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与营养学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0.19 KB
- 文档页数:1
高中食品化学教案设计模板教学内容:XXX(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填写)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的基本化学成分和结构2. 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3. 掌握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反应4. 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 食品的基本化学成分和结构2. 食品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教学难点:1.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反应2. 学生如何应用食品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1. 教材:XXX2. 实验器材:XXX3. 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食品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食品化学的兴趣2. 讲解:通过PPT或板书等方式,介绍食品的基本化学成分和结构,让学生了解食品的原料和组成部分3. 分析:讲解食品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食品对人体的营养需求的满足程度4. 实验: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反应,加深他们的理解5. 拓展: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将食品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食品化学知识的关键点,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教学反馈:1.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2. 检查:下节课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食品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资源:1. 参考教材:XXX2. 参考资料:XXX3. 实验指导书:XXX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食品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注:以上内容仅为范例,具体教案设计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高中食品化学教案人教版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食品中的营养物质、添加剂以及食品加工技术,增进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认识。
一、食品化学概念介绍
1. 食品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2. 食品的化学成分和特性
二、食品中的营养物质
1. 主要营养物质的分类和作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2.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三、食品中的添加剂
1. 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及其作用: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
四、食品加工技术
1. 食品加工的定义和方法
2. 常见的食品加工技术:烹饪、腌制、发酵等
五、食品安全与健康
1. 食品安全的意义和重要性
2. 食品安全问题和注意事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食源性疾病等
六、实验教学
1. 进行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分析实验
2. 进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实验
七、课堂讨论与总结
1. 学生分享自己的食品化学知识和体会
2.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并展望未来学习的方向
八、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食品化学知识
2. 研究一种食品的制作工艺和营养成分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对食品化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健康。
高中食品化学报告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食品的化学组成和营养价值。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食品的基本化学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2. 食品的加工工艺及化学反应原理。
3. 食品的贮藏和保鲜方法。
4. 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和检测方法。
三、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食品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论授课:教师介绍食品的基本化学成分和作用,讲解食品加工工艺及化学反应原理。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食品化学实验,如检测食品中的脂肪含量、维生素含量等。
4.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不同食品的化学组成和营养价值。
5. 总结与评价:通过让学生撰写食品化学报告,总结教学内容并评价各种食品的化学特性。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仪器:提供检测食品化学成分的实验仪器和材料。
3. 课外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或实验报告的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和质量评定成绩。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3. 学习成绩:通过考试或测验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求?2. 实验操作是否清晰明了,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3.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是否得到有效提升?以上为食品化学报告教案设计范本,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愿教案设计能够帮助到教师们更好地进行食品化学教学工作。
高中食品化学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食品化学
教学内容:化学与食品的关系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以及掌握食品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自我介绍:老师简要介绍自己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出问题:什么是食品化学?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食品化学?
二、概念解释
1. 食品化学的定义: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的成分、结构、性质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科学。
2. 食品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三、实例分析
1. 食品加工中的化学反应:烹饪、发酵、腌制等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2. 食品的味道和色泽:食品中的香料、色素等在食品中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
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具体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
2. 食品成分测定:学生进行简单的食品成分测定实验。
五、总结与展望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反馈:鼓励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实验等形式进行学习,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并加以引导。
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PPT等。
教学评价:通过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形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案背景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化学反应和化学性质,为研发和改良食品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食品化学,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食品的组成和发酵过程,提高食品加工技术水平,并促进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食品的组成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2. 掌握食品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如酶解、氧化、变质等。
3. 了解食品加工中的一些化学过程,如发酵、蒸煮、烘焙等。
4. 强化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食品的组成成分1.1 碳水化合物:淀粉、糖类。
1.2 脂肪: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
1.3 蛋白质:氨基酸、胺基酸序列。
1.4 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
1.5 矿物质:钠、铁、钙等。
2. 食品的化学反应2.1 酶解反应:淀粉酶、蛋白酶等。
2.2 氧化反应:脂肪氧化、维生素氧化等。
2.3 变质反应:霉菌变质、腐败变质等。
3. 食品加工中的化学过程3.1 发酵:酵母发酵、乳酸菌发酵等。
3.2 蒸煮:高温杀菌、食品煮熟等。
