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小脑幕脑膜瘤切除术
- 格式:ppt
- 大小:280.00 KB
- 文档页数:48
显微手术切除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的分析吴景荣,黄巧,王世伟(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37)[摘要]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收治的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扩大翼点入路组)30例和观察组(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组)30例。
结果:观察组生存率稍高于对照组,死亡率稍低于对照组,但是χ2=1.36,1.36,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显微手术切除与改良扩大翼点入路切除治疗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患者都有其优越性,都值得临床选择与推广。
[关键词]扩大翼点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肿瘤,其中以脑膜瘤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仅比胶质细胞瘤低[1]。
巨大脑膜瘤是较为少见的脑膜瘤,其发生率仅为脑膜瘤发生率的15%左右[2]。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提高手术效果是我科室研究的热点问题。
笔者通过对我院收治的巨大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1月 2012年4月神经外科收治的巨大脑膜瘤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6 70岁,平均(40.8ʃ10.4)岁,病程1个月 20年,平均(3.5ʃ3.6)年。
临床表现:头痛、呕吐58例,癫痫15例,偏瘫20例,颅神经麻痹12例,小脑共济失调9例,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8例。
通过CT对肿瘤直径测量7.6 12.0cm,平均(8.5ʃ1.8)cm。
肿瘤临床分型:旁正中型25例,内环型30例,外环型5例。
60例巨大脑膜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扩大翼点入路组)30例和观察组(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组)30例,两组巨大脑膜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①对照组:根据患者脑膜瘤生长位置采用颅后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切除。
小脑蚓部占位手术记录一、大体病理:小脑蚓部下方见一肿瘤大小约直径5cm,粘连小脑,质中,紫红色,血供较丰富。
肿瘤边界清,与小脑幕粘连明显。
二、手术步骤:1、做枕下后正中入路切口长约12.0cm,沿中线切开,骨瓣开颅,骨窗暴露窦汇及横窦。
咬出寰椎棘突及部分椎弓,止血后悬吊硬脑膜。
2、硬脑膜Y型切开,在小脑中部见肿瘤,小脑上下蚓部被肿瘤侵犯未见。
先在小脑幕缘分离肿瘤,然后在肿瘤边缘做部分分离。
肿瘤部分分离后切入肿瘤内做切除减压。
肿瘤减压后再进一步分离边缘,分块切除,镜下肿瘤全切除,脑脊液循环通畅。
创面彻底止血。
3、清点对数后缝合硬脑膜,人工硬膜修补硬脑膜缺损预防脑脊液漏。
骨瓣回置固定,留置一外引流,缝合头皮、肌层,术毕。
4、手术过程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约300ml,未输血,生命征平稳。
三、术后评估肿瘤位于小脑,较大而且边界清,手术切除肿瘤,疏通脑脊液循环,达到减轻瘤荷症状及缓解颅高压的目的。
待术后病理回报,进一步治疗。
枕颞入路手术记录一、大体病理:右侧岩斜区见一肿瘤大小约4.0*4.0*3.0cm,实质性,黄色,稍软,血供丰富。
肿瘤与右侧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包绕椎基动脉,与脑干粘连。
二、手术步骤:1、侧卧位,取L3/4间隙为穿刺点。
局部消毒铺巾,穿刺针进针约4.5cm,有脑脊液流出。
置入引流管深约7.0cm,缝扎固定,引流管接瓶待用。
2、头部固定消毒铺巾,做右侧颞顶枕弧形切口,皮肌瓣向下翻至外耳道上缘。
开颞顶骨窗,然后用磨钻磨平岩骨嵴,骨蜡封闭开放的气房预防脑脊液漏。
止血,消毒硬脑膜。
3、腰大池引流缓慢放脑脊液,然后弧形剪开颞底硬脑膜,轻抬颞底显露至小脑幕。
在小脑幕切迹缘可见肿瘤,遂切开小脑幕增加显露。
肿瘤表面稍作分离,而后切入肿瘤,行瘤内切除。
逐步切除肿瘤,分离与邻近神经、血管及脑组织粘连。
肿瘤较大,术野未能完全显露,予少许残留。
4、创面彻底止血,清点对数后缝合硬脑膜,再用人工脑膜修补预防脑脊液漏,留置一外引流。
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吴长山;范月超【摘要】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
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宿州市立医院2008年6月~2014年2月间住院手术的17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幕上型脑膜瘤采用颞枕部入路2例,采用枕部入路4例;幕下脑膜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6例,采用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小脑幕切迹缘采用枕下经天幕入路2例;幕上下脑膜瘤采用幕上下入路1例。
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脑幕脑膜瘤全切除( Simpson Ⅰ级和Ⅱ级)14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
结论小脑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合适的显微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 operative approach and microsurgical technique for tentorial meningiomas ( TM)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7 patients of TM at Suzhou City Hospital of Anhui underwent microsurgery from June 2008 to February 2014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the patients with ordinary TM , 2 cases were operated via the temporal-coccopital approach,4 via the occopital approach,6 via the retrosigmoid approach,2 via infratentorial supracerebellar approach , 2 with mentingiomas of tentorial notch were operated via occipital-tentorial approach and 1 via combined supratentorial and infratentorial approach .Results In this series,14 achieved Simpson gr ade Ⅰand Ⅱ resection, one of subtotal resection , and 2 of partial resection without surgical mortality .Conclusions Tentorial meningioma is amenable to aggressive surgery .Fine therapeutic efficacyand low disability rate can be obtained by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 to resect tentorial meningiomas with appropriate surgical approach and elaborate microneurosurgical skills .