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差误法测长度的差别阈限
- 格式:docx
- 大小:29.23 KB
- 文档页数:7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了解平均差误法的原理及应用。
2. 掌握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的实验方法。
3. 熟悉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4. 分析线段长度差别阈限的意义和应用。
实验原理:平均差误法是常用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用于评价两个样本的相似程度。
其原理是,将两个样本的各个测量结果进行配对,然后计算它们之间的差值。
通过计算这些差值的平均差或平均误差,可以确定两个样本的相似程度。
平均差误法的步骤如下:1. 对两个样本进行测量,得到各个样本的测量结果。
2. 对两个样本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
3. 计算各个样本的差值。
4. 计算各个样本的差值的平均差/平均误差。
5. 判断两个样本的差异程度。
实验过程:1. 实验器材:卷尺、十字尺、计分卡。
2. 实验步骤:(1)选取两条长度相近的线段,用卷尺分别测量线段长度,记录数据。
(2)使用十字尺测量线段的宽度,同时记录数据。
(3)将两组数据进行配对,计算每组数据的差值。
(4)计算每组数据的差值的平均值与平均差。
(5)按照公式t=d/\sqrt{2S} 计算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d为平均差,S为平均方差。
实验结果及分析:假设测量两个长度相近的线段,分别得到以下数据:| 线段 | 长度1(cm) | 长度2(cm) | 差值(cm) || --- | --- | --- | --- || 1 | 50.3 | 50.7 | 0.4 || 2 | 35.1 | 35.2 | 0.1 |根据差值求出平均差: d=0.25根据差值求出平均方差:S=0.09根据公式,可求得线段长度差别阈限为:t=0.25/\sqrt{2 \times 0.09}≈1.20这表示在这个实验中,两个线段长度差别的阈限为1.20cm。
如果两个线段的长度差别小于1.20cm,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线段的长度相近。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使用平均差误法,测量两个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为1.20cm。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摘要:通过同时呈现两条线段,被试在主观上调节比较刺激的长度,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让被试学习使用平均误差法测量差别阈限。
实验采用单因素两水平被试内实验设计,记录山西师范大学14150201班46名被试的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标准刺激长度为300的平均差别阈限值以及标准差明显高于100,说明标准刺激的长度的增加使被试的主观感觉准确度减弱;标准刺激长度为100和300时,它们的心理量(即韦伯分数)并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显示,平均差误法可以测定线段差别阈限。
关键词:平均差误法差别阈限比较刺激标准刺激1.前言差别阈限是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但是被试对某一特定强度的刺激往往会出现不确定答案,所以,面对阈限的概念,实验者需要借助它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这是基于这个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2.恒定刺激法,3.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平均差误法即是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如光的明暗、声音强弱高低、线条长短等。
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以等间距、间断变化的,也不像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出现,平均差误法是由被试操作,被试积极性较高。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通过研究人对重量的感觉发现,对于同一类刺激,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一个线性函数,因此提出了韦伯定律。
本实验就是采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定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来验证平均差误法是否可以测量差别阈限。
2.研究方法2.1被试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14150201班46名同学,男生8人,女生38人,年龄范围:18-24岁,平均数:20.818,标准差:1.330,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张研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0150201班1051020145号摘要本实验是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被试为山西师师范大学心理系10级48名学生。
本实验就是通过用平均误差法来测量线段长短的差别阈限,分析得到的数据,看看个体间对线段的差别阈限是否存在区别以及同一个个体每次实验的差别阈限是否一样。
在用这种方法测量差别阈限时,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AE)就代表差别阈限值。
公式为:AE=∑│Xi-S│/n,其中X表示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表示标准刺激;n表示测定次数。
关键词:平均差误差别阈限1 前言平均差误法,又称调整法,是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本实验是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实验为消除动作误差,通常使一半比较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另一半则短于标准刺激。
同时通过使比较刺激的位置在标准刺激左右各半来消除空间误差。
又由于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期望误差和练习误差,可采用多层次的ABBA 法和拉丁方设计来排除。
