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的内容及含义
- 格式:docx
- 大小:13.44 KB
- 文档页数:2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1)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它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传媒、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旅游文学、中国饮食文化等。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旅游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因此,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可以分为:旅游文化主体成分、动机的复杂性;旅游文化客体形态、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旅游文化媒体形态、分布的广泛性等特点。
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
人们参观各地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特色文化,品尝各地的特色小吃等都属于对旅游文化综合性的解读,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旅游文化的综合性进一步的认识。
3)由于旅游本身,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特性,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人们对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作品的认识不同,使旅游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格局。
含义:“以山比德,以水比智”是一种以道德眼光去寻找人与自然山水内在精神契合的审美观。
根据儒家孔子“比德说”,是将自然审美对象的特征同人的某种精神品格相对照,从中意会到自然物中所表征的某种道德人格。
即自然界的美和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自然界物质之所以美,是因为其某些属性特征与人相通。
所以所见景物与人的性格相媲合。
比如《管子·水地》中说,“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
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
”管子对水的审美观,实质上表现出他对君子美好品格的审美观,以对象物的外在特征来象征和比况某种人格精神。
“近游观”中,推崇“郊游”是以孝为道,即父母在,不远游。
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总论之间相互碰撞1、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题、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文化的层次结构:文化有三个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构成: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二是文化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即通常所说的行为文化;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3、文化与旅游的关系: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题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征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5、细碎知识点:①三皇五帝:伏羲、神农、女娲后世称为三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di ku)、尧、舜为五帝②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③姓氏的作用:姓的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起源于母系氏族氏的作用在于“明贵贱”,起源于父系氏族④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殿试前三名称谓状元、榜眼、探花)⑤天干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合称干支,可配为六十对,所以六十年一个甲子⑥帝王的号:谥号: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庙号:帝王死后,继位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尊号: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扬性的称号年号: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年号陵号:封建帝王陵寝的名称⑦古代把每月初一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大月十五、小月十六叫“望”注:其他的如名、字、号、十二生肖等内容看书,以上内容结合书学习第三章中国建筑文化6、中国建筑文化的特点:(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拥有完整的木架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2)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3)中国古建筑造型优美(4)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协调7、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表现在:1、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突出的特点之一, 2、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3、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8、宫殿的布局: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3、前寝后殿9、宫殿外陈设:1、华表;2、石狮,有辟邪的作用,三王狮(狮子所蹲之石刻着鸟中之王凤凰和花中之王牡丹);3、日晷;4、嘉量;5、吉祥缸、6、鼎式香炉;7、铜龟铜鹤10、北京四合院:是北方院落式住宅的代表,最基本的四合院是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11、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的表现:1)敬天祭祖的礼制思想,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思想,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在建筑中得到充分的反映;2)中国古代建筑重在以平面结构为特色;3)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特点,并辅以砖瓦12、古建筑中的封建迷信思想:1)螭吻(chi wen),龙的九子之一;2)仙人走兽(走兽指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 ni)、獬豸(xie zhi)等;3)四灵(龙、凤、麒麟、龟);4)四方之神(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代表东南西北);5)石人石马(主要是起仪仗、驱魔、保卫的作用)6)吉祥寓意图案13、古代房顶的类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级别: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演攒尖顶、单檐庑殿顶~~~第四章中国园林文化14、中国园林的定义:中国园林是为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性等而建的,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厅、堂、馆、榭、轩、楼、台、阁、亭、路、桥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
