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结构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8
[创造力三要素模型包括]创造力有哪个三要素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2.创造力三侧面模型。
斯腾伯格的三侧面模型包括:智力侧面、智力风格侧面和人格特征侧面。
创造力的智力侧面是指智力以创造性的方式运用。
智力风格侧面是指智力在某人的思维和活动中的运用方式。
人格特征总是与创造性的表现相联系。
虽然斯腾伯格的研究没有穷尽所有的人格特征,但说明了人格特征对于创造力是有一定影响的。
后期,斯腾伯格对其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修正,提出了早期的创造力内隐理论。
他指出人们存在系统的创造力内隐理论,即是一种与专家分析不同的,存在于人们内隐世界的“公众观”。
3.创造力系统模型。
Csikszentmihalyi(1993)认为创造力与导致生物进化的基因变化过程相类似,他提出了创造力系统模型,认为创造力应该是个体、场以及领域交互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个人背景、社会和文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该模型表明,文化和社会因素与个体因素都会对创造力产生重要影响。
这一理论对创造力的研究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4.创造力的过程阶段理论。
Wallas(1926)认为发生创造力的过程要经历四个阶段:准备阶段(preparation)、酝酿阶段(incubation)、明朗阶段(illumination)、验证阶段(verification)。
准备阶段要明确问题,收集资料,了解问题的实质,澄清关键,尝试初步的办法,学习有关知识,训练技能等。
酝酿阶段的最大特点是潜意识的参与。
由于问题被暂时搁置下来,这一阶段也被称为潜伏期或孕育阶段。
明朗阶段,也就是问题的解决豁然开朗,伴随着情绪强烈而明显的变化,也被成为灵感期、顿悟期。
验证阶段是对整个创造过程进行反思,检验方法是否正确,落实具体的操作,进行相关验证。
Amabile提出了“五阶段论”,他认为创造性产品的产生要经历五个阶段,即提出问题、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和结果。
5.创造力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董奇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将创造力的构成成分划分为获得、贮存、激活、加工、输出信息的能力及监控能力,并根据不同角度将创造力进行了划分:按照解决问题的独特程度不同,把创造力划分为初级创造力、中级创造力和高级创造力三个层次;按照创造力从萌芽到形成的动态过程,将创造力划分为类创造力(前创造力)、创造力、真创造力三个层次。
创造力评估方法一、引言创造力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素质之一,它不仅关系到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因此,对创造力进行评估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将介绍创造力评估的方法。
二、基本概念1. 创造力:指个体在特定领域内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发明或创意的能力。
2. 评估:指对某种事物进行全面系统地检查、比较和评价。
三、常用方法1. Torrance 测验法:这是目前最常用的创造力测量工具之一。
该测验包括多个项目,如绘画、写作等,通过分析被试者在各项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连想能力和原创性等方面来评估其创造力水平。
2. Guilford 测验法:该测验是基于 Guilford 的智能结构理论而设计的。
该理论认为智能结构由五种基本操作组成:分类、推理、记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该测验主要通过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来评估被试者的创造力水平。
3. Wallach-Kogan 测验法:该测验是基于 Wallach 和 Kogan 的创造力理论而设计的。
该理论认为创造力包括三个方面:智能、动机和创意过程。
该测验通过对被试者进行智力测试和问卷调查,来评估其创造力水平。
四、具体步骤1. 确定评估目标:根据不同的评估目标,选择不同的评估方法。
比如,如果是针对儿童进行创造力评估,则可以选择 Torrance 测验法;如果是针对成年人进行创造力评估,则可以选择Wallach-Kogan 测验法。
2. 选取被试者:根据评估目标和方法,选取合适的被试者。
一般来说,被试者应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并且没有明显的精神障碍。
3. 进行测验或调查:按照所选的评估方法进行测验或调查。
在进行测验或调查时,应注意保证环境安静、舒适,并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进行。
4.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解释结果。
在解释结果时,应注意结合被试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其创造力水平。
三明市2015年继续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题库(多选)1、相反联想主要括( )A、顺序反向B、功能反向C、结构形状反向D、功能发散正确答案为:ABC2、21世纪人类要解决的科技伦理问题包括()。
A、生态伦理B、生命伦理C、网络伦理D、家庭伦理正确答案为:ABC1、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有( )。
A、理论联系实际B、科学性C、先进性D、实践性正确答案为:ABCD2、在创造力的结构中,()是潜在、更本质的方面。
A、专业技能B、能力倾向C、创造技能D、人格特质正确答案为:BD3、创新对企事业和个人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是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动力B、是企事业竞争取胜的重要手段C、是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D、是个人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正确答案为:ABC1、决策思维的特点有()A、综合性B、动态性C、多向性D、广泛性正确答案为:ABC2、创新的特征包括()。
A、创造性B、高价值性C、风险性D、动态性正确答案为:ABCD3、科技创新的内容包括()A、材料创新B、产品创新C、工艺创新D、工具创新正确答案为:ABCD4、逻辑思维遵循规律包括()A、同一律B、矛盾律C、排中律D、充足理由律正确答案为:ABCD一、多选题1、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是A、创新的文化B、先进的文化C、全世界各民族敬仰的文化D、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正确答案为:ABC2、孔子的师德观包括( )A、以身作则,言传身教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C、爱护学生,无私无私D、讲究教法,循循善诱正确答案为:ABCD4、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理论创新的()。