通过用平均误差法来测量线段长短的差别阈限,分析得到的数据,个体间对线段的差别阈限是否存在区别以及同一个个体每次实验的差别阈限是否一样。
2 方法2.1 被试山西师范大学10级心理系48名被试。
10名男生,38名女生。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仪器为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材料为屏幕呈现两根不同长度的线段,一个为标准刺激,长度固定不变,另一个为比较(变异)刺激。
2.3 实验程序被试端坐在实验仪器前,屏幕与被试视线平行。
为被试呈现指导语。
指导语:这是一个比较两个线段长短的实验。
进入实验界面,屏幕将并排呈现两条线段,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线段长度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你可以调整其长度。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长度差别阈限杨思园20110256671引言平均差误法是测量差别阈限的一种方法。
其最典型的形式是:让被试去调整一个变异刺激直到他感觉到与所给的标准刺激相等,如此反复实验。
这个方法的主要特点有:(1)测量差别阈限所呈现的变异刺激是连续变化的,不象极限法那样是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象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呈现的。
(2)平均差误法的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的量的变化。
因此这个方法又称调整法。
由于被试参与操作,因而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3)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即平均误差,AE),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AE=∑|X-S i|/N。
式中,X——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 i——标准刺激;N——测定总次数。
平均差误法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阈限的一个接近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长度估计测量器是一种能调整白背景上的黑色水平线长度的仪器。
它分左右两半,各有一条水平线,并各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套子套在表面上。
套子来回移动可以调整露出黑线的长度,通过背面的刻度可读出露出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实验时可固定任何一边黑线的长度作标准刺激,以另一边的长度作变异刺激,被试可移动这边的套子,改变该黑线的长度,以便把它调整得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本实验通过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2方法2.1被试被试2人,年龄22,性别女,视力均正常。
2.2仪器长度估计测量器2.3程序用长度估计测量器呈现白背景上的黑色线条,线条分左右两半,分别用活动的套子盖住。
背面是以毫米为单位的刻度。
主试移动一个套子使该边的直线露出10厘米作为标准刺激。
用同法使另一边的直线露出明显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变异刺激,被试移动套子,调整变异刺激,直到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为止。
平均差误法测量长度差别阈限1、实验目的1.1、掌握平均差误法的具体含义。
1.2、学习如何运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长度差别阈限2、实验仪器:长度估计测量仪,记录纸和笔3、实验程序:3.1、实验的基本方法:用长度估计仪呈现白色背景,黑线条,分左右两半。
左半、右半分别用两个活动套子套住,背面有以毫米为单位的刻度,主试者移动一个套子使一边的直线露出11厘米作为标准刺激,又用同样的方法使另一边的直线露出一段明显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为变异刺激,被试者借助于移动套子调节变异刺激,直到他认为与标准长度相等为止。
主试记下被试者调好的长度。
3.2、在安排实验程序时,要注意几个控制变量(1)为了消除动作误差,在全部实验中有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内移动,简称“内”);另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短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外移动,简称“外”)。
(2)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在实验中有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应在标准刺激的左边,即于中线的左边,(简称“左”);另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应在标准刺激的右边(简称“右”)。
这样,变异刺激的呈现方式可以有“左外”、“左内”、“右外”、“右内”四种方式。
(3)为了消除系列顺序的影响,实验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进行:“左内” “左外”“右外” “右内” “右内” “右外”“左外” “左内”。
每种条件须做5次,合计40次。
每做完20次,休息2分钟。
3.3、在实验过程中,主试者不要告诉被试调整的变异刺激的长度是否和标准刺激相符,也不要有任何有关的暗示,主试者的记录数据不要让被试看到,而且,主试调整标准刺激时不要让被试看到其调整过程,避免被试有视觉上的残留。
3.4、换被试者,再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4、实验结果4.1、计算长度的差别阈限长度差别阈限实验结果记录表1-1:(单位:厘米)4.2、误差检验:(检验有没有下面这些误差,可以是有和没有。
)4.2.1、动作误差4.2.2、空间误差4.2.3、时间误差4.2.4、练习误差4.2.5、期望误差5、讨论分析5.1、平均差误法与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有和异同?共同点:这三种基本心理物理法都是用来测感觉阈限的,异同点:5.2、哪些因素影响结果的变化补充说明: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定长度差别阈限,要有两个长度刺激,一个是标准长度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被试每次反复调整比较长度刺激,直到他感觉到与标准刺激相等时。
