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心脏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术前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5
手术前如何评估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手术对于患者来说往往是一个重大的人生事件,不仅对身体造成直接的影响,还会在心理层面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手术前,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医疗团队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心理支持措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
一、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在与患者的初次接触中,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气语调等方面,初步了解其情绪状态。
如果患者显得焦虑不安、神情紧张、眉头紧锁,或者说话急促、声音颤抖,这些都可能是心理压力较大的表现。
相反,如果患者神态较为平静、放松,交流时态度积极,可能意味着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好。
例如,一位即将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在与医生交流时不停地搓手、眼神游离,这可能暗示他内心的极度不安。
而另一位准备做骨折修复手术的患者,能够面带微笑、主动询问手术细节,可能表明他对手术的心理准备较为充分。
二、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生活经历患者的过往病史,特别是精神疾病史、心理创伤史等,对于评估其心理承受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曾经有过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患者,在面对手术时可能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生活经历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例如,经历过重大挫折或创伤事件(如亲人离世、严重车祸等)的患者,可能在应对手术压力时更加困难。
而那些在生活中一直表现出坚韧、乐观性格的患者,通常具有更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比如,一位曾经患有产后抑郁症的女性患者在面临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时,医生需要更加关注她的心理状态。
而一位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工作、历经磨难但始终坚强面对的患者,可能对手术带来的挑战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三、倾听患者的担忧和期望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让他们充分表达对手术的担忧和期望,是评估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环节。
患者可能担心手术的风险、术后的疼痛、康复时间、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等。
有些患者可能会直接询问手术失败的可能性,或者反复强调对术后疼痛的恐惧。
通过倾听这些担忧,医护人员可以判断患者对手术压力的认知程度和应对方式。
麻醉科中的术前心脏评估指南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手术患者的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
其中,术前心脏评估成为了许多麻醉科医生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中的术前心脏评估的指南,并探讨其在手术患者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一、背景介绍术前心脏评估是指在患者接受手术前,通过一系列心脏检查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潜在的心血管风险。
这项评估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手术中能够承受手术和麻醉的应激,并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术前心脏评估的重要性术前心脏评估对于手术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麻醉科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手术,并制定相应的麻醉管理计划。
如果在术前评估中发现存在高危因素,可以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以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三、术前心脏评估的指南1.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在术前心脏评估过程中,首先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心脏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
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心肺听诊等,以确定患者的基本心脏功能状态。
2.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是术前心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电图可以评估患者的心律、传导情况和心肌缺血的程度。
心肌酶谱检查可以检测是否存在心肌损伤,及时发现心肌梗死等变化。
3.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脏的舒张功能、收缩功能和瓣膜病变等,为术前心脏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负荷试验在一些高风险手术或高危患者中,需要进行负荷试验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
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肌耐受能力和心功能。
5.其他辅助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的需要,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冠脉造影、放射性同位素检查等,以全面评估患者心血管状况和手术风险。
四、指南的应用和局限性术前心脏评估的指南是麻醉科医生制定麻醉管理计划的重要参考。
关于吴艳彬的故事简单概括吴艳彬,男,生于1969年4月1日,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1970年1月出生),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
现任武汉市洪山区大湾街道办事处主任。
2009年12月至2019年7月在湖北省武昌区司法局工作5年。
2019年7月1日受上级党委政府委托进行了一次调研工作。
吴艳彬于2017年4月21日在广东珠海工作期间因突发心脏病导致生命垂危被送往医院治疗。
2017年12月25日经抢救无效去世(心脏停跳4分钟)。
2018年1月11日因抢救无效于1月20日下午在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2019年1月18日转人工心复苏后死亡)。
家属要求对吴艳彬进行处理并赔偿损失80万元人民币。
目前吴艳彬生命垂危已在武汉进行救治治疗(如有救治消息另行通知)。
此事件发生后在全国引起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来自“重庆时报”)/—(2)吴艳彬死亡报道;(见6月1日《中国新闻周刊》)吴艳彬遗体告别仪式于2019年6月2日在湖北武汉举行——(附有关吴艳彬事迹简述):吴艳彬遗体告别仪式后在湖北省武汉市殡仪馆举行。
