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国际货币金融法第一节国际货币法律制度一关于国际储
- 格式:ppt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4
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货币金融法的概念国际货币金融法是调整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国际规范和国内规范的总称;在内容上,它涉及到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资本跨国流动、跨国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的管制、关于外汇的兑换与交易、关于各种国际金融资产的衍生工具交易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国际货币金融法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法律制度的基础。
在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离开了国际货币金融法所形成的秩序,各种国际经济活动将难以顺利进行;同时,一国所适用的国际货币金融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着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和效率。
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关系最初表现为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
15世纪后,地中海地区逐步成为世界贸易中心,随之出现了跨国界的信用关系。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道开辟后,伴随着欧洲列强对外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扩张的进程,欧洲各国的银行逐步在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的银行网络。
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大量的调整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便应运而生。
早期调整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各国的国内法。
从17到19世纪,英、法、德等国先后颁布了一些金融法规,对国际间的货币兑换、支付关系和信用关系作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曾有力地促进了国际金融事业的发展。
尤其是英国制定的金融法对国际金融关系及国际金融法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货币金融法规的制定始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该会议建立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的世界性货币金融法律制度,首次对国际货币兑换、国际借贷和国际担保等作了有效的国际安排。
此后,地区间的国际货币金融协议、多边和双边国际货币金融协定大量产生,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国际货币金融法体系。
严格地讲,国际货币金融法包括国际货币法和国际金融法两个性质有别但又密切联系的法律部门。
国际货币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因国际货币管理活动而产生的国际货币关系的国际规范和国内规范的总称,它规定的是关于国际货币的兑换、流动和汇率方面的法律规则。
第八讲国际货币金融法律制度一、国际货币金融法律制度(一)货币兑换和汇率制度涉外货币制度主要研究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关系、汇率问题。
1、兑换。
从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关系研究,有3种情况:(1)确定本国货币为完全可自由兑换订货币,即不需要经政府批准,本国货币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
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如美元、日元、英镑、欧元,都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2)确定本国货币可以部分自由兑换,从交易主体看,规定非居民可以自由将本国货币兑换成他国货币,如,在我国,外国人可以把他持有的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而对本地居民则限制兑换。
从交易项目看,各国将国际收支分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属于经常项目的货币支出可自由兑换,如,贸易收支,劳务收入,私人汇款,特许权转让等;属于资本项目的货币收支不能自由兑换,例如,外国直接投资,股票和债券投资,政府间的借贷,金融机构贷款。
(3)少数国家规定本国货币不可兑换,只有经国家主管机构批准,才能向指定银行兑换外国货币。
2、汇率制度汇率是一国货币折算成他国货币的比价,汇率可表现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
汇率分为2大类:(1)固定汇率。
是指汇率受国家法律管制,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外汇汇率,只在一定幅度内波动,即"官方汇率"。
一国可以法定贬值,降低本币汇率,扩大出口。
也可以通过法定,使本币升值,抬高本币汇率,增加国家财富,扩大进口,减少出口。
(2)浮动汇率。
是指本币汇率不是法律、行政限制,而是随市场供求关系浮动。
根据政府是否干预,可将浮动汇率分为:自由浮动与有管理的浮动。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后者。
按浮动方式分为:单独浮动与钉住浮动,前者是指一国货币不与其他国家货币发生固定联系,汇率随外汇市场总的情况单独浮动。
后者是选定一种外国货币随之浮动。
(二)外汇管制各国通过外汇管理机关管制外汇的兑换和流通,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稳定。
1、对经常项目交易的管制。
包括对进口付汇的管制和出口收汇的管制。
国际货币金融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
国际货币金融法是关于国际货币交流、汇率安排和外汇管制等方面的法律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服务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又充分体现了在国际社会合作中维护各方权利和利益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就国际货币金融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进行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国际货币金融法诞生背景与货币体系的发展密不可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解体,更是被视为国际货币金融法得以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旨在为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提供稳定的货币体系,同时保障黄金作为货币储备的地位。
但随着美元逐渐成为后金的新国际储备货币,加上美国经济的滞涨和贸易逆差的严重化,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逐渐成为必然。
1970年代初期,成员国开始对黄金持有量的兑换实行限制,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1年正式被废除。
此后,国际货币体系正式进入自由浮动汇率时期,世界货币市场规模、范围和速度进一步扩大,既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危机和不稳定性的风险。
对此,国际货币金融法要求各国通过保持相对稳定的货币政策、强化货币政策协调和设立权威多边组织等途径,来控制和应对全球货币市场的波动和危机。
二、国际货币金融法的基本原则国际货币金融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货币主权、自由汇率体系、资本自由流动、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国际货币秩序等方面。
其中,货币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应拥有独立选择货币政策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权利。
自由汇率体系指不设定固定的国际汇率,而是通过市场供求力量和货币储备的兑换,来对汇率进行浮动调节。
资本自由流动,即指资本能够自由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各国政府不能通过一些政策措施来干预资本的流动。
国际收支平衡则是指在各国经济之间保持收支平衡的原则,保障国际债务得到及时清偿和财政法规的合法性。
最后,维持国际货币秩序则是保证整个国际货币交流正常和有序运行的基础规则和机制,包括多边协调政策和原则、共同反对汇率操纵和其他打压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不当手段,以及设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来实现全球经济协同发展和合作成果共享。