第二节测定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传统心理物理学(classical psychophysics)所处理的问题大体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感觉阈限的测量。
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1)极限法;(2)平均差误法;(3)恒定刺激法。
第二类是阈上感觉的测量,即心理量表的制作问题。
本节讨论第一类问题,第二类问题在下节中论述。
一、极限法极限法(limit method)又称最小变化法(minimal-change method)、序列探索法(method of serial exploration)、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method of least difference)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极限法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极限法既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也可用于测定差别阈限。
(一)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1.自变量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自变量是刺激系列。
刺激系列要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递增时,刺激要从阈限以下的某个强度开始;递减时,刺激系列的起点要大于阈限的某个强度,一般应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
为了使测定的阈限准确,并使每一刺激系列的阈限能相对稳定,一般递增和递减刺激系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共100 次左右)、刺激应由实验者操纵。
为了避免被试者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不应固定不变,而应随机变化。
2.反应变量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时,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
当刺激呈现之后,被试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有”,当被试没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无”,其依据是被试的内省,而不是刺激是否呈现。
被试报告后,主试以“有”“无”或“+”“-”记录被试的反应,每个系列都需要被试作“有”到“无”、或“无”到“有”这两种报告,亦即,递增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有”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递减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无”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系列。
(1)极限法极限法也叫最小变化法。
将刺激按照递增或者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阈限的位置(瞬时转换点)。
①绝对阈限的测量由递增和递减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然后寻找转折点。
②差别阈限的测量每一次实验中比较两个刺激,其中一个为标准刺激,另一个为比较刺激。
被试可能出现大了、小了或者无法区分三种类型的报告。
无法区分的那一部分的一半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从小到相等的转折点计为下限,从相等到大的转折点计为上限。
各取平均值,得到平均上限和平均下限,他们之差就是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一半即是差别阈限(即上限与下限差的一半,符合50%报告差别的操作性定义)。
主观相等点是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即上限与下限和的一半)。
(2)平均差误法(调整法)①绝对阈限的测量由主试呈现标准刺激,此时标准刺激为零,被试调节比较刺激,被试每次调节的结果的平均数即绝对阈限。
②差别阈限的测量由主试呈现标准刺激,被试调节比较刺激。
被试每次调节结果的平均数即主观相等点,主观相等点与标准刺激的差即是常误。
(3)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1)绝对阈限的测量主试选取5-7个刺激,在实验中保持恒定不变,每种刺激随机呈现50-200次。
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的某种刺激反应的次数。
最大刺激被感受出来的可能性不低于95%,最小刺激被感受出来的可能性不高于5%。
(2)差别阈限的测量主试选取5-7个刺激,在实验中保持恒定不变,每种刺激随机呈现50-200次。
测量差别阈限时需要一个标准值。
对于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两种,其中之一是75%差别阈限,另一个是25%差别阈限。
当要求被试做两种反应“大于”,“小于”时,采用75%阈限,即在75%的感受性处求上限和下限。
当要求被试做三种反应,即“大于”、“等于”、“小于”时,即采用50%阈限,即不肯定间距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
总结:三种方法中最小变化法最符合操作性定义,但会出现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一、前言线段长度差别阈限(Length Difference Tolerance,简称LDT)是工程测量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个线段在测量过程中所允许的最大误差值。
在实际工程测量中,线段的长度差别阈限往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参数,它直接决定了测量精度的优劣。
因此,建立一种可靠、简便、实用的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的方法,对于提高工程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二、平均差误法测定LDT的原理平均差误法是一种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它根据一组观测数据的平均值及其误差,来评判数据的质量。