【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13)004【总页数】3页(P249-251)【关键词】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作者】吴长山;范月超【作者单位】234000 宿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5小脑幕脑膜瘤(tentorial meningioma,TM)又称天幕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2%~5%。
脑膜瘤手术标准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脑膜瘤是一种在颅脑结构周围形成的肿瘤,它源于颅内外膜。
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脑膜瘤手术已成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文旨在解释和概述脑膜瘤手术标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种手术,并同时提供有关手术前、中、后的相关信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完整地介绍脑膜瘤手术标准。
首先,引言部分将提供对本文内容的总览和大纲。
然后,在"2. 脑膜瘤手术标准解释说明"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说明什么是脑膜瘤以及为什么需要进行手术。
接下来,在"3. 脑膜瘤手术标准概述"部分中,我们将从技术和步骤以及风险和并发症预防方面概述整个手术过程。
最后,在"4. 结论"部分中,我们将对脑膜瘤手术标准的重要性及未来发展提出总结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介绍脑膜瘤手术标准,以帮助读者了解该手术的重要性、过程和相关护理知识。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脑膜瘤手术,并为其治疗或照护提供参考信息。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提高人们对脑膜瘤手术的认识,并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2. 脑膜瘤手术标准解释说明2.1 什么是脑膜瘤脑膜瘤是一种在大脑或脊髓附近形成的肿瘤,它起源于脑膜,即覆盖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
这种肿瘤通常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控制,可以逐渐增大并对周围的神经结构产生压迫。
2.2 脑膜瘤手术的重要性脑膜瘤手术是治疗该肿瘤最主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手术的目标是完全切除或尽可能地切除肿瘤,并恢复周围神经组织的功能。
除了通过切除肿瘤来缓解压力以外,手术还有助于确定肿瘤是否为恶性,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2.3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任何手术之前,患者必须接受全面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并排除其他严重并发症。
这些评估可以包括:- 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周围神经组织的受累情况。
幕上开颅术幕上开颅术【名称】幕上开颅术(Supratentorial Craniotomy)【适应证】(1)能手术切除的幕上各类肿瘤,包括大脑半球脑内及脑外的肿瘤,蝶鞍区的肿瘤,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内的肿瘤等。
(2)幕上各种需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及其并发症和后遗症,如各型颅内血肿、开放性脑损伤、创伤后感染、外伤性癫痫等。
(3)幕上各种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海绵状畸形及并发的颅内出血。
(4)颅内某些局限性炎症性疾病,如脑脓肿、炎性肉芽肿、局限性蛛网膜粘连等。
(5)某些脑寄生虫病,如猪囊虫病、血吸虫病、包虫病、肺吸虫病等。
引起严重颅内压增高及局灶症状者。
(6)某些先天性疾患,如先天性脑积水,脑膜脑膨出、脑脊液漏、狭颅症等。
(7)各种需手术治疗的癫痫、精神病等。
(8)某些脑神经疾患,如三叉神经痛、视神经肿瘤等。
【禁忌证】(1)病人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如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
严重休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严重贫血或营养不良者应暂缓手术。
(2)有出血性素质,出血不易控制者。
(3)严重高血压,特别是脑型高血压和严重脑血管硬化者。
(4)全身或严重的局部感染急性期。
(5)脑功能特别是脑干功能衰竭,救治无望者。
(6)头部软组织或邻近组织感染。
【术前准备】除“神经外科手术”的手术前准备所述的术前准备外,主要有以下几项:(1)开颅术前必须有正确的定位诊断。
近年来由于影像检查技术的进步,CT、MRI、DSA等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对病变的部位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术前应详加分析,以便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争取获得最好的显露,尽可能地避开颅内重要结构,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和争取良好的效果。
脑部手术时,病变显露不佳往往是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图8A)。
线锯牵拉时角度应大,拉锯不必过猛过快,尤其接近锯完时,以防线锯折断或弹出。
拉锯过程中,应不断滴水,防止线锯过热断裂,依次锯开各骨孔间颅骨后,在颞肌蒂两侧的骨孔处以尖咬骨钳或颅骨剪分别向对应方向咬开缺口(图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