A、内容B、范围C、方向正确答案为:ABC1、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主要来自于()。
A、先天的智力和知识积累B、丰富的实践C、科学的训练正确答案为:ABC2、勇于创新就是要有( ) 。
A、强烈的创新精神B、创新能力C、良好的心理素质D、健康的身体条件正确答案为:ABC3、以下那些案例是属于同物组合:A、鸳鸯火锅B、红蓝两用圆珠笔C、双插座D、混纺毛线E、音乐贺卡正确答案为:ABC4、系统思维的内容包括()A、全局性思维B、结构功能性思维C、协同性思维D、模式思维正确答案为:ABC1、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涉及(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能力的种类和结构一、能力的种类人的能力是各种各样的,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平日我们所说的智力,就是指一般能力来说的。
人要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和这些能力的发展分不开。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它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例如,画家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音乐家的区别旋律的能力、音乐表象能力,以及感受音乐节奏的能力等,均属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一方面,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一般听觉能力既存在于音乐能力中,也存在于言语能力中。
没有听觉一般能力的发展,就不可能发展音乐和言语听觉能力。
另一方面,特殊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
例如,音乐能力的发展会提高一般的听觉能力,并进而影响言语听觉能力的发展。
(二)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如儿童在家庭中模仿父母的说话、表情,从电视中模仿演员的动作、服饰,从字帖上模仿前人的书法等。
模仿不但表现在观察别人的行为后立即做出相同的反应,而且表现在某些延缓的行为反应中。
模仿是动物和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景、思维定势、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关系,提出新的思想,产生新的产品。
作家在头脑中构思新的人物形象,创造新的作品;科学家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并用实验证实这些模型,都是创造力的具体表现。
模仿力和创造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动物能模仿,但不会创造;模仿只能按现成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创造力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式与新途径。
人的模仿力和创造力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有的人擅长模仿,而创造力较差;有的人既善于模仿又富有创造力。
基于创造力结构理论的工科高校创新教育模式探究[摘要]借鉴科学创造方法论的思想资源,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创新型人才培养难题,是学术界和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特丽莎·阿玛布丽的创造力三结构理论关于创造环境、创造动机与创新教育三者关系的研究,对我国高校建构创新教育实践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并基于此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递进模型”。
东北大学顺应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吸收创造力研究的思想资源,探索出“普惠性、递进式、全过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新教育模式工科高校创造力结构理论1996年有两份研究报告备受世人瞩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成为发达国家进入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宣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则凸显了创新教育的时代主题:“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并认为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
中国领导人敏锐把握到了知识经济发展与创新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不失时机地推动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并深刻认识到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源于美国的创造力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传入我国,得到来自科学方法论和心理学领域的率先关注,极大推动了我国关于创造力及创新教育的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如何借鉴科学创造方法论的思想资源,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创新型人才培养难题,就成为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重视的共同话题。
一、阿玛布丽创造力三结构理论的现实启迪哈佛大学教授特丽莎·阿玛布丽(Teresa. M. Amabile)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创造力心理特征。
她在《创造力社会心理学:一种组分观念》(1983)一文中提出了关于创造力的“三结构理论”,即著名的“创造力组分模型”(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
第一章创造力第一节认识创造力一、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应至少涉及创造者(person)、创造过程(process)、创造产品(product)与环境(environment)四个方面。
(一)产品的定义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
