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
- 格式:docx
- 大小:22.27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师更好地教授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北宋时期的政治特点。
本教案内容包括五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估。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政治特点。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五代十国和北宋的政治制度,理解其优缺点。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1.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动乱。
2.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事件。
教学流程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中国历史的时间轴,让学生们找到五代十国和北宋的时间位置,并介绍五代十国和北宋的历史背景。
知识讲解五代十国的更迭1.五代十国的起因和特点五代十国时期是指中国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相继兴起和灭亡,政治动乱的时期。
其起因是唐朝末年政治腐败,边疆失地,加上黄巢起义、安禄山之乱等一系列灾难,导致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特点是地方割据、政治混乱、战争不断,没有一个地方统一全国。
2.五代的政治制度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方政权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
其中,北方的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采用了中原传统的政治制度,即摆夷、均田制、三公九卿等;南方的吴越、吴汉、南唐等政权则有所创新,比如吴越王钱镠采取了‘兼并’政策,强力收编其它政权,创立了“有吴越有天下”的局面。
北宋的政治制度1.北宋的起因和特点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起因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灭亡后,北方燕雍地区的赵匡胤发动了“景祐之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北宋时期的政治特点是政治更加稳定,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经济繁荣。
2.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是贞观之治和尚书省的建立。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科举制度、均田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等,北宋沿袭了这些制度。
尚书省是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机构,负责管理政务,下辖各种行省、司局。
第九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五代十国的背景和变迁五代十国是指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时期,大致涵盖了907年到979年之间的历史。
这个时期,中原地区分裂成了多个政权,经历了灾祸频繁的战乱和动荡,导致社会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贫困。
五代十国的具体政权更迭顺序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唐、北汉、南汉、南宋、北宋。
在五代十国的时期,南方的地方政权较为盛行。
其中,南唐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政权,其在文化、科技和政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南唐的开国君主李昪,在位期间极力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南唐亦是五代十国时期经济相对较为繁荣的政权之一。
此外,由于五代时期国土领土的分裂以及民族的迁徙,北方民族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黄巢起义和辽、西夏、党项等少数民族不断的压迫都是五代时期的重要事件。
北宋的政治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它的制度与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就其政治而言,北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和地方政府制度。
官僚制度官僚制度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在宋代,官僚制度被完善,并形成以科举制度为主要渠道的官员选拔体系。
宋代官僚阶层按职位分了九等,从低到高分别为主簿、书令、司录、郎官、从六品、从五品、从四品、从三品、从二品和从一品,等级制度严密。
此外,北宋设立了宰相、枢密使、内侍省、宗室等一系列高摆官职,以及一些专职机构,如六部、三司、三衙和武库等。
官僚体系的运转严谨高效,且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此期间,各地政府的政策都由朝廷指导,以达到国家整体的管控。
科举制度北宋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北宋期间,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被广泛采用。
此制度要求考生经过一系列的层层筛选,才能晋升为官员。
到了宋代中期,科举制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整个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许多人希望能通过考取官员的机会来进行晋升。
这种晋升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百年。
初一《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0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阜阳市城郊中学冯士海1.基础知识目标:五代十国的更迭;周世宗改革;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作用)。
2.认识和理解目标:✓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3.能力培养目标:✓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把握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和评价。
尊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读、讲、议、练”四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利用投影仪辅助教学,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提出问题→师生活动→分析问题→总结应用一、复习上节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投影)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师生共同复习)1.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0年)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的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3.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隋唐时期(公元581年~589年~907年)4.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公元907年~1368年)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前期)(公元1368年~1840年)导入:今天学习第四个发展阶段(看课本),注意时间、特点、主要朝代。
大帝国的兴盛,曾为中国古代历史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又一次进入分裂动荡的时期,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也先后出现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板书课题)二、启发诱导,探求新知(一)五代十国更迭1.五代:后梁(朱温)—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公元907年—960年)(十国)(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1)“五代”是指哪五个朝代?为什么要加“后”?(2)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老师讲解并强调几个问题)(1)要结合前期和后期地图,指出“五代”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是先后相继出现,都城在洛阳、开封。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五代开始的时间、五代的名称和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结果。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五代十国时期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2.王安石变法尽管最后失败了,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后周世宗与王安石变法)。
重点和难点(一)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
(二)本课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1.制作幻灯片《五代十国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禁军人数激增》。
2.制作表格:《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
教学思路和学法指导(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事先制作幻灯片和表格,通过课堂演示幻灯片,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二)对现行教材合理加工和重新组合。
设置问题情境时,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审时度势,把教材内容转变成为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结构。
通过讲授,化未知为已知,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明,从而使学生把知识结构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言精练而富有感染力,使学生从精神上得到升华,把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融一体,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