一、吴艳彬同志的先进事迹简介(摘自《中国新闻周刊》):吴艳彬同志事迹,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吴艳彬(左);吴艳彬(左);(3);/—吴艳彬;“江城楷模”吴艳彬的生前事迹(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4月22日《中国新闻周刊》刊发题为《一位被誉为“中国版马加爵”的“铁娘子”牺牲后仅四天即病逝》题为《一名街道主任倒在一场疫情面前》一文。
其中对吴艳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进行了深入报道:2017年4月21日16时10分许,武昌区司法局大湾街道办事处主任吴艳彬(左)带领辖区司法所工作人员走访辖区企业后返社区。
当日23时许他从办公室准备返回办公场所时,突发心脏病倒地后倒在沙发上。
1、吴艳彬(右)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座城,感动了武汉人民;4月22日《中国新闻周刊》刊发题为《武汉一名街道主任的平凡事迹(摘自《中国新闻周刊》)》一文,记录了吴艳彬等人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的感人事迹。
常用心脏病人术前风险评估心脏病术前风险评估是指识别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过程。
这种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时权衡手术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术后管理计划。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心脏病术前风险评估方法。
1.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通常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过去的心脏病史、手术史、家族病史和个人生活方式等。
体格检查可以检查患者目前的心血管状态,例如心脏杂音、颈动脉搏动和水肿等。
2.实验室检查: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进行心电图(ECG)和血液检查,以评估患者心脏的电生理和生化状态。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有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或血液凝固异常等。
3.功能评估:医生经常会让患者进行一些功能测试,如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和呼吸功能测试等。
这些测试可以评估患者的运动耐量、心脏结构和功能以及肺功能等。
4.风险评分工具:医生可能会使用一些风险评分工具,如美国心脏协会(ACC)/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HA)的术前风险评估工具(例如高术前风险评分 [Lee Revised Cardiac Risk Index])或Goldman心血管风险指数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定量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5.其他评估: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其他特殊评估,例如应激测试、心肌灌注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等。
这些测试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手术是否适用于患者。
总的来说,常用的心脏病术前风险评估方法是通过综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功能评估和风险评分工具等多种手段,对患者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有助于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并采取相应的术前和术后管理措施,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性。
继续写:6.心血管评估:心血管评估是心脏病术前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测试,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心功能,以及是否存在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外科学心脏外科手术的术前评估心脏外科手术是一项高风险的手术,需要精确的术前评估来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
术前评估是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过程,包括了临床评估、非侵入性检查和侵入性检查等一系列步骤。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外科学心脏外科手术的术前评估内容和意义。
一、临床评估术前评估的第一步是进行临床评估,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来确定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医生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手术史以及既往患有的心脏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等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手术的风险,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此外,医生还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体力活动受限等,来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况。
二、非侵入性检查在临床评估的基础上,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非侵入性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其中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摄影、心脏彩超和心脏核素显像等。
心电图是术前评估的最基本检查,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患者的心脏节律和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等情况。
胸部X线摄影可以提供有关心脏和胸部大血管的形态和大小的信息,对于检测肺淤血和心脏扩大等情况也有一定的帮助。
心脏彩超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可以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腔的大小、心脏收缩功能和心瓣膜的搏动情况等。
心脏核素显像则是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观察其在心脏中的分布情况,以评估心肌灌注情况和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
通过这些非侵入性检查,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和血液供应情况,为后续的检查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侵入性检查在非侵入性检查的基础上,医生有时需要进行更为精确的侵入性检查,以获取关于患者心脏的更详细的信息。
其中常用的侵入性检查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导管检查和心脏磁共振等。
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在血管中引入造影剂来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以评估心肌供血情况和冠脉血管的可达性。
心脏导管检查则是通过在血管中放置导管,来测量心脏的血液压力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对心脏病变进行定位和评估。
第十九篇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术前评估一、术前心脏评估目的1.了解心脏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对体能的影响等。
