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 格式:ppt
- 大小:890.00 KB
- 文档页数:38
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手术编码及错误案例分析摘要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是治疗脑血管病常用的介入治疗方式,其手术种类多,解剖部位精细,编码较为复杂易错。
文章结合临床知识、ICD-9-CM-3分类规则和错误案例,总结分析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术式和编码。
脑血管腔内成形术要与脑血管腔内隔绝术相鉴别,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编码集中在00.61-00.65,其中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编码至00.61-00.62,经皮脑血管支架置入成形术编码至00.63-00.65,细目的分类轴心是解剖部位颅外或颅内血管。
脑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术是一种腔内隔绝术,编码于39.72。
在编码时应当避免按临床医师书写的手术名称直接在编码库中选择名称相近的编码,要坚持遵守手术编码查找步骤,切记要在类目表中核对编码,从而获得正确的ICD-9-CM-3编码。
关键词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覆膜支架;ICD-9-CM-3编码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病变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血管腔闭塞或狭窄,血管壁先天薄弱或后天损伤向外膨胀突出形成动脉瘤等各种脑血管病变引发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脑血管病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和材料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防治手段之一,其中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因其微创高效在临床应用广泛。
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各种手术名称相似,但根据其手术目的、术式和部位不同,分类于不同编码,增加了编码难度。
通过总结分析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临床知识、编码要点和错误案例,以期提高此类手术编码的正确率。
1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分类1.1分类规则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主要包括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成形术,ICD-9-CM-3编码集中在细目00.61-00.65。
首先按具体术式将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分类于细目00.61-00.62,然后按解剖部位是颅外或颅内血管进一步细分,颅外血管分类于00.61,颅内血管则分类于00.62。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名词解释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angioplasty)是一种以改善因血管病变(或血管狭窄或堵塞)而造成的血液供应不足的治疗方法,也被称为血管通路恢复术。
它可以帮助恢复被堵塞的血管以改善血液流量。
此外,血管成形术可用于治疗脑梗死,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血管病变等疾病。
血管成形术可以行为传统手术,也可以在体外完成。
传统血管成形术要求将患者的血管做出改变,而体外血管成形术则可以通过使用一个叫做球囊的设备来改变血管,以重新连接血管和组织。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的优点是,它可以减少手术的风险,并减少住院的时间。
缺点是,它是一种昂贵的术式,而且可能有一定的风险潜在的影响。
- 1 -。
经皮血管成形术如何操作?
(1)对病变血管行常规穿刺插管,造影拍片,以明确狭窄或闭塞血管的部位、程度和长度,并在体外相应部位用金属物作标记。
(2)退出造影导管,插入球囊扩张导管。
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球囊导管插入常较困难,应采用可控偏导导丝与球囊导管协同插入。
即先操纵导丝软端变硬,进入狭窄段或通过闭塞段血管后,再顺导丝推进导管进入狭窄段或通过闭塞段血管,也可以将导丝推进1~2cm,导管跟随进1~2cm,直至导管的球囊部分进入血管的狭窄段或闭塞段。
也可以用造影导管直接通过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段后,保留导丝于狭窄段的远侧,再退出造影导管,换上球囊导管。
测量狭窄段前后的压力差。
(3)当导管的球囊部分进入血管的狭窄段或闭塞段后,立即退出导丝,注入肝素溶液及血管扩张药。
(4)将球囊置于狭窄或闭塞段,从侧孔注入稀释的造影剂,使球囊扩张,并以3~10个大气压的压力维持10~60s,其压力的大小,以在电视下观察到球囊扩张不超过狭窄近侧管腔为度。
(5)吸出球囊内的造影剂,将导管后退出狭窄段,注射造影剂观察血管扩张的效果,如观察到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腔增宽,血管壁显示出“线”状造影剂影,说明动脉硬化斑破裂,达到了治疗目的。
否则,可重复扩张2~3次。
(6)如果狭窄段较长,球囊膨胀不能一次完成全狭窄段扩张时,可分段扩张。
先扩张一段后,抽空球囊,再推动球囊至未扩张部分,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狭窄段全部扩张。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0年5月 第6卷 第3期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Vol.6, No.3, May 2020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in the treatment ofarteriovenous fistula stenosis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Method From June 2017 to September 2018, 30 patients with A VF stenosi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Affiliated Suqian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The basic clinical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中的应用刘 坤1 张 策2 陈 军1 王军升2 王 硕1 杨 易1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江苏 宿迁 2238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江苏 宿迁 223800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09月收治的30例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
统计30例患者临床基本特征;手术局部的并发症。
计算术后180天和360天一期和二期通畅率。
结果 病变血管长度在术后再狭窄与无再狭窄患者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非再狭窄患者中,180天一期通畅率为75%,360天为50%;一期中位通畅时间为125.0(93.0,290.0)d 。
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效果观察一、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原理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技术,其治疗原理是通过导丝将激光纤维导入患者受损的静脉内,利用激光的热能作用于静脉内皮细胞,使其受热收缩,最终实现闭塞、消融曲张静脉的目的。
相比传统手术切除、激光治疗等方法,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已经成为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首选方法之一。
二、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观察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60例,年龄范围25-70岁,平均年龄45岁。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手术前均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的穿刺置管、导丝置入和激光导丝置入。
手术后患者均按照医嘱规范用药和定期复查。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手术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4. 结果观察经过术后6个月的随访观察,所有患者的下肢静脉疼痛、肿胀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术后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曲张静脉均有明显的闭塞、消融,术后并发症以轻度疼痛和色素沉着为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5. 讨论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在本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术后的症状改善明显,下肢静脉血管的超声检查结果也证实了该技术的疗效,术后并发症较轻。
