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
- 格式:ppt
- 大小:4.32 MB
- 文档页数:44
危重病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个性化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个性化液体复苏疗效在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230例)进行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对照组(规范化液体复苏,115例),观察组(个性化液体复苏,115例),分析两组机体功能变化情况、恢复时间。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液体平衡恢复、通气持续、抗生素使用时间较短;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个性化液体复苏对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个性化液体复苏脓毒症的发生主要与细菌、真菌、病毒感染有关,一旦细菌、毒素进入人的身体,就会激活机体中的炎症反应细胞,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同时引起免疫功能失调,最终诱发脓毒症[1-2]。
在脓毒症患者中,已经存在多器官功能失调与障碍的情况,接着可发生微循环功能障碍,从而发展成为脓毒性休克。
在此类患者中,有学者提出,建议进行早期规范化液体复苏治疗,该疗法能够保证患者的治疗及时性与规范性,有利于其病情的转归[3-4]。
鉴于此情况,本文就早期规范化液体复苏在此类患者中的治疗情况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时间:2021年5月-2022年10月,研究对象: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研究例数:230例,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
对照组(n=115)男69例、女46例;年龄在1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8±4.32)岁;体重:45~79kg,均值:(62.35±4.18)kg。
观察组(n=115)男67例、女48例;年龄在19~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67±4.46)岁;体重:43~79kg,均值:(62.47±4.23)kg。
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策略脓毒症(sepsis)是指机体在感染状态下出现的一系列反应,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定义为脓毒症合并了脏器功能不全,如果脓毒症伴有休克等表现则称为脓毒症性休克(septic shock)。
无论是严重脓毒症还是脓毒症性休克均是当今危重症医学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疾病,其病死率高达15% ~50%。
大量的研究证实,发病最初的数小时内及时、恰当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
2002年的巴塞罗那宣言倡导全球的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SSC)希望通过提高临床医师对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认识达到降低病死率的目的,2004年公布了第一版SSC的指南,并在2008年基于新的研究证据进一步更新,2012年美国休斯顿危重症年会针对上述指南再次予以更新如液体复苏、血糖控制、ARDS、APC等。
但是无论指南如何修订,复苏治疗始终成为永恒的话题,而且新指南强调了早期发现和认识严重脓毒症的同时应该将复苏做得更早。
一、脓毒症及脓毒症性休克相关定义:脓毒症性休克诊断标准: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SIRS)表现;③收缩压(SBP)<90 mm Hg,平均动脉压(MAP)<70 mm Hg或者成人SBP在原有的基础上下降超过40 mm Hg或低于同年龄正常值两个标准差且不存在其他引起血压下降的原因。
与脓毒症性休克相关的概念定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非特异性损伤引起的临床反应,符合下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①体温>38.3。
C或<36。
C;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频率>20次/分或<12次/分;④白细胞>12000/mm3或<4000mm3,或幼稚细胞>10%全身性感染或脓毒症(sepsis)由感染引起的SIRS严重全身性感染或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全身性感染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或组织灌注不良;循环、肾脏、呼吸、肝脏、血液、中枢性神经等系统出现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或脓毒症性休克(Septic shock)全身性感染导致的低血压(充分的容量复苏仍存在组织灌注异常)二、严重脓毒症合并脏器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合并下列情况之一者即为严重脓毒症:血乳酸高于正常值;充分复苏后至少两个小时仍显示尿量< 0.5 ml/kg/hr;不是肺炎引起的急性肺损伤PaO2/FiO2< 250;血肌酐> 2.0 mg/dl (176.8µmol/l);总胆红素> 2mg/dl (34.2µmol/l);血小板计数< 100,000µl;凝血功能紊乱INR> 1.5。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一、早期液体复苏在脓毒症中由于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和通透性增加,机体在早期就出现了血容量降低,组织器官出现低灌注状态,因此及时进行有效液体复苏成为脓毒症治疗的关键措施。
有证据表明,早期液体复苏有助于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一旦确定有组织灌注不足即应实施复苏,而非延迟到患者入住ICU后实施。
在进行初期复苏的最初6h内,脓毒症治疗指南也提出脓毒症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策略,包括以下所有方面:①中心静脉压(CVP)8~12mmHg;②平均动脉压(MAP)≥65mmHg;③尿量≥0.5ml/(kg·h);④ScvO2≥70%或SvO2≥65%。
同时提出拯救脓毒症患者行动集束化治疗的策略(如表-1)。
表-1 拯救脓毒症患者行动集束化治疗*指南中的定量复苏目标为CVP≥8mmHg,Scvo2≥70%及血乳酸水平恢复正常进行液体复苏,必然会面对液体种类的选择,目前推荐选用晶体液对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初期液体复苏,避免使用羟乙基淀粉(HES)对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
与晶体液相比,应用胶体液无任何明显优势,考虑到胶体液相关的费用,对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早期复苏更推荐应用晶体液。
对脓毒症导致组织灌注不足且怀疑有血容量不足的患者,早期液体冲击疗法应至少按30ml/kg的剂量输注晶体液。
对于某些患者,可能需要以更快的速度输入更大量的液体。
当需要大量晶体液对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时,可应用白蛋白。
那么,液体复苏到何种程度,该如何判断呢?目前指南推荐,进行液体复苏,应持续补液直至动态指标(如脉压、每搏输出量变化)或静态指标(如动脉压、心率)评估提示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
近年来,评估患者对补液反应性的动态检测在ICU病房非常普遍,如,被动直腿抬高试验(PLR)、超声评估下腔静脉的变异率等。
二、控制感染(一)获取生物学证据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留取生物学标本,进行细菌/真菌培养,标本包括血液、痰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培养结果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