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316.00 KB
- 文档页数:39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一、经济外交政策的提出1957年,日本政府发表了第一份《外交蓝皮书》,明确提出包括“经济外交”的三项“重要课题”,从而揭开了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序幕。
1958年通商产业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命名为《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其“前言”指出“经济合作的基点是立足于国际协调的精神,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还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扩大输出市场和确保重要资源输入市场做贡献”,不仅强调对外经济合作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认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以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东南亚赔偿问题的解决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为背景,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
因而可以将这2个文件视为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推进经济外交的“宣言书”。
ODA作为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方式、重要手段与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和演变与经济外交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对于“经济外交”这一概念,日本学者有表述方式和基本内容不尽相同的各种界定。
有的认为:经济外交是“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国家的诸多经济利益,而由该国政府尽量动员本国资源来推行的对外关系的一种方式”,突出了经济外交的动因、目的和行为主体。
1也有认为:经济外交是“有关贸易、资本、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的市场开放,和随着经济摩擦而导致的进出口限制,以及经济制裁、经济援助等日本政府的各种政策”,强调了经济外交的内涵、外延和结构性的内容。
2中国学者认为:对日本的经济外交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读,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全面理解经济外交,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演变的实质。
在狭义上,经济外交“就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
是相对于政治外交、军事外交而言的。
”在广义上,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手段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使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日本外交政策分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学号:2010301580281 姓名:吴莹日本是一个主要由大和民族组成的积聚凝聚力的国家,国家制度是君主立宪制度,但如今社会天皇也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权长时间把持在自民党手中,要谈论日本的外交策略,我们不妨先看看日本的崛起历史。
说到日本民族,给世界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个词:好学、好战、团结。
日本地处亚洲最东方,日本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但是却不自敢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
封建时代,学习大唐改革体制,使得国家走出奴隶社会;近代果断学习欧美改革政治体制,走君主立宪路线,大力发展海军,甲午一战击败有亚洲第一海军之称的清朝北洋水师。
1905年又以近五十万人的代价在中国东北击败沙俄,日本海军更是打的沙俄远东舰队抬不起头,这是日本正式成为世界强国的标志。
由此可见,日本的崛起过程中,先进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日本大和民族强大军事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的十分耀眼,军队有着极强的战斗力与执行力,虽然其在对我国的侵略战争中,遭遇了激烈的狙击,但是其自1937年开战以来一年内打垮上百万国民党军队的恐怖实力着实让我国吃了大亏。
二战日本最终输了,输在了硬实力上,但其强大的军队,以及整个民族表现出来的极强凝聚力给超级大国美国都带来了很大压力。
如今二战已经成为历史,日本在美国的援助下成功的从废墟中站起来,国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尤其是经济方面,汽车工业,电子科技,新能源等等都走在世界的前面。
可以说,日本的和平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因此我们也必须正视日本的实力与影响力。
一个国家的外交,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为本国争取更多空间,争取更多实际利益。
外交形式有很多,有发自民间的企业交流,也有在国家层面上磋商与协议。
如今的日本虽然实力强大但是亚洲早已不是百年前日本一家独大的亚洲,中国的崛起迫使日本向西展现自己影响力的空间越来越小,尤其是在于中国的贸易当中,日本长期的贸易顺差导致了对中国市场的极大依赖性。
日本的外交基轴与联合国外交徐恺内容摘要日本的外交政策有三大支柱:联合国外交、对美外交和对亚洲外交。
联合国外交值得认真剖析。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目标基轴是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和正常国家。
日本联合国外交中有四个特点:经济外交手段、日美同盟的影响、军事力量的借重以及民众意愿。
日本“入常”有两个重要目标:短期目标为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推动联合国改革,清理联合国的“战后体制”,为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普通国家”扫清道路;长期目标是使日本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大国”。
