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第二章 旅游审美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8.79 MB
- 文档页数:35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各章知识结构第一章: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1、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2、“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3、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二、西方审美文化要点与旅游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赫拉克利特学派::美产生于对立面的斗争。
柏拉图:美是善。
直觉论:克罗齐、闵斯特伯格、叔本华等。
移情论:菲舍尔和李普斯。
内模仿:格罗斯。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和荣格。
格式塔学派:阿恩海姆。
心理距离说:爱德华·布洛。
接受美学:.姚斯、伊泽尔。
三、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审美自然之美主要表现于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移情美等六个方面。
第二章:旅游文学的孕育――先秦时代一、先秦旅游文学的孕育与萌芽《尚书•皋陶谟》书中关于“尧之子丹朱好游失德”之论述,为旅游最早的记录。
《庄子·秋水篇》《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小雅·采薇》二、先秦旅游文学与节事民俗文化《诗经•郑风•溱洧》表现了先秦时重要的民俗――上巳节;三、先秦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诗经《溱洧》等讲读第三章:旅游文学的形成――魏晋南朝时代(3课时)一、魏晋玄学对山水诗文的影响竹林七贤士二、魏晋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曹操、陶渊明等三、南朝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谢灵运、谢眺等第四章:旅游文学的发展――唐宋时代(6课时)一、唐代旅游文学及其作品选读1、踏歌民俗与节事文化李白《赠汪伦》刘禹锡《竹枝词》踏歌在日本的流传与嬗变2、山水田园诗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杜甫:《望岳》、《后游》韩愈:《山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王维:王维的诗与禅。
《竹里馆》、《鹿柴》、《辛夷坞》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晚泊浔阳望庐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韦应物:《滁州西涧》刘禹锡:《望洞庭》3、旅怀别绪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许浑:《咸阳城东楼》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张继:《枫桥夜泊》王湾:《次北固山下》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刘禹锡:《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散文与游记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王勃:《滕王阁序》郦道元:《水經注》二、宋代旅游诗文的发展及其特点1.旅游诗歌林逋:《宿洞宵宫》苏轼:《新城道中》、《饮湖上,初晴后雨》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叶绍翁:《游园不值》朱熹:《水口行舟》、《春日》、《观书有感》陆游:《游山西村》2.词潘阆:《酒泉子》柳永:《望海潮》李清照:《如梦令》张孝祥:《念奴娇》3.散文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前赤壁赋》第五章:旅游文学的兴盛――明清时代一、明清时代旅游文学的兴盛与性灵学说二、明清时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张岱:《西湖七月半》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徐宏祖:《游黄山日记》恽敬《游庐山后记》。
第四章自然景观与观赏第一节自然景观美的特征一、形象美(或形态美)雄美-壮观、壮美、崇高的形象秀美-柔和、秀丽、优美险美-垂直、绝壁、深窄奇美-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幽美-静谧、深藏旷美-辽阔、开朗、高远野美-天然、质朴“雄”是一种壮观、壮美、崇高的现象,与“阳刚美”是同一审美范畴。
雄的特征在山体中广泛存在。
雄美景观的审美感受:赞叹、震惊、冲突、崇敬、痛快、狂喜、愉悦。
使人产生仰慕(敬畏)之情,增人豪迈壮志,催人奋发进取。
秀景表现为柔和、秀丽、优美、雅致、精巧,与阴柔美是同一审美范畴。
轮廓线条柔和,景观质地柔润,地表植被良好,色彩翠黛雅致。
如“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如情似梦”的漓江,山明水秀的江南春色,画廊般的巫峡,亭亭玉立的神女峰等。
秀美的景观给人甜美、安逸、舒适、和谐的审美感受,使旅游者悠然自得、心绪平和、宁静淡泊、恬适超然。
险的特征:坡度特别大,山脊高而窄,垂直、绝壁、千钧一发、万丈深渊、深窄,突兀嶙峋等。
如华山,“华山天下险”,“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四壁如刀削斧劈,两侧皆是万丈深渊,异常险峻。
险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惊喜、激越、惊心动魄,心悸万分,心惊胆战、引发好奇心,具有强烈吸引力,能锻冶人们的意志与胆略,激励人们奋勇进取,努力拼搏。
险峻美的审美体验:始于痛感而终于美感,从心理不适开始,却以激情(或紧张感)得以释放、心理得以满足而告终。
奇美是指其非同一般,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出人意料,不可思议。
奇美又可分为奇特之美、奇丽之美、奇异之美、怪诞之美,皆能满足人求新求异的欲望。
黄山天下奇”,是说黄山集天下名山之奇形异状,蔚成奇观。
黄山之奇,奇在石、松、云、泉都形态诡异。
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
被誉为“地理迷宫”、“大自然雕塑博物馆”奇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令人神往,兴奋,惊喜兴趣盎然,妙趣横生。