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
这一定义是根据结果来判别创造力的,其判断标准有三:“新颖”主要指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这是相对历史而言的,为一种纵向比较;“独特”主要指不同凡俗、别出心裁,这是相对他人而言的,为一种横向比较;“有社会价值”是指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如重大发明、创造和革新;“有个人价值”是指对个体的发展有意义。
(二)以“审美”或“表达”为特征的定义,强调自我表达认为人有一种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我的需要,这种表达的愿望有不同层次的等级:1、最低级的表现:儿童的绘画、写作、游戏表演等。
2、创造技术方面的表现:熟练精巧的操作。
3、创造发明的表现:反映新颖设计的成就,或将原来分散的事物作出不平凡的组合,或以新的方法,解决旧的困难问题。
4、创造革新的表现:由于对自己所属机构或权威观点不满,便根据自己认为合乎公理正义,或有益于社会福利,或关系于学术发展等方面的原则进行改革,努力达到新的目标。
5、创造的最高形式——突出的创造表现:具有复杂的形式,包含很抽象的原则,其研究过程中包含着科学理论和高级思维能力的精深运用。
推荐视频:小神龙俱乐部栏目《艺术创想》《艺术创想》是一档针对4—16岁的孩子及其家长和老师开办的教授手工制作技巧的节目,由“创意小角落”和“环保艺术拼图”两部分组成。
尼尔叔叔带领大家利用身边的物品,就地取材进行手工创作,让孩子们巧动手,在手工制作中获取创意灵感。
•央视科教频道:《我爱发明》•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之我是发明家》•河南卫视:《创意时代》•山东生活频道:《就你不知道》(三)“格式塔”或“知觉”类型的定义强调观点的重新组合或格式塔的重新建构。
第七章创造力及其培养【教学目的】1、知识:掌握创造力概念、创造过程和结构;了解创造研究的历史进程、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学会对创造力进行测量,创造力的培养。
2、技能与能力:通过创造性思维测验,进一步认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能够初步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测验研究。
【重点难点】1、创造过程、结构以及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1、创造性思维测验【教学时数】理论讲授:3学时实验与实践: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创造力概述一、创造与创造力(一)创造第一,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第二,创造必须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
第三,创造是创造者聪明才智高度发挥的结果。
(二)创造力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有知识,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创造过程与创造力结构(一)创造过程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明朗阶段4.验证阶段(二)创造力的结构5.创造力的静态结构2.创造力的动态结构三、创造力研究的历史进程1.第一阶段(1870-1907年)1869年,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为国际上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的科学文献。
2.第二阶段(1908-1930年)许多心理学家对创造力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和研究3.第三阶段(1931-1949年心理学家们开始从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来探索创造力的形成。
4.第四阶段(1950-1970年)这一阶段是创造发明研究取得真正的实质性突破和迅速发展阶段。
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引起了心理学界、教育界的极大轰动。
5.第五阶段(1971年至今)这一阶段在量和质方面都有大进展。
第二节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一、生理基础二、年龄和性别三、知识和智力(一)知识知识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的观点:一种是张力观,认为知识和创造力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
张力观的核心在于,知识不是越多越好,太多的知识会限制个体的思维方式,从而阻碍其创造力的发挥;一种是地基观,认为知识越丰富,创造力就会越高。
创造力结构理论一、创造力的定义自古以来,创造力始终是有关人类精神现象的探讨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创造力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现在被大家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力或特征.二、创造力的本质创造力的本质,有史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现代心理学领域中,对创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看法:精神分析党派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创造过程是自我控制被放松的状态下,前意识介于意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中的观念自由组合、自发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回归于幻想,并把幻想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新观念通过自由表达就产生了.在这派心理学家中,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荣格将创造性的艺术看成是个体在不受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对集体无意识的改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来源于人格,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来就具备的潜能,在后天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开发.这派心理学家认为,提高个体创造力的途径主要是诱导个体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自我知觉,或改善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表达.