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分析摘要:旅游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关系,既具有融合性,又具有冲突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文化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旅游已成为经久不衰的旅游资源,从而成为了旅游业的内核和本质。
文章就旅游文化的内涵以及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旅游文化特征含义未来前景一.旅游文化的概念当下,我们本土的旅游文化研究已经轻车熟路,出现了很多关于旅游的书籍和剧作,而且有许多与旅游文化相关的著作和教材以及大量学术论文,但是人们在一些场合或者一些地方上使用“旅游文化”或是“文化旅游”这一词汇的时候,对于它本身的定义或者外部意义都是不知道的,或者是说不清楚的。
笔者就就自身研究的和所查到的一些认识和大家研究研究。
闭上门,自己说国内的旅游文化大家对概念比较不清楚、国外的就更不知道了。
所以可以看出,国外旅游文化研究大都处于“先生下孩子,不给取名字”的一种情况,所以说绝大多数的论文虽然有旅游文化之实,但是却毫无旅游文化之名。
笔者觉得: 要是按照人类的说法,旅游文化是很多文化的主体碰撞接触过程中所形成的全能性的综合性的系统。
很多文化的主体碰撞是广义的旅游主体,包括旅游者在内的一切旅游参与的人,通过他们一些五彩缤纷的快乐自在的旅游活动,旅游文化才能出现和生存。
我们将冻结在旅游和文化事件或形成阶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区别。
于是区分定旅游游文化就简单多了。
旅游文化是自己我发生的能够自我调节的一个系统。
所以我们就可以说,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一种最初始的集体性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说它是独立的文化,尤其自有其独特的意义。
第一,我们要注重旅游文化的内在发生。
这还得不包括他们借助的一些外界的东西,如一些名胜遗迹、烈士陵墓等有形文化和一些什么宗教信仰、舞台乐曲等无形的文化,因此不属于旅游文化。
第二,作为一个游客,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旅行不是关于在外地看到什么风景,品尝到什么佳肴,消费了什么纪念品,不是你携带了什么行头,不是花费了多少假期和金钱,不是你拍回多少漂亮的照片,不是追逐飞行公里数及护照本上的印章页。
旅行其实是关于你在什么样的年纪站在哪里,遇见过什么样的人,你的感觉、想法,你关心和发现的新东西,你和别人的生活方式、观念的排列,你和未知世界的对话,你对自己内心的发问。
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带着真挚去寻找。
不管旅途还是人生,收获一定很多。
编后语:那句话说的很好,旅行看的不只是风景,感受的更多的是社会风情,社会文化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理解。
旅游的意义 1. 忘记一个人 2.期待一个与之心动的伴侣 3.美丽的邂逅 4.放松且找回自己 5.心在路上 6.寻找一种灵感7.释放工作生活中的压力8.无目的,单纯地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2. 旅游是人们放松自我、调节紧张工作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越是繁忙,旅游越是凸现魅力,而今天,自助旅游让你享受旅游过程中最本真的快乐,让你细细体味情感的含蓄与细腻,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成了拍照、购物和放松的代名词。
旅游,不存在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故事,只有数码相机留下的缺少情趣与细节的机械影像。
自助游它更重视游的过程,既“旅游的过程和旅游的目的地同样重要”。
要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探寻旅游的本真,进而实现旅游本质的精神回归。
对自助游者而言,旅游不再是购买一些纪念品,拍几张照片,而是要带回来一个故事。
将自身置于一个遥远、偏僻、陌生的世界,参与当地人的生活、体验新奇的民俗,这种经历的深度和质量比参观任何大牌景区都更有吸引他们。
旅游是人的天性,旅途是天才的摇篮。
只有在旅途中,人类的天才智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就是旅游人生的特殊意义。
当今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正在扼杀人类的天性,割断了自然的纽带,囚禁了人类的灵魂,精神错乱,性情浮躁,智慧泯灭,感觉麻木,于是,返璞归真,向往自然,这就成为人类的本能需求。
在旅游过程中,置身于天地之间,融会在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宇宙之间波澜壮阔的旋律,在气势磅礴的生态流中获得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只有在广阔的生态旅游中才能实现人类灵魂的自由!在旅途中,有新奇的感受,有神奇的发现,心旷神怡,离尘绝俗,生活的改观,人生的超越,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创造一种新的状态,在平凡中升华,塑造伟大的人生品格,这就是旅游的人生价值。
旅游文化的结构名词解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休闲活动的需求增加,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而旅游文化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文化,下面将对旅游文化中的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构名词进行解释。
1.旅游景点旅游景点是指各种具有观赏、游览价值的地点,通常因其独特的景观、历史遗迹、自然风光或文化内涵而备受游客关注。
旅游景点可以分为自然景点、人文景点和综合景点等多种类型。
自然景点包括山水风光、自然保护区、湖泊等,而人文景点则包括历史古迹、文化村落、博物馆等。
综合景点则是综合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地方,提供了更全面的旅游体验。
2.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旅游活动所依赖和利用的一切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自然景观、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而人文资源则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艺术等。
除此之外,社会资源如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等也是旅游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
3.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旅游文化产业中的核心,是供游客消费和享受的一切服务和产品。
旅游产品可以分为实物旅游产品和非实物旅游产品两类。
实物旅游产品包括交通工具、住宿设施、餐饮服务等,而非实物旅游产品则包括旅游咨询、导游服务、旅游活动组织等。
