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16.10 KB
- 文档页数:3
鄂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汇总三年级上册1、用蜡烛测量时间;2、观察食物色香味;3、食物营养成分鉴定;4、观察水;5、怎样使水变得澄清;6、烧开水;7、水位为什么会上升(液体、气体、固体);8、固体传热实验,液体对流实验;9、传热难易实验;10、溶解实验;11、磁铁吸铁实验;12、小车运动与载重实验;13、鸡毛沾水鸭毛不沾水实验;14、水管冬天破裂探究。
三年级下册1、观察凤仙花的种子;2、播种凤仙花;3、观察凤仙花的茎、叶、果实;4、收集凤仙花的种子制作标本;5、给蚕宝宝建一个舒适的家;6、衣服吸水性影响;7、蒸发速度快慢因素探究;8、连接电路;9、检测电路故障;10、制作电热切割器。
四年级上册1、测量我们的身体;2、定滑轮、动滑轮;3、旗杆影子与时间气温关系;4、观察树;5、观察蚂蚁;6、测量气温;7、制作风力计;8、雨的形成实验;测量雨量;9、肺活量测定;脉搏测量。
四年级下册1、认识土壤;2、种子发芽实验;3、根向下生长;茎向光生长;4、植物怎样喝水;5、摩擦力大小探究;6、各种各样的纸(厚度、吸水性、抗拉力);7、杠杆实验;8、玩潜水艇9、沉浮的秘密;五年级上册1、观察植物的叶绿体;2、做个生态瓶;3、斜面实验;4、桥;5、齿轮;6、研究土壤样品。
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1、卵石的形成;2、溶洞的形成;3、地震模拟实验;。
1.静电水母教学目标:1、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2.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教学准备:羊毛织物,气球,塑料绳剪刀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 ----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 ----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 2 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课堂小结2、纽扣玩具教学目的1、了解制作纽扣的材料。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会制做纽扣玩具。
教学重点了解制作纽扣的方法。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下载
简介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下载是针对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进行的一份教案资源,涵盖了全册的教案,方便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
内容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下载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
1.能量用途
2.变化中的水
3.磁铁和磁力
4.木制品的工艺和用途
5.植物的吸收作用
6.物质的性质
每个单元的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重点;
2.教学内容:罗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引导;
3.教学步骤:具体阐述教学步骤,解决每个环节的难点;
4.课堂练习:提供相应的课堂练习,巩固与拓展学生的知识;
5.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对教师进行反思和总结。
同时,教案还给出了相应的知识链接,供教师和学生深入学习。
下载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下载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
1.百度网盘:访问链接(提供下载);
2.视频网站:访问视频网站,搜索“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
案DOC下载”,即可获取。
使用
下载后的教案DOC文件可直接进行编辑、打印等操作。
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其教学特点进行相应的个性化调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的上线,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教师备课和教学。
对于学生,可通过课堂练习等形式,更好地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1.静电水母教学目标:1、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2.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教学准备:羊毛织物,气球,塑料绳剪刀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课堂小结2、纽扣玩具教学目的1、了解制作纽扣的材料。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会制做纽扣玩具。
教学重点了解制作纽扣的方法。