关键词联合国外交政治大国日美联盟日本的外交从明治维新开始,其主线就十分明显,要求日本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成为世界列强之中的一员。
经过脱亚入欧等政策外交决策改变,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进入了与列强并列的时代。
在日本联合国外交中,日本外交主线延续着战前的目标,但实现目标的手段前后有所区别,战前采取的是军事手段,结果以失败告终,战后采用的则是经济手段。
一、日本外交的基轴:“经济大国”、“政治大国”与“正常国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外交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重返国际社会——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正常国家)。
总体上,日本的外交目标与明治维新时期所定的目标一致,那就是确立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领土被盟军占领,丧失了包括外交权在内的绝大部分主权,同时还把日本、德国等法西斯国家定为“敌国”,被排除在国际社会之外,因此,日本在战后外交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返国际社会。
当时日本首相吉田茂为日本定下了外交政策的基轴:与美国结盟,以对美一边倒、搭安全便车为前提,站在“自由国家”一边,发展经济,展开经济外交,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总体上来说,日本外交的立足点就是富国轻兵。
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结束了对日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关系,日本在国际社会上得到独立,重返国际舞台。
《日美安全条约》将日本与美国捆绑在一起,由此,日本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导读:战后日本外交政策,一、日本战后外交的背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受到内政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国会程序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层次最高,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由内阁负责,在日本,首相在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决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参与制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执政党在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与自民党的主张基本一致,自民党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与以美国建立战后日本外交政策一、日本战后外交的背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国内政治需要的产物。
外交受到内政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国会程序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层次最高,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由内阁负责。
在日本,首相在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决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政党以国会为舞台,参与制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执政党在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与自民党的主张基本一致。
自民党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与以美国建立同盟关系为基轴,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关系。
日本的新闻媒体对对外战略的选择和外交政策的制定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日本战后外交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8—50年代初)卧薪尝胆,依美图存的外交政策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期间,日本统治阶级采取了依托美国庇护,伺机发展自己、重新在国际社会崛起的对外战略。
这一对外战略得到充分实现。
从重结果的观点看,战后日本投入美国的怀抱,换取到宽大的媾和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它从日美基轴路线中得到的“实惠”是显而易见的。
(1)在国内体制方面,日本凭借美国占领政策的力量,实现了由战前政治与经济统治体制向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2)在“战后处理”方面,日本作为对亚洲各国犯有滔天侵略罪行的战败国,在美国的庇护下,逃避了巨额赔款、分割占领、以及接受战胜国监督管理的命运。
(3)在安全方面,日本栖身于《日美安保条约》的卵翼之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安全效果。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政治格局终结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目前正处在新旧格局复杂交替的过渡时期,即暂时以“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为特征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从而使欧盟、日本在经济、政治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从属地位,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
二战后,日本战败,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然而,在美国帮助日本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经济改革,使得日本经济得以发展。
战后的日本为美国所占领。
日本在依靠美国的援助取得经济重建的同时,就与美国正式结成同盟关系。
日本的一切外交活动均由美国占领当局处理。
如加入《万国邮政公约》等组织都需要通过美国占领军当局办理。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单独同日本媾和,开始恢复日本的部分外交。