(三)把“讨论法”引人课堂,实行合作教学。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达到共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指导学生用“列表法”进行课堂练习。
事先预制表格,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抽几名同学完成。
七年级下册历史宋代知识点宋朝(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被分为南宋和北宋两段时期。
这段时期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以及科技与文化的进步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下面就七年级下册历史宋代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 五代十国背景在宋朝之前的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对宋朝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从907年至960年,期间发生了很多大事,如宣武之变、靖康之变等。
同时五代十国时期还有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如李煜、李商隐、李清照等。
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科举制”的政治体制,这种制度让每个有才华的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从而使官场更加公正和民主。
而在南宋时期,特别是秦桧的贪赃枉法,导致了官场的腐败和人民的不满。
三. 经济繁荣宋朝的经济繁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顶峰之一。
在宋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相辅相成,城市和市场得到扩展。
同时还有开发新的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
宋朝的繁荣与达官贵族的贪污腐败有一定关系。
四. 科技文化进步宋朝时期是中国科技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科技方面,宋朝有很多发明如活字印刷术、火药等。
而在文化方面,宋朝有很多知名的文人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
五. 外族统治与侵略宋朝曾被外族统治和侵占,如金朝的入侵。
而南宋也遭到了元朝的入侵,最后被迫北迁。
六. 诗词文学宋朝文学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像唐诗和宋词一样,成为中国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部分。
宋词吸收了唐诗的优点,注重描绘物象和独立的“词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的艺术品种。
七. 院塘制和恭州窑在宋朝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时期瓷器的品质和装饰都很高,其中以恭州窑的瓷器最为有名。
院塘制也是宋朝的制陶技术之一,被后世重视。
总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宋朝涌现出很多的知名人士和重要事件,给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重要的遗产,对后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代十国不是被北宋灭亡的|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基础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相继出现的“五代”是()A.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B.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后周C.后梁、后汉、后晋、后唐、后周 D.后梁、后周、后晋、后汉、后唐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结束,是在()A.后周世宗在位期间 B.宋太祖在位期间C.宋太宗在位期间 D.宋神宗在位期间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A.东京 B.长安 C.洛阳 D.南京4.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大将兵权的宋朝皇帝是()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神宗 D.宋仁宗5.在王安石变法推进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A.地主官吏和商贾 B.大官僚和大地主C.中小地主和农民 D.中央政府和皇室二、填空题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_________的继续和扩大。
后周_________在位期间,后周强大起来,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
三、填图题1.下图中的人物是_________。
2.皇帝任用他主持变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变法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①“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②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参考答案一、1.A 2.C 提示:周世宗、宋太祖只是为结束分裂局面打下基础。
3.A 4.A 5.B二、藩镇割据世宗三、1.王安石 2.克服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四、①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官到各地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第九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示例二(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五代开始时间、名称及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消除分裂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知道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次重要的改革。
使学生认识到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重点和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是本课重点。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民族进一步融合的时期。
封建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
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开始,五代十国和北宋。
2、讲授新课:一、五代十国1、五代十国的更迭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诸多政权并立,封建王朝频繁更替的大分裂时期。
907年,唐末农民军的叛徒,势力最大的藩镇节度使朱温用“禅让”的办法夺得帝位,国号为梁。
历史上称作后梁。
后梁又被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依次取代,历史上将这五个朝代合称五代。
和五代并存的还有南方和北方山西的十个政权,总称十国。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五代十国的皇帝,大多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
为争夺一顶王冠,他们依赖骄兵悍将频繁登场。
50余年间,中原换了5朝8姓14个皇帝。
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走向了公开分裂。
军阀间的混战厮杀,给人民带来极深重的灾难。
唐代的名城如长安、洛阳、扬州在那黑暗混乱的年代都曾化为废墟。
后梁同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父子互相厮杀了10多年,大小百余战,人民死伤无数。
947年仅相州一战就屠杀了10多万百姓。
统治阶级面对没落的恐惧,极尽享乐之能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时期。
2、后周世宗改革五代后期,南方经济发展,人民厌恶战争,统一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初中宋代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关于宋代的历史背景宋代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五代十国和北宋、南宋两个时期。
五代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上短暂的五个朝代和十几个割据政权。
其中后周世宗赵匡胤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最后一个五代国家后晋,建立了宋朝。
北宋是指赵匡胤建立的宋朝,首都设在开封,国势强盛。
南宋是指1101年,宋景宗继位后南迁,定都临安。
二、关于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北宋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律令制,设立三司和六部,考试科举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国家政权日益稳固。
社会上,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水利工程得到改进,商业也兴旺起来。
文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也给宋代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关于南宋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南宋时期政治上坚持科举取士的制度,大力发展学校,加强教育。
南宋社会经济方面,因战乱频繁,社会安定不了,北方人大批南迁,开发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文官政治势力增强。
此外,南宋时期的矿业、制瓷业和造船业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四、关于北宋和南宋的文化成就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鼎盛时期。
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发明了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众多重要的发明,给世界历史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南宋时期,诗词、曲艺和绘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认真总结和归纳这些知识点,努力掌握这段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进程。