4.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对旅游目标地区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的过程,旨在优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魅力。
旅游规划涉及的内容包括市场调研、资源评估、产业定位、目标制定、规划实施等。
一个成功的旅游规划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5.旅游体验旅游体验是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所获得的感受、经历和情感。
它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旅游设施及服务质量等密切相关。
旅游体验可以是观光游览、参与民俗活动、品尝特色美食等,通过旅行带来的感受和经历,旅游者可以获得满足感、愉悦感和文化认同感等。
总结:旅游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的。
旅游文化教案旅游文化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文化。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的,还有很多场合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的。
在旅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仅仅是享受风景,还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我们需要制定一份旅游文化教案,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的含义,增强文化素养。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会了解旅游文化的含义和意义,同时了解旅游中不同文化的体现。
同时,教学还将使学生学会如何在旅游中增强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旅游文化的含义和意义2、旅游中的文化体现3、如何在旅游中增强文化素养三、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思考中得到启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2、实地实践教学法:在实践中,往往能够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去学习。
3、交流式教学法: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发放一些有关旅游的资料,给学生介绍一下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旅游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旅游文化的含义和意义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得出旅游文化的含义和意义。
可以在这个环节中放上一些有关旅游的照片或视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旅游中的文化体现从旅游点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旅游中文化的体现。
可以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的含义。
4、增强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旅游中增强文化素养,例如在旅游中学习当地的语言、品尝当地的特色食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等。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旅游中注重文化的体现,不仅仅是带走一张照片、一件纪念品,更要获得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5、总结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学到了什么,还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旅游中注重文化的体现,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对本次教学进行评价和总结。
第七章旅游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蕴涵和多彩的表象,它体现在广泛而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内含民族精神的延续和时代精神的认同。
它孕生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代延续承袭。
在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姿态万千的民俗文化日趋成为旅游观赏的重要对象,以参与体验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更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头戏”,显示了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一、民俗文化释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事象。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惯、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先秦典籍中“俗”、“风”、“风俗”等词已很通用,并在《礼记·缁衣》中出现了“民俗”一词。
但作为学术术语使用,则始于“五四”运动时期北大歌谣研究会出版的《歌谣周刊》。
至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才成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称。
在国际上,19世纪中期以前,对民俗有种种称呼,如“民间古俗”、“贱民古俗”、“残存文化”、“民间迷信”等。
至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创造“Folklore”(“民众的知识或智慧”)一词后,它才逐渐成了国际通行的学科术语。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些还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优秀部分。
民俗文化曾在各民族长期生活中发挥广泛而巨大的作用。
但是,民族文化要大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只是民族文化的大系统中的一个支系统。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国家的民俗学家们对民俗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传统方面,他们的目光大多关注文化比较落后的人群,尤其是所谓野蛮民族、农民和边民。
旅游文化学第一章绪论1、1977年由被称为旅游业教育先驱者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首次提出“旅游文化”概念。
2、国外旅游文化的研究的特点:①比较注重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
②旅游文化研究已超越旅游经济的研究。
③重视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理论研究。
④旅游文化研究多以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为着眼点。
3、1984年第一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分册中,第一次提出了“旅游文化”的概念。
4、旅游文化学理论研究框架:“三要素结构论”(建立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的认知构架上)和主体结构论。