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头脑对情景的一种完美经验的组织以及完善、灵活的认知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收集信息;2孕育让观念在头脑中自由联结;3明朗以顿悟方式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4验证检验解决的正确性、有效性;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斯腾伯格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人格维度构成.一些研究大脑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右半球是创造力的物质基础,创造过程依赖于通过胼胝体实现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联合.一些专家认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过分强调了辐合思维,重左脑、轻右脑.他们建议:以通过延迟判断不急于评判学生作业的对与错、创造和谐人际关系、刺激潜伏期引发思索,并通过生物反馈、默想以及放松等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右脑功能.从上述有关创造力本质的不同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于其中的一些共同点:1教学应创设有利于消除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条件;2让学生了解自己观念的价值所在;3延迟判断;4训练思维的灵活性;5不断激发创造性行为.三、创造力的结构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创造力研究之后,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创造力绝非一种单一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人们逐渐放弃了那种“单维创造论”,渐渐地构建起了创造力系统观,使得创造力研究向“多维取向”和“聚合模型”发展.这样的模型主要有吉尔福特创造力结构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和创造力投资理论,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创造力系统模型.1、吉尔福特创造力结构理论20世纪最早对创造力进行系统研究,并推动创造力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心的当推吉尔福特,他的创造力一书被西方心理学界视为现代正式研究创造力的先锋着作,后来他又提出了着名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就好象智力有外显与内隐之分,创造力同样也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即创造力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创造力静态结构主要指个体内在的创造性表现;创造力动态结构是指个体外在的创造性的表现.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吉尔福特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创造力特征是: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创造性个体人格特征是: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备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在各种有关创造力的结构模式中,吉尔福特的研究最具有典型性.1吉氏认为智力应当包括对创造性表现特别重要的种种能力,因而他特别注重鉴别智力中的种种基本能力.2为了说明这些能力在解决问题中的运演方式,吉氏又建构了一个“智力结构解题SOIPS”模式,说明了发散性加工、辐合性加工、评价和转化四类能力是如何在解题过程发挥作用的.3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为后来的创造力理论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可是吉氏模式虽是过程和内容的结合,却只限于创造性思维,因而是一个比较微观的描述:1从根本上来看,吉氏通过因素分析得到的种种能力与人格测验者用测量法得出的各种因素都是在鉴定创造力的静态组成.2他把发生在思维过程以外的全部内容都笼统地当作环境变量引入,而其功用仅限于向系统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3个体仅仅被当成了抽象的“问题处理器”.他忽略了个体当前的动机状态及其它个性特征、个体以前的生活史以及解题过程中由环境带来的影响对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作用.2、创造力成分理论特丽莎艾曼贝尔,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创造学家.她因其有关创造力社会心理学的独特贡献而闻名于国际心理学界和创造学界.她于于1983年发表了论文创造力社会心理学:一种组成成分观念,正式提出了创造力成分理论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理论基本观点:她认为,不管在什么领域中,创造力的产生都是三个组成成分联合作用的结果.它们是领域技能Domain-relevant skills、创造技能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和工作动机Task motivation .这三个组成成分对于创造力的产生是充要条件,它们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创造力水平的高低.领域技能,是指个体在某一领域所具备的、有助于产生各种可能反应的全部背景,也可以说是指个体进行创造加工的“原材料”. 包括1熟悉该领域有关的实际知识:事实、原理、范例、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审美标准等.2是该领域的基本技能,如实验技能、雕刻技能.3属于该领域的特殊才能,如文学天赋、音乐天赋和数学天赋等等.领域技能所能达到的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先天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运动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个体所接受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创造技能是指对创造水平具有最直接影响、对问题解决甚至是具有决定作用的方面.它包括1有利于创造的认知风格,2启发产生新观念的知识,3有助于创造产生的工作风格.创造技能除了取决于训练而外,还与创造个性有关.她认为,工作动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工作的基本态度,一是个体对他从事该工作的理由的认知.创造的过程大体可为五个阶段,即提出问题、酝酿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和评价结果.