3.3 烘焙:面团发酵、面筋形成等。
4. 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4.1 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
4.2 食品安全检测:微生物检测、残留物检测等。
4.3 食品质量控制:质量标准、储存条件等。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入学生对食品化学的学习。
2. 理论讲解:以PPT、教材等形式,系统讲解食品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原理。
3.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食品化学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5. 综合评价:通过课堂小测、作业布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教学资源与评价方法1. 教学资源:教材、PPT、实验器材、案例分析等。
食品化学与营养学实验指导主要内容:实验一美拉德反应初始阶段的测定实验二方便食品中淀粉α-化程度测定实验三油脂氧化的测定实验四蛋白质功能性质的测定实验要求一、实验前的预习实验前请做好预习,将原理、步骤以及计算过程弄清楚,并写在实验记录本上。
结合所学知识,弄清楚实验中用到的一些知识点,并将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二、实验过程1、实验前认真听老师讲解实验原理、过程及要求。
2、不熟悉的仪器设备,请在老师指导后使用,切勿随意乱动。
3、实验台面试剂药品架上必须保持整洁,所用的试剂,用完后请立即盖严放回原处。
4、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结果和数据应即时如实地填在记录本上。
5、实验中应记录使用仪器的类型,编号以及试剂的规格、浓度等,以便于实验报告的书写。
6、每次实验都请签到,并按老师的要求写在相应的位置。
7、每次实验前,请班长安排同学轮流值日,值日人员要负责当天实验室的卫生,安全,实验结束前请值日员督促同学完成各自的整理任务。
值日人员离开实验室前,应检查水、电、门窗等是否关闭。
三、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写出实验报告,报告的格式如下:实验编号实验名称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仪器、试剂:四、实验步骤:五、实验结果:六、讨论:实验一美拉德反应初始阶段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掌握利用模拟实验测定美拉德反应初始阶段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美拉德反应即蛋白质、氨基酸或胺与碳水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美拉德反应开始,以无紫外吸收的无色溶液为特征。
随着反应不断进行,还原力逐渐增强,溶液变成黄色,在近紫外区吸收增大,同时还有少量糖脱水变成5-羟甲基糖醛(HMF),以及发生键断裂形成二羰基化合物和色素的初产物,最后生成类黑精色素。
本实验利用模拟实验:即葡萄糖与甘氨酸在一定pH缓冲液中加热反应,一定时间后测定HMF的含量和在波长为285nm处的紫外吸光值。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分光光度计、水浴锅、试管等。
试剂:均以相应的AR级试剂配制。
食品生物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食品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
2、使学生掌握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化学结构、性质和代谢途径。
3、培养学生运用食品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食品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2)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2、难点(1)生物大分子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
(2)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在食品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食品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食品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生物化学原理。
3、实验教学法:安排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食品生物化学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食品,如面包、牛奶、水果等,提问学生这些食品中包含哪些营养成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引入食品生物化学的主题。
2、知识讲解(约 50 分钟)(1)碳水化合物介绍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
详细讲解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性质和在食品中的作用。
例如,淀粉在加热过程中的糊化和老化现象,以及纤维素对人体消化的影响。
(2)蛋白质讲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
阐述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以及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
举例说明蛋白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功能特性,如乳化、起泡和凝胶形成。
(3)脂肪介绍脂肪的分类,包括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
讲解脂肪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如熔点、氧化稳定性等。
探讨脂肪在食品中的作用,以及油脂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氧化酸败现象。
(4)维生素和矿物质分别讲解各类维生素(如维生素 A、B 族维生素、维生素 C、维生素 D 等)和矿物质(如钙、铁、锌等)的化学性质、生理功能和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
强调维生素和矿物质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约 20 分钟)(1)面包制作中的生物化学变化分析在面包制作过程中,面粉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如何发生变化,酵母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的原理,以及烘焙过程中表面褐变的化学反应。
化学与食品教案教案一: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引言:化学与食品息息相关。
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了解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性和健康影响。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探索食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作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食品与化学之间的关系。
一、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1. 概述:碳水化合物是食物中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
2. 实验活动:通过酵母发酵实验观察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3. 拓展知识:探究不同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了解血糖调节的重要性。
二、食物中的脂肪1. 概述:脂肪是食物中的重要能量来源,同时也有助于维持体温、保护内脏等功能。
2. 实验活动:通过酒精燃烧实验观察脂肪的热量释放。
3. 拓展知识:了解不同脂肪类型对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脂肪摄入量。
三、食物中的蛋白质1. 概述: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同时也参与新陈代谢、免疫等功能。
2. 实验活动:通过生物蛋白质酶解实验观察蛋白质的分解。
3. 拓展知识:了解不同蛋白质的生物价值,引导学生合理摄入不同来源的蛋白质。
四、食物中的维生素与矿物质1. 概述:维生素与矿物质是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
2. 实验活动:通过颜色反应实验观察维生素的存在。
3. 拓展知识:了解不同维生素与矿物质的作用及缺乏症状。
五、食物添加剂与防腐剂1. 概述:食物添加剂与防腐剂在食品加工中起到改善食品质量和延长保质期的作用。
2. 实验活动:通过pH试纸测试食品添加剂的酸碱性。
3. 拓展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食品添加剂与防腐剂的安全性问题,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对食物与化学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合理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辨别能力。
希望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食品安全知识。
4. 能够运用食品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食品化学概述食品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食品的感官性质和营养成分2. 食品中的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和作用维生素、矿物质的分类和功能3.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分类常见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和用途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限量要求4.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污染的类型和来源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和认证5. 食品化学在实践中的应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食品保存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食品营养强化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食品化学知识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实验实践:进行食品化学实验,巩固理论知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化学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实验器材:食品化学实验室设备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4.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食品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授课,8次实验实践。