5、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6、旅游文化学内容体系(图)21页7、旅游文化学的学科性质属于旅游学和文化学交叉与综合性质的学科8、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具体方法:①文献资料法、②调查法、③比较法、④田野工作、⑤模型或模式分析、⑥统计分析第二章旅游文化的本质与特征1、旅游文化本质与相关范畴的认识框架(图)35页2、旅游文化的特征:①一般特征:创造性、自由性、对象性、价值性、时空性、民族性、继承性②基本特征:流动性、开放性3、旅游文化定义: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是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以旅游目的地作为最终极的载体相互作用、共创共生的过程和结果,是由旅游活动引致并迸发出来的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其实质是旅游引致的人化过程与结果。
第三章旅游文化的形成、功能与地位1、旅游文化形成机制模型(图)68页2、旅游文化的功能:①改塑自然;②发展文化;③推动社会;④繁荣经济;⑤陶冶人格3、旅游文化功能:从旅游者角度:神话传说、游记文学(游记、旅游诗等)、山水画、旅游摄影和历史遗踪从旅游业角度:神化、史化、名化、附会、创造第四章旅游审美文化1、美的存在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的表现形态:优美、壮美、悲美、喜美2、审美特征:审美具有直觉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等特征。
旅游规范文化旅游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文明素养的体现。
在旅游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和文化,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和保护当地的环境和文化。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旅游规范文化,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我们应该尊重并遵守当地的规定。
比如,在一些宗教场所,我们需要穿着得体,不可随意进入,更不可进行打闹等不文明行为。
其次,我们要爱护当地的环境和文化遗产。
在旅游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和动物的生态环境,不随意涂鸦或损坏文物古迹。
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当地人民的尊重。
再次,我们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在外国旅游时,我们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不可从事非法活动,更不可触犯当地的法律。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要及时向当地警察或领事馆求助,切忌自行处理。
此外,我们要保持礼貌和友好。
在与当地人交流时,要用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不可出言不逊或者挑衅。
在与其他游客相处时,也要保持礼貌和谦和的态度,不可随意侵犯别人的权益。
最后,我们要注意个人安全。
在旅游过程中,要随身携带重要物品,不可随意离开行李或者财物。
在外出游玩时,要注意交通安全,不可酒后驾车或者危险驾驶。
在户外活动时,要做好防护工作,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总之,旅游规范文化是我们在旅游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些规范和文化。
只有遵守这些规范和文化,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环境,更好地体验当地的文化,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当地的环境。
希望大家在旅游过程中能够遵守这些规范和文化,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宜人的旅游环境。
旅游文化的内容及含义
1、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它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传媒、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旅游文学、中国饮食文化等。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旅游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因此,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可以分为:
旅游文化主体成分、动机的复杂性;旅游文化客体形态、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旅游文化媒体形态、分布的广泛性等特点。
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
人们参观各地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特色文化,品尝各地的特色小吃等都属于对旅游文化综合性的解读,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旅游文化的综合性进一步的认识。
3、由于旅游本身,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特性,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人们对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作品的认识不同,使旅游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格局。
含义:“以山比德,以水比智”是一种以道德眼光去寻找人与自然山水内在精神契合的审美观。
根据儒家孔子“比德说”,是将自然审美对象的特征同人的某种精神品格相对照,从中意会到自然物中所表征的某种道德人格。
即自然界的美和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自然界物质
之所以美,是因为其某些属性特征与人相通。
所以所见景物与人的性格相媲合。
比如《管子水地》中说,“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
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
”管子对水的审美观,实质上表现出他对君子美好品格的审美观,以对象物的外在特征来象征和比况某种人格精神。
“近游观”中,推崇“郊游”是以孝为道,即父母在,不远游。
“远游观”中,提倡“游而有方”是游而怀有大志。
表现的哲理思想:在“以山比德”中,是景仰山的博大和无私奉献的胸襟。
在“以水比智”中,智指的是有智慧的人,水的丰富变化欲指人的丰富变化,象征德,仁,理义,智,勇等人文精神。
山给人以沉稳庄重的静态美感,可视为仁者风范。
水给人以充满活力的动态美的享受,象征智者的胸襟。
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有这么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用周流不滞的水来比喻智慧人的通情达理,用稳重之山来比喻仁德人的安于义理。
在我的理解中:山可长育万物,具有阔大宽厚,巍然不动的静的特点,因此用山来赞美稳健沉着,无私奉献的品质。
而河水有本有源,可滔滔不绝的奔流,不分地形,不分昼夜等来说明似德,似义,似仁,似勇,似知,似察,似礼,似善化,似正,似度,似意等美好的特征。
如山滴石穿,做为哲理来比喻持之以恒方可成功的哲理。
再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人的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人的高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