2.预估围手术期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
3.术前制订降低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方案。
4.制订麻醉管理策略。
二、评估方法1.熟悉病人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心血管的特殊检查。
2.结合病人的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外科手术的风险程度及病人的体能状况综合评估,同时还需要考虑病人是否伴有其它内科疾病。
三、冠心病人的术前评估1.已知冠心病病人行非心脏手术,术前应了解(1)哪些心肌组织处于缺血的危险之中;(2)在何种应激程度时能诱发心肌缺血;(3)病人的心功能状况;(4)病人是否处在其最佳功能状态。
2.易患因素(1)男性;(2)老年病人;(3)吸烟史;(4)高血压病;(5)糖尿病和高脂血症;(6)血管病变;(7)肥胖。
3.常用的心脏特异性检查(1)无创检查a)十二导联心电图;b)动态心电图;c)运动心电图;d)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应激试验;e)放射性核素扫描+多巴酚丁胺应激试验;f)冠脉CT。
(2)创伤性检查:黄金标准,冠脉造影。
4.区分病人的心脏情况是否稳定(1)不稳定的心脏病变(高危心脏病变)a)不稳定冠脉综合征;b)失代偿性心衰;c)严重的心率失常;d)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变。
(2)稳定的心脏病变(中危或低危的心脏病变)5.识别外科手术的风险大小(1)高危外科手术a)大血管手术;b)周围动脉手术;c)高龄病人,急诊大手术,时间长,液体转移量大。
(2)中危外科手术a)胸腔和腹腔内手术;b)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头颈部手术;d)矫形外科手术;e)前列腺手术。
(3)低危手术a)浅表手术;b)内镜手术;c)白内障手术;d)乳房手术等。
6.了解病人的体能状况(见附录1)7.增加围术期风险的其它内科因素a)肺部疾病,特别是COPD病史;b)肾功能损伤;c)糖尿病;d)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等。
8.综合评估流程见下图9.评估后决策(见附录2)(1)心脏情况稳定,且外科手术为中危的病人一般可在药物准备后直接行非心脏手术;(2)冠心病严重且不稳定的病人行中危以上的外科手术,则需要心脏内科会诊后共同决策;(3)术前CABG和PCI仍然有争议,目前并不主张术前积极的行冠状血管再通手术。
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体会
吴年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年(卷),期】2002(005)002
【摘要】目的探讨在心脏病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中,选择硬膜外阻滞加全麻方法的合理性.方法18例美国麻醉学会麻醉术前评估(ASA)Ⅱ~Ⅲ级择期手术患者,入室先行硬膜外穿刺,待麻醉平面稳定,且无脊麻征象后做全麻.手术后用镇痛泵镇痛72 h.结果18例患者在麻醉过程中,血压较基础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ST段无明显改变,心律失常有好转,无心绞痛发作,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硬膜外麻醉加全麻能有效抑制胸腹部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是心脏病患者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总页数】2页(P107-108)
【作者】吴年
【作者单位】232001,安徽淮南矿业集团第三矿工医院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老年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 [J], 毕丽丽;武中泰;沙淑喜;沈建华
2.老年房颤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 [J], 董敏;吴文春;曹雅军
3.举办全国心血管手术麻醉及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学习班通知 [J],
4.深麻醉拔管在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J], 徐忠扬;金涛;才力夫
5.比较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效果 [J], 徐忠扬;金涛;才力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脏病人非心脏大手术围术期的危险因素
杨军良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年(卷),期】1994(015)002
【摘要】本文综述冠心病或高危冠心病人在全麻下行非心脏大手术,其围术期心脏的发病率与有关危险因素,包括:(1)术前血管疾病只;(2)术前慢性充血性心衰史;(3)术前冠心病史;(4)术后心肌梗塞史;(5)术后不稳定心绞痛史。
围术期心脏病的死亡多发生在术后头几天,其危险性的预测因素有:术前心肌缺血、高血压病、活动能力丧失和肾功能不全。
【总页数】3页(P79-81)
【作者】杨军良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
【相关文献】
1.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术期风险评估 [J], 徐凤霞;辛健;徐俊岭
2.术后镇痛对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保护60例 [J], 蒋永和;王旭华;李祺
3.心先安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应用观察 [J], 余红;邓立强
4.方维斯泰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应用 [J], 史晓峰
5.术后镇痛对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保护60例 [J], 蒋永和;王旭华;李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心肌缺血临床观察的意义
吴燕;李彦平;吴洪志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
【年(卷),期】2002(026)008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后7d内心电图变化及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 120例患者分别于术前1d,术后1~7d每日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术后持续12h血压、心电监护,观察患者术前后心电图ST-T改变及伴随临床表现的特点.结果发现患者术后ST-T改变明显,且可无临床症状;术后高血压、持续心动过速,与心电图ST-T改变有关.认为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术后早期可出现心肌缺血性变化,且可无临床症状.结论结合血压、心率及时做心电图以明确诊断,给予积极处理,对避免严重心脏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598-599)
【作者】吴燕;李彦平;吴洪志
【作者单位】尚志市亚布力镇医院,黑龙江,尚志,150600;大庆市让胡芦区喇镇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0;双城市医院,黑龙江,双城,1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后心肌缺血原因分析 [J], 张瑞敏;田素斋;张淑月;陆爱英;段琼
2.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后心肌缺血原因分析 [J], 张瑞敏;田素斋;张淑月;陆爱英;段琼
3.冠心病非心脏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心肌缺血的影响 [J], 孙昌明;徐玫
4.残余心肌缺血检测早期识别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临床意义 [J], 李相佐;王乐华;马爱华
5.高龄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预后的临床观察 [J], 刘辉;蔡捍东;王鹏;巴姗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