能愉悦人的情感,启迪人的智慧,激励人们追求和探索。
幽美指其沉静,深暗、隐蔽。
幽美景观的基本特征一是封闭或半封闭的地形环境,如幽林、幽谷、深院,二是有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光线暗淡,寂静无声。
1.自然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形式美(1)形态美:旅游景观构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形态是自然旅游景观的空间呈现形式的外在表现,主要由景观物体的线条、大小、高低、造型等要素组成。
形态是景观的美学元素,是自然旅游景观形式美的最基本、最单纯、最直接、最外显的审美语言符号。
景观形态美是旅游审美主体第一时间的第一审美知觉。
(2)色彩美:色彩是旅游景观进入人们审美世界的第一感觉,是获取形式美感不可缺的要素。
色彩美又是人们最易感受而无需其他条件限制的一种美。
比起形态来,色彩的审美意味更浓、更普遍更复杂、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自然风景中的色彩美主要是由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岚云霞及阳光等构成,万象纷呈,极其丰富。
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最易于被人们直观地感受,给旅游者带来欢乐和幸福,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乃至令人振奋和神往。
水体的物理性能无色透明的,由于所含矿物质及水体自身的洁净程度不同,或受阳光、天色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呈现出不停地色彩。
植物、动物茎、叶、果、花、毛都有不同的色彩,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旅游景观。
“春花秋叶,生机盎然;竹翠松青,柳绿桃红”。
植物色彩的神奇最集中的体现在鲜花上。
气象气候变化产生的景观色彩,主要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同景色。
自然景观四季的色彩美归纳为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天象景观充满了色彩美的神奇。
主要有霞光、月色、佛光等。
岩石的地理生成条件不同,也会呈现出黄、褐、红等多种色彩。
如武夷山为典型的红色丹霞地貌。
色彩既是旅游景观的外在表现,又是旅游审美主体重要的审美心理因素,这双重原因决定着色彩在旅游景观构美要素中的重要作用。
(3)声响美:在众多自然景观中,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溪流山涧,泉泻清池,雨打芭蕉,风吹松涛,幽林鸟语,夏日蝉鸣,寂夜虫唱等自然音响,在特定的环境中,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音乐般的美感享受。
(4)动态美: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山为水动,水为山转。
飞瀑、流水、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都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一·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如何欣赏自然景观?1.形态美客观存在物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综合美。
包括雄伟美、奇特美、险峻美、秀丽美、幽静美、敞旷美等美感类型。
色彩美随着季节变换,昼夜更替,阴晴雨雪,自然风物相应生辉,呈现出丰富奇幻的色彩,构成最大众化的审美形式。
“光线是一切色彩的摇篮”。
听觉美自然景观中的鸟语、风声、钟声、水声,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景观起到一种对比、反衬、烘托的强化作用,它们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听觉美感享受。
嗅觉美嗅觉美是一种以生理快感为主要特征的审美享受。
包括新鲜空气、海洋气息、木香、草香、花香、果香。
动态美象征美在美学范围内,人们常常凭借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符号,以比喻的方式来传达或体现某些概括性的思想观念、情感意趣、志向抱负或抽象哲理,使之对象化,这样便会产生一种审美属性,称之为象征性或象征美。
2.(1)选择合适的位置许多的自然景观在不同的关上位置,因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异,所差生的美感不同。
(2)把握观赏的时机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自然景观的美。
有的随季节变换而呈现出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差异,有的只在特定时间出现。
(3)抓住美感类型自然景观的美感是多方面的,其中变现为形态美,色彩美,听觉美,嗅觉美,动态美,象征美。
二·人文景观的内容及审美特征?如何欣赏人文景观?1,人文景观是指历史形成的、与人的社会性活动有关的景物构成的风景画面,它包括建筑、道路、摩崖石刻、神话传说、人文掌故等。
人文景观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性、文化性,一定的实物和精神等表现形式的旅游吸引物。
包括:1文物古迹2革命活动地3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 4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 (1)特色文化美(2)历史价值美(3)独特意境美(4)隐秘幽玄美2.(1)交代背景知识人文景观在当时的社会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孤立地去欣赏他们。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
2、旅游文化
3、艺术审美文化
4、家国同构
二、简答题
1、旅游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2、我们对旅游文化的哲学基础的讨论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
3、旅游动机满足的需要主要有哪四种?
4、影响旅游动机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哪几方面?
5、旅游文化的最为显著的特点表现在哪五方面?
三、论述题
1、试论中国传统伦理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影响。
2、从旅游业的角度试论旅游文化的实用性特点。
3、试论中国传统旅游文化中的伦理性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