平均差误法可以用于测量数据的质量评价,也可以用于测绘数据的精度评价。
对于LDT的测定,我们可以利用平均差误法来实现。
具体步骤如下:1. 搜集测量数据。
首先,需要在相同的测量环境下,分别进行两次线段的测量。
每次测量中,需要记录线段的长度值,并且尽可能地保持测量条件的一致性。
例如,测量时使用同样的仪器、同样的测量方法和同样的环境因素等等。
2. 计算线段长度值的平均值。
将两次测量得到的线段长度值相加,然后除以2,即可得到线段长度的平均值。
三、实验验证为了验证平均差误法的有效性,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
实验过程如下:1. 准备两个线段,并记录其实际长度。
2. 使用同样的仪器、同样的测量方法,进行两次线段的测量。
3.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线段长度值的平均值以及每次测量的平均差误。
4. 根据计算结果,求出线段长度差别阈限的值。
实验结果如下:实际线段长度:10.00厘米第一次测量长度:10.05厘米第二次测量长度:10.02厘米根据计算,线段长度的平均值=(10.05+10.02)÷2=10.035每次测量的平均差误:(10.05-10.035)+(10.02-10.035)÷2=0.0175LDT的值:0.0175÷2=0.00875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平均差误法测定LDT的值是比较准确的。
平均差误法-线段长度差别阈限XXX 应用心理学X班摘要本实验采用平均差误法,通过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调整另一个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本实验中通过同时呈现两条线段,让被试在主观上调节比较刺激的长度,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让被试学习使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关键词平均差误法差别阈限比较刺激标准刺激1.引言概念界定平均误差法:平均差误法即是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如光的明暗、声音强弱高低、线条长短等。
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以等间距、间断变化的,也不像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出现,平均差误法是由被试操作,被试积极性较高。
差别阈限: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用物理量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观察水平所必须的临界量值,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在测量上,常常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差别,50%次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
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4名,校正视力正常,左右手正常。
2.2 仪器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实验平台,1号反应盒。
2.3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屏幕所呈现的两条线段,一条线段长度固定,为标准刺激;另一条线段由被试调节,为比较刺激。
2.4 程序屏幕上会出现左右两条线段。
其中一条为标准刺激,比较另一线段与标准刺激的长短。
如果长被试需按红键将其调短,如果短被试需按绿键将其调长,直到被试认为两条线段等长,则按黄键确定,需重复几十次。
3 结果表1 被试在本实验中的相关数据编号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1 3.75 62 4.37 73 3.13 54 1.88 3由结果计算可得,被试的平均差别阈限为3.28%,绝对差别阈限为5.254 分析与讨论差别阈限的估计值的计算:用平均差误法求差别阈限,所得差别阈限只是一个估计值,平均差误(AE)有两种计算方法:把每次的调整结果(X)与主观相等点(用M 或PSE 表示)的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这个差别阈限的估计值用符号AEm表示: AEm=Σ∣X-PSE∣/N ;把每次调整结果(X)与标准刺激(St)的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用符号AEn表示:AEn=Σ∣X-St∣/N本实验需要被试自己操纵实验与其标准刺激相等,具有主动性,被试能很好的参与其中。
平均差误法实验报告指导老师:班级:姓名:学号:时间:一、引言平均差误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有三个特点:(1)在测定差别阈限时所呈现的变异刺激,如光的明暗、声音的强弱高低、线条的长短等,是连续变化的,不象最小变化法那样是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象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的顺序呈现的。
(2)平均差误法的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的量的变化。
由于这个特点,这个方法又叫调整法。
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用平均差误法求差别阈限,所得的差别阈限只是一个估计值。
二、实验目的平均差误法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基本的心理物理方法之一,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一种基本方法。
本实验通过测定长度差别阈限使被试掌握平均差误法的基本含义与测验程序并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长度的差别阈限。
三、实验方法3.1 被试同一年龄段被试共15人参加了平均差误法实验,学生,被试13名女生,被试2名男生。
3.2 仪器名称:EP108基础心理实验系统组成:硬件部分由控制箱、电缆线、四只反应键盘、打印机组成。
需要和计算机连接。
软件部分包括基础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两大部分组成。
3.3 实验程序主试连通主机电源并打开电源开关,调试仪器至平均差误法实验状态,让被试熟悉实验操作程序理解实验指导语,用鼠标单机“确定”按键开始实验。
每次在屏幕上呈现两条带箭头的黑色线条,其中一条带外向箭头,另一条带内向箭头,一个为不变的标准刺激,另一个为变异刺激。