第九课(历史)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九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第九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十国起止时间;五代名称及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通过历史材料与插图的教学,培养学生确定历史时空结构与再现历史情景的能力。
通过周世宗改革、北来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王安石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把历史材料和图表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间和空间定位,再认再现历史现象,并挖掘其本质。
通过指导学生对周世宗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学习,理解其内容,探讨其结果,进而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五代十国分裂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战乱危害和逐步消除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
通过范仲淹名言和王安石改革的教学,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高度责任感和坚定执著的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地方节度使飞扬跋扈,根本不把中央的官员放在眼里,甚至公开与中央对抗。
但是到了北宋中期,地方将军们却对中央派去的文官唯唯诺诺,诚惶诚恐,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
你们想知道这里为什么吗?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寻找答案。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一、五代十国向学生演示“五代十国更迭表”和“五代十国前、后期形势”图以及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使学生着重了解五代的统治区域,五代十国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以及当时军阀混战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广大人民渴望统一。
五代十国的政权更替与北宋统一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政权动荡、割据混乱的时期。
此时期间,中国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形成了多达十个以上的国家,这段历史也被称为”乱世”。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对后来的北宋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的兴起
五代十国时期,是指自唐朝灭亡后,到北宋建立前的时间段。
在这期间,中国政治格局割据混乱,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其中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国家。
这些国家之间相互争斗,形成了一幅乱世图景。
政权更替的背景
五代十国的政权更替,主要是由于唐朝的灭亡造成的政治真空和地方割据所致。
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下,各地的军阀势力得以抬头,相继建立自己的政权。
政权更替频繁,国家短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动荡和不安定。
北宋的统一
北宋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建立的朝代,由赵匡胤建立。
在五代乱世之后,北宋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队,稳定国内局势,最终统一了中国大部分领土,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影响与启示
五代十国的政权更替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混乱和动荡,成为后世政治家的反面教材,也加深了人们对统一的向往。
北宋的建
立和统一,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段相对较长的和平繁荣时期,为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文明打下了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段混乱割据的时期为后来的北宋统一提供了历史背景。
北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为中国带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的兴起和北宋的统一,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的重要一页。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1
教学目标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五代开始的时间、五代的名称和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结果。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五代十国时期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2.王安石变法尽管最后失败了,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后周世宗与王安石变法)。
重点和难点
(一)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
(二)本课难点:对xx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
1.制作幻灯片《五代十国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禁军人数激增》。
2.制作表格:《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
教学思路和学法指导
(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事先制作幻灯片和表格,通过课堂演示幻灯片,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二)对现行教材合理加工和重新组合。
设置问题情境时,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审时度势,把教材内容转变成为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结构。
通过讲授,化未知为已知,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明,从而使学生把知识结构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言精练而富有感染力,使学生从精神上得到升华,把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融一体,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
(三)把“讨论法”引人课堂,实行合作教学。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达到共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指导学生用“列表法”进行课堂练习。
事先预制表格,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抽几名同学完成。
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在填完表格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知识比较,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注意整理知识框架,强调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
最后给学生提供进一步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
但到了后期,经过一系列动荡之后,唐政权千疮百孔,名存实亡,终于907年灭亡,中国封建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那么,唐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局面如何?在政治舞台上又发生了哪些大的事件?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9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二)导学新课
板书:第9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
1.“五代”和“十国”有哪些含义?它从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历史局面?
2.后xx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如何?
板书:五代(907)十国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评。
演示幻灯片《五代十国形势图》。
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讲明加“后”的原因)。
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
那时候,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可以看出,这时的政权四分五裂,更迭频繁。
比如五代,50多年里就更换了5个朝代,也就是说,谁兵强马壮,拥有重兵,谁就当皇帝,那么,这种政权的实质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藩镇割据继续扩大
教师总结:正因为如此,军阀之间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十分疾苦,渴望统一,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所进行的政治改革,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那么,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作用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评。
周世宗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安抚流民,(2)减免赋税,(3)惩治贪官,(4)整顿军队。
经过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
那么,这种分裂割据局面又是怎样结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