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7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实验材料1. 一杯水2. 一块糖3. 一块铁4. 一块木头5. 一块橡胶三、实验步骤1. 将水倒入杯中,观察水的颜色和状态。
2. 将糖放入杯中,观察糖的溶解情况。
3. 用手指触摸铁块,观察铁的温度和硬度。
4. 用手指触摸木头,观察木头的温度和硬度。
5. 用手指触摸橡胶,观察橡胶的温度和硬度。
四、实验结果1.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呈流动状态。
2. 糖在水中溶解,水变甜。
3. 铁块冰冷且坚硬。
4. 木头温暖且坚硬。
5. 橡胶温暖且柔软。
五、实验分析1. 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能够流动。
这表明水具有流动性和透明性。
2. 糖的性质:糖在水中溶解,水变甜。
这说明糖具有可溶解性,能够改变水的味道。
3. 铁的性质:铁块冰冷且坚硬。
这表明铁具有导热性和硬度。
4. 木头的性质:木头温暖且坚硬。
这说明木头具有保温性和硬度。
5. 橡胶的性质:橡胶温暖且柔软。
这表明橡胶具有保温性和柔软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变化。
2.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能够流动。
3. 糖在水中溶解,能够改变水的味道。
4. 铁块冰冷且坚硬,具有导热性和硬度。
5. 木头温暖且坚硬,具有保温性和硬度。
6. 橡胶温暖且柔软,具有保温性和柔软性。
七、实验思考1. 为什么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水的无色透明是由于水分子的结构和排列方式决定的。
2. 为什么糖能够溶解在水中?糖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使得糖能够溶解在水中。
3. 为什么铁块比木头和橡胶冷?铁是一种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能够迅速吸收周围的热量,所以感觉冷。
4. 为什么木头和橡胶比铁块温暖?木头和橡胶的导热性能较差,不容易吸收周围的热量,所以感觉温暖。
5. 为什么橡胶比木头柔软?橡胶分子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使得其具有较好的弹性,所以感觉柔软。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教科版)6篇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教科版)6篇一、学生分析今年我任教三年级两个班科学的教学,小学生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三年级学生擅长于用感官观察、识别物体的基本特征。
根据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点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符合这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教学中将注重发展学生此项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技能。
该年级男生居多,学生思维活跃,热爱科学,相信能迅速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并能促进全体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
学生从小对科学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些接触和了解。
如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学习是有基础的。
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内容很感兴趣,有学习的强烈愿望。
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好,但动手能力较弱,需要培养提高。
二、实验分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是《科学》课开始的第二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浅显易懂,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还考虑到为今后的学习提高打好基础。
在这个阶段一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展开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目的与要求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实验措施1、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2、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转眼间,我在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岗位上又平凡地走过了一年。
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我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愧于这一称号,我现将本年度教学工作情景总结如下: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三年级科学上册必做试验一、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实验目的: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器材:一杯温水、温度计、毛巾或卫生纸、烧瓶刷、抹布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
3.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稍等几分钟,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实验结束后用布或卫生纸擦干温度计上的水渍,放入盒中以备下次使用。
6.记录实验数据。
7.整理实验器材。
