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辽、宋、、金、元时期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9
五代辽宋夏金元10至14世纪中期,是我国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从后梁建立开始到元朝灭亡为共四百六十多年。
在此时期,欧洲仍处于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阶段。
法国为封建割据局面;英国逐渐形成和确立封建庄园制。
在亚洲,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走向了衰亡;日本封建庄园已居统治地位。
在中国,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
那时候,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高度发展,文化有突出成就,在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在唐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军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此后五十多年,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
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以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山西的北汉史称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二、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
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赵匡胤废去后周皇帝,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
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初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北宋的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
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
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
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
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
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机。
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
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中国历史朝代顺口溜解释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中国24个朝代先后顺序是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南宋、辽国、金国、西夏、北宋、元朝、明朝、清朝。
其他口诀:1、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2、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
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
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
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
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土定。
3、黄夏商周春战秦,汉后三国接两晋。
南北二朝隋唐五,宋元明清依次轮。
4、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5、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6、五帝夏商两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晋。
凉燕赵,夏汉秦,北继胡,南承晋。
隋唐两宋夏辽金,蒙元明清中华民。
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中华民族,历史悠长。
三皇五帝,传位禅让。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
汤伐夏桀,灭夏建商。
武王伐纣,西周胜强。
幽王贪色,身死国丧。
平王迁都,东周洛阳。
春秋五霸,齐桓宋襄。
晋文秦穆,还有楚庄。
战国七雄,彼此逞强。
秦楚齐燕,韩赵与梁。
嬴政统一,自称始皇。
反秦暴政,陈胜吴广。
楚汉相争,胜者刘邦。
刘建西汉,长安称帝。
王莽篡汉,改朝更制。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刘秀兴兵,反莽杀敌。
重建东汉,洛阳登基。
黄巾军起,分崩离析。
魏蜀与吴,三国鼎立。
司马代魏,西晋是立。
五胡乱晋,掳走怀帝。
睿都金陵,东晋续继。
宋齐梁陈,南方更替。
北十六国,五胡分治。
继有北魏,北周北齐。
南朝北朝,隔江对峙。
北周杨坚,取代周帝。
自立隋朝,南北统一。
灭隋建唐,高祖李渊。
一代女皇,武氏则天。
安史之乱,黄巢造反。
朱温灭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国,分裂重现。
南北十国,各自苟延。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知识线索】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唐朝末年形成的藩镇割据势力发展,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各割据政权间混战,造成黄河流域社会动荡,生产破坏。
在此期间,以契丹为主的少数民族势力进入中原地区。
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五代后期,黄河流域统一趋势发展。
后周世宗进行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创造了条件。
北宋与辽、夏、金960年北宋建立后,先后攻灭各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宋太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但因此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
北宋中期,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发生王安石变法,但最终失败,北宋衰弱的局面继续存在。
北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其中以商品经济的发展最为显著。
唐朝末年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发展,至北宋形成了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北宋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间发生过长年的战争,但彼此关系以和平交往为主流,频繁的经济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南宋与金北宋结束后,南宋政权建立了在南方的统治。
南宋军民对金军的进攻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宋、金最终达成和议,形成南宋、金、西夏并立的局面。
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基本完成。
北方金统治地区的经济在战乱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融合趋势继续发展。
元朝13世纪初,蒙古地区实现统一,蒙古政权建立。
此后,蒙古政权依仗武力先后攻灭西夏、金、大理和南宋政权,于1279年重新统一了中国。
其间,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
元朝为巩固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发展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
元朝时,棉纺织业、国内交通和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元朝的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使元朝统治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元末农民战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融合⾃秦始皇建⽴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后,中国历史上⼤规模的民族融合便开始了。
从秦初到清末⼤的民族融合⾄少有三次。
中国多民族融合的第⼀次⾼潮出现在东汉末年,这次融合历经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朝建⽴,时间长达400年之久。
[ 转⾃铁⾎社区 /doc/56c750f9240c844769eaeec8.html /第⼆次⼤规模的融合出现在唐朝末年,从公元881年西夏政权的前⾝夏州政权算起经,历西夏、辽、⾦、南宋,直到元末才告结束,这⼀次时间更长,近500年。
第三次⼤规模的民族融合起于明末,⽌于清末,时间跨度近300年。
这其中,每⼀次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乎都伴随着少数民族政权⼤举⼊主中原。
第⼀次:春秋战国时期。
黄河流域的蛮、夷、戎、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
并于秦汉华夏族发展成为汉族,这是第⼀次民族⼤融合。
第⼆次:魏晋南北朝。
我国北部、西部的匈奴、氐、羌、鲜卑、羯、乌桓等民族迁⼊内地,北魏统⼀黄河流域。
第三次:五代⼗国、辽、宋、⾦、元。
北⽅的契丹、党项、⼥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加强政治、经济⽂化联系,接受汉⽂化的影响,加速封建化的过程。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族在这⾥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地区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中原地区并建⽴了政权,后来⼜因融合⼊汉族⽽消失于史乘之中。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既有⼑光剑影、桴⿎相攻的⼀⾯;也有经济⽂化交流,互通婚姻,最后融合为⼀体的时期。
可以说,研究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是了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同化的⼀个窗⼝。
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个以汉族为核⼼的民族熔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所融合⽽成为汉⼈,从传说中的炎、黄⼆帝以迄明清,民族融合同化时间之长,被融合的民族之多,融合情况的多样、复杂,均⾮其他地区所能⽐拟。
