严重。
(2)概况:①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
②东汉明帝令主持修河。
(3)结果:被淹土地变成。
2.农业的进步: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
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汉代蔬菜的品种增多了,今天我国人民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
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
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
(二)、手工业的发展——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丝织品:已经使用,的技术也很高。
2.冶铁业:(1)东汉发明,利用水力鼓风,它的利用,比欧洲早 ___ 多年。
(2)铁器的______增加,__________兵器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3)发明了的制作方法。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
(1)内容:汉武帝将地方的权和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2)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
2.商业的繁荣
(1)西汉都城和东汉的都城,人称。
(2)长安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3)市场上的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五、合作探究:
1、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达标检测:
1、汉武帝对黄河的治理,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A.疏通河道
B.堵塞决口
C.水中作堰
D.清除淤泥
2、汉代在北方和南方主要种植的作物分别是()
①小麦②大豆③玉米④水稻⑤粟
A.①④
B.③④
C.⑤④
D.③⑤
3、4、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A.灌溉工具
B.播种工具
C.纺织工具
D.冶铁工具
4、下列发明属于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的有()
①发明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②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③丝织技术使用提花机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
5、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其中的“两京”分别是指西汉和东汉的都城()
A.咸阳和长安
B.长安和镐京
C.咸阳和洛阳
D.长安和洛阳
6、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
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
D.汉武帝、汉明帝
7、两汉时期社会经济能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②生产技术得到改进③商业发展繁荣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汉武帝为实行“大一统”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整理财政的措施是()
A.断绝研读儒家以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B.招收“弟子员”、铲除“异姓王”C.国家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D.颁布推恩令,设河西四郡
9、识读下图,回答
半两钱五铢钱
(1)图中的“半两钱”和“五铢钱”分别是什么时代的全国统一铸币?
(2)当时全国为什么要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外,当时经济方面还有什么政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