被试的任务是把变异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等长,调节到认为等长后进行下一次调节直至结束,系统记录其反应值。
每做完20次休息一分钟,共做80次。
然后换一名被试重复上述实验。
四、实验结果3.1 计算个人对长度估计的平均误差附表一平均差误法实验原始数据以及平均误差表个人对长度估计的总平均误差:3.43 ;右平均误差:2.70 ;左平均误差:4.16 3.2 比较全体被试的长度差别阈限,计算平均数,并说明它的范围附表二全体被试实验数据处理表全体被试的长度差别阈限范围:2.56 -- 13.68五、实验分析5.1 检测练习效应和疲惫效应,独立样本T检验附表三练习效应和疲惫效应T检验数据表T检验结果:1.练习效应:2. 疲惫效应:5.2 左右、内外呈现方式是否有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附表四全体被试左右和内外差异T检验数据表T检验结果:1. 左右:2. 内外:5.3 左内、左外、右内、右外是否有差异,ANOV AONEWAY zubie BY group/MISSING ANALYSIS.Oneway[DataSet0]六、实验结论6.1以全体被试右外一和右外二两组数据对练习效应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中数据可看出:F值为1.456,sig值为0.238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方差相等的假设成立,双侧sig=0.063>0.05,说明差异是不显著的,因此认为练习效应不明显。
专业课心理学模拟题2020年(119)(总分300,考试时间180分钟)单选题1. 1.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2009.40)A. 对偶比较法B. 差别阈限法C. 数量估计法D. 等级排列法2. 2.由于实验本身刺激呈现的规律性,使得被试对刺激是否:达到阈限值提前做出反应而产生的误差是( )(2009.41)A. 习惯误差B. 期望误差C. 练习误差D. 疲劳误差3. 3.在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时,作为等距单位的是( )(2010.37)A. 最大可觉量B. 最大可觉差C. 最小可觉量D. 最小可觉差4. 4.在使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平均上限的重量为205克,平均下限的重量为196克,则差别阈限为( )(2011.40)A. 4.0克B. 4.5克C. 5.0克D. 9.0克5. 5.费希纳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前提假设是( )(2013.37)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B. 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C. 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有效D. 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6. 6.采用直线内插法来计算差别阈限的心理物理法是( )(2014.42)A. 恒定刺激法B. 平均差误法C. 最小变化法D. 信号检测法7. 7.在制作心理量表时,用下表的顺序来呈现刺激的方法是( )(2014.43)A. 感觉比例法B. 等级排列法C. 感觉等距法D. 对偶比较法8. 8.在平均差误法实验中,最容易产生的误差是( )(2014.44)A. 时间误差B. 习惯误差C. 动作误差D. 期望误差9. 9.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实验结果以下表方式呈现,A则击中率是( )(2019.36)A. f1/<(f1+f2)B. f1/(f1+f3)C. f1/(f2+f4)D. f1/(f3+f4)10. 10.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 )关系A. 正比B. 反比C. 对数D. 指数11. 11.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显著小于递减系列的阈限时,可以判定被试存在( )A. 练习误差B. 习惯误差C. 期望误差D. 疲劳误差12. 12.与阈限概念最吻合的测定方法是( )(首都师范大学专硕,2018)A. 最小变化法B. 恒定刺激法C. 平均差误法D. 心理量表法13. 13.下列不属于恒定刺激法的变式的是( )A. 分组法B. 单一刺激法C. 极限法D. 对数单位法14. 14.恒定刺激法中,刺激的最大、最小强度分别要达到它被感觉的概率是( )A. 50%、50%B. 5%、95%C. 25%、75%D. 95%、5%15. 15.用恒定刺激法测量100g的差别阈限,受测者对自己的感觉灵敏度很不自信,则他会( )A. 很少做出相等判断,结果他的不肯定间距就小B. 很少做出相等判断,结果他的不肯定间距就大C. 总是做出相等判断,结果他的不肯定间距就小D. 总是做出相等判断,结果他的不肯定间距就大16. 16.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呈现的,这时需要平衡的误差是( )A. 空间误差B. 期望误差C. 动作误差D. 时间误差17. 17.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是( )A. 分段法B. 数量估计法C. 对偶比较法D. 差别阈限法18. 18.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A. 对偶比较法B. 差别阈限法C. 数量估计法D. 等级排列法19. 19.如果S代表心理量,I代表物理量,a、b代表常数,那么S=bIa表示的是( )A. 韦伯定律B. 费希纳定律C. 斯蒂文斯定律D. 格拉斯曼定律20. 20.在噪音出现时,被试做出“有信号”的反应称作( )A. 击中B. 漏报C. 虚报D. 正确拒绝21. 21.通常来说,SN分布的平均数与N分布的平均数的关系是( )A. 大于B. 等于C. 小于D. 不确定22. 22.在高血糖检测中,小赵被误诊为有高血糖,这在信号检测论中被称做( )A. 击中B. 漏报C. 虚报D. 正确拒绝23. 23.在信号检测论中,P(y/SN)指( )A. 正确否定率B. 虚报率C. 漏报率D. 击中率24. 24.一般来说,表明被试掌握的标准分别为严格或宽松的是( )A. β>1、β<1B. β<l、β>1C. β>l、β=1D. 不确定多选题25. 25.下列关于信号检测论ROC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2013.72)A. β值的改变独立于d’值的变化B. 曲线上各点代表的是相同的辨别力C. 曲线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远,表示被试的辨别力越强D. 曲线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远,表示被试的判断标准越高26. 26.人类被试在确定判断信号的标准时,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A. 先验概率B. 