二、热水温度的变化实验名称:热水温度的变化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器材:铁架台、温度计、烧杯、计时器、烧瓶刷、抹布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的半杯热水,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并调整与温度计的位置,是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没到热水中,但不要接触杯壁和杯底。
3.当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99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温度填写在表格内。
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4.记录实验数据。
5.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记录: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当降至室温时,温度不再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直到与室温相同。
三、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实验名称: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实验目的:正确使用量筒和胶头滴管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实验器材:合适规格的量筒、胶头滴管、烧杯、水、烧瓶刷、抹布。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将量筒放置平稳。
先用烧杯向量筒中倒入水,当量筒内液体接近目标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刻度位置。
3. 读数,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低处相平,写下体积数。
4.整理实验器材。
【说明】1、水面接近刻度线时再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2、读数时,要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不能用手拿起。
四、改变浮和沉实验名称:改变浮和沉实验目的: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汇总1、淀粉实验方法:在米饭上滴几滴碘酒现象:米饭会变蓝结论:米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2、脂肪实验方法:把花生在纸上按压现象:纸上会留下明显的油迹结论: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脂肪3、蛋白质实验方法:把瘦肉放在火上烧现象:会有烧头发那样的气味结论:瘦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4、水变清实验一方法:在烧杯中加矾,用玻璃棒搅拌后静置沉淀。
5、水变清实验二方法:把烧杯中的水倒入用饮料瓶中加入洗净的沙石制成的过滤装置中,流出来的就是清水。
6、烧开水实验现象: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水,烧瓶底部会有少量的气泡,水的体积增大,水温逐渐上升。
当水温上升到100℃的时候就不再上升,烧瓶底部有大量的气泡冒出,烧瓶口有大量白气冒出,继续加热一会后水的体积会变小。
7、水热胀冷缩实验方法:取一个玻璃瓶,在瓶口的软塞中插入一根吸管,瓶中装满高锰酸钾溶液,将瓶子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现象:瓶子放入热水中水柱会上升,放入冷水中水柱下降。
结论:液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空气热胀冷缩实验方法:把一个气球套在烧瓶口上,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现象:烧瓶放入热水中后气球会变大,放入冷水中后气球变小。
结论:气体(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铁球热胀冷缩实验方法:取一个大小合适的铁环和铁球,加热和放入冷水中分别穿过铁环。
现象:加热后铁球不能穿过铁环,放入冷水中后又可以通过铁环。
结论:固体(铁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水的热对流实验(烧杯加热)方法: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碎纸屑,用酒精灯加热。
现象:碎纸屑在烧杯中上下循环。
结论:火把热传给烧杯底部,烧杯底部把热传给烧杯底部的水,烧杯底部的水受热上升,烧杯上部的冷水下降,如此循环,直到把整杯水加热。
11、水的热对流实验(方管加热)方法:在装有水的玻璃方管内加入碎纸屑,用酒精灯加热。
现象:碎纸屑沿着方管循环。
结论:水的传热方式是对流。
12、方糖溶解实验方法:将一块方糖放入开水中后用玻璃棒搅拌。
三年级上科学试验报告标题:酸碱中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条件,并观察中和反应的现象。
二、实验材料试管、漏斗、烧杯、酸、碱溶液、酸碱指示剂、水、红色菜叶。
三、实验步骤1. 在试管中倒入适量的酸溶液。
2. 通过漏斗加入碱溶液,同时滴加酸碱指示剂。
3. 不断滴加碱溶液,同时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4. 当试管中的颜色变为中性时,停止滴加碱溶液,记录滴加的碱溶液体积。
四、实验结果1. 在滴加酸碱指示剂之前,酸溶液的颜色呈现红色。
2. 滴加碱溶液后,酸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淡,最后变成橙色。
3. 当试管内的颜色变为橙色时,停止滴加碱溶液。
记录此时滴加的碱溶液体积为5ml。
五、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酸溶液和碱溶液反应后,酸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呈中性。
2. 中和点是指酸碱溶液反应到正好中性的时候,即酸和碱的分子数量相等。
3. 中和点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颜色变化的中间阶段正好是中和点。
六、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条件,具体实验过程中还观察到了酸碱溶液颜色变化的现象。