我们认为该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方法。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0年5月 第6卷 第3期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Vol.6, No.3, May 2020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ency rat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imary patency after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Method From August 2014 to August 2018, 34 patients who were first treated with PTA due to arteriovenous fistula stenosis in Karamay Central Hospital of Xinjiang were selected to calculate the primary patency rate at 3 months, 6 months and 12 months after PTA,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atency time of internal fistula after PTA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success rate of PTA was 91.2% (31 / 34), and the primary patency rate was 90.3%, 80.6% and 64.4% at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PTA. Residual stenosis and stenosis length > 3cm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rimary patency after PTA. Conclusion PTA has a high success rate in the treatment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stenosis, with good effect in the short and medium term. Residual stenosis and stenosis length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primary patency after PTA.Key words: arteriovenous fistula;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rimary patency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术后通畅率及影响初级通畅因素分析孙厚启 陈 轩 丁锦辉 刘军乐 付大鹏 丁贺义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术后通畅率及影响初级通畅因素分析。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何山;艾永珍;王宏宇【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2(009)001【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 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 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总页数】3页(P4-6)【作者】何山;艾永珍;王宏宇【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科,北京 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2;R817【相关文献】1.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内支架治疗—效果评价,报告标准及临床应用 [J], 杨立2.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J], 吴安乐;黄求理;宋侃侃;柴小民;施建国;余峰;居洁勤3.经肱动脉穿刺治疗髂股动脉硬化狭窄闭塞21例 [J], 戚韶红;庄舜玖;崔佳森;李黎;周俊文4.人造血管主股动脉旁路转流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J], 王向;张国生;郭基珍;王晓俊5.髂动脉闭塞合并股动脉长段狭窄或闭塞的腔内治疗效果分析 [J], 张东宾;杜建时;赵世光;韩冬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病人的护理【摘要】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endovascularangioplasty,PEA)是指经皮穿刺引入球囊导管、金属内支架等器材对狭小、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张等多种微创医治,使其复通的一种非手术疗法。
在手术后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是患者及早康复。
【关键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护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endovascularangioplasty,PEA)是指经皮穿刺引入球囊导管、金属内支架等器材对狭小、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张等多种微创医治,使其复通的一种非手术疗法。
其中,若是单纯用球囊导管扩张医治可称呼球囊扩张术,即通常所指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eutaneoustransluhalangioplasty,PTA)。
而应用金属内支架医治时可称作血管内支架术(endovascularstent)。
另外,尚有旋磨、旋切、超声消融、激光等血管成形术。
目前公认的PTA医治机制为操纵性损伤理论,即采纳各类介入器材对病变段血管壁进行有限度的扩张,使病变段血管壁伸展,内皮细胞和粥样斑块表面成份脱落,血管内膜和中膜部份断裂,内膜和中膜部份分离,血管外膜伸展超过其弹性程度,血管腔扩大,从而达到医治目的;另外,在血管粥样硬化的病人中,粥样斑块受到挤压而在血管壁上从头散布也是PTA重要的医治机制之一。
尽管PTA的近期疗效是确信的,但由于术后血管发生再狭小的情形高达20%~40%,已至严峻阻碍了PTA的远期成效,因此如何降低PTA术后再狭小的发生,已成为现今介入放射学界研究的热点。
目前关于PTA术后发生再狭小的机制有着不同的说明,但一样以为术后再狭小是病变血管受到机械损伤后进行修复反映的病理生理进程所致使的结果,其中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是引发PTA术后再狭小的要紧缘故。
在时刻上PTA术后再狭小可分为初期再狭小(术后1年内)及晚期再狭小(术后1年后),动物模型说明,初期再狭小有着四个持续重叠的进程:损伤初期是炎症及血栓形成时期,此进程持续数小时左右。
第六章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概述1、经皮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 angioplasty PTA定义: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方法2、经皮经腔内血管成形术形成与发展1964年美国学者Dotter和Judkins使用同轴导管扩张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创立了血管狭窄或闭塞治疗的新新方法。
但仅用于四肢动脉,不适用于内脏动脉,对血管壁损伤大。
1974年欧洲学者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利用充盈球囊的压力来扩张狭窄的血管壁,使血流得以恢复,PTA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
1977年利用这种双腔球囊导管系统成功地扩张了狭窄的冠状动脉,使PTA正式登上了临床治疗的历史舞台。
至1984年接受治疗从数达50000人。
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激光血管成形术、动脉粥样物质切除术、及超声血管成形术。
20世纪90年代血管内金属支架广泛应用第一节器材1、Gruntzig球囊导管为双腔、端孔、聚氯乙烯球囊导管。
两腔一腔为导管的中心管腔用以通过导丝、注射造影剂及监测远端压力;另一腔用于球囊的充盈加压及排空,加压充盈到达病变部位的球囊,可使其狭窄程度得以改善。
导管外径4F-10F,头端有直形或单弯形。
球囊长1.5-10cm,直径2-10mm,20-30mm(大血管,内有金属标记,球囊内压为最高耐受压力。
2、新型球囊导管球囊剖面低(球囊瘪缩后的剖面直径和耐高压,球囊材料为聚乙烯,顺应性低,但壁厚,不能制作低剖面球囊。
导丝上球囊,球囊探头,导管杆为不锈钢管,杆远端为25cm导丝,球囊直径为2mm,剖面为0.51mm,位于导丝上,可行小血管扩张3、球囊导管的辅助器材:预扩张导管、球囊充气枪、球囊充胀压力表导丝性能:可见性、可控性、灵活性、可成形性、跟踪性、光滑性4、血管内支架1)形成与发展支架源于Stent(支撑器牙科医师Stent发明的一种印膜材料,后用于制作管状组织术后支撑材料,血管支架以stent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