判定结果的奖惩C. 动机D. 经验27. 27.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 )A. 侦测法B. 有无法C. 评价法D. 迫选法28. 28.决定ROC曲线的曲率的是( )A. 信号强度B. 噪音强度C. 被试的感受性D. 被试的判断标准29. 29.极限法测定绝对感觉阈限时,容易产生的误差有( )A. 习惯误差B. 疲劳误差C. 练习误差D. 期望误差30. 30.在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阈限时,我们用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进行,而且二者的次数还应相等且起始点不同,这是为了避免( )A. 空间误差B. 期望误差C. 动作误差D. 习惯误差31. 31.用平均差误法求差别阈限时,平均差误的计算方法有( )A. 每次判断的结果与标准刺激的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B. 每次判断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的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C. 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D. 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和的一半32. 32.应用平均差误法测定长度的视觉差别阈限可能产生的主要误差是( )A. 时间误差B. 空间误差C. 动作误差D. 习惯误差简答题33. 33.信号检验论相比传统的心理物理法有何优势?。
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表1. 长度和面积的差别阈限差别阈限右外右内左内左外平均值长度(mm) 3.925 5.725 3.345 4.335 4.3325面积(mm2) 518.08 601.51 87.69 300.39 376.9175图1. 长度的差别阈限折线图图2. 面积的差别阈限折线图数据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把每次调整结果(X)与标准刺激(St=80mm)的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从表1可以看出,在四种不同情况的估计中,“右内”这种情况是差别阈限值最大的,“左内“这种情况是差别阈限值最小的。
从图1. 和图2. 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度和面积的差别阈限在四种对应情况下的波动方式大致相同。
但波动幅度不同。
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ABBA法来控制方向出现的顺序,还通过使比较刺激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方法来控制动作误差。
被试的期望效应也可以不考虑,因为呈现标准刺激的顺序采用的随机顺序,没有规律可循。
但是从表1. 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本次实验还是受到了被试习惯误差的影响,因为在“左内”和“右内”两种情况下,它们的差别阈限值明显和其他两种情况有差距,分别代表了最小值和最大值,而且在长度和面积的估计中都有这样的规律。
从图1. 和图2. 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在四种情况下,长度和面积的差别阈限都符合相同的波动规律。
而在图2. 中,我们看出它比图1. 的波动更大,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在求面积的过程中是将数据平方之后再求差别阈限,而平方所带来的弊端就是将小的差距显得更小,将大的差距显得更大。
与最小变化法相比,平均差误法更能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主试操作起来也更加方便。
而且最小变化法主要适用于对绝对阈限的测量,如果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实验的设计及操作过程都会比较复杂,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则比较简单。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摘要:平均差误法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解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本实验是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长度固定不变,和一个比较刺激,由被试调整其长度使得两条线段长度相等。
实验中,为消除动作误差,使一半比较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另一半则短于标准刺激,同时通过使比较刺激的位置在标准刺激的左右来消除空间误差。
最后根据平均误差AE=|X-St|∕N(式中X为每次调整的结果,St为标准刺激,N为实验次数。
)公式,计算得出被试的线段长度平均误差。
关键词:平均差误法比较刺激标准刺激线段长度1.引言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的平均差误法,又称调整法。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解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如光的明暗、声音强度高低、线条长短等。
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像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呈现的。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刺激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
接近阈限时,被试可以反复调整,直至其满意为止。
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平均误差AE=|X-St|∕N,式中X为每次调整的结果,St为标准刺激,N为实验次数。
2.研究方法2.1被试女生,一名,18岁,右利手,健康,矫正视力正常2.2实验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2.3实验步骤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按钮到“操作向导”窗口。
直接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指导语为:这是一个需要比较两个线段长短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