科技制作教案三年级上册鄂教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1.静电水母教学目标:1、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2.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教学准备:羊毛织物,气球,塑料绳剪刀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实验一:实验名称:认识物体实验目的:学会用感觉器官辨认物体实验材料:糖水、盐水、酱油、白醋、凉水、温水、黄油实验步骤:第一步:用眼睛看,能找出第二步:用鼻子闻,能找出第三步:用手摸,能找出第四步:用舌头尝,能找出实验二:实验名称:探究热水温度降低规律实验目的:探究热水温度降低的规律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温度计、计时器、热水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2.在烧杯内倒入大约80℃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开始计时,读出温度并记录,然后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实验三:实验名称: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实验目的: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实验材料:“电筒光”代替“阳光”、铅笔代替阳光下的物体实验方法:1.将铅笔立在桌子上2.铅笔不动,拿手电筒模仿太阳从早晨到中午、到傍晚一天中在空中的运动,观察影子变化现象。
实验现象:太阳和影子方向相反,早晨傍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实验结论:早晨,太阳在东,影子长、指向西中午,太阳在南,影子短、指向北傍晚,太阳在西,影子长、指向东实验四:实验名称:模拟日晷计时实验目的:制作日晷并模拟日晷计时实验材料:硬纸板、竹签、铅笔、剪刀实验过程:1.将硬纸板剪成圆形,做晷面2.在圆形纸板中心插上竹签,做晷针3.将装置倾斜固定在一个支架上,使晷面朝向北方4.让太阳照着竹签(即晷针),在纸板上描下竹签的影子并写上时间,从日出开始描写,每个一小时描写一次,直到日落,日晷就做好了。
实验五:实验名称:模拟沙漏计时实验目的:制作沙漏并用沙漏计时实验材料:两个同样的饮料瓶、沙子、剪刀、锥子实验过程:1.将瓶子上部剪下做漏斗2.在瓶盖上钻孔3.用胶带封底4.向漏斗里装满细沙5.两瓶口相对,孔对着孔,用胶带连接,沙漏就做好了6. 将沙漏计时器倒过来时开始计时,看沙子全部漏完要几分钟,计时过程中分别在每分钟沙子漏下的位置用笔作过记号,以后看到沙子到了这个位置就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了实验六:实验名称: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的浮力实验实验目的: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实验步骤: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测量橡皮筋长度。
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一单元一、实验名称:研究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实验资料:一张长30 厘米,宽 10 厘米的白纸,彩色笔,长杆铅笔 9(用来卷纸条 )实验方法:1、将准备的白纸对折。
2、在对折的两张纸条上分别画上大小相同,神态不一的小人。
3、把上边的一张纸条牢牢的卷在一枝铅笔上。
4、左手按住纸条上部,右手拿着铅笔,让上边的纸条随铅笔不停地迅速伸展,卷曲,注意察看发生的现象。
我的发现:小人动起来了。
结论:这是人眼的一种临时记忆能力——“视觉暂留”造成的。
二、实验名称:研究纸鹦鹉“站立”的奥密实验资料:一张红色彩纸、回形针、铅笔、彩笔、剪刀。
实验方法:(一)先做一只纸鹦鹉1、从活动记录上描下鹦鹉图形,并用剪刀沿边线剪下来。
2 、将剪下的鹦鹉图形贴在红色彩纸上,沿轮廓剪下。
(二)试一试让纸鹦鹉站起来1、把回形针插在纸鹦鹉身上,看看回形针放在哪里,纸鹦鹉能够“站”,在指环上不掉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现回形针放在支撑点的下边,纸鹦鹉就能“站”在指环上不掉下里。
结论:纸鹦鹉“站”在指环上不掉下来的奥密是(重物放在支撑点的下边,使纸鹦鹉上轻下重,保持均衡的缘由。
)三单元一、实验名称 ;小草每日“喝”多少水实验资料:一株完好的小草,大试管,试管架,小铲,少量油,水,直尺,橡皮泥实验方法: 1、先用小铲挖一株完好的小草,尽量不要伤到小草的根。
2、把小草根放进大试管中,试管中加水,水面滴少量油,再用橡皮泥封好口,防备水分蒸发。
3、用直尺丈量水面的的高度,做好记录。
4、坚持察看一周做好察看记录。
5、比较记录结果。
我的发现:水面高度渐渐降落。
结论:植物每日要“喝水”,生命离不开水。
二、试验名称 :研究西红柿里含有多少水实验资料:一个菜板,一把菜刀,一块纱布,一个小烧杯,西红柿,天平。
实验方法: 1、选择一个新鲜的西红柿,用天平称一称它有多重,做好记录。
2、用菜刀在菜板上把西红柿切成碎块(用刀时注意安全)3、用纱布包好西红柿碎块,挤捏出里面的水。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总结第一篇: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总结三年级上重点实验●【实验名称】:“吹蜡烛”实验【实验材料】: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课本、文具盒、砖块等。
【实验步骤】:分别隔着这些物体吹蜡烛【实验现象】:1、隔着漏斗、瓶子等能吹灭蜡烛。
2、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不能把蜡烛吹灭。
你能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吗?汽车、轮船、飞机等为什么要做成流线形的:是为了减少空气对汽车、轮船、飞机的阻力。
●【实验名称】:物体的浮和沉(11、有趣的浮沉现象)【实验器材】: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实验目的】: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步骤】: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发现?【实验现象】: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实验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张力(13、水面的秘密)【实验器材】:水、玻璃杯、胶头滴管、曲别针【实验目的】:证明水有表面张力【实验步骤】:1、将玻璃杯用滴管帮助装满水,直到能清晰看到水的凸面为止。