日本开始提出与美国结盟,谋求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主要就是指在东西关系、南北关系、军备控制等一系列世界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拥有不次于其他大国的发言权。
具体地讲:首先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积极发挥影响世界政治的一极,与西欧大国平起平坐,成为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领袖”。
其次,要在亚太地区起主导作用。
第三,使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从发挥地区性作用进而发挥全球性影响。
日本外交政策演变:一、追随外交。
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在此阶段追随美国,其表现为:第一,追随美国执行反华、反共、敌视新中国,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
第二,为侵朝美军提供“特需”将日本列岛变成美军的后勤供应基地。
第三,在美国的操纵下,进行片面的媾和,并将自己的安全保障“托付”给美国,与美国签订有损主权的《日美安保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
日本名义上取得了独立,享有外交权,实际上日本仍处于美军半占领状态。
二、经济外交。
日本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提出“东亚经济圈”的构想,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关系;其次,加入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组织三、多边自主外交。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复邦交为标志,日本的对外战略开始由从属型向自主型转变。
日本在维持日美特殊同盟的前提下,加强自主外交,以取得战略主动及扩大在国际社会上的发言权,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争当主角,为成为政治大国、向外扩张做好了准备。
70年代日本的经济外交有了新的变化,援助外交成为其推行经济外交、缓解本国危机的主要手段,成为政治外交的重要一环。
70年代之前,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主要是围绕着日美安保条约而展开的,其主要内容是军事的和政治的,并不直接涉及到经济事务。
石油危机则使经济问题成为事关国家安全战略的大问题和政治问题,成为日本政府后来提出“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基本背景,日本正式迈出了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以取得在国际舞台上独挡一面的位置。
第五阶段(80年代以来)做“国际国家”——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80年代日本对外战略的目标发展为做政治大国,做“国际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起主导作用。
即,日本要从单纯的经济大国转变为取得全球政治、外交领导杈的国际国家。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其决策和观念已经从经济优先变为经济、政治并重。
在日美同盟关系上,已改变了过去在战略上一味依赖美国的方式,强调日美“两国都负有世界性的责任”,日美同盟更加突出了军事合作关系。
日本防卫费在1987年首次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l%,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位居世界第三的军费大国,为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
80年代日本已把触角伸向全球,日本首相在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极为活跃,并把东南亚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重点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企图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领头羊。
同时还积极发展与欧洲各国的关系,突出自己已是日美欧三极中的一极,并寻求欧洲对它走大国化道路的支持。
冷战结束后的日本外交政策冷战后的10年,日本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各大国的关系,并做了重大调整,它仍然把与美国的关系放在首位。
日本认为,美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日本必须借重的力量,并特别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把防范中国放在了日美同盟的首位。
分析⽇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分析⽇本对华政策的演变援朝抗⽇战争明代后期对外重要战争之⼀。
万历⼆⼗年(1592年),⽇本军阀丰⾂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廷任命兵部侍郎宋应昌为援朝经略,总兵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军45500⼈⼊朝抗⽇。
⼆⼗⼀年正⽉,收复了平壤和北部诸城并进占开城。
⼆⼗五年⼆⽉,丰⾂秀吉再次发动侵朝战争。
明廷任命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杨镐为经略,⿇贵为备倭将军征集⼤军10万⼈援朝鲜。
⼆⼗六年⼋⽉,丰⾂秀吉病死,⼗⼀⽉⽇军撤退。
援朝抗⽇战争中,明朝先后投⼊22万兵⼒,牺牲84000⼈,⽤鲜⾎凝结了中朝两国⼈民的友情。
⽇本⼤陆政策(1867)⼤陆政策也称⼤陆经略政策,是⽇本⾃明治维新后,“不⽢处岛国之境”,⽴⾜于⽤战争⼿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本⼤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因此中⽇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个孤⽴的事件,⽽是⽇本近代⾛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本明治政府建⽴之始,即于1867年(同治六年)发表“天皇御笔信”,宣称“⽇本乃万国之本”,要“开拓万⾥波涛,布国威于四⽅”,把对外扩张作为根本国策,乃制定“⼤陆政策”。
该政策确定对外侵略步骤共分5期:第⼀期征服台湾;第⼆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南洋、亚洲乃⾄全世界。
其内容见诸1929年披露的“⽥中奏折”。
(参见“⽥中奏折”)虽然⽇本官⽅极⼒否认该秘密⽂件的存在,但⽆法否认近代以来⽇本按此步骤对外军事侵略的基本事实。
《中⽇修好条规》(1871年9⽉13⽇)清廷与⽇本政府之间订⽴的第⼀个条约。