工作动机负责发动和维持创造过程,并对产生反应的某些方面有影响作用即直接影响一、三阶段;领域技能则是用于该过程的全部材料,它决定了初始搜索的可能途径,并为所产生的可能反应提供评价标准即直接影响二、四阶段;创造技能则充当控制和执行部门,它对搜索方式起决定作用即直接影响第三阶段.我对创造力成分理论评价:1阿氏创造力模式则可称得上是创造力研究史上第一个综合模式.它是一个集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宏观和微观等方面于一体的创造力综合模式.2引入工作动机这一概念,是这个理论关键所在,也是它的核心和最精彩之处.3这一模式既适合高创造力的情况,也适合低创造力的情况.4以上涉及的主要是个体创造力模式,从理论上将创造与创新结合起来,是阿氏思考问题的又一出发点.后来她进一步把原来适用于个体创造行为的模式扩展到了团体创新.然而,尽管阿氏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但其中各个细节无疑还带有许多假设成分,验证这些假设成分还需要大量时间.3、斯腾伯格的创造力理论1创造力三侧面模型理论创造力三侧面模型理论是斯腾伯格在创造力的性质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和人格维度组成.这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种维度,任何创造力都是以上三个侧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三种维度相互结合的程度、成分、方面以及各维度所起的作用等都有所区别,从而体现出创造力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力度特征和深度特征.2创造力的投资理论斯腾伯格和他的助手洛巴特在分析以往创造力构成万分各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创造力的投资理论.他们认为:人的创造力和市场上的投资一样,是将人的能力和精力投入到新的、高质量的思想上面;创造是用现在的知识、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产品;尽管所有的人都想使自己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却往往受到自身的环境方面和种种限制而未能如愿.创造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六种因素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价格特征、动机与环境.创造力三维度模型代表着学者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发展趋势.而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则是对创造力做出较完整、较全面的解释.4、创造力的系统理论创造力的系统理论是西克森特米哈伊提出并逐步完善的.他认为,创造是在特定专业领域里的活动,是具有特定价格特点和价格整体性的人与外部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个外部环境包括学科和领域两个方面.个人、学科和领域就成为创造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对于创造性的产生与发挥作用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创造任务的完成人是个体,是对自身所处文化的信息做出一定改变的人.他能够作出这种改变,与他自身认知的灵活性、动机或不同寻常的令人鼓舞的经历有关.个体的创造力不是在真空中实现的,而是以一定的学科及领域为依托的.学科具有文化传递和创新参照的两种作用.领域是由活跃在这个学科及有关的人员组成的,它具有选择、评价、鼓励或刺激创造的作用.这个理论改变了创造力研究的基本问题,从“什么是创造力”以及“创造力是由什么构成”转变为“哪里有创造力”,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它不是将创造力视为特殊的产品或者人物的特征,而是将它视为人体、学科与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充分说明了学科与领域的作用,同时将文化的作用具体化为学科和领域对创造者的影响,使得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有了更加广阔的视角.从创造力理论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理论向多元化、复合化发展,研究也越来越趋于跨学科、跨领域的社会多元化;而创造力也并不再让人们感到那么的神秘了,这也正是心理学家们自古以来坚持于研究创造力的初衷吧.。
第一章创造与创造力(1)我的兴趣总比别人的发生的慢。
(2)我有相当的审美能力。
(3)有时我对事物过于热心。
(4)我喜欢客观而又有理性的人。
(5)“天才”与成功无关。
(6)我喜欢有强烈个性的人。
(7)我很注重别人对我的看法和议论。
(8)我很喜欢一个人独自深思熟虑。
(9)我从不害怕时间紧迫、困难重重。
(10)我很讲究自信。
(11)我认为既然提出问题,也就要彻底解决。
(12)对我来说,作家使用艳词只是为了自我表现。
(13)我尊重现实,不去想那些预言中的事情。
(14)我喜欢埋头苦干的人。
(15)我喜欢收藏家的性格。
(16)我的意见常常被别人厌恶。
(17)无聊之时正是我某个主意产生之时。
(18)我坚决反对无的放矢。
(19)我的工作不带任何私欲。
(20)我常常在生活中碰到一些不能单纯以是或否来判断的问题。
(21)挫折和不幸并不会使我对热衷的工作有所放弃。
(22)一旦任务在肩,我会排除困难完成。
(23)我知道保持内心镇静是关键的一步。
(24)幻想常给我提出许多新问题、新计划。
(25)我只是提出新建议而不是说服别人接受我的这种新建议。
以上25个问题是美国普林斯顿“人才开发”的测试题。
要求被测试者必须以最忠实又最迅速的口气回答“是”或“否”,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用猜测的口气回答。
如果打“是”的题目有20题,被测试者就被认为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一、感受创造的魅力“创造”(create)是个多么富有魅力的字眼!在人类进步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事物,新的惊喜!从古老的洞穴中走出来,搬进奢华的别墅;从身上脱下仅能遮羞的树叶裙,穿上衣着光鲜的流行时装;从原始的茹毛饮血到精致美味的餐饮等。