2、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要一枚一枚慢慢放入,仔细观察水表面的样子。
3、一直放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放入曲别针的数量。
注意:实验的桌子一定要平稳,最后放入的曲别针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实验名称】:毛细现象(14、水往高处走)【实验器材】: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玻璃棒、吸管、纸片等【实验目的】: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各种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哪些材料可让水往上爬,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纸片等材料向上爬。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实验名称】:空气占据空间(20、)【实验器材】:杯子、水槽、小纸团、水【实验步骤】:1.把水倒入水槽里,纸团放在杯子的底部,塞紧。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汇总
1、淀粉实验
方法:在米饭上滴几滴碘酒
现象:米饭会变蓝
结论:米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
2、脂肪实验
方法:把花生在纸上按压
现象:纸上会留下明显的油迹
结论: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脂肪
3、蛋白质实验
方法:把瘦肉放在火上烧
现象:会有烧头发那样的气味
结论:瘦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
4、水变清实验一
方法:在烧杯中加矾,用玻璃棒搅拌后静置沉淀。
5、水变清实验二
方法:把烧杯中的水倒入用饮料瓶中加入洗净的沙石制成的过滤装置中,流出来的就是清水。
6、烧开水实验
现象: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水,烧瓶底部会有少量的气泡,水的体积增大,水温逐渐上升。
当水温上升到100℃的时候就不再上升,烧瓶底部有大量的气泡冒出,烧瓶口有大量白气冒出,继续加热一会后水的体积会变小。
7、水热胀冷缩实验
方法:取一个玻璃瓶,在瓶口的软塞中插入一根吸管,瓶中装满高锰酸钾溶液,将瓶子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现象:瓶子放入热水中水柱会上升,放入冷水中水柱下降。
结论:液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空气热胀冷缩实验
方法:把一个气球套在烧瓶口上,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现象:烧瓶放入热水中后气球会变大,放入冷水中后气球变小。
结论:气体(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铁球热胀冷缩实验
方法:取一个大小合适的铁环和铁球,加热和放入冷水中分别穿过铁环。
现象:加热后铁球不能穿过铁环,放入冷水中后又可以通过铁环。
结论:固体(铁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水的热对流实验(烧杯加热)
方法: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碎纸屑,用酒精灯加热。
现象:碎纸屑在烧杯中上下循环。
结论:火把热传给烧杯底部,烧杯底部把热传给烧杯底部的水,烧杯底部的水受热上升,烧杯上部的冷水下降,如此循环,直到把整杯水加热。
11、水的热对流实验(方管加热)
方法:在装有水的玻璃方管内加入碎纸屑,用酒精灯加热。
现象:碎纸屑沿着方管循环。
结论:水的传热方式是对流。
12、方糖溶解实验
方法:将一块方糖放入开水中后用玻璃棒搅拌。
现象:方糖逐渐变小,化了,用舌头尝一尝水变甜了。
结论:方糖溶解在开水中了。
13、高锰酸钾溶解实验
方法:把少量高锰酸钾轻轻放入水中。
现象: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水中。
结论: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是溶解现象。
14、植物体内含有大量水分实验
方法:将一个塑料袋套在一株植物上,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
现象:塑料袋内壁有大量的水珠。
结论:植物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分,一部分留在体内,一部分排出了体外。
15、证明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实验
方法:取一只烧杯,里面加入200毫升的水放入冰箱冷冻成冰。
现象:冰的体积超过了烧杯上的200毫升的刻度。
结论:水变成冰后体积会变大。
16、用尺子、大头针、筷子、小刀、细绳、两块条形磁铁设计实验证明磁铁性质的实验
(1)方法:用磁铁分别靠近尺子,大头针、筷子、小刀等物体。
现象:磁铁可以吸起大头针和小刀。
结论:磁铁可以吸铁。
(2)方法:用磁铁靠近一大堆大头针。
现象:磁铁两极吸的大头针多,中间吸的少。
结论:磁铁两极磁力强,中间磁力弱。
(3)方法:用细绳绑在条形磁铁的中间,然后吊在铁架台上。
现象:磁铁S极纸箱南方,N极指向北方。
结论: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4)方法:用两根条形磁铁分别靠近。
现象:S极和S极,N极和N极相互排斥,S极和N极相互吸引。
结论: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17、小车载重量实验
方法:在同一辆小车上分别放上1、2、3、4、5个砝码,观察小车运动速度。
现象:放上的砝码越多,速度越慢,放上的砝码越少,速度越快。
结论:小车的载重量越大速度越慢,载重量越小速度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