⼀、先秦时期这⼀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次⼤迁徙、⼤融合的时代。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第一章: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1.1.2 掌握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1.1.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1.2 教学内容1.2.1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地域分裂1.2.2 儒学、道教和佛教在五代十国时期的传播和发展1.2.3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成就与影响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介绍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1.3.3 小组讨论法:讨论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二章:辽朝时期的文化特点2.1 教学目标2.1.1 了解辽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1.2 掌握辽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2.1.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2.2 教学内容2.2.1 辽朝的建立和辽文化的形成2.2.2 辽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2.2.3 辽朝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介绍辽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辽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2.3.3 小组讨论法:讨论辽朝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宋朝时期的文化成就3.1 教学目标3.1.1 了解宋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3.1.2 掌握宋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3.1.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3.2 教学内容3.2.1 宋朝的建立和宋文化的形成3.2.2 宋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3.2.3 宋朝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3.3 教学方法3.3.1 讲授法:介绍宋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3.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宋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3.3.3 小组讨论法:讨论宋朝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西夏时期的文化特点4.1 教学目标4.1.1 了解西夏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4.1.2 掌握西夏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4.1.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4.2 教学内容4.2.1 西夏的建立和西夏文化的形成4.2.2 西夏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4.2.3 西夏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4.3 教学方法4.3.1 讲授法:介绍西夏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4.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西夏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4.3.3 小组讨论法:讨论西夏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金朝时期的文化成就5.1 教学目标5.1.1 了解金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5.1.2 掌握金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5.1.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5.2 教学内容5.2.1 金朝的建立和金文化的形成5.2.2 金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5.2.3 金朝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5.3 教学方法5.3.1 讲授法:介绍金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5.3.2 案例分析法:分析金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5.3.3 小组讨论法:讨论金朝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六章:元朝时期的文化融合6.1 教学目标6.1.1 理解元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6.1.2 分析元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6.1.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6.2 教学内容6.2.1 元朝的建立与蒙汉文化的融合6.2.2 元朝时期的宗教政策与文化多样性6.2.3 元朝的文学艺术成就,如戏曲、书法、绘画6.2.4 元朝的科学技术发展,如天文历算、四大发明的影响6.3 教学方法6.3.1 比较法:分析蒙汉文化的差异与融合6.3.2 案例研究法:探讨元朝代表性文化成就的案例6.3.3 小组合作法:研究元朝文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第七章:元朝时期的宗教与文化7.1 教学目标7.1.1 认识元朝时期宗教的多样性和影响力7.1.2 理解宗教与文化的相互影响7.1.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7.2 教学内容7.2.1 元朝的主要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7.2.2 宗教政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7.2.3 宗教文化与元朝时期的社会生活7.3 教学方法7.3.1 讨论法:探讨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的贡献7.3.2 小组讨论法:分析不同宗教在元朝的传播与影响7.3.3 实地考察法:如果可能,组织学生参观宗教文化遗址第八章:元朝时期的文学艺术8.1 教学目标8.1.1 欣赏元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8.1.2 分析元朝文学艺术的特点和贡献8.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力8.2 教学内容8.2.1 元曲、杂剧的形成与发展8.2.2 元代书法、绘画的艺术风格8.2.3 元代文学艺术家的代表作品8.3 教学方法8.3.1 作品分析法:深入解析元朝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8.3.2 小组展示法:学生展示对元朝文学艺术的研究成果8.3.3 创意实践法:鼓励学生创作以元朝文化为灵感的艺术作品第九章:元朝时期的科学技术9.1 教学目标9.1.1 了解元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9.1.2 分析元朝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影响9.1.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9.2 教学内容9.2.1 元朝的天文历算学成就9.2.2 元朝的医学成就与药物学发展9.2.3 元朝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9.3 教学方法9.3.1 实地考察法:参观科技博物馆或历史遗址9.3.2 案例研究法:分析元朝科学技术成就的具体案例9.3.3 小组合作法:研究元朝科技对后世的影响第十章: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综合回顾10.1 教学目标10.1.1 综合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发展10.1.2 分析各个时期文化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影响10.1.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10.2 教学内容10.2.1 回顾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10.2.2 分析各个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变革10.2.3 探讨这些时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0.3 教学方法10.3.1 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10.3.2 小组讨论法:比较不同朝代文化的异同10.3.3 项目研究法:鼓励学生进行跨时期的文化研究项目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点环节: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概述难点解析: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地域分裂严重,需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
五代辽宋夏金元10至14世纪中期,是我国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从后梁建立开始到元朝灭亡为共四百六十多年。
在此时期,欧洲仍处于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阶段。
法国为封建割据局面;英国逐渐形成和确立封建庄园制。
在亚洲,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走向了衰亡;日本封建庄园已居统治地位。
在中国,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
那时候,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高度发展,文化有突出成就,在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在唐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军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此后五十多年,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
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以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山西的北汉史称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二、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
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赵匡胤废去后周皇帝,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
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初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北宋的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至今,按时间顺序对部分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历史。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 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我国最早的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夏朝建立后,我国进入了有历史可考的时期。
2. 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标志着我国社会迈入封建社会。
商朝的兴起,为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西周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西周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周文王建立了西周王朝,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西周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到来。
这一时期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为后来的我国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分裂最严重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军事竞争最激烈的时期。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统一我国(公元前221年)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形成。
2. 汉朝建立(公元前206年)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刘邦建立汉朝后,实行“文治武功”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1.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分裂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武将割据的时期。
2. 晋朝建立(公元265年)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纷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发展最为蓬勃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