同治九年、⼗年,⽇本两次遣使来华,要挟清廷“仿西成例,⼀体订约”。
1871年9⽉13⽇(同治⼗年),李鸿章与伊达宗城作为双⽅全权代表于天津签订本约。
凡⼗⼋条。
主要内容:两国各以礼相待,互不侵越;两国政事⾃主,“彼此均不得代谋⼲预”;两国可互派使⾂驻京;议定通商港⼝,可在指定的对⽅各⼝设理事官,⾏使对等职权;两国兵船为保护各⾃商民可往来指定的对⽅⼝岸,禁⽌驶⼊他⼝及内地河湖⽀港。
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自1603年德川家康开创幕府时代开始,日本进入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封闭与自我保护时期。
尽管在这个时期中,日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与成就,但其对外关系却深受其政府的掣肘与限制。
幕府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和实行孤岛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使得其对外交流、贸易、文化沟通等方面一直处于封闭状态。
本文将从政策与理念上对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进行探究。
1. 政策概括幕府时期对外政策可总结为:封锁、限制、镇压、保护。
封锁指的是将日本从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隔绝开来,限制是指对于国内的人和物的出入境进行限制,镇压是指加强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等非本国人员的管理和惩罚力度,保护是指提高国内的实力和保障国界的安全。
长期以来,幕府政权通过实行“海禁”政策,封锁日本的海域成为其对外关系的主要手段。
在这个时期,在日本境内只允许唯一一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同意下开展对外贸易活动。
同时,日本治安方面对于各种异族和外来的宗教、文化进行镇压,限制了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交流,以此更好地维护其自身的政治稳定和实行封锁政策。
2. 政策形成原因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的形成背景非常复杂,其主要原因可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
2.1 内部因素a. 内乱在幕府时期前期,日本曾经历了长达近150年的战乱时期,由于不断的战争和混乱,形成了许多割据政权,政治和经济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由于战乱的出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十分困难,因此幕府政权所采取的封锁和限制政策便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以此保证国内人民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市场机会。
b. 倭寇倭寇是中国明朝时期对于日本海上盗贼的称呼。
而在日本境内,倭寇泛指任何以海盗为职业、活动于中国、朝鲜半岛及日本近海的匪徒。
倭寇时期对于日本来说,意味着当前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动荡,因此当时幕府政府加强对于海岸线的控制和对于海上贸易的监管,坚持封锁和限制政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2.2 外部因素a. 侵略中国的历史在明朝时期,日本曾经对于中国发动过一些次突袭,但由于中国守卫力量的强大,日本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胜利。
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影响日本幕府时期,即从1603年开始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是日本历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日本由于实行封闭政策以及幕府体制的建立,对外交往受到了限制并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主要是封闭的。
江户幕府为了保持国内的秩序与稳定,实行了严格的封锁政策,对外贸易被限制在对荷兰人和中国的琉球贸易,其他国家被拒之门外。
这与当时欧洲列强的势力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幕府对外贸易政策并非完全封闭,而是精英阶层在维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特定商人进行贸易,开展了一些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
其次,封闭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
由于限制了对外贸易,日本在农业、手工业以及学术等方面难以从外界获得创新和先进技术。
这导致日本在科技进步上相对滞后,未能与欧洲列强保持同步发展。
然而,封闭政策也让日本在国内实现了相对的稳定与独立,避免了外部势力对于内政的干涉。
在这个时期里,幕府对外政策的局限性也渐渐显现。
随着欧洲列强的力量扩张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外国船只不时到达日本海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848年美国海军舰队的到访,旨在打开日本对外贸易的大门。
幕府面临着一项艰难的抉择,是否打破封锁政策与外国展开交往。
然而,尽管幕府最后同意开港,但其对外交往仍然是有限的,没有给予外国商人自由活动的权利。
然而,封锁政策对于日本造成的局限也促使了幕府内部和国内外力量之间产生一系列改革和变革的思潮。
一些精英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与世界其他地区接触的重要性,并主张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界。
他们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对外交往与学习。
这种思潮逐渐形成了幕府内部的改革派以及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推动了日本从幕府时期走向近代化的进程。
因此,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对日本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一方面,封闭政策限制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其在科技进步上滞后于欧洲列强。
另一方面,这种封锁也保护了日本的独立与社会稳定,并促成了一部分人意识到与外界接触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对外开放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