2. 授课安排:每次授课2课时,实验实践每次2课时。
3. 实验实践:安排在第4、8、12、16次授课后进行。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用途和安全性。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
食品化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食品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限量要求的理解。
食品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1-4次授课:介绍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讲解食品的感官性质和营养成分。
初中化学营养训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2. 理解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
3. 掌握如何合理搭配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4. 培养学生的科学饮食习惯,促进身心健康。
二、教学准备
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2.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热水槽等。
3. 食物样本:糖、蛋白质、脂肪等。
4. 笔、纸、课堂练习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食物的图像或实物,让学生了解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引入讨论。
2. 讲解:介绍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并说明它们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食物在加热后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对温度的影响。
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讨论如何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获得均衡的营养。
5.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强调科学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资料或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拓展延伸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不同人群对营养的需求,探讨全面膳食和膳食指南等相关话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营养知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食物营养及其重要性,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身体健康。
祝愿本次课程圆满成功!。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
3.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原则。
4. 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5. 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食品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食品的组成和分类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2. 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和来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脂肪的分类和营养价值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功能和食物来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介绍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食品中主要成分的作用和影响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原则探讨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和控制方法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参与度2. 知识掌握程度课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食品化学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程度3. 应用能力学生对食品中主要成分性质和功能的应用能力学生对食品添加剂作用和使用原则的应用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化学》教科书2. 参考资料:相关研究论文和食品化学资讯3. 实验材料:食品样品和实验试剂4.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和视频资料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食品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食品化学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食品化学的重要性。
2. 课堂讲授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食品化学的研究范畴。
介绍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原则,引导学生思考食品添加剂对健康的影响。
探讨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和控制方法,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4. 课堂练习给出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第四章蛋白质一、概述根据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可分为两类:简单蛋白质:仅含有氨基酸的蛋白质;结合蛋白质:由氨基酸和非蛋白质成分组成。
结合蛋白质中的非蛋白质成分称为辅基。
根据辅基的不同可将结合蛋白质分为:核蛋白:如核糖体蛋白,脂蛋白:如高密度脂蛋白,糖蛋白:如血浆粘蛋白,磷蛋白:如酪蛋白,血红素蛋白:如血红蛋白,金属蛋白:如醇脱氢酶。
根据蛋白质的空间形状可分为:纤维蛋白:胶原蛋白、角蛋白、弹性蛋白、丝心蛋白;球蛋白:溶菌酶;混合蛋白:肌动蛋白等。
根据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分类:结构蛋白,生物活性蛋白,食品蛋白。
二、蛋白质的化学反应及与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1 蛋白质与水的相互作用:蛋白质的水溶性蛋白质与水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蛋白质中的肽键(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或氢键),或氨基酸的侧链(解离的、极性甚至非极性基团)同水分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
影响蛋白质水溶性的应素很多:(1)pH>pI时,蛋白质带负电荷,pH=pI时,蛋白质不带电荷,pH<pI时,蛋白质带正电荷。
溶液的pH低于或高于蛋白质的pI都有利于蛋白质水溶性的增加,一方面是加强了蛋白质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蛋白质链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等电沉淀。
(2)离子强度:μ=0.5∑CiZi2,Ci表示离子强度,Zi表示离子价数。
盐溶:当溶液中的中性盐浓度在0.5mol/L时,可增加蛋白质的溶解性,盐作用减弱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盐析:当溶液中的中性盐的浓度大于1mol/L时,蛋白质会沉淀析出,这是盐与蛋白质竞争水分的结果。
不同盐类对蛋白质的盐析作用强弱不同。
将这种强弱顺序称为感胶离子序:SO42-<F-<CH3COO-<Cl-<Br-<NO3-<I-<ClO4-<SCN-,NH4+ <K+ <Na+ <Li+ <Mg2+ <Ca2+。
(3)非水溶剂:有些有机溶剂可引起蛋白质变性沉淀,主要是有机溶剂降低了水的介电常数,蛋白质之间的静电斥力降低。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内容:
第一章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第二章蛋白质与氨基酸的营养原理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原理
第四章脂类的营养原理
第五章热能的营养原理
第六章水的营养原理
第七章维生素的营养原理
第八章矿物质的营养原理
第九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第十章植物化学物
第十一章食品营养强化
第十二章公共营养
基本要求:
了解人体消化道与消化吸收、人体所需的六大主要营养素及其生理功能,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植物化学物与人类健康、食品的强化和公共营养等。
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内容:
第一章营养调查
第二章膳食调查及结果评价
第三章食品中营养素含量测定
第四章能量摄入的计算
基本要求:
通过膳食调查,了解膳食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掌握膳食计算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食品中营养素的的定方法及人体能量摄入的计算方法。
四、学时分配表:
五、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自学内容:各类人群的营养。
2.本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都用英文。
3.本课程为双语教学,讲授时基本为英语,重点和难点可增加中文解释.