这所有的一切,没有一项成果不是得益于创造!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创造的历史,特别是近二、三百年来,人类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极快的推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人类也正是通过不断的创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比如近200年三次产业革命给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创造力结构理论一、创造力的定义自古以来,创造力始终是有关人类精神现象的探讨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到目前为止关于创造力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现在被大家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二、创造力的本质关于创造力的本质,有史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现代心理学领域中,对创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看法:精神分析党派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创造过程是自我控制被放松的状态下,前意识(介于意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中的观念自由组合、自发释放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回归于幻想,并把幻想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新观念通过自由表达就产生了。
在这派心理学家中,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荣格将创造性的艺术看成是个体在不受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对集体无意识的改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来源于人格,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来就具备的潜能,在后天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开发。
这派心理学家认为,提高个体创造力的途径主要是诱导个体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自我知觉,或改善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表达。
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头脑对情景的一种完美经验的组织以及完善、灵活的认知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收集信息);(2)孕育(让观念在头脑中自由联结);(3)明朗(以顿悟方式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4)验证(检验解决的正确性、有效性);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
斯腾伯格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人格维度构成。
一些研究大脑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右半球是创造力的物质基础,创造过程依赖于通过胼胝体实现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联合。
一些专家认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过分强调了辐合思维,重左脑、轻右脑。
他们建议:以通过延迟判断(不急于评判学生作业的对与错)、创造和谐人际关系、刺激潜伏期(引发思索),并通过生物反馈、默想以及放松等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右脑功能。
从上述有关创造力本质的不同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于其中的一些共同点:(1)教学应创设有利于消除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条件;(2)让学生了解自己观念的价值所在;(3)延迟判断;(4)训练思维的灵活性;(5)不断激发创造性行为。
三、创造力的结构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创造力研究之后,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创造力绝非一种单一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
人们逐渐放弃了那种“单维创造论”,渐渐地构建起了创造力系统观,使得创造力研究向“多维取向”和“聚合模型”发展。
这样的模型主要有吉尔福特创造力结构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和创造力投资理论,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创造力系统模型。
1、吉尔福特创造力结构理论20世纪最早对创造力进行系统研究,并推动创造力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心的当推吉尔福特,他的《创造力》一书被西方心理学界视为现代正式研究创造力的先锋著作,后来他又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就好象智力有外显与内隐之分,创造力同样也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
即创造力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
创造力静态结构主要指个体内在的创造性表现;创造力动态结构是指个体外在的创造性的表现。
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
吉尔福特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创造力特征是: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
创造性个体人格特征是:(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备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在各种有关创造力的结构模式中,吉尔福特的研究最具有典型性。
(1)吉氏认为智力应当包括对创造性表现特别重要的种种能力,因而他特别注重鉴别智力中的种种基本能力。
(2)为了说明这些能力在解决问题中的运演方式,吉氏又建构了一个“智力结构解题(SOIPS)”模式,说明了发散性加工、辐合性加工、评价和转化四类能力是如何在解题过程发挥作用的。
(3)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为后来的创造力理论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可是吉氏模式虽是过程和内容的结合,却只限于创造性思维,因而是一个比较微观的描述:(1)从根本上来看,吉氏通过因素分析得到的种种能力与人格测验者用测量法得出的各种因素都是在鉴定创造力的静态组成。
(2)他把发生在思维过程以外的全部内容都笼统地当作环境变量引入,而其功用仅限于向系统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3)个体仅仅被当成了抽象的“问题处理器”。
他忽略了个体当前的动机状态及其它个性特征、个体以前的生活史以及解题过程中由环境带来的影响对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作用。
2、创造力成分理论特丽莎?艾曼贝尔(Teresa.M.Amabile),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创造学家。