中和反应时,酸性和碱性逐渐减弱,最终呈中性。
中和点能够通过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
这次实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七、注意事项1. 实验时要小心操作,不要乱倒酸碱溶液。
2. 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台的整洁。
3. 在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酸碱溶液溅泼到皮肤和眼睛上,如发生意外,要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观察水的特征。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水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二)实验器材。
透明水杯、水、牛奶、白醋、筷子、水槽。
(三)实验步骤。
1. 观察水的颜色。
- 将水倒入透明水杯中,透过水杯观察水的颜色,记录下来。
2. 闻水的气味。
- 轻轻扇动水杯口的空气,闻水的气味,与闻白醋和牛奶的气味方法相同,进行对比并记录。
3. 观察水的透明度。
- 在明亮处观察装水的水杯,看能否透过水看到水杯后面的物体,再与装有牛奶的水杯对比观察,记录结果。
4. 观察水的流动性。
- 将水杯中的水缓慢倒入水槽中,观察水的流动状态,并用筷子在水中搅拌,观察水的变化并记录。
(四)实验现象。
1. 水在透明水杯中看起来没有颜色。
2. 闻不到水有特殊的气味。
3. 能够清楚地透过水看到水杯后面的物体,水是透明的,而牛奶是不透明的白色。
4. 水从水杯倒入水槽时呈柱状流下,用筷子搅拌时水会随着筷子的搅动而改变形状,证明水会流动。
(五)实验结论。
水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二、实验名称:探究纸的吸水性。
(一)实验目的。
比较不同种类纸张的吸水性强弱。
(二)实验器材。
卫生纸、打印纸、牛皮纸、滴管、红墨水、同样大小的纸片(每种纸若干片)、盘子。
(三)实验步骤。
1. 在盘子里倒入适量的红墨水。
2. 用滴管吸取红墨水,分别在三张同样大小的卫生纸、打印纸和牛皮纸的一端滴上一滴红墨水。
3. 观察红墨水在不同纸张上的扩散情况,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红墨水扩散的范围大小,持续观察5分钟。
(四)实验现象。
1. 卫生纸:红墨水在卫生纸上扩散速度非常快,1分钟内就扩散出较大范围,5分钟后几乎扩散到纸张的大部分区域。
2. 打印纸:红墨水在打印纸上的扩散速度比卫生纸慢,1分钟时扩散范围较小,随着时间推移,5分钟后扩散范围约占纸张的三分之一左右。
3. 牛皮纸:红墨水在牛皮纸上扩散最慢,1分钟时几乎看不到明显扩散,5分钟后扩散范围也很小,仅在滴墨水处周围有一点淡淡的红色。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水的三态转化。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三态转化过程,了解水的凝固、融化和汽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验材料,冰块、水杯、火柴、玻璃棒、镊子、铝锅、烧杯、水。
实验步骤:1. 将一块冰块放在室温环境中,观察冰块的状态。
2. 用火柴点燃一根蜡烛,然后将烛火放在冰块上方,观察冰块的变化。
3. 用玻璃棒和镊子将冰块取出,放在烧杯中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4. 将水倒入铝锅中,加热至沸腾,观察水的状态。
实验结果:1. 当冰块放在室温环境中时,冰块保持固态。
2. 当烛火放在冰块上方时,冰块开始融化成水。
3. 当冰块加热时,水开始融化成液态。
4. 当水加热至沸腾时,水开始汽化成水蒸气。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水的三态转化过程。
当水受热时,会从固态转化为液态,这个过程称为融化;当水继续受热时,会从液态转化为气态,这个过程称为汽化。
而在适当的条件下,水也可以从气态转化为液态,这个过程称为凝结;从液态转化为固态,这个过程称为凝固。
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所致。
实验反思:本次实验通过观察水的三态转化过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水的物态变化规律。
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让我们在实验中学会了如何正确地操作实验器材,如何进行实验记录和结果分析。
实验展望:通过今后的学习,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物质的三态转化规律,进一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为我们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水的三态转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我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够继续努力,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年级班姓名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年级班姓名
实验步骤:
1、在试管里加入的水,记号笔在水面好标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烧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子里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察试管里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5、观察水结冰后的高度。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年级班姓名
科学实验报告单(4)年级班姓名
科学实验报告单(5)年级班姓名
科学实验报告单(6)
年级班姓名
科学实验报告单(7)
年级班姓名
科学实验报告单(8)
年级班姓名
科学实验报告单(9)
年级班姓名
年级班姓名
年级班姓名
科学实验报告单(12)
年级班姓名
年级班姓名
年级班姓名
年级班姓名
年级班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