4.学生要掌握较多的食品专业和健康有关英语词汇,有较好的听力能力。
《食品化学》教案轻工与农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山东理工大学教案编写说明教案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
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本门课程每次课的全部教学活动。
教案编写说明如下:1、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技能课及其它栏内选择打“√”。
2、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
将授课的内容按章、节或主题,有序的进行设计编排,并标以“*”和“#”符号以表示重点和难点。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指讲授、讨论、示教、指导等。
教学手段指板书、多媒体、网络、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
4、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
5、参考资料: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6、首次开课的青年教师的教案应由导师审核。
7、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
8、所有开课课程必须按此标准编写教案。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提要主要内容: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重点: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
难点: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1.1 食品化学相关概念1 相关概念食品:经特定方式加工后供人类食用的食物。
食物: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原料统称为食物。
营养素:指那些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有40~50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从化学性质分为6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目前也有人提出将膳食纤维列为第七类营养素。
化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与胶体化学、分离化学、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关于食物中的营养教案4篇食物中的营养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食物为我们提供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以及对身体的重要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了解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观看资料、交流等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三教学准备学生:花生米、白纸;碘酒;淀粉;馒头;熟马铃薯;茄子;莴笋;卢柑。
(分别装在八个小塑料杯中)“多幅食物图片”。
(课前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一)食物含有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及其作用。
1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吃不同的食物?各种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食物中的营养》。
(板书课题)2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几种营养素?它们的作用不同,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也不同。
(1)看完蛋白质录像后回答两个问题:蛋白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板书蛋白质)课件出示几种富含蛋白质食物的图片。
讲解: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材料,分为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
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没有蛋白质就没有人的生命,就好像没有砖瓦、水泥、沙子就没有房屋一样,是构成人体的“建筑材料”。
蛋白质也能被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蛋白质不足时,消化吸收会出现障碍,如腹泻、肝功能下降和贫血。
营养学家告诉我们:体积越小、肉质颜色越浅的动物越有营养。
(2)播放录像:糖类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糖类的食物有哪些?(板书糖类)出示几种富含糖类食物的图片。
讲解:葡萄糖、蔗糖、淀粉都属于糖类。
《食品化学与营养学》教案食品化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 什么是食品化学
食品:经特定方式加工后供人类食用的食物。
食物: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原料统称为食物。
化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与胶体化学、分离化学、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食品化学:指研究食物的组成、性质以及功能和食物在贮藏、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的科学。
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和工程学是是疲惫科学的四大支柱学科。
食品化学的分类:(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分类)
食品成分化学:研究食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理化性质等。
食品分析化学:研究食品成分分析和食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食品生物化学:研究食品的生理变化。
与普通生物化学不同食品生物化学关注的对象是死的或将要死的生物材料。
食品工艺化学:研究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食品功能化学:研究食物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食品风味化学:研究食品风味的形成、消失及食品风味成分的化学。
2 食品化学的历史
3 现代食品化学的发展方向
(1)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新型食品材料的研究;
(3)现有食品材料功能的改良;
(4)食物成分的生理功能研究。
4 参考文献
(1)O.R 菲尼马著,王璋译食品化学(第三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韩雅珊食品化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