她因其有关创造力社会心理学的独特贡献而闻名于国际心理学界和创造学界。
她于于1983年发表了论文《创造力社会心理学:一种组成成分观念》,正式提出了创造力成分理论(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
理论基本观点:她认为,不管在什么领域中,创造力的产生都是三个组成成分联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是领域技能(Domain-relevant skills)、创造技能(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和工作动机(Task motivation )。
这三个组成成分对于创造力的产生是充要条件,它们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创造力水平的高低。
领域技能,是指个体在某一领域所具备的、有助于产生各种可能反应的全部背景,也可以说是指个体进行创造加工的“原材料”。
包括(1)熟悉该领域有关的实际知识:事实、原理、范例、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审美标准等。
(2)是该领域的基本技能,如实验技能、雕刻技能。
(3)属于该领域的特殊才能,如文学天赋、音乐天赋和数学天赋等等。
领域技能所能达到的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先天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运动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个体所接受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创造技能是指对创造水平具有最直接影响、对问题解决甚至是具有决定作用的方面。
它包括(1)有利于创造的认知风格,(2)启发产生新观念的知识,(3)有助于创造产生的工作风格。
创造技能除了取决于训练而外,还与创造个性有关。
她认为,工作动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工作的基本态度,一是个体对他从事该工作的理由的认知。
创造的过程大体可为五个阶段,即提出问题、酝酿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和评价结果。
工作动机负责发动和维持创造过程,并对产生反应的某些方面有影响作用(即直接影响一、三阶段);领域技能则是用于该过程的全部材料,它决定了初始搜索的可能途径,并为所产生的可能反应提供评价标准(即直接影响二、四阶段);创造技能则充当控制和执行部门,它对搜索方式起决定作用(即直接影响第三阶段)。
我对创造力成分理论评价:(1)阿氏创造力模式则可称得上是创造力研究史上第一个综合模式。
它是一个集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宏观和微观等方面于一体的创造力综合模式。
(2)引入工作动机这一概念,是这个理论关键所在,也是它的核心和最精彩之处。
(3)这一模式既适合高创造力的情况,也适合低创造力的情况。
(4)以上涉及的主要是个体创造力模式,从理论上将创造与创新结合起来,是阿氏思考问题的又一出发点。
后来她进一步把原来适用于个体创造行为的模式扩展到了团体创新。
然而,尽管阿氏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但其中各个细节无疑还带有许多假设成分,验证这些假设成分还需要大量时间。
3、斯腾伯格的创造力理论(1)创造力三侧面模型理论创造力三侧面模型理论是斯腾伯格在《创造力的性质》一书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和人格维度组成。
这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种维度,任何创造力都是以上三个侧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这三种维度相互结合的程度、成分、方面以及各维度所起的作用等都有所区别,从而体现出创造力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力度特征和深度特征。
(2)创造力的投资理论斯腾伯格和他的助手洛巴特在分析以往创造力构成万分各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创造力的投资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创造力和市场上的投资一样,是将人的能力和精力投入到新的、高质量的思想上面;创造是用现在的知识、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产品;尽管所有的人都想使自己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却往往受到自身的环境方面和种种限制而未能如愿。
创造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六种因素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价格特征、动机与环境。
创造力三维度模型代表着学者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发展趋势。
而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则是对创造力做出较完整、较全面的解释。
4、创造力的系统理论创造力的系统理论是西克森特米哈伊提出并逐步完善的。
他认为,创造是在特定专业领域里的活动,是具有特定价格特点和价格整体性的人与外部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个外部环境包括学科和领域两个方面。
个人、学科和领域就成为创造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对于创造性的产生与发挥作用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创造任务的完成人是个体,是对自身所处文化的信息做出一定改变的人。
他能够作出这种改变,与他自身认知的灵活性、动机或不同寻常的令人鼓舞的经历有关。
个体的创造力不是在真空中实现的,而是以一定的学科及领域为依托的。
学科具有文化传递和创新参照的两种作用。
领域是由活跃在这个学科及有关的人员组成的,它具有选择、评价、鼓励或刺激创造的作用。
这个理论改变了创造力研究的基本问题,从“什么是创造力”以及“创造力是由什么构成”转变为“哪里有创造力”,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它不是将创造力视为特殊的产品或者人物的特征,而是将它视为人体、学科与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理论充分说明了学科与领域的作用,同时将文化的作用具体化为学科和领域对创造者的影响,使得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有了更加广阔的视角。
从创造力理论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理论向多元化、复合化发展,研究也越来越趋于跨学科、跨领域的社会多元化;而创造力也并不再让人们感到那么的神秘了,这也正是心理学